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及解释

  • 四字成语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的意思。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锅;薪:柴火。

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在《三十六计百》位列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这个成语说的是水在沸腾时要吸热的物理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釜底抽薪把釜底的燃烧物体薪抽出。沸腾的液体就不能度继续吸收热量,液体温度就会降低,低于液体的沸点,液体也就不能沸腾了。

扩展资料:版

釜底抽薪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近义词:抽薪止沸。

反义词: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成语举例:当电脑被病毒侵入时,他果断地切断电源,真可谓釜底抽薪啊权!

与釜底抽薪类似的一个词是扬汤止沸,意思是当水快开的时候,不断地舀起一大勺,再从高处倒回锅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水沸腾的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釜底抽薪(词语释义)

釜底抽薪

fǔdǐchōuxīn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解析】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虽然—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它的气势?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了。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版军,要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这番话说动了。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的胁从者站在右边。”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探源】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的含义是什么?

猎头业,秦国的人才内流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后作楚材晋用,指一国一地的人才被别国别地所挖走。作为人才外流一方,相当于被釜底抽薪,力量被削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我花了钱,教出了人,却叫外国人去用,这才是楚材晋用呢。”

秦国攻灭六国,便使用了釜底抽薪之计。秦国先后从楚国引进百里奚任上大夫;从晋国引进丕豹任大将;从戎国引进由余为军事战略谋臣;由卫国引进商鞅为相,领导变法;由魏国引进张仪而破坏六国合纵之盟;由楚国引进甘茂为左丞相;由魏国引进范睢为相,献远交近攻之策,“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由燕国引进蔡泽为相,东收周室,又使燕太子丹入质秦国;由楚国引进李斯为丞相,帮助秦始皇最终灭六国称皇帝。另有孟尝君被引进后受排挤出走,韩非被引进后被李斯妒贤迫害致死者,尚不计在其内。人往高处走,才向善政流。“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刘邦从项羽方面挖来了韩信、陈平等将帅、谋士,项羽因刚愎自用而使自己的高明谋臣范增气愤郁结发疽而死。釜底抽薪使项羽实力大大削弱。

唐太宗李世民从竞争对手中挖过来魏征、尉迟敬德等文武大才,削弱对手而自己更加强大,终致获全胜。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从外国挖来人才,特别修改过两次移民法,先后从外国挖来22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美国又通过出巨资帮助别国培养留学生的办法,把别国智商最高的一批青年学生引进美国,然后又用高薪、优厚待遇和先进科研条件,把他们留在美国工作。

管仲曾对齐桓公说,要挖来别国的人才,必须要用高薪。他说:“三倍不远千里”,“则天下之士至矣”。(《管子·小问》)别处的薪俸算一倍,我处给他三倍,这样,贤才便会不远千里而来。这对别国来说,便是被釜底抽薪。美国有一家公司为要把外国的一个发明家争夺过来,派去的使者被授锦囊妙计:不管其他竞争者出多高的价钱,等他们封顶之后,你就说,我们出这个的五倍。于是其他竞争者只好悻悻而归。

现在时兴起来一个行业,叫做“猎头业”。干什么?挖人才!挖可以当头儿的人才。很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都要物色一个好的中方经理。然而中国市场经济起步太晚,经理阶层尚未发育成熟,所以特别好的中方经理很难找。于是便产生了一种需要,专门物色并挖动高级中方经理的行业,中国猎头业就应运而生。抽薪止沸,绝堤断水,经济封锁,禁运以美国部队为主的多国部队按联合国的决议,用武力把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其主要计谋便是釜底抽薪。他们用大规模的轰炸行动,摧毁伊拉克军队赖以有战斗力的根据地:弹药库、武器设施、机场、导弹发射架,截断运输线,使粮食、弹药均不能补给在科威特驻扎的伊拉克军队。伊拉克军队最后饿得不惜冒着本军地雷的危险,穿越雷区逃往多国部队投降乞食。战争打起来后,伊拉克军因釜底无柴烧,锅中之油没能量沸腾,以致没有还手之力。继而,联合国决议派人检查伊拉克的核设施,以控制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是进一步釜底抽薪,可以防止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卷土重来。

你本身已有的釜底之薪,我给你抽走。你本身非常需要补充的从外来的柴薪,我给你截断。绝堤断水、经济封锁、禁运、截断补给线,便是在釜底抽薪之外再来个半途截薪,使你彻底无薪,锅中之油再也没法沸腾。

