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及解释

  • 四字成语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以逸待劳的意思

以逸待劳,是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予迎头痛击。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汉语成语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

[yǐyìdàiláo]

逸:安闲;劳:疲劳。指在zhidao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版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权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36计中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当。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军山的地势,对黄忠说:“在定军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耸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呕艰险,在这座山上,能够充分探察定军山夏侯渊的虚实。将军如果能攻占这座山,再攻打定军山就易如反掌了。”黄忠抬头看了看,见山顶比较平缓,山上人马也不是很多,就决定先攻打这座山。“这天夜里,黄忠带领军士,趁着敌军防范松懈的时候,突然敲鼓鸣锣,一直杀上山顶。这座山是由夏侯渊的部将杜袭把守的,只有几百人。当时望见黄忠大批人马一拥而上,声势骇人,慌忙丢下营寨,逃下山去。黄忠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山顶,正好和定军山相对立,地势特别优越。法正说:“将军可以驻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顶。等夏侯渊来进攻时,我举起白旗将军按兵不动;等他倦怠了,疏于防备时,我就举起红旗,将军迅速地下山冲击曹军。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够获胜。”黄忠听后,连说妙计,便带领大部人马在半山腰扎下营寨。杜袭丢了山寨,逃回定军山,说黄忠夺取了对面的山顶。夏侯渊非常恼怒,说:“黄忠占领了对山,不由得我不出战!”张郃劝阻说:“这是他们的计谋,将军只宜坚守,不能出战。”夏侯渊说:“他占了我的对面山顶,观察我的军情虚实,我怎么能不出战呢?”张几次苦苦地劝阻,夏侯渊就是不听。夏侯渊命令兵士围住黄忠占领的对山,大骂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任凭夏侯渊在山下怎样百般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等到中午以后,法正见曹兵已经疲倦,心不在焉,不见丝毫锐气,大都下马,倚在石头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举起红旗。黄忠见山顶上红旗招展,一声令下。战鼓齐鸣,蜀汉的军队大喊着冲下山来,那种阵势犹如天崩地塌。夏侯渊措手不及,黄忠闪电般已经来到他的面前,大喝一声,像平地惊雷。夏侯渊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黄忠的宝刀落下,连头带肩被砍成两段。曹兵见主帅被斩,溃不成军。黄忠乘胜追击,占领了定军山。[评析]此计名出于《孙子兵法·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篇文章还提出,“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隋归。”黄忠、法正之所以能取胜,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善于应变,占据有利地形,改变被动的态势,采用了“以逸待劳”的妙计。在两军对垒时,逸者胜,劳者败。所以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敌劳,使己逸,这是掌握作战主动权,伺机歼敌的法宝。

“以逸待劳”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以逸待劳读音:yǐyìdàiláo。

逸:安闲百;待:等待;‘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度

出处:

原作“以佚待劳”问。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张昭曰:答“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

造句:回

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在决赛之前,老师嘱咐大家要注意保存体力,以逸待劳,结果获胜。

一张一弛的近义词是以逸待劳、休养生息。

面对远来疲惫的对手,我队则是以逸待劳,从容应战。

占据高答地,以逸待劳,主动回击,以制服来犯之敌。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zd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版》:“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古兵法原文】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原文今译】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权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

以逸待劳[yǐyìdàiláo]

释义: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夫攻者不足;守者有余;今先据城;以逸待劳;非所以争也。”

翻译:如果进攻不足;固守有余;现在先占据城;以逸待劳;而不是争论的。

例句: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以逸击劳[yǐyìjīláo]

释义:用充分养息的军队攻击疲劳的敌人。

出处:《汉书·赵充国传》:“今罕羌欲为敦煌、酒泉寇,饬兵马,练战士,以须其至,坐得致敌之术,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

翻译:现在羌人企图进犯敦煌、酒泉,整顿兵马,练战士,因为要他到,坐得引诱敌人的战术,以逸击劳,取胜的原则。

2、按兵不动[ànbīngbùdòng]

释义: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处:《吕氏春秋·恃君览·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翻译:赵简子将要袭击卫国;派史默去看的。约定一个月;六月,然后返回。赵简子说:‘为什么这么久了?”史默说:‘……他的僚佐大多贤人啊!’赵简子才按兵不动。

例句:反腐败斗争已在各单位普遍展开,只有个别单位迟迟按兵不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意思是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

“以逸待劳”并非“好逸恶劳”,而是养精蓄锐,等敌人劳师动众、疲于奔命、彼竭我盈之后待机而动。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

扩展资料:

以逸待劳的典故

1、夷陵之战,以逸待劳

三国时,吴国擒杀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报仇。此时刘备锐气正盛,并且居高临下,陆逊深知难以取胜,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静观其变,就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慢慢的开始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开始松懈。

此时刘备也犯了兵家大忌,帅军在山林安营扎寨,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陆逊看到此景,觉得时机成熟,下令全面反攻,—把火烧毁蜀军连营七百里,打得蜀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慌忙撤退。也是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请允许带他一同前去。到了出站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之后鲁庄公询问原因,曹刿解释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不能一气呵成,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就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zd此治力者也。”(孙武《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古兵法原文】困敌之势,不应战;损刚益柔。【原文今译】使敌人的势力损耗,不需使用武力;敌方刚强之势消耗了,我方的力量自然就会增强。

“以逸待劳”在现代经商赚钱之中也是经常用到的一计。利用此计需要经营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对手进行斗智内斗勇的过程中,要耐得住时间,耐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状态,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场中,甘愿妥协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赢得时机,休息静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获益。因为必须的退步是换来更大的利益,万不可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盲目行事与对手硬容拼,定要停下来寻找机会,等待时机,再来竞争,反败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