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兴灭继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兴灭继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兴灭继绝有什么意义?

兴灭继绝《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后用“兴灭继绝”指复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代。也泛指使衰亡的事物重新兴起。  《汉书·牙戚恩泽侯表序》:“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  《东周列国志》二三回:“周室东迁纲纪摧,桓公纠合振倾颓。兴灭继绝存三国,大义堂堂五霸魁。”  《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

兴灭继绝运动

兴灭继绝  中国文化精神有很多重点,首先,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道德,是不喜欢侵略人,而且更不主张别人去侵略人。另一个重点是说臣道,一个国家重要的大臣,对大的政治决策,关系非常重大,中间一点都不能马虎。如孟子所讲的义利这辨,要时刻注意。看了历史上的这许多道理与真实的事情,也可帮助我们了解今日世界局势的演变。譬如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下台,日本首相田中的下台,三木的上台喧些在一个研究历史文化的人看来,就是活的书本,能使我们对自己古典的书,了解得更深切;也更了解世界的事情;对过去、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对照,这是真正的学问所在。假使只在书本上看文字,这种学问没有用,的确是书呆子。所以有时候我很不同意年轻人只知道专心念书,这样会把他变成书呆子,埋没了人才。但是我同样不同意不念书,有天才而不念书,遇到事情要处理的时候,就不知道怎样处理,因为他不懂原则。学问与才能要配合起来。现在这个时代,给我们许多启示。  我们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思想,据我所了解全世界的文化,政治思想中,恐怕只有中国人有这个精神,中国民族文化的这个精神叫兴灭国,继绝世。孔子著《春秋》的历史精神大义所在,就在这里,这时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神。所谓兴灭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国是个地方政治单位,诸侯分封国国。在过去中国这个制度,就是所谓的封建。封建制度,中西截然不同,中国的封建,以宗法社会氏族为中心,就是血统为基础,并不是西方的封建,以奴役、权势为基础。  过去历史上的这些诸侯之国,当其中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乃至已经灭亡绝后了,其他的国还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扶助他起来复国,这就是所谓兴灭国。继绝世,是这具国家即使绝后,也要想办法使他继续存在,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国际政治的精神。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什么意思?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论语·尧曰》。

原文: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周朝大封诸侯,使善人都富贵起来。(周武王)说:“我虽然有至亲,不如有仁德之人。百姓有过错,都在我一人身上。”

谨慎的统一规范度量衡等器具,审查修订各项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项被废置了的官事,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愉悦。

扩展资料: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指复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代。也泛指使衰亡的事物重新兴起。

孔子著《春秋》的历史精神大义所在,就在这里,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神。过去历史上的这些诸侯之国,当其中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乃至已经灭亡绝后了,其他的国还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扶助他起来复国,这就是所谓兴灭国。

继绝世,是这个国家即使绝后,也要想办法使他继续存在,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国际政治的精神。

春秋时期,表面还在维持着周朝的封建制,各诸侯国群雄争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目的还是尊王攘夷(旗号)。兴灭继绝在当时是一种必要的政治手段和拉拢其他诸侯国的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尧曰

意思: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尧曰》

原文选段: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释义:

谨慎的统一规范度量衡等器具,审查修订各项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项被废置了的官事,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

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愉悦。

扩展资料

本篇记述了从尧帝以来历代先圣先王的遗训,中间或许有脱落之处,衔接不起来。后来的部分里,孔子对三代以来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可以说是对《论语》全书中有关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总结,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孔子认为苛政猛于虎,因此他竭力提倡宽和的政治以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捐杂税。在本篇中宽和的政治理念又有了进一步的展开。孔子提出,政策的实施、官役的派遣、法令的执行都不能祸害百姓,都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

孔子特别憎恨统治者事先不做好准备,却要求立刻成功;不及时下达政令,却限时要求完成任务,百姓稍有延误,就加以惩罚,对这些做法,孔子愤怒地斥之为“暴”、“贼”。孔子破除了统治阶级的偏见和世俗之见,不将犯罪行为完全归罪于犯罪的个体,而是从对人的价值的坚定信念出发,寻找犯罪现象的社会、政治的原因。