在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中,有一次刘邦正洗脚,忽报有老人求见,刘邦说:我不正在洗脚吗?不见,不见。门人再报,说是一儒生求见。刘邦说,打仗时不见儒生。门人回告求见者,这求见者名叫郦食其,他说,你再去说我是高阳酒徒。刘邦这下答应接见他,脚还没洗完就站起来迎接郦食其。郦食其批评了他,然后建议刘邦火速攻取陈留,这是自古以来的屯粮重地。刘邦依计,攻占陈留,使项羽的粮草匮乏,进一步削弱了项羽。

赵国派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廉颇为将,与秦军交战中,被包围,秦军采用绝堤断水,釜底抽薪之法,使40万赵军绝粮,完全丧失战斗力,最后被全部俘虏,全被活埋。

国际社会在现代常采用禁运法,断绝其必要物资的进口,禁止其创外汇的物资的出口,把它封闭起来,“不与秦塞通人烟”,这样,这个被封闭的国家,其实力就会很快削弱。如果一个国家的首脑自动把自己国家封闭起来,那当然是作茧自缚,再愚蠢也没有的了。剪羽毛与个人本位对个人来说,要削弱他,莫过于使之失去经济来源了。这是古代专制者使人依附于他的釜底抽薪之计。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驯鸟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

驯鸟的人,把鸟的大羽毛剪掉,这样鸟就飞不快,飞不远,无法自己捕食,这样就必须依附于主人,靠主人喂食,于是对主人只得驯服。韩非子以此为比喻,建议专制统治者对臣子一律这样做。没有皇粮就不能活,所以对皇上只好俯首屈从。

近代学者黄远生《忏悔录》:“古人论秦以不养客而亡,今客有不待国家之养而自养者,……然今乃有人专以断绝社会生利自养之途为快。”这便是对知识分子釜底抽薪,使之丧失独立的经济来源,使之失去独立人格。

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口软。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寄人篱下,象林黛玉那样,不可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不可越雷池半步,有何自由、幸福可言?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发音

fǔdǐchōuxīn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釜底抽薪

释义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抄

出处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近义词

抽薪止沸

反义词

火上浇油、扬汤止沸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示例

如今有个道理,是“~”道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釜底抽薪zhidao,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回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

发音

fǔdǐchōuxīn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釜底抽薪答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zhidao行破坏。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版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权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zd本上解决问题。

【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专递个拦词便歇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做事非常彻底

釜:锅。薪:柴。釜底抽薪就是从锅底下抽掉柴属火,从物理的角度来说的话,它说的就是水在沸腾时要吸热的这个事实,说明了蒸发都是要吸热的。

釜底抽薪

fǔdǐchōuxīn

〖解释〗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出处〗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示例〗如今有个道理,是“~”之法,只消央人去把告状的安抚住了,众人递个拦词便歇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

------------

不敌其力①,而消其势②,兑下乾上之象③。

【注释】

①不敌其力:敌,动词,攻打。力,最坚强的部位。

②而消其势:势,气势—。

③兑下乾上之象:《易经》六十四卦中,《履》卦为“兑下乾上”,上卦为乾为天.下卦为兑为泽。又,兑为阴卦,为柔;乾为阳卦,为刚。兑在下,从循环关系和规律上说,下必冲上,于是出现“柔克刚”之象。此计正是运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计可胜强敌。

【按语】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阳中之阳也,锐不可当;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势也,阴中之阴也,近而无害;故力不可当而势犹可消。尉缭子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面夺气之法,则在攻心,昔吴汉为大司马,有寇夜攻汉营,军中惊扰,汉坚卧不动,军中闻汉不动,有倾乃定。乃选精兵反击,大破之:此即不直当其力而扑消其势也。宋薛长儒为汉、湖、滑三州通判,驻汉州。州兵数百叛,开营门,谋杀知州、兵马监押,烧营以为乱。有来告者,知州、监押皆不敢出。长儒挺身徒步,自坏垣入其营中,以福祸语乱卒日:“汝辈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胁从者立于右!”于是,不与谋者数百人立于右;独主谋者十三人突门而出,散于诸村野,寻捕获。时谓非长儒,则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夺气之用也。或日:敌与敌对,捣强敌之虚以败其将成之功也。

