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慈悲为本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慈悲为本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下一句是

1爱,是天性,在佛法叫慈悲。

2爱,不附带任何私心与条件,就是慈悲。

3慈悲,是理智的爱心。

4慈悲是性德,是天性,本来具足。

5慈,是随时把欢乐的气氛带给别人;悲,是心中常怀恻隐之心,时时帮助别人。

6真正慈悲的人,不仅要容忍作恶的人,而且要用智慧善巧去感化他,这就是大慈大悲。

7大慈悲心,是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爱天地一切众生。

8慈悲是一个动力,推动的力量。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9慈悲心就是爱心,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纯粹的理智。

10基于理智的爱叫做慈悲,如果慈悲里头带着感情就叫爱,实在讲是一桩事情。

11我们把情执转变为智慧,就是慈悲。

12佛菩萨慈悲,可以说是真爱,真爱永远不变。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

13可靠的爱,需要找佛菩萨才行,那是真的,决定不会变;所以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就是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14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换换名词而已,是一桩事情。

15观音菩萨代表自性里面的慈悲,我们称作大慈大悲,是清净的、不染的、平等的,没有偏爱。这种大慈悲是怎么发生?自性里面本来具足。

16大慈大悲是一律平等的,无分亲怨,这才叫做真正的大慈大悲。

17佛心是什么样子?就是清净、平等。我们能在人事、物质环境里面去练清净心、平等心,就是真正学佛。

18诸佛菩萨在世间所示现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19“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佛教。

20“慈悲”是指无条件的爱,“方便”是指用最合适、最便利的方法去教化众生。

21“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人缘熟了,佛菩萨大慈大悲,自然会化身来度他,一个都不会舍弃的。缘没有成熟,不能去,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坏事,为什么?引起他的反感,使他缘成熟的时间延长。

22众生机缘没成熟的时候,佛菩萨不来,众生遇不到佛法;机缘来的时候,众生一定可以遇到,这显示出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23“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大慈悲心。

24度众生出六道、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25清净心、平等心,生慈悲心。

26真心是清净心,真心是平等心,真心是慈悲心。

27慈悲一定是从清净平等里面生的,这个慈悲是真的,是大慈大悲。

28如果不是清净平等里面生的,你这个慈悲叫爱缘慈悲,它是从感情里面生,不平等。

29慈悲心是平等地爱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我们的本性,是真如本性里头本具的德能。

30我们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不见性,这个慈悲心流不出来的,我们想学也学不到,怎么勉强学都学不像的,必须自己亲自入了这个境界才行。

31一个觉悟的人对待一切众生,他用的是平等心,他用的是大慈悲心,为什么?因为自他不二,都是自性里头变现之物,所以佛的慈悲,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32无缘是无条件,同体是一体,自他不二。

33“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真正的慈悲,这个慈悲心是从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

34没有说对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讨厌,没有!它是清净平等的,对佛菩萨、对畜生、对饿鬼、地狱,乃至于对一切植物、矿物,一律平等,无二无别,真正的慈悲!

35凡是明心见性的人,一定是一片慈悲。

36见性的人了解真相,真正明了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真明白了,这个时候起的作用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是清净平等博爱一切众生。

37我们对一切众生应当常怀慈忍之心,慈悲忍让。

38众生愚痴,众生烦恼很重,学佛的人不应该跟他计较;你跟他计较,那你跟他完全一样,没有两样。

39各种宗教讲的“爱”,与佛教讲的“慈悲”,都是指无条件的爱。

40仁慈博爱是菩提心,是所有宗教的根本。

41佛家讲“慈悲”,儒家讲“仁”;仁慈博爱,是所有佛菩萨、圣贤、宗教创始人共同的一个善心。

42对人要有真正的爱心,真正的仁慈,不但对你喜欢的人仁慈,就是对恶人,对冤家、仇敌,都要用仁慈的心。

43心地仁慈博爱,身心与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好!

44佛告诉我们,相好从哪里修?从心地上修,你心地真正慈悲、清净、平等,相自然就好了。

45我们要用慈悲的水灌溉心田,用智慧的光驱走黑暗。

46我们要用慈悲的心来修心,用感恩的心来修身。

47诸位要知道,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是真正的慈悲救济。

48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众生、成就众生,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成就无上菩提;从这里,我们能够体会到阿弥陀佛大慈大悲!

佛教以慈悲为本,普度众生,但为什么许多信徒仍说佛教另有主张?

佛教以慈悲为本,普度众生,但许多信徒仍说佛教另有主张,原因如下。

首先,佛不是神祗。所谓神祗,龙王、财神、什么真人、大仙、娘娘不一俱全。财迷求神保佑中奖券,官迷求神保佑升官。这些人,不种善因,妄求善果,神若有灵,又怎会随人之所欲,予取予求呢?