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

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尧曰》。

原文: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白话译文:

谨慎的统一规范度量衡等器具,审查修订各项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项被废置了的官事,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

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愉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论语》一书,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

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第一》,又重出于《阳货篇第十七》;“博学于文”一章,先见于《雍也篇第六》,又重出于《颜渊篇第十二》。

又有基本上是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载“主忠信”以下的十四个字;“父在观其志”章,《学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载“三年”以下的十二字。

《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如果加上《学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复四次。这种现象只能作一个合理的推论:孔子的言论,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所以《论语》一书绝不能看成某一个人的著作。

意思是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原句出自于春秋孔子的《论语·尧曰》。

原文: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白话译文:

谨慎的统一规范度量衡等器具,审查修订各项法律制度,重新修建起各项被废置了的官事,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所重视的四件事:人民、粮食、丧礼、祭祀。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能取得成绩,公平就会使百姓愉悦。

扩展资料:

“兴灭继绝”是孔子著《春秋》的历史精神大义所在,就在这里,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神。过去历史上的这些诸侯之国,当其中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乃至已经灭亡绝后了,其他的国还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扶助他起来复国,这就是所谓兴灭国。

相关引用:

1、东汉班固《汉书·牙戚恩泽侯表序》:“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

白话译文:从古至今临时受命和建立国家的主君,都必须先兴灭国,继绝世,然后修改原先的典章制度,然后天下就统一归顺于他。

2、民国北洋政府《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

白话译文;我们不辜负朝廷的嘱托伸张正义讨伐贼人,复兴国家的初心从未变过。

成语兴什么无什么

兴(奋)无(忧)兴国无来门兴兵无由兴兮无色.

你看到的“兴”字应该是“学”的繁体字自,而“兴”的繁体字为:常见的是百学海无涯,也有学海无边。学海无涯[xuéhǎiwúyá]基本度释义学海:知识。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出处明·张岱《小序》问:“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荆答”例句书山有路

没有这个成语,兴开头的成语有:

【兴兵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同“兴师动众”.

【兴邦立国】邦:国家.建立并振兴国家.

【兴邦立事】邦:国家.振兴国家,成就事业.

【兴不由己】指正在兴头上,对自己的言行控制不住.

【兴波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兴词构讼】兴词:撰写并呈递状词;构讼:打官司.写关词打官司.

【兴词告状】兴词:撰写并呈递状词;告状:打官司.写状词打官司.

【兴丞相叹】兴:兴起.两处老鼠的不同境遇使李斯兴起感叹,感叹人的贤与不肖,着急在于自处.

【兴讹造讪】指造谣毁谤.

【兴复不浅】指兴趣还很高.

【兴废存亡】将废除或消亡的事业再复兴并保存起来.

【兴废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同“兴灭继绝”.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兴国安邦】兴:兴盛;邦:国家.国家兴盛安定.

【兴高彩烈】兴:兴致;烈:强烈,旺盛.兴致高,精神饱满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兴工动众】兴:发动.指运用大批人力.

【兴观群怨】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兴会标举】兴会:情趣,兴致;标举:高超.形容文章情致高超.

【兴会淋漓】兴会:兴致;淋漓:酣畅,充盛.形容兴致很高,精神舒畅.

【兴尽悲来】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指任何事都不能过分.

【兴家立业】建设家庭,创立事业.

【兴尽意阑】阑:残,尽.兴味和情趣都没有了.

【兴灭举废】把已经消亡和废除了的重新兴办起来.

【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兴利除弊】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兴利除害】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兴利节用】兴利:开发资源;节用:节约花费.比喻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

【兴利剔弊】剔:剔除;弊:弊端,害处.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兴趣盎然】形容兴趣浓厚.

【兴戎动众】兴:发动;戎:军队;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兴如嚼蜡】指毫无兴味.

【兴师动众】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兴事动众】指运用大批人力.

