关于成语事无常师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事无常师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忤合篇出自哪部兵法,讲的是什么意思

出自《鬼谷子》是《孙子兵法》的姊妹篇《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

《鬼谷子》忤合第六忤合第六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忤合第六

译文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劝,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评价,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家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候,促成“屣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盗用臣肫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祭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什么师什么成语

出师有名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减师半德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

良师益友能给人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百世师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陈师鞠旅陈:陈列;鞠:告;师旅:军队。出征之前,集合军队发布动员令。

多口阿师指喜欢多话的人。

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教无常师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抗颜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开山祖师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劳师动众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劳师袭远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无师自通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先圣先师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问罪之师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兴师问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枕席过师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

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班师得胜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班师回俯见“班师回朝”。

出师不利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出师无名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出师有名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劳师糜饷谓徒劳兵力,空费军饷。

老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辱国丧师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师老兵破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师心自是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师严道尊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为人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行师动众谓指挥大军作战。

兴师动众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枕席还师见“枕席过师”。

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宗师案临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考试。宗师:学政。

尊师贵道亦作“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尊:尊敬;重:重视;道:道理。尊敬师长,重视应该遵循的道理。

一字师〖解释〗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是什么意思?

1、释义

世间没有永恒的高贵,事情没有固定的模式。“贵”就是高贵的意思。

2、原文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3、译文

世间没有永恒的高贵,事情没有固定的模式。圣人经常作为而无所不为,常听天下,而无所不听。假如事情必然能成功,而且又合乎计谋的原则,就应该以此作为主体。虽然合乎别国君主的意思,可惜却背离自己君主的原则,这就叫作“计谋不两忠”。其中必有顺逆的道理存在,既背叛自己君主,又忤逆别国君主;既忤逆自己君主,又背叛敌国君主,这就是“反忤之术”。将反忤之术运用到天下,一定要根据天下实际情况而运用它;用于治理邦国,一定要根据邦国实际情况运用它;用于治理家族,一定要根据家族实际情况运用它;用于个人,一定要根据自身才能气概运用它。总而言之,不论大小进退,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一定要先深谋远虑,定下计策谋略之后再运用“飞箝之术”。

求历史上的名人对鬼谷子的评价

战国初中期,鬼谷子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隐世高人,所以那个时代对他的记载很少。然而战国的中后期,他的两位高徒的事迹却影响了好几代人,鬼谷子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汉代,当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安定后,像《鬼谷子》这类乱世学说,也就自然失去了生存的市场和发展的环境,再加之《鬼谷子》学说与正统的儒家学说相悖,所以后世的名人对鬼谷子的评价很少,就是有,也多为批评和攻击。

一、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刘向,在其《说苑·善说》中直接引用了鬼谷子的相关学说,与引用荀子的相关学说和子贡的相关学说并列。

二、南北朝时间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直接赞美鬼谷子学说,“鬼谷唇吻以策勋。”、“鬼谷渺渺,每环奥义”,以及“暨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解势。《转丸》骋其巧辞,《飞箝》伏其精术。”(注:《转丸》、《飞箝》均为《鬼谷子》中的相关文章)。

三、唐朝开国元勋长孙无忌在为《鬼谷子》作序中,对鬼谷子作出了好坏参半的评价:纵横者,所以明辨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汉世以为本行人之官,受命出疆,临事而制。故曰:“诵诗三百,使于西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周官·掌交》“以节与币巡邦国之诸侯及万姓之聚,导王之德意志虑,使辟行之;而和诸侯之好,达万民之说,谕以九税之利、九仪之亲、九牧之维、九禁之难、九戎之威”是也。佞人为之,则便辞利口,倾危变诈,至于贼害忠信,覆乱家邦。

四、唐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在《辨鬼谷子》一文中,攻击和批评鬼谷子为:元冀好读古书,然甚贤《鬼谷子》,为其指要几千言。《鬼谷子》,要为无取。汉时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鬼谷子》后出,而险盩峭薄。恐其妄言乱世,难信,学者宜其不道。而时之言纵横者,时葆其书。尤者,晚乃益出七术。怪谬异甚,不可考校。其言益奇,而道益陿。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幸矣,人之葆之者少。今元子又文之以《指要》,呜呼,其为好述也过矣!

