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而立之年及解释

  • 关于成语而立之年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而立之年、知命之年、古稀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各代表多少岁?

1、幼学之年:10岁。

2、而立之年:30岁。

3、不惑之年:40岁。

4、花知甲之年:60岁。

5、古稀之年:70岁。

关于上述几句道话的出处为:《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内的基本原则、学习容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什么年,后来是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第一个是垂髫之年,垂髫读作chuítiáo。

由于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垂髫:亦作“垂龆?”。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扩展资料:

1、孩提:一般指的是2~3岁的儿童。

2、垂髫(tiao):一般指的是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少女(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4、豆蔻:一般指的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女(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束发:一般指的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6、及笄:一般指的是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7、弱冠:一般指的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8、而立:一般指的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9、不惑:一般指的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10、知命:一般指的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1、花甲、耳顺:一般指的是六十岁。

12、古稀:一般指的是七十岁。

13、中寿:一般指的是八十岁。

14、耄耋(màodié):一般指的是八九十岁。

15、期颐:一般指的是一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

第一个是垂髫之年,垂髫,读作chuí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垂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扩展资料:

相关名称:

孩提: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垂髫(tia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参考资料:垂髫-百度百科

垂髫之年,后来是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垂髫泛指儿童时代大约至1415岁之前都可叫垂髫,头发未束。然后约十五岁时就“及冠”就是将头百发束起,故及冠大多可代指青少年时期。直到20岁才称弱冠。

扩展资度料

古代年龄划分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问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答,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回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答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来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源

12岁(女百)——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度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问;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答、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弱冠,而立,不惑主要指的是男子。以下是古百时候对于男子的称谓: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度、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知、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道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以下是对小孩及内女子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容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别指哪个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zhidao: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回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答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还有一个,期颐------100岁

襁褓:不满周岁。孩提复:两至三岁。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垂髻之年:指制儿童。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舞勺之年:百十三至十度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弱冠:二十岁。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知岁道。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耄耋:90

12岁称金钗之年

13岁称豆蔻年百华度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

出嫁女知子称梅之年

男: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

40岁称不惑道

50岁称知天命

60岁称耳顺

70岁称古稀专

80岁称杖朝

90岁称合耄耋属

100岁称乐期颐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2-3岁

豆蔻年华;13岁(女)

弱寇;20岁左右(男)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耄:80-90岁耋:70-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