【兴衰际遇】际遇:遭遇.指事物的兴盛、衰亡的遭遇.

【兴师见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兴师问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兴亡成败】兴盛、衰亡、成功、失败.泛指世事变迁.

【兴文匽武】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兴旺发达】指事物或事业充分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

《晋书 谢安传》的全文和翻译

原文: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扬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

复除尚书郎、琅邪王友,并不起。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

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安妻,刘惔妹也,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

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

温当北征,会万病卒,安投笺求归。寻除吴兴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顷之,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

简文帝疾笃,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

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温尝以安所作简文帝谥议以示坐宾,曰:“此谢安石碎金也。”

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人情噂□,互生同异。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

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及中书令王坦之出为徐州刺史,诏安总关中书事。安义存辅导,虽会稽王道子亦赖弼谐之益。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着,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

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是时宫室毁坏,安欲缮之。尚书令王彪之等以外寇为谏,安不从,竟独决之。宫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体辰极,而役无劳怨。又领扬州刺史,诏以甲仗百人入殿。时帝始亲万机,进安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固让军号。

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顷之,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

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乃进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其本官悉如故,置从事中郎二人。安上疏让太保及爵,不许。是时桓冲既卒,荆、江二州并缺,物论以玄勋望,宜以授之。

安以父子皆着大勋,恐为朝廷所疑,又惧桓氏失职,桓石虔复有沔阳之功,虑其骁猛,在形胜之地,终或难制,乃以桓石民为荆州,改桓伊于中流,石虔为豫州。既以三桓据三州,彼此无怨,各得所任。其经远无竞,类皆如此。

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常疑刘牢之既不可独任,又知王味之不宜专城。

牢之既以乱终,而味之亦以贪败,由是识者服其知人。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

上疏请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虏将军琰解甲息徒,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贼假延,来年水生,东西齐举。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

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逊位,诏遣侍中、尚书喻旨。先是,安发石头,金鼓忽破,又语未尝谬,而忽一误,众亦怪异之。寻薨,时年六十六。

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赠太傅,谥曰文靖。以无下舍,诏府中备凶仪。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髛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

翻译:

谢安,字安石,为谢尚的堂弟。父谢裒,官至太常卿。谢安四岁时,谯郡桓彝见之惊叹说:“此儿风神秀丽清朗,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差。”到童年,神态沉着,思维敏捷,风度条畅,善于行书。

少年时拜访王蒙,与王蒙清谈多时,离去后,王蒙之子王修说:“刚才谈话的客人是什么样的大人物?”王蒙说:“此客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王导也十分器重他。因此,谢安年少就负盛名。

最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谢安以疾病在身推辞不就。寄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的许询、僧人支遁交游相处,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无入世之心。

扬州刺史庾冰因为谢安有盛名,因而志在必得,多次下郡县督促他应召,谢安不得已应召前往,一个多月后又告退而归。

又任命他为尚书郎、琅王牙王友,谢安一概推辞不就。吏部尚书范汪举荐谢安为吏部郎,谢安写信拒绝。有司上书朝廷,奏明谢安被朝廷征召,历年不应,自己禁锢终身,放浪于东部名胜之地。谢安曾去临安山中,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两样!”

曾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风浪转大,谢安慢慢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听从吩咐立即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谢安虽然纵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赏,总是携带妓女同行。

谢安已多次不应征召,简文帝做宰相时,说:“谢安石既然能与人同乐,也必定能与人同忧,再征召他,他肯定会应召。”其时,谢安弟谢万为西中郎将,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仍超过谢万,有公卿大臣的声望,平素家居常用礼节规范来教导子弟。

谢安的妻子,是刘惔的妹妹,看见谢家各门都拥有高官厚禄,而独有谢安隐退山林,于是对谢安说:“丈夫不想富贵吗?”谢安掩鼻说:“恐怕难免。”及至谢万被罢职,谢安才开始有做官的志趣,其时年龄已到四十多岁了。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从新亭出发,朝廷百官都为他送行,中丞高嵩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百官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深有愧色。到了桓温的府第,桓温很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