五、南宋时的学者高似孙对鬼谷子的评价最高,但因其名气不大,影响也不大,就是这样也还遭到后人明朝宋濂的攻击。其评价内容为:

战国之事危矣!士有挟隽异豪伟之气,求聘乎用,其应对酬酢,变诈激昂,以自放于文章,见于顿挫险怪、离合揣摩者,其辞又极矣。

《鬼谷子》书,其智谋,其术数,其变谲,其辞谈,盖出于战国诸人之表。夫一辟一阖,《易》之神也;一翕一张,老氏之几也。鬼谷之术,往往有得于阖辟翕张之外,神而明之,益至于自放溃而不可御。予尝观诸《阴符》矣,穷天之用,贼人之私,而阴谋诡秘,有金匮韬略所不可该者。而鬼谷尽得而泄之,其亦一代之雄乎!

按: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

。然苏秦所记,以为周时豪士隐者,居鬼谷,自号鬼谷先生,无乡里、族姓、名字。今考其言,有曰:“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又曰:“人动我静,人言我听。”“知性则寡累,知命则不忧。”凡此之类,其为辞亦卓然矣。至若《盛神》《养志》诸篇,所谓“中稽道德之祖,散人神明之赜”者,不亦几乎!郭璞《登楼赋》有曰:“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又《游仙诗》曰:“清溪千余刃,中有一道士。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可谓慨想其人矣!徐广曰:“颖川阳城有鬼谷。”注其书者,乐壹、皇甫谧、陶弘景、尹知章。

六、明朝初年散文家宋濂,在《鬼谷子辨》中,对鬼谷子学说持全盘否定的攻击和批评。其内容为:《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无姓名、里居,战国时隐颍川阳城之鬼谷,故以为号。或云王誗者,妄也。长于养性治身,苏秦、张仪师之,受捭阖之术十三章,又受《转圆》、《胠箧》及《本经》、《持枢》、《中经》三篇。《转圆》、《胠箧》今亡。梁陶弘景注。刘向、班固录书无《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纵横家。《唐志》以为苏秦之书。

大抵其书皆捭阖、钩钳、揣摩之术。其曰:“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以示其同;或闭藏之,使自言以示其异。”捭阖也。“既内感之而得其情,即外持之使不得移。”钩钳也。

“量天下之权,度诸侯之情,而以其所欲动之。”揣摩也。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则家亡,国用之则国偾,天下用之则失天下。学士大夫宜唾去不道。高氏独谓其得于《易》阖辟翕张之外,不亦过许矣哉!其中虽有“知性寡累,知命不忧”,及“中稽道德之祖,散人神明之赜”等言,亦恒语尔,初非有甚高论也!呜呼!曷不观之仪、秦乎?仪、秦用其术而最售者,其后竟何如也?高爱之,慕之,则吾有以识高矣。

请教各位,鬼谷子真有其人吗?

鬼谷子究竟活了多久,还真不好说,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只能说生卒年不详。但就其做孙膑,庞涓,苏秦,张仪之师来说,推断应该是一位长者。

不能当面拜师是很可惜,但也没说不收你为徒呀,呵呵...

只要对鬼谷子先生多加了解学习,得其精髓,一样可以成为先生门下优秀的门生。就像现在的儒学一样,先师不在,不代表思想的消亡。总应该有人继承而发扬之才对。

下面有些资料有兴趣可以看看

鬼谷子百度国学

http://guoxue.baidu.com/page/b9edb9c8d7d3/index.html

鬼谷子研究学会

http://www.qxzc.net/ggzyj/index.asp

百度百科里面是这样介绍的: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鬼谷子》捭阖第一】

原文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鬼谷子》反应第二】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内揵第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内:向君王进谏说辞,从而结交君王取得信任。

揵:向君王进献计策,以辅佐君王,成就事业。

内揵: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鬼谷子》抵戏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鬼谷子》飞箝第五】

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飞:制造声誉。

箝:箝制。

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赢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鬼谷子》忤合第六】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鬼谷子》揣篇第七】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注释

揣:估量。

【《鬼谷子》摩篇第八】

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鬼谷子》权篇第九】

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鬼谷子》谋篇第十】

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原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注释

右:有。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原文现已失传〕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

〔原文现已失传〕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是人称人鬼谷四友的。

不过么。。。

我查了下

孙膑(约公元前432-380年)

庞涓(?-前342)

苏秦(?-公元前317年前)

张仪(?-前310年)

差了不少啊。

看着孙膑都比庞涓早挂38年,更别说庞涓嫉妒算计孙膑,孙膑死的早,怎么报复庞涓。看来鬼谷四友之说水分很大啊。

成语 事()()() 4个

【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同“事无大小”。

【事危累卵】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极端危险。

【事往日迁】指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修傍兴】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受保守者的诽谤。

【事以密成】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事与心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事预则立】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事在必行】事情已经非做不可了。

【事在人为】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事重身衰】担负重任而身体衰弱。形容力不胜任。

