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恻隐之心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恻隐之心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什么意思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扩展资料:

四端,是儒家称应有的四种德行,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孟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端”说有关,是围绕“四端”说展开的。可以说,“四端”说的提出,才真正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后人根据“四端”引申出成语:恻隐之心

拼音:cèyǐnzhīxīn,

释义:恻:悲伤;隐:伤痛;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恻隐之心

意思是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白话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公孙丑上》

原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直译——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

意译——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扩展资料

原文《公孙丑上·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

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

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

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参考资料:孟子·公孙丑上-百度百科

一、全句是:恻隐之心百,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二、此句出自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度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就像我本来就所具有的,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内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

三、孟子,也就是孟轲容,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直译:同情怜悯的心,是本心中的仁的萌芽;耻己之不善和憎人之不善的心,是本心中的义的萌芽。

意译: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第六章。

原文——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孟子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先王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才有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用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施行不忍伤害别人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之所以说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根据在于,)假如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行,这是自己害自己;说他的君主不行,这是害他的君主。凡自身保有这四种开端的,就懂得扩大充实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不可遏止。)如果能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扩充它们,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

孟子《恻隐之心》写法和翻译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百善论的依据,也是孟子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人见孺子将入于井,度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人心中皆有仁的端倪,同理而言也都有礼、义、智的端倪。正因为人心有这样的端倪,专所以人性都是善的。也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修养工夫就是要寻求本心的善,只要挖掘出内心深处仁的端倪,仁德就会到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的学说与孔子相比,已经属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圆融的程度,所有论点都相辅相成,互为依据与结论。而孟子的“四端”说,就是孟子所有学说的理论依据。

以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为题800字作文

《孟子?公孙丑上》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说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仁就是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的总称。善良的人常怀同情心,行善得善。

目前社会上常有人说:如今的人与人之间冷漠、自私、甚至相互不信任,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人们的这些议论是和现实相关联的。2006年11月20日发生的“彭宇案”让人至今记忆犹新,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老人对扶起自己的恩人不但不感恩言谢,还反口咬一口要求赔偿。“小悦悦”事件,一个小女孩遭遇车祸,七分钟内,先后有18名路人经过,竟无一人出手相救。这时,一名背着口袋的拾荒阿婆经过,快步走到小悦悦身旁,在阿婆喊人无果的情况下,吃力地将小悦悦扶到路边。这两个典型的实例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的同情心在渐渐的消失吗?人们自身的恻隐之心没有了吗?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还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同情心不会消失,只是人的思维在特定状态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屏蔽了人们天生的恻隐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看看这些报道:湘潭市雨湖区一鱼贩王培军因扶起一名摔倒在地的老太后,遭遇一连串的连环索赔,最后不堪重压,无力应对服毒身亡。还有很多关于职业乞丐,租用残疾儿童乞讨,拐骗残障儿童,假大学生乞讨,碰瓷……等行为的报道,引起了很多人对善良心的怀疑,怀疑是否做好事能够得到好的回报。

在“彭宇案”中,好心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却被判处赔偿老太太4万多元。在彭宇不服提出上诉时,法官还“义正言辞”的反驳:“既然她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她?你有病啊?”。唉,究竟谁有病啊?这种判罚引起的人们的愤怒、谴责……几乎在中国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人们的议论,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究竟遇到这样的事情该不该做。

当然,在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部分人利欲熏心,利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的污染。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没有让人们内心的同情心彻底变得冷漠。如果人们真的变得对无关自己的事情不闻不问彻底冷漠,就不会有对于彭宇案判罚结果的愤怒;就不会有对小悦悦事件的自我反省和关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自愿发起的救助,放下自身的事情远赴千里到灾区救灾。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同情心没有被彻底的抛弃,在需要的时候心中那份恻隐之心就会燃起,会让我们义无反顾的去做那些自然的事情。

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把人们的情感和自然本能扭曲了,社会的道德价值系统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毁坏。要使这个社会充满真诚、友爱、和善意,就必须严厉打击欺骗和讹诈行为,让好心的人们,不再受到伤害、欺骗,得到社会的褒奖。让那些“集体旁观”以“自我保护”为借口推卸责任的“保护罩”与我们自身的能力分离。当杭州最美妈妈伸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时候;当拾荒阿婆抱起小悦悦的时候;当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的时候;当在暴雨中举起前方路面有险情的牌子的时候;当在饭店小姑娘为乞讨者撑起雨伞的时候……这些善良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着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也在逐渐唤醒人们沉睡的冷漠,召回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同情心,重拾我们的良知。