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后来,桓温一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罢,使侍从取头巾。桓温出来制止道:“让司马戴好帽子再相见。”如此器重谢安。

正当桓温准备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投书请求奔丧。不久拜官为吴兴太守。当时在职任上声誉平常,离开后为大家所思念。不久任命为侍中,又升为吏部尚书、中护军。

简文帝病重,桓温上疏举荐谢安接受遗诏。简文帝驾崩,桓温入京奔丧,至新亭停止,派重兵把守关口,准备乘机推翻东晋,召见谢安及王坦之,计划在会见时谋害他们。王坦之十分恐惧,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说:“晋室存亡,在此一行。”

见到桓温,王坦之惊慌得汗流浃背,以致握倒了手版。谢安从容就座,坐定后,对桓温说:“谢安听说有道的诸侯,谨守四方,明公何必要壁后藏人图谋不轨呢?”桓温笑道:“不得不如此啊。”于是谈笑多时。

王坦之当初与谢安齐名,至此方知王坦之的低劣。桓温曾拿谢安写给简文帝的谥议给在座宾客看,说:“这是谢安石小小的杰作。”

其时孝武帝正年轻,不能掌握实权,桓温威振内外,人情纷杂,各怀异心。谢安与王坦之尽忠辅助,终能使朝廷大体平静无事。桓温病重时,暗示朝廷对他加九锡,使袁宏起草奏表。谢安见后,动手修改原稿,十多天还未改好,等桓温一死,加九锡之事因此告吹。

不久,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加封后将军。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诏令谢安统管中书省。谢安心存仁义,辅助东晋,劝导百官,即使会稽王司马道子也依赖于谢安的辅助调和。其时强敌侵犯边境,边境告急文书频频传来,梁州、益州、襄阳、邓州先后失陷。

谢安面对危机,镇定自若,作长久打算,以宽仁安定内外。广行德政,文武百官同心同德,不计较小过失,专心大事,恩威流布广远,人人都把他比做王导,并认为文雅超过王导。谢安曾与王羲之同登冶城,悠然遐想,有超乎世俗的志趣。

王羲之说:“夏禹勤于政事,手足磨出老茧;文王管理国家,连吃饭都无暇顾及,如今朝廷边境战事频繁,执政者应思考效忠国家,空谈浮华会荒废大事,恐非当今执政者所应有。”谢安说:“秦朝任用变法务实的商鞅,只延续两代就败亡了,这难道也是空谈浮华带来的祸患吗?”

其时,京师宫殿毁坏,谢安打算整修宫殿。尚书令王彪之等大臣以敌寇入侵谏阻谢安,谢安不听,竟独自决定修宫。宫室设计,皆依照天象,合符北极星的方位,而役夫又无怨恨。谢安又兼任扬州刺史,诏令谢安可带披甲执杖的卫士一百人进入宫殿。

其时,孝武帝开始亲理朝政,晋升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谢安坚决辞让军中头衔。其时天象失常,大旱连年,谢安上书主张复兴衰败灭亡的诸侯和贵族世家,寻找晋初功臣的后代而加以封赏。

不久,朝廷加封谢安为司徒,他所统辖的后军文武官员都配上高级府第,谢安又辞让不受封。朝廷又加封谢安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其时,前秦苻坚强大,边境多战事,东晋众将接连败退。谢安派弟谢石及侄儿谢玄等出兵伺机征讨,连战连捷。拜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后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开进淮河、淝水,东晋京师震恐。朝廷加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

谢玄向谢安问应敌之计,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主意。”过后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便派张玄再去请示。谢安于是驾车去山中别墅,亲朋好友聚集在周围,然后才与谢玄坐下来下围棋赌别墅。

谢安平常棋艺不及谢玄,这一天谢玄心慌,做谢安的敌手却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啦。”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将帅,面授机宜。谢玄等人已大败苻坚,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便丢在床上,全无喜色,下棋如故。

