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茅茨不翦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茅茨不翦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好评,急求翻译, 五蠹 韩非子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的住房简陋,茅草盖的屋顶都不加修剪,栎木做的椽子都不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累得大腿上没有肌肉,小腿上不长毛;即使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并不值得称赞。今天的县官,一朝死了,子孙世世代代还可乘车,所以人们看重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让位的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天子的地位,却难以丢掉县令的地位,其原因是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相同。

在山上居住却要下到溪谷打水的人,在节日都把水作礼物相互赠送,在沼泽低洼地区居住苦于水患的人,却要雇工开挖渠道排水。所以荒年的春天,自己的小弟弟来了也不供饭;丰年秋收时,疏远的客人也招待他吃饭。这不是疏远骨肉兄弟而爱护过路客人,而是由于粮食多少的实际情况不相同。因此古人轻视财物,不是什么仁爱,只是因为财物多;人们的争夺,也不是小气,只因财物太少。古人轻易辞掉天子,不是品德高尚,是因为权势微薄;今人看重并争取做官和依附权势,不是品格卑下,是因为权势太重。所以圣人要研究财物多少、考虑权势大小来制定他的政策。所以说古代刑罚轻不算仁慈,责罚严也不算残暴,要适应社会习俗而行事。因此情况随着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情况。

茅茨不翦开始的成语

茅字打头的成语:茅塞顿开、茅庐三顾、茅茨土阶、茅屋采椽、茅茨不翦、茅室蓬户等。来

茅塞顿开máosè-dùnkāi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源;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百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处:《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度用,则茅塞之矣。”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翦”这个字读什么?怎么解释?

翦?[jiǎn],本意是指初生的羽毛,引申义是指等长的羽毛、长度齐整的羽毛,也指把羽毛修剪整齐,把羽毛齐根剪去。

名词:

1.初生的羽毛

《说文》:"翦,羽初生也。一曰矢羽。"王筠注:"翦者谓新生之羽,整齐之状也。"?段玉裁注:"羽初生如前齐也。前zhidao,古之翦字。"

2.姓氏。源于维吾尔族,出自明朝时期维吾尔族将领哈勒·八士,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详见词条翦姓、剪专姓。

动词:

1.剪整齐

实始翦商。--《诗·鲁颂·閟宫》

翦,齐也。--《释言》

茅茨不翦。--《韩非子·五蠹》

2.又如:翦缀(裁剪缝纫);翦发(修剪头发);翦灯(修剪灯芯。后常指夜谈)

3.割截;杀戮

不翦其类也。--《礼记·文王世子》。注:"割截也。"

4.又如:翦刈(铲除);翦草除根(比喻彻底清除,不留后患);翦翎属(剪除羽翎。常以喻因受羁缚,才能不得伸展);翦棘(斩除荆棘)

5.歼灭。如:剪除(消灭);剪翕(剪灭)

6.削减

毋是翦弃。--《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削也。"

卫人翦夏戊。--《左传·哀公十一年》。注:"削其爵邑也。"

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翦,削也。"

7.又如:翦抑(削弱;压制);翦弱(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