《孟子?公孙丑上》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说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仁就是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的总称。善良的人常怀同情心,行善得善。

目前社会上常有人说:如今的人与人之间冷漠、自私、甚至相互不信任,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人们的这些议论是和现实相关联的。2006年11月20日发生的“彭宇案”让人至今记忆犹新,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老人对扶起自己的恩人不但不感恩言谢,还反口咬一口要求赔偿。“小悦悦”事件,一个小女孩遭遇车祸,七分钟内,先后有18名路人经过,竟无一人出手相救。这时,一名背着口袋的拾荒阿婆经过,快步走到小悦悦身旁,在阿婆喊人无果的情况下,吃力地将小悦悦扶到路边。这两个典型的实例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人们的同情心在渐渐的消失吗?人们自身的恻隐之心没有了吗?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旁观者的同情心必定完全产生于这样一种想象,即如果自己处于上述悲惨境地而又能用健全理智和判断力去思考(这是不可能的),自己会是什么感觉。”,还说“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按照亚当斯密的说法同情心不会消失,只是人的思维在特定状态下的一种自我保护,屏蔽了人们天生的恻隐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看看这些报道:湘潭市雨湖区一鱼贩王培军因扶起一名摔倒在地的老太后,遭遇一连串的连环索赔,最后不堪重压,无力应对服毒身亡。还有很多关于职业乞丐,租用残疾儿童乞讨,拐骗残障儿童,假大学生乞讨,碰瓷……等行为的报道,引起了很多人对善良心的怀疑,怀疑是否做好事能够得到好的回报。

在“彭宇案”中,好心扶起了一位摔倒在地的老太太,却被判处赔偿老太太4万多元。在彭宇不服提出上诉时,法官还“义正言辞”的反驳:“既然她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她?你有病啊?”。唉,究竟谁有病啊?这种判罚引起的人们的愤怒、谴责……几乎在中国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人们的议论,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究竟遇到这样的事情该不该做。

当然,在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部分人利欲熏心,利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的污染。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没有让人们内心的同情心彻底变得冷漠。如果人们真的变得对无关自己的事情不闻不问彻底冷漠,就不会有对于彭宇案判罚结果的愤怒;就不会有对小悦悦事件的自我反省和关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时,人们自愿发起的救助,放下自身的事情远赴千里到灾区救灾。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同情心没有被彻底的抛弃,在需要的时候心中那份恻隐之心就会燃起,会让我们义无反顾的去做那些自然的事情。

目前的这种社会环境,把人们的情感和自然本能扭曲了,社会的道德价值系统被削弱甚至正遭到毁坏。要使这个社会充满真诚、友爱、和善意,就必须严厉打击欺骗和讹诈行为,让好心的人们,不再受到伤害、欺骗,得到社会的褒奖。让那些“集体旁观”以“自我保护”为借口推卸责任的“保护罩”与我们自身的能力分离。当杭州最美妈妈伸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时候;当拾荒阿婆抱起小悦悦的时候;当有人扶起摔倒的老人的时候;当在暴雨中举起前方路面有险情的牌子的时候;当在饭店小姑娘为乞讨者撑起雨伞的时候……这些善良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着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也在逐渐唤醒人们沉睡的冷漠,召回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同情心,重拾我们的良知。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意思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基本意思就是: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人与人之间有相差几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天生资质的缘故。《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孔子说:写这首诗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则;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扩展资料:

在《告子章句上》里面,孟子没有以诘难或推谬的方式进行辩论,而是正面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性本善的看法。说是阐述其实也是重申,因为其主要内容,即关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们与仁、义、礼、智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在《公孙五上》里已经提出并阐述过了。

只不过在那里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探讨“四心”与“仁政”之间的关系,具有政治心理学的色彩。而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

其实,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还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恶,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是一个很难说得清的问题。即便是哲学思想进步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往往也莫衷一是,各执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确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告子章句上

出处:《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恻隐之复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译文]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制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zhidao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