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帝国主义的意思及解释

  • 四字成语帝国主义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帝国主义的意思简介

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出发,曾对帝国主义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在阐明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后,还须进一步分析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以揭示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或寄生性的涵义包括:由于垄断而引起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资产阶级食利阶层的增长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寄生于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食利国;在垄断利润收买和培植下形成工人贵族这一阶层,在此社会基础上产生了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这些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金融资本和垄断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其中第一点,就是列宁指出的垄断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曾长期被误解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和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了,必须予以澄清。

其实,列宁在这方面的见解是极为明确的。它包括四个论点:①垄断之所以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是因为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垄断在经济上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殖民地垄断可以保证高额利润,因而也起了削弱技术进步动因的作用。②垄断不能全面长久地排除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就要用改良技术的办法降低成本。③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某些国家、某些时期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发展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④垄断特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始终在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时期会占上风。从以上论点中并不能得出停滞腐朽趋势等同于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的结论。一方面,垄断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许多事例都已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对技术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因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和积累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发展,都是同垄断竞争、生产集中、联合制和专业分工等等的发展分不开的。列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明确指出竞争以及技术发明和改良的社会化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

帝国主义者是什么意思

定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样结合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要保证资本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断组织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时的。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以及随后的发展时期,私人垄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所说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还没有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时进时退的情况。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1]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主要表现为:①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③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④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当然,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进入5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帝国主义是啥意思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概念中,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在使用上也许是最富有折衷主义的性质,同时也是最少照顾到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概念。这个术语的最通常的用法,是狭义地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帝国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为强国对穷国和弱国实行压迫和“剥削”的同义语。许多对帝国主义提出这种解释的作者,都把列宁作为理论权威来引证,虽然列宁曾尖锐地批判考茨基对帝国主义作出那样的解释。

帝国主义指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世界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而帝国主义理论则是在这种积累建立起一个世界市场的情况下来对它进行调查研究。这种理论有三个要素:(1)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2)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所划分的时代;(3)根据世界的政治划分来把现象纳入“各个国家”。由于第一个要素包含着第二个要素,因此实际上只有两个相互有别的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产生了以下的密切联系但又各有特点的调查线索:(1)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帝国主义的竞争”);(2)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表现);(3)受资本统治压制的人民所受的压迫(“民族问题”,参看民族条目)。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列宁的著作构成帝国主义理论的基础。他的最有名的论著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一部小册子,书名就叫《帝国主义论》。但是,如果把这部著作看作是列宁对于资本主义在世界规模的发展的分析所作的理论贡献,那就错了。理论基础是列宁称之为“通俗纲要”的东西,可以在他大约20年前写的两篇长文中找到,即《论所谓的‘市场问题’》和《经济浪漫主义的特征》。这两篇论文的目的都是在于捍卫马克思的积累理论,反对消费不足论的论断,从而发展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论,并且展示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质,以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参看蒲鲁东条目)。

在他的论帝国主义的小册子中,列宁列举了目前众所周知的下列的现象特征:(1)在与商品输出同时,“资本输出”具有首要的意义;(2)生产和分配日益集中在大托拉斯或卡特尔中;(3)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日益融合起来;(4)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势力范围;(5)这种瓜分进行完毕,这预示着资本主义内部将要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斗争。其中第一个特征——“资本输出”,往往被单独用来标志帝国主义时代的因素。可是,“资本输出”这个术语,正如列宁在他那两篇论文中所指出,是不明确的。这种不明确性的产生,是因为商品是资本,而资本实现其循环的形式之一是:M—C…P…C’—M’(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又回到货币资本)。

2.列宁在他有关帝国主义的理论著作中,总是把垂死性同过渡性相提并论的。他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样结合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要保证资本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断组织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时的。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以及随后的发展时期,私人垄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所说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还没有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时进时退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③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④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当然,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进入5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新发展,也体现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国家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这就是国家直接占有垄断资本,使国家成为国有垄断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二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事实上这也就是国有垄断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由于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①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财政资金中转化为资本的那个部分。②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它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所共有。③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这种私人垄断资本,尽管组织形式仍然保持旧貌,但实际上由于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或分配方面都同国家结合在一起,因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资本形态了。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它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指的是私人垄断,因为私人垄断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就发展成为国家垄断,因为,上述三个具体形态的国家垄断资本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垄断资本。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一个组成部分的国有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从全社会集中起来的,其社会化程度显然高于任何私人垄断资本。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由于能够凭借国家力量加速本身的积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化度。

