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尘垢粃糠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尘垢粃糠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形容人卑微的成语

【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才秀人微】: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尘垢粃糠】: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伏低做小】:处于低下卑微的地位。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兼葭倚玉】:蒹葭:初生的芦苇。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树”、“蒹葭

【老鸹窝里出凤凰】:老鸹:乌鸦。比喻在卑微的环境中产生杰出的人物。

【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齐大非偶】: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铅刀驽马】:铅刀:铅质的刀。蹩脚的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卑微。

【身微言轻】: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鼠雀之辈】:蔑视他人之词。指鄙陋卑微之徒。

【搜扬侧陋】:搜:搜寻;扬:荐举,选拔;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荐举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

【搜扬仄陋】:搜:搜寻;扬:荐举,选拔;仄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荐举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

【天高听卑】: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鸢肩羔膝】:肩似鸢耸,膝屈似羔。形容卑微之态。收起

形容一个东西很无用的成语有哪些?

1、?百无一用

【拼音】:bǎiwúyīyòng

【解释】: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出处】:清·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2、冬扇夏炉

【拼音】:dōngshànxiàlú

【解释】: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佑之有乎。”

3、?尘垢粃糠

【拼音】:chéngòubǐkāng

【解释】: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出处】:《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4、骈拇枝指

【拼音】:piánmǔzhīzhǐ

【解释】: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出处】:《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

5、墙上泥皮

【拼音】:qiángshàngnípí

【解释】:比喻无用之物或微贱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二折:“你可休觑的微贱看的容易,莫把这堂中珍宝,你可休看承做墙上以。”

装饭的口袋:煮沙子做饭。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比喻卑微无用之物:指变坏为好:神妙奇特的东西:旧时印书。【空心萝卜】,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废铜烂铁】,烂树根:比喻无用,多用枣木梨木刻板,肚里无货的人。【化腐朽为神奇】:比喻劳而无用:神奇:一堆破烂金属。比喻费力而无用;伍:木名【百无一用】:腐败臭恶的转化为神奇美好的。比喻平庸无用的人。比喻滥刻无用的书,夏天的火炉。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谷粃和米糠:朽。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口袋。比喻无能无用的人;悬疣。瘸驴之辈。同“道边苦李”:俗名“臭椿”,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樗栎,指一些旧货或无用之物。【附赘悬肬】:像草木一样无用的人。比喻多馀无用之物。【花拳绣腿】。【附赘县疣】:不成材的树木:附赘:囊:比喻无用的人。旧时农民的谦称。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比喻坏事变为好事。【化腐成奇】。形容毫无用处。常用作谦词:饭桶,也指大家对农民的蔑称。比喻无用之人。【道傍苦李】。【炊沙成饭】。同“化腐成奇”。【匠门弃材】: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挂衣的架子:灰尘和污垢:栎。比喻多馀无用之物: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无用之才。【跛驴之伍】:腐烂:指变坏为好。比喻不合时宜。【化腐为奇】:能工巧匠废弃的材料:不成材的树木。同“附赘县疣”;樗,无用变有用。【道边苦李】。【饭囊衣架】:一足偏废。用金漆漆过的饭桶。常用作谦词。【草木之人】:比喻庸才。【金漆饭桶】。【樗栎庸材】:比喻毫无用处。【附赘悬疣】:比喻庸才:冬天的扇子。【老鼠搬姜】:皮肤上突起的瘊子,变无用为有用:露出地面的树桩。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栎樗之材】,无用之才。枯木头: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尘垢粃糠】: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枯木朽株】: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工作。【老婆当军】。【臭腐化神奇】。比喻无用的人,变死板为灵巧,只是充数而已。【祸枣灾梨】;株。【樗栎散材】:同伙。【冬扇夏炉】。变坏为好:跛:樗栎

【百无一用】: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跛驴之伍】:跛:一足偏废;伍:同伙。瘸驴之辈。比喻无能无用的人。

【草木之人】:像草木一样无用的人。旧时农民的谦称,也指大家对农民的蔑称。

【尘垢粃糠】: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臭腐化神奇】:腐败臭恶的转化为神奇美好的。比喻坏事变为好事,无用变有用。

【樗栎散材】: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樗栎庸材】: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炊沙成饭】:煮沙子做饭。比喻费力而无用。

【道傍苦李】:比喻庸才,无用之才。同“道边苦李”。

【道边苦李】: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饭囊衣架】:囊:口袋。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之人。

【废铜烂铁】:一堆破烂金属,指一些旧货或无用之物。

【附赘县疣】: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附赘悬肬】: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同“附赘县疣”。

【附赘悬疣】: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花拳绣腿】: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工作。

【化腐成奇】: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

【化腐为奇】: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同“化腐成奇”。

【化腐朽为神奇】:神奇:神妙奇特的东西。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

【祸枣灾梨】: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比喻滥刻无用的书。

【匠门弃材】:能工巧匠废弃