过去一直以为佛是吃劳苦大众的香油钱,居住在天宫中享,的实则并不存在的神仙。其实“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

次于佛的果位的是菩萨,菩萨义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菩萨是上求大觉之法,下度一切有情。菩萨修到功德圆满,也就是佛”。佛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代名词。

第二,佛教并不消极避世。寺庙、僧侣总是隐居在深山丛林中,不问世事,看似闲云野鹤,消极遁世。其实他们过的是积极严肃,刻苦自励的生活。真正的佛教徒四大皆空,那些世人追逐的金钱地位名誉等凡尘俗物,自然是要远离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参悟佛法,普度众生。

第三,佛教不是迷信。宇宙万象,各自有其因果。求升官须以忠勤为因,以待机遇之缘,不是求神就可以达到目的。语云:“聪明正直之谓神”。一个聪明正直的人尚不肯对谄媚小人假以辞色,岂有神回贪图三牲祭品而点到人间是非呢?是人不明因果之理,妄求无因得果,实是愚痴之至。这种愚行,就是迷信。

但凡迷信,总是先创造出一个偶像让大众崇拜,;而佛教是教导人们信仰自力,佛教相信人人皆有佛性,此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依法修持,转迷成悟,皆可成佛。但依法修持,转迷成悟,全要靠自己实践力行,不是靠神的赐予。

首先,佛不是神祗。所谓神祗,龙王、财神、什么真zd人、大仙、娘娘不一俱全。财迷求神保佑中奖券,官迷求神保佑升官。这些人,不种善因,内妄求善果,神若有灵,又怎会随人之所欲,予取予求呢?过去一直以为佛是吃劳苦大众的香油钱,居住在天宫中享,的实则并不存在的神仙。其实“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容者称为佛。

大慈悲为根本 慈悲以何为本 妄想为本

慈悲无本,无心,无念,无相,大无外,小无内。故平等,普及一切。

末法时期,亿亿人百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度生死!

----《大集月藏经》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之深浅。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内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容》

南无阿弥陀佛!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句话怎么理解?

楼主您好,

“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以善巧方便,还是用种种言说把这一桩事情烘托出来,还是慈悲为我们指示出来,让我们觉悟。在生活当中一切接触,那叫“方便门”,可是在方便当中,你要是得清净,或者是平等,或者是觉悟,门就找到了。凡夫方便里头找不到门。佛菩萨教我们在日常方便当中有门,就是在这里头契入。所以“方便虽多”,要晓得方便是什么意思,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无一不是方便。如何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得清净心?这也就是随缘当中去学不变,寂是不变的,动是变的。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是善缘是恶缘,都无需要理会。

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应当用怎样恰到好处的方法对待人。人有善根成熟的,有善根没有成熟的,有没有善根的,种类不齐,你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巧妙的方法,让所有一切众生都得利益,都生欢喜心,这叫方便门,方便门不可思议。

建议您看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解:“慈悲为本,方便为门”领悟会更加透彻。

http://bbs.fjnet.com/archiver/tid-161537.html

怎么部说说我佛以慈悲为本,并非善恶不分

净空法师---佛对一切众生之爱,是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慈悲。

1佛对一切众生之爱,是没有条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慈悲。

2这个慈悲心,是从本性里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说对这个我特别喜欢,那个讨厌,没有。

3他是清净平等的,对佛菩萨、对畜生、对饿鬼、地狱,乃至于对一切植物、矿物,一律平等,无二无别,真正的慈悲。

4诸佛菩萨平等地爱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乐受,他自己很快乐;一切众生有苦,他也很苦,这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个了不起!无缘,就是没有条件的,为什么?因为是一体。

5凡是明心见性的人,一定是一片慈悲,他了解真相,真正明了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他真明白了,这个时候起的作用才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是清净平等博爱一切众生。

6你要是不悟,这个大用决定不能现前,你要是迷惑,在里面分界限,就有分别执着,就有无量无边的妄想,换句话说,你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迷失了。

7心离开了分别执着妄想,你的真心显露出来了。真心是什么样子?第一是广大相,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量广大,清净相、平等相、慈悲相,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现前了。

8所以学佛的人先要把心量拓开,把界线排除,为什么?这是本性,这是真心,心量本来如是!

慈悲为本的成语意思及歇后语

慈悲为本cízdbēiwéiběn

成语解释:慈悲:慈善和怜悯。原佛教语,以恻隐怜悯之心为根本。

成语出处:《南齐书高逸传论》:“今则慈悲为本,常乐为宗,施舍惟机,低举成敬。”内

成语容造句:清-无名氏《刘公案》第五回:“像我们出家之人,到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成语使用:作宾语、定语;指劝人为善

褒贬解析:属中性成语

近义词:慈悲为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