客人询问,才慢慢答道:“小儿辈已打败敌寇。”下完棋回内室,内心抑制不住激动,过门槛时猛地折断了屐齿。谢安在人前竟能如此镇定自若掩饰真情。因统率作战有功,晋封太保。

谢安想进一步统一天下,上书请求率兵北征,孝武帝诏令谢安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持黄钺,其余官职照旧,设置从事中郎二人。谢安上书辞让太保之职及爵位,朝廷不许。

其时桓冲已去世,荆、江二州都空缺刺史,舆论认为谢玄有大功,声望高,应授予二州统领之职。谢安担心父子名位太高,将为朝廷所猜忌,又担心桓氏失去荆、江二州的职权会不服,桓石虔又有沔阳的战功,考虑到桓石虔骁猛善战,据有险胜之地,终难控制。

于是任命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改桓伊镇守江州,桓石虔镇守豫州,使三桓统辖三州,彼此无怨言,各得其所。谢安执政,从长远考虑,使部属之间无争无斗,大抵都是这样。

谢安喜欢音乐,自从其弟谢万死后,十年间不听音乐。及至他位居台辅,亲人丧期也从不停止音乐。王坦之写信劝谕他,他不予理睬,衣冠士族多仿效他,以致成为习俗。

又在土山上营造别墅,楼馆宏伟,林竹茂盛,常常携带内外子侄往来别墅游赏聚集,所设酒席动辄耗费百金,人们为此对谢安大加指责,而谢安对此不屑一顾。常常怀疑刘牢之不能单独任用,又认为王味之不适合做地方长官。

后来刘牢之以作乱为终结,王味之以贪污遭败,人们因此佩服谢安的知人善任。

其时,孝武帝之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而奸诈谄佞小人乘机煽风点火捏造罪名陷害忠良,谢安被迫出京镇守广陵之步丘,建筑新城避祸。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并敬酒赋诗。谢安虽受朝廷嘱托,但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未消失,每每露于形色。

及至出镇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高雅的志愿还未实现,就遭重病缠身。上书朝廷请求估量时局停止进军,并召子征虏将军谢琰解甲息兵,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谢玄与彭城、沛县之敌对峙,委任谢玄为督察。

如果二城守敌凭借地形顽抗,待来年涨水,东西夹攻。孝武帝诏令侍中赴新城慰劳谢安,于是谢安返回京城。听说车驾已进入西州门,自以为壮志不成,功业未就,因而感慨万分,对所亲近的人怅然道:“从前桓温执政时,我常常担心不能保全自身。

忽然有一天梦见自己乘坐桓温的车驾走了十六里地,看见一只白鸡后停了下来。乘坐桓温的车驾,预兆将代替他执掌朝政。十六里,从我执政到今天刚好十六年了。白鸡属酉,如今太岁星在酉,是凶兆,我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来了!”于是上书辞职,孝武帝派侍中、尚书晓喻朝廷旨意。

此前,谢安从石头出发,金鼓忽然破碎,又加上谢安说话从不出差错,这一天忽然出现谬误,众人觉得十分奇怪。不久谢安逝世,终年六十六。孝武帝在朝殿里哭吊三天,赐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追赠太傅,谥号曰文靖。

因无陵苑,诏令在府中备办丧事仪式。到安葬时,举行隆重的礼仪,一切依照先前大司马桓温的标准。又因为打败前秦苻坚的功勋,加封庐陵郡公。

谢安少负盛名,时人十分敬爱他。有位同乡在中宿县做官,被罢职回乡后,去看望谢安。谢安问他回乡带回了多少积蓄,同乡答道:“有五万把蒲葵扇。”谢安便拿了其中的一把握在手里,京城士大夫与平民百姓争着购买这种蒲葵扇,以致扇价增了数倍。

谢安原本会朗诵诗文,因为有鼻病,所以声音低沉粗重,名流雅士们喜欢学他吟诵却达不到他的效果,于是有些人便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吟诗。谢安镇守新城,在城北建了一座土坝,后人怀念他,便将这土坝命名为召伯埭。