【解析】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沸腾的水和猛烈的火势是势不可挡的,而产生火的原料薪柴却是可以接近的。强大的敌人虽然—时阻挡不住,何不避其锋芒,以削弱它的气势?尉缭子说:士气旺盛,就投入战斗;士气不旺,就应该避开敌人。削弱敌人气势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战。所谓“攻心”,就是运用强大的政治攻势。吴汉在大敌当前时,沉着冷静,稳定了将士,乘夜反击,获得了胜利。这就是不直接阻挡敌人、用计谋扑灭敌人气势而取胜的例了。宋朝的薛长儒在叛军气势最盛之时,挺身而出,只身进入叛军之中,采用攻心战术。他用祸福的道理开导版军,要他们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运。叛军中大部分人是胁从者,所以自然被他这番话说动了。薛长儒趁势说道:“现在,凡主动叛乱者站在左边,凡是不明真相的胁从者站在右边。”结果,参加叛乱的数百名士兵,都往右边站,只有为首的十三个人慌忙夺门而出,分散躲在乡间,不久都被捉拿归案。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敌人气势的一个好例子。还有人说,敌人再强大,也会有弱点,我方突然击败敌人的薄弱之处.再击败敌人主力,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体运用。战争中也常使用袭击敌人后方基地、仓库,断其运输线等战术,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探源】釜底抽薪,语出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还说:“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这个比喻很浅显,道理却说得十分清楚。水烧开了,再兑开水进去是不能让水温降下来的,根本的办法是把火退掉,水温自然就降下来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对强故不可用正面作战取胜,而应该避其锋芒,削减敌人的气势,再乘机取胜的谋略。釜底抽薪的关键是关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做,一些影响战争全局约关键点,恰恰是敌人的弱点。指挥员要准确判断,抓住时机,攻敌之弱点。比如粮草辎重,如能乘机夺得,敌军就会不战自乱。三国时的官渡之战即是一个有名战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河北袁绍乘势崛起。公元199年,袁绍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许昌。当时,曹操据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万多人。两军离河对峙。袁绍仗着人马众多,派兵攻打白马。曹操表面上放弃白马,命令主力开向延津渡口,摆开渡河架势。袁绍怕后方受敌,迅速率主力西进,阻挡曹军渡河。谁知曹操虚晃一枪之后,突派精锐回袭白马,斩杀颜良,初战告捷。

由于两军相持了很长时间,双方粮草供给成了关键。袁绍从河北调集了一万多车粮草,屯集在大本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曹操探听乌巢井无重兵防守,决定偷袭乌巢,断其供应。他亲自率五千精兵打着袁绍的旗号,衔枚急走,夜袭乌巢,乌巢袁军还没有弄清真相,曹军已经包围了粮仓。一把大火点燃,顿时浓烟四起。曹军乘势消灭了守粮袁军,袁军的一万车粮草,顿时化为灰烬,袁绍大军闻讯,惊恐万状,供应断绝,军心浮动,袁绍一时没了主意。曹操此时,发动全线进攻,袁军士兵已丧失战斗力,十万大军四散溃逃。袁军大败,袁绍带领八百亲兵,艰难地杀出重围,回到河北,从此一蹶不振。

釜底抽薪是指采取某种行动使得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该成语出自北齐魏收的>中的”抽薪止水,剪草除根”.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zd.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内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容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

亲,请【采纳答案】,您的采纳是我答题的动力,谢谢。

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的?

釜底抽薪是指采取某种百行动使得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该成语出自北齐魏收的>中的”抽薪止水,剪草除根”.

釜底抽薪被称为三十六计之一.运用这个计策注重的是问题的本质,就像一锅烧开的水,你加再度多得说,要不了多久它还是会沸,问题要根本解决,就要抽出锅底的柴薪专.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在某个特定的阶段都会有一个矛盾在众多矛盾中占首要位置,即主要矛盾,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问题就很容易得到解决.

釜底抽薪术的谋略思想就事物的”本”和”源”,因此在实施本术前,应该”察本”,”溯源”,准确判断出事物的关键所在属.

釜底抽薪什么意思啊

把柴来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水凉水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要使锅中的水沸腾,在锅底生火并加柴草即可。若不想让水沸腾,可以加进一些凉水,即扬汤止沸,也可以抽掉锅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水一时凉了,很快又会再沸。没有从根本上止沸。釜底抽薪,因为水靠火沸,火要薪生,便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础或依靠自物。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生生变化之理相同。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止水沸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zd,便是釜底抽薪。

把柴火抄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十六计》第十九计-釜底抽薪,指从锅底抽掉柴火。

《三十六计》或称“三百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度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