战后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条件也与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生产社会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宣告瓦解,国际上大国争霸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西欧政治经济地位下降,超级大国争霸成为国际政治中突出的问题。

[编辑本段]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变化

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发展、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私人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虽则仍是客观的现实,资本集中和私人垄断也在发展,而且还出现了混合联合企业这种垄断组织的新形式,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占主要统治地位的是国有垄断资本,它已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很难离开同国有资本的结合而单独运行。②在资本输出领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在资本输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维护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占领国外市场和推动私人垄断资本输出的工具。即使私人垄断资本的输出,也通过国家信贷、国家对投资的保证、国家对投资信息的提供,事实上已经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同时,由于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输出更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这部分资本输出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已不同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③随着私人企业资本输出的发展,跨国垄断组织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垄断的新的重要形式。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国际性已经不单单表现在流通领域,而且直接表现在生产领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生产领域。如今,在战前盛行的国际卡特尔已经不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经济国际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下,这种趋势表现为地区性一体化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出现。这种一体化集团在内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事实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高级形式。⑤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分割世界领土已成过去,新殖民主义代之而起。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向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进行扩张和渗透,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殖民主义也是完全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紧密联系的。

由此可见,同垄断实质的发展一样,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同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有关,并且反映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历史性发展,它们都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编辑本段]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或寄生性

列宁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出发,曾对帝国主义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种特殊性分三个方面:(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在阐明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后,还须进一步分析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以揭示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或寄生性的涵义包括:由于垄断而引起的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资产阶级食利阶层的增长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寄生于广大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食利国;在垄断利润收买和培植下形成工人贵族这一阶层,在此社会基础上产生了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这些腐朽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金融资本和垄断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其中第一点,就是列宁指出的垄断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曾长期被误解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和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了,必须予以澄清。

其实,列宁在这方面的见解是极为明确的。它包括四个论点:①垄断之所以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是因为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垄断在经济上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殖民地垄断可以保证高额利润,因而也起了削弱技术进步动因的作用。②垄断不能全面长久地排除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就要用改良技术的办法降低成本。③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某些国家、某些时期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发展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④垄断特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始终在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时期会占上风。从以上论点中并不能得出停滞腐朽趋势等同于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的结论。一方面,垄断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许多事例都已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对技术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因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和积累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发展,都是同垄断竞争、生产集中、联合制和专业分工等等的发展分不开的。列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明确指出竞争以及技术发明和改良的社会化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

帝国主义时期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比过去快得多。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应当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二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就生产力来看,这是因为它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并存在加速的趋势。但它的发展并非直线上升,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在某个时期可能出现特别迅速的发展。再就生产关系来看,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界限内是在不断调整的。体现这种调整的主要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它会在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时期的集中变化,这时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当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就表明垄断这种资本关系社会化的较高形式,是较能容纳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的。随着垄断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又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来代替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在它们的转变过程中,生产关系进一步社会化的反作用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推动作用。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过去快得多的原因。但这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必然有它的极限。而且,既然立足于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化的利益必然为少数资本巨头所占有,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资本关系被推到了顶点,是要发生变革的,正因为如此垄断资本主义必将走到自己的尽头。

应当看到,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两种趋势,时而发展趋势占上风,时而停滞趋势占上风。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期(1890~1913),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接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停滞趋势占了上风;而战后的1948~1973年期间,增长率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空前的,发展趋势又占了上风;此后,从70年代中期起,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转入滞胀阶段,停滞趋势又占上风。所以,从根本上看,停滞腐朽的趋势来源于垄断。不过,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例如,为了减轻生产过剩的压力而毁掉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了保证高额垄断利润而进行的经济军事化,还有与垄断资本主义矛盾加剧相联系的经济危机频繁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等,这种趋势始终在起作用,但其程度如何则取决于它对抵消因素之间的消长变化。

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在经济上还表现为庞大的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形成。在垄断阶段,大量的货币资本集中在金融资本家的手中,这种状况大大地促进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食利者的增加。随着资本输出的发展,少数富强国家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它们享有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有可能收买无产阶级上层、培植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这样就形成了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列宁把垄断实质、寄生性和垂死性作为帝国主义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性的三个方面,其中垂死性是着重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来说的。它说明,帝国主义是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最高阶段,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加剧,使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的经济条件业已成熟。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时代必然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时代。