羊昙,太山人,是知名人士,为谢安所器重和喜爱。谢安去世后,羊昙长年不听音乐,外出不走西州路。曾经在石头城想起了谢安,心中难受而喝得大醉,沿着路径行走,一边不停地吟唱,不觉到了西州门。

左右告诉他:“这是西州门。”羊昙悲伤感慨不已,以马鞭扣门,吟诵曹子建的诗云:“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

谢安有二子:谢瑶和谢琰。谢瑶继承封爵,官至琅王牙王友,早死。子谢该继嗣,死时为东阳太守。谢该无子,其弟光禄勋谢模将儿子谢承伯过继给谢该,继承封爵,因犯罪免官。

刘裕因谢安功德盖世,特封谢该之弟谢澹为柴桑侯,食邑千户,负责谢安的祭祀。谢澹年少就身居显赫职位。桓玄篡夺东晋皇位后,让谢澹兼太尉之职,与王谧一起带着文册到姑孰宣达旨意。元熙年间(419~420),谢澹为光禄大夫,又兼任太保,持节奉册禅祀刘宋。

出处:出自唐朝时期房玄龄等人合著的《晋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而实际上则多达二十余家,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

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

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谢安,字安石。四岁时,谯郡的桓彝看到他赞叹说:“这孩子神采清秀明达,以后可以比得上王东海。”到了童年时,善于写行书。年少时就颇有名声。

谢安住在会稽,和王羲之、许询、支遁一起游玩交往。外出就在山水间捕鱼猎禽,回家就吟诗作文,没有做官的心意。他曾经和孙绰等人乘船出海,大风起,巨浪涌,大家都很害怕,只有谢安吟啸自如。船夫认为谢安很高兴,仍然向前划个不停。大风加剧,谢安慢慢地说:“这样的话什么时候回去呢?”船夫听了这话就往回走了。大家都佩服谢安的雅量。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是西中郎将,总承边藩重任。等到谢万被罢黜,谢安才萌生了做官的心意,这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司马,他从新亭出发,朝中人士都去送他。到了后,桓温很喜欢他,言说生平,相谈甚欢一整天。他走了后,桓温问左右:“你们曾看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简文帝病重而死,桓温奔赴他的坟墓,停宿新亭,大摆兵阵,想要谋篡晋的皇位,召唤谢安和王坦之,要在座中杀了他们。王坦之很害怕,问谢安有什么计策。谢安神色不变,说:“晋朝皇位的存亡,就取决于我们去的这一趟。”见了桓温后,王坦之汗水沾湿了衣服,手上的官版都拿倒了。谢安从容不迫在席间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诸侯遵循道义,让军队镇守在国家边境,明公您又何必把人安置在墙后面呢?”桓温笑着说:“正是不得已这样做罢了。”于是和桓温笑谈了很长时间。王坦之一开始和谢安齐名,到这件事后才知道王坦之不如谢安。

当时苻坚兵力强盛,战场上颇有忧患,诸位将领相继败退。谢安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随机应变和敌军交战,常打胜仗。后来苻坚率军号称百万,在肥水驻扎,京城震惊恐慌。于是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玄进房间问他计策,谢安神色平和,毫不慌张,回答说:“我心里已经有谋划了。”接着就没声音了。谢玄不敢再说,就让张玄再去请教。谢安于是就下令坐车外出去了山间别墅,召集亲朋好友,以别墅为注和张玄下围棋。谢安平时棋艺不如张玄,这天张玄心中害怕,就和他下了个棋逢敌手,还不能取胜。谢安于是就外出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指挥授意各个将领,各自担当职责。

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有驿站传送的战报送达,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像刚才一样继续下棋。客人问他,他缓缓地回答说:“小子们打败了敌人。”下完以后,回到房间,心里太过高兴,过门槛的时候把木屐齿都弄折了都不知道。他故作镇静到了这样的程度。