【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事关重大】事情关系着大局,非常重要。

【事后聪明】事情过去以后,才悟出其中的原由和应付的办法。

【事核言直】事情确实,文辞直捷。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缓则圆】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事捷功倍】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急计生】急事临头,能想出办法来。

【事宽即圆】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事款则圆】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宽则圆】遇到事情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事怕行家】行家:内行人。事情即使很难,行家也能轻松处理。

【事齐事楚】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事穷势迫】事情陷入了困境,形势紧迫逼人。

【事事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事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事生肘腋】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事同虚设】形式上具备了某种设置,实际上并不起作用。

【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无大小】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事无二成】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败垂成】事情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

【事半功百】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同“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事不关己】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事不过三】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事不宜迟】宜:可以,应该。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事不有余】谓达到极点。

【事出不意】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

【事出无奈】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事出意外】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事出有因】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事到临头】事情已经落到头上。形容事情紧迫。

【事非前定】事情并不是事先注定的。指事在人为。

【事烦食少】每日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可吃饭很少。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事过境迁】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事过景迁】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同“事过境迁”。

【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同“事无大小”。

【事危累卵】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极端危险。

【事往日迁】指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修傍兴】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受保守者的诽谤。

【事以密成】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事与心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事预则立】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事在必行】事情已经非做不可了。

【事在人为】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事重身衰】担负重任而身体衰弱。形容力不胜任。

【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事关重大】事情关系着大局,非常重要。

【事后聪明】事情过去以后,才悟出其中的原由和应付的办法。

【事核言直】事情确实,文辞直捷。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缓则圆】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事捷功倍】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急计生】急事临头,能想出办法来。

【事宽即圆】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事款则圆】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宽则圆】遇到事情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事怕行家】行家:内行人。事情即使很难,行家也能轻松处理。

【事齐事楚】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事穷势迫】事情陷入了困境,形势紧迫逼人。

【事事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事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事生肘腋】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事同虚设】形式上具备了某种设置,实际上并不起作用。

【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无大小】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事无二成】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败垂成】事情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

【事半功百】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同“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事不关己】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事不过三】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事不宜迟】宜:可以,应该。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事不有余】谓达到极点。

【事出不意】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

【事出无奈】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事出意外】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事出有因】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事到临头】事情已经落到头上。形容事情紧迫。

【事非前定】事情并不是事先注定的。指事在人为。

【事烦食少】每日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可吃饭很少。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事过境迁】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事过景迁】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同“事过境迁”。

【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事变知人心】在事情发生的变化中,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品德。

【事到万难须放胆】事情遇到重重困难时,必须拿出全部胆识去干。

【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不知道它的艰难。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事急无君子】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

【事实胜于雄辩】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事无不可对人言】没有什么样事情不可公开。

【事无三不成】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修改。。喂楼上的,网速比我快了不起啊

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百而费力小,收效大。

事必躬亲躬亲:亲度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知事认真,毫不懈怠。

事不关道己,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内在一边不管。

事出容有因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事倍功半shìbèigōngbàn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意思: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事必躬亲shìbìgōngqīn出处:《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意思: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shìbùguānjǐ,gāogāoguàqǐ出处:

意思: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事不师古shìbùshīgǔ出处:《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

意思: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事不宜迟shìbùyíchí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四的:“事不宜迟,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意思: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事出有因shìchūyǒuyīn出处:

意思: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事过境迁shìguòjìngqiān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三回:“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意思: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事齐事楚shìqíshìchǔ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意思: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事实胜于雄辩shìshíshèngyúxióngbiàn出处:

意思: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事以密成shìyǐmìchéng出处:《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意思: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事与愿违shìyǔyuànwéi出处: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意思: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事预则立shìyùzélì出处:《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意思: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事在人为shìzàirénwéi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意思: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事过境迁shìguòjìngqiān读音:shìguòjìngqiān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三回:“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意思: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事必躬亲

凡事一定亲自去做

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事不师古

谓作事而不遵守古训

事不宜迟

谓事情急迫,须抓紧快做

事不有馀

谓达到极点

事出有因

事情的发生总有原因

事过景迁

同“事过境迁”

事过境迁

谓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也已改变

事过情迁

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事核言直

事情确实,文辞直捷。语出《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

事火咒龙

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事捷功倍

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事宽即圆

见“事款则圆”

事款则圆

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

事齐事楚

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滕,小国也,间於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后以“事齐事楚”喻国家无自主权而依附大国

事往日迁

谓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事无常师

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事无二成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事与心违

同“事与原违”

事与原违

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事在人为

事情的成功全靠人们自己的努力

事在萧墙

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语出《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