[编辑本段]帝国主义的垂死性与过渡性

列宁在他有关帝国主义的理论著作中,总是把垂死性同过渡性相提并论的。他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他对垂死的资本主义并未多作解释,但在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过渡性。他指出:“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帝国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因为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已是资本主义的垂死状态,是它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开始”。这说明垄断的形成就意味着开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历史地位。关于这种过渡的内容,他又指出:“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阶段,就使生产走到最全面的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自由竞争过渡到完全社会化的新的社会制度”。这说明,因为生产已高度社会化,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关系正处于向完全社会化的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过渡性、垂死性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资本关系社会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发展事实上意味着:①因为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界限,这种社会化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就将被推到顶点,从而要发生变革;②既然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剩余价值规律就将要发生作用,使社会化的利益为少数的垄断资本家所独占;③在社会化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社会性管理机构,客观上就是为新制度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当然,这只是表示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已具备了客观基础。

[编辑本段]帝国主义的必然灭亡

马克思在他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中,曾反复指出发展物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但这一任务是在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实现的。这个任务的实现意味着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的具备。这样,资本主义就在发展生产力中为自己安排了必然灭亡的命运。他说:“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在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已接近全面社会化,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已创造出来,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已极为尖锐,这一切就决定了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剥削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真理。

[编辑本段]生态思想中的帝国主义

生态思想中,imperialism也称为“帝国式论点”,是一种认为人在地球上的适当角色就是尽量扩大控制自然的权力的观点。其含义类似于一个国家要建立对其边界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统治——类似于建立政治帝国。在这中间,是弗朗西斯·培根最早提出借助于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人类将能够获得一种直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权的观点。认为科学被当作一种支持帝国论的力量来使用的观点一直是在近代重复出现的论题。事实上,这是一种经常用来评价,甚至指导知识追求的一种道德观。

[编辑本段]马克思主义者论述中的帝国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概念中,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在使用上也许是最富有折衷主义的性质,同时也是最少照顾到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概念。这个术语的最通常的用法,是狭义地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帝国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为强国对穷国和弱国实行压迫和“剥削”的同义语。许多对帝国主义提出这种解释的作者,都把列宁作为理论权威来引证,虽然列宁曾尖锐地批判考茨基对帝国主义作出那样的解释。

帝国主义指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世界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而帝国主义理论则是在这种积累建立起一个世界市场的情况下来对它进行调查研究。这种理论有三个要素:(1)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2)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所划分的时代;(3)根据世界的政治划分来把现象纳入“各个国家”。由于第一个要素包含着第二个要素,因此实际上只有两个相互有别的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产生了以下的密切联系但又各有特点的调查线索:(1)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帝国主义的竞争”);(2)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表现);(3)受资本统治压制的人民所受的压迫(“民族问题”,参看民族条目)。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列宁的著作构成帝国主义理论的基础。他的最有名的论著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一部小册子,书名就叫《帝国主义论》。但是,如果把这部著作看作是列宁对于资本主义在世界规模的发展的分析所作的理论贡献,那就错了。理论基础是列宁称之为“通俗纲要”的东西,可以在他大约20年前写的两篇长文中找到,即《论所谓的‘市场问题’》和《经济浪漫主义的特征》。这两篇论文的目的都是在于捍卫马克思的积累理论,反对消费不足论的论断,从而发展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论,并且展示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质,以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参看蒲鲁东条目)。

在他的论帝国主义的小册子中,列宁列举了目前众所周知的下列的现象特征:(1)在与商品输出同时,“资本输出”具有首要的意义;(2)生产和分配日益集中在大托拉斯或卡特尔中;(3)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日益融合起来;(4)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势力范围;(5)这种瓜分进行完毕,这预示着资本主义内部将要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斗争。其中第一个特征——“资本输出”,往往被单独用来标志帝国主义时代的因素。可是,“资本输出”这个术语,正如列宁在他那两篇论文中所指出,是不明确的。这种不明确性的产生,是因为商品是资本,而资本实现其循环的形式之一是:M—C…P…C’—M’(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又回到货币资本)。