谢安年少时颇有盛名,当时人都很喜爱他。他能够用洛阳书生的方言吟诗,因为有鼻窦炎,所以发音浑浊。当时的社会名流喜欢他吟诗的腔调,但是比不上他,有人就用手捂住鼻子来学。

2008-07-2309:04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

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扬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

复除尚书郎、琅邪王友,并不起。吏部尚书范汪举安为吏部郎,安以书距绝之。有司奏安被召,历年不至,禁锢终身,遂栖迟东土。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浚谷,悠然叹曰:“此去伯夷何远!”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既累辟不就,简文帝时为相,曰:“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安虽处衡门,其名犹出万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安妻,刘惔妹也,既见家门富贵,而安独静退,乃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安掩鼻曰:“恐不免耳。”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

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温后诣安,值其理发。安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帻。温见,留之曰:“令司马着帽进。”其见重如此。

温当北征,会万病卒,安投笺求归。寻除吴兴太守。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顷之,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

简文帝疾笃,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及帝崩,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温尝以安所作简文帝谥议以示坐宾,曰:“此谢安石碎金也。”

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人情噂□,互生同异。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及温病笃,讽朝廷加九锡,使袁宏具草。安见,辄改之,由是历旬不就。会温薨,锡命遂寝。

寻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及中书令王坦之出为徐州刺史,诏安总关中书事。安义存辅导,虽会稽王道子亦赖弼谐之益。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着,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尝与王羲之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羲之谓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思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安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邪?”

是时宫室毁坏,安欲缮之。尚书令王彪之等以外寇为谏,安不从,竟独决之。宫室用成,皆仰模玄象,合体辰极,而役无劳怨。又领扬州刺史,诏以甲仗百人入殿。时帝始亲万机,进安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固让军号。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顷之,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假节。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二〕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安方欲混一文轨,上疏求自北征,乃进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加黄钺,其本官悉如故,置从事中郎二人。安上疏让太保及爵,不许。是时桓冲既卒,荆、江二州并缺,物论以玄勋望,宜以授之。安以父子皆着大勋,恐为朝廷所疑,又惧桓氏失职,桓石虔复有沔阳之功,虑其骁猛,在形胜之地,终或难制,乃以桓石民为荆州,改桓伊于中流,石虔为豫州。既以三桓据三州,彼此无怨,各得所任。其经远无竞,类皆如此。

性好音乐,自弟万丧,十年不听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常疑刘牢之既不可独任,又知王味之不宜专城。

牢之既以乱终,而味之亦以贪败,由是识者服其知人。

时会稽王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帝出祖于西池,献觞赋诗焉。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量宜旋旆,并召子征虏将军琰解甲息徒,命龙骧将军朱序进据洛阳,前锋都督玄抗威彭沛,委以董督。若二贼假延,来年水生,东西齐举。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逊位,诏遣侍中、尚书喻旨。先是,安发石头,金鼓忽破,又语未尝谬,而忽一误,众亦怪异之。寻薨,时年六十六。帝三日临于朝堂,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赠太傅,谥曰文靖。以无下舍,诏府中备凶仪。及葬,加殊礼,依大司马桓温故事。又以平苻坚勋,更封庐陵郡公。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髛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

兴采什么目?这是什么成语?

没有兴采什么目的成语,兴开头的成语如下:

兴风作浪兴、作:引起。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兴利除弊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兴师动众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兴师问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兴妖作怪比喻坏人破坏捣乱,或坏思想扩大影响。

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兴会淋漓兴会:兴致;淋漓:酣畅,充盛。形容兴致很高,精神舒畅。

兴趣盎然形容兴趣浓厚。

兴味索然兴味: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

兴致索然一点儿兴趣都没有。

兴高彩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同“兴高采烈”。

兴观群怨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兴如嚼蜡指毫无兴味。

兴致淋漓犹兴会淋漓。形容兴致很高,精神舒畅。

兴邦立国邦:国家。建立并振兴国家。

兴兵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同“兴师动众”。

兴词构讼兴词:撰写并呈递状词;构讼:打官司。写关词打官司。

兴讹造讪指造谣毁谤。

兴废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同“兴灭继绝”。

兴家立业建设家庭,创立事业。

兴利除害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兴亡祸福兴盛和灭亡,灾祸和幸福。泛指一切遭遇。

兴亡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同“兴灭继绝”。

兴微继绝使衰落了的振兴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

兴文匽武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兴妖作乱比喻坏人破坏捣乱,或坏思想扩大影响。同“兴妖作怪”。