在考虑为什么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是帝国主义的特征之前,必须考虑到输出这个词的用法。在论著中,帝国主义的特征不是用资本运动这个术语,而是用输出这个特殊的词来表述,这就在资本运动跟资本输出之间作了明显的区分,即前者是指国内的运动,而后者是指国际的运动。由于资本在仅仅越过国界或关卡时并不发生形态的变化,因此这种分析性的区分就必须通过这样一种说明来论证,即说明政治界线对于资本的运动究竟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解释为什么在从一个抽象的资本主义社会转移到一种比较具体的,即根据不同的国家来考虑世界划分的表述方式时,就一定需要若干附加的概念(就像对帝国主义本身那样)。这里明显地牵涉到对一个国家的概念所附加的意义。明确地进行政治划分,这就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跟考茨基的概念不同之处。在列宁的表述中,资本输出是在世界被不同的统治阶级瓜分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些阶级的势力是由每个国度中的国家来代表的。因此,资本输出意味着国家的媒介作用和统治阶级在利益上的势力冲突。这种势力冲突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内部的竞争),也可能发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个前资本主义国家或其统治阶级之间(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民族问题的冲突)。列宁特别强调资本主义内部的竞争,并把他的主要的政治结论发展为,帝国主义时代的积累产生资本主义内部战争的倾向。正是从这种框架出发,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定为帝国主义战争,同样地,共产国际在纳粹入侵苏联以前,也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定为帝国主义战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样结合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要保证资本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断组织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时的。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以及随后的发展时期,私人垄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所说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还没有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时进时退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③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④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当然,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进入5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新发展,也体现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国家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这就是国家直接占有垄断资本,使国家成为国有垄断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二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事实上这也就是国有垄断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由于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①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财政资金中转化为资本的那个部分。②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它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所共有。③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这种私人垄断资本,尽管组织形式仍然保持旧貌,但实际上由于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或分配方面都同国家结合在一起,因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资本形态了。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它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指的是私人垄断,因为私人垄断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就发展成为国家垄断,因为,上述三个具体形态的国家垄断资本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垄断资本。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一个组成部分的国有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从全社会集中起来的,其社会化程度显然高于任何私人垄断资本。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由于能够凭借国家力量加速本身的积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化度。

战后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条件也与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生产社会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宣告瓦解,国际上大国争霸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西欧政治经济地位下降,超级大国争霸成为国际政治中突出的问题。

[编辑本段]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变化

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发展、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使当代帝国主义经济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私人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虽则仍是客观的现实,资本集中和私人垄断也在发展,而且还出现了混合联合企业这种垄断组织的新形式,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占主要统治地位的是国有垄断资本,它已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很难离开同国有资本的结合而单独运行。②在资本输出领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发展,国有垄断资本在资本输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维护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占领国外市场和推动私人垄断资本输出的工具。即使私人垄断资本的输出,也通过国家信贷、国家对投资的保证、国家对投资信息的提供,事实上已经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同时,由于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输出更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这部分资本输出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已不同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③随着私人企业资本输出的发展,跨国垄断组织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垄断的新的重要形式。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国际性已经不单单表现在流通领域,而且直接表现在生产领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生产领域。如今,在战前盛行的国际卡特尔已经不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④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经济国际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下,这种趋势表现为地区性一体化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出现。这种一体化集团在内部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调节,事实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化的高级形式。⑤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分割世界领土已成过去,新殖民主义代之而起。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向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进行扩张和渗透,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殖民主义也是完全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紧密联系的。

由此可见,同垄断实质的发展一样,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同帝国主义的垄断实质有关,并且反映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历史性发展,它们都同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列宁在他有关帝国主义的理论著作中,总是把垂死性同过渡性相提并论的。他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他对垂死的资本主义并未多作解释,但在不少地方都提到了过渡性。他指出:“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向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帝国主义是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因为从资本主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已是资本主义的垂死状态,是它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开始”。这说明垄断的形成就意味着开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也是最后阶段的历史地位。关于这种过渡的内容,他又指出:“资本主义进到帝国主义阶段,就使生产走到最全面的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自由竞争过渡到完全社会化的新的社会制度”。这说明,因为生产已高度社会化,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关系正处于向完全社会化的社会主义过渡。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概念中,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在使用上也许是最富有折衷主义的性质,同时也是最少照顾到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概念。这个术语的最通常的用法,是狭义地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帝国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为强国对穷国和弱国实行压迫和“剥削”的同义语。许多对帝国主义提出这种解释的作者,都把列宁作为理论权威来引证,虽然列宁曾尖锐地批判考茨基对帝国主义作出那样的解释。