兴妖作孽妖魔鬼怪到处闹事作乱。比喻小人兴风作浪,为非做歹。

兴云致雨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我觉得宣祖其实没什么错

事实上,朝鲜君臣在向明朝的乞师求援中,也在处处巧妙运用这种“事大字小”的伦理关系,以谋取请援大计的成功。早在日军攻占汉城之时,朝鲜国王李就声言:“予之失国,非有他罪,特以尽节天朝,取怒于狂贼耳。”(《宣祖实录》卷二十六)七月二日,在接见明朝使臣夏时、黄应阳、徐一贯时,他更涕泣陈言致变之因,“上年倭奴欲犯上国,令小邦向导,而小邦斥绝假途之谋,故肆毒蹂”,并云“自古藩邦守臣节,遭如此祸难者,有之乎”(《宣祖实录》卷二十八)。换言之,朝鲜今日之难,并非自身的问题,而是由于坚守“事大”之节,竭尽藩属之责所致。言外之意,自然是希望明朝也要履行“兴灭继绝”的“字小”之义。

颇有意味的是,朝鲜国王李在弃京北遁之初,似乎内心之中,便有了某种不可言说的谋划。在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弃京逃难后,他接受左议政尹斗寿的建议,前往北部与明朝接界的宁边道,“以观贼势,脱有危急,渐向龙湾,得近天朝,兼请救兵”(《宣祖实录》卷二十七)。到达宁边后,他又意欲移驻定州,并试探性地提出了进入辽东,寻求内附的意向。此言一出,立刻引起随行朝臣的强烈反对,备边司官员李山甫、李恒福、李诚中、韩准、沈忠谦等,不顾国王李的拒绝,径直闯入行宫进行劝阻。他们认为国土尚未尽失,可避之处尚多,骤然弃国内附,不惟有失国体,且无益于恢复大计,毕竟“入辽之意出,而人心解体,况真入辽乎”(《宣祖实录》卷二十七)。

面对群臣的诘难,朝鲜国王李表现出了相当强硬的态度,数度声言“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与其死于贼手,无宁死于父母之国”,并决然宣布“必渡鸭绿江”(《宣祖实录》卷二十七)。但备边司官员并未退缩,直指入辽内附之事,明朝疑虑颇多,未必允许,终将李逼入死角。直到此时,李才不得不披露了内心深处的隐情:“赴辽,非但避乱。安南国尝亡其国,自为入朝,天朝发兵送之,安南得以复国。予亦虑其如此,故欲入也。”(《宣祖实录》卷二十七)

安南复国之事,发生于明代初叶。当时的陈氏政权为权臣黎季所篡夺,诡称陈氏绝后,自立为王。不料,原安南国王之孙陈天平,历经艰辛,来到明朝,遂使真相大白。永乐皇帝朱棣基于“兴灭继绝”之义,遣兵护送其回国,并发生了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安南之役”。显然,朝鲜国王李以安南故事为榜样,寻求内附明朝,实际上是想从“兴灭继绝”、“扶危字小”的伦理层面,将明王朝拴到自身的利益战车之上,并在一系列精心谋划、运作下,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有趣的是,作为出兵应援最终决策者的万历皇帝,在朝鲜君臣的眼中,无疑是“万世不可忘”的仁德“君父”;可在明朝内部,一些官僚士大夫们,却已私下里讥诮其为“高丽皇帝”(《宣祖实录》卷一○九)了。这种截然相反的舆论,是否也隐含了某些难以言说的“伦理”与“国益”的“情—理”纠结呢?

我引用别人的文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