帝国主义指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世界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而帝国主义理论则是在这种积累建立起一个世界市场的情况下来对它进行调查研究。这种理论有三个要素:(1)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2)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所划分的时代;(3)根据世界的政治划分来把现象纳入“各个国家”。由于第一个要素包含着第二个要素,因此实际上只有两个相互有别的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产生了以下的密切联系但又各有特点的调查线索:(1)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帝国主义的竞争”);(2)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表现);(3)受资本统治压制的人民所受的压迫(“民族问题”,参看民族条目)。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列宁的著作构成帝国主义理论的基础。他的最有名的论著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一部小册子,书名就叫《帝国主义论》。但是,如果把这部著作看作是列宁对于资本主义在世界规模的发展的分析所作的理论贡献,那就错了。理论基础是列宁称之为“通俗纲要”的东西,可以在他大约20年前写的两篇长文中找到,即《论所谓的‘市场问题’》和《经济浪漫主义的特征》。这两篇论文的目的都是在于捍卫马克思的积累理论,反对消费不足论的论断,从而发展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论,并且展示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质,以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参看蒲鲁东条目)。

在他的论帝国主义的小册子中,列宁列举了目前众所周知的下列的现象特征:(1)在与商品输出同时,“资本输出”具有首要的意义;(2)生产和分配日益集中在大托拉斯或卡特尔中;(3)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日益融合起来;(4)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势力范围;(5)这种瓜分进行完毕,这预示着资本主义内部将要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斗争。其中第一个特征——“资本输出”,往往被单独用来标志帝国主义时代的因素。可是,“资本输出”这个术语,正如列宁在他那两篇论文中所指出,是不明确的。这种不明确性的产生,是因为商品是资本,而资本实现其循环的形式之一是:M—C…P…C’—M’(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又回到货币资本)。

在考虑为什么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是帝国主义的特征之前,必须考虑到输出这个词的用法。在论著中,帝国主义的特征不是用资本运动这个术语,而是用输出这个特殊的词来表述,这就在资本运动跟资本输出之间作了明显的区分,即前者是指国内的运动,而后者是指国际的运动。由于资本在仅仅越过国界或关卡时并不发生形态的变化,因此这种分析性的区分就必须通过这样一种说明来论证,即说明政治界线对于资本的运动究竟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解释为什么在从一个抽象的资本主义社会转移到一种比较具体的,即根据不同的国家来考虑世界划分的表述方式时,就一定需要若干附加的概念(就像对帝国主义本身那样)。这里明显地牵涉到对一个国家的概念所附加的意义。明确地进行政治划分,这就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跟考茨基的概念不同之处。在列宁的表述中,资本输出是在世界被不同的统治阶级瓜分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些阶级的势力是由每个国度中的国家来代表的。因此,资本输出意味着国家的媒介作用和统治阶级在利益上的势力冲突。这种势力冲突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内部的竞争),也可能发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个前资本主义国家或其统治阶级之间(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民族问题的冲突)。列宁特别强调资本主义内部的竞争,并把他的主要的政治结论发展为,帝国主义时代的积累产生资本主义内部战争的倾向。正是从这种框架出发,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定为帝国主义战争,同样地,共产国际在纳粹入侵苏联以前,也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定为帝国主义战争。

至于考茨基,则是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农业地区)之间的关系,并且明确地断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会在帝国主义时代过程中趋于消失。这就是考茨基的理论的两块基石,它们有助于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有关帝国主义论著的特点,这特别清楚地表现在依附论上。这种理论十分强调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统治,并且时而含蓄时而明确地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资本家阶级已经强大到足以把其他一切资本家阶级下降到附庸的地位。

关于帝国主义的这两种阐述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兼有经验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列宁所发展的帝国主义理论,是从马克思的积累理论那里来的。资本主义代表着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殊的发展规律反映着从直接生产者那里榨取剩余产品的方式。这种对剩余产品的榨取是在生产中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购买和出售劳动力的基础上。购买和出售劳动力,既反映资本主义的实质,又决定这种实质。它反映工人跟生产资料的脱离(参看原始积累条目),而一旦这种脱离得以实现,劳动力作为商品这种状况便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的方式。这种再生产一定要通过商品流通来完成。一无所有的工人必须挣取工资来购买那些他们不再为自己而生产的商品,而资本家则必须出售商品来取得货币资本,以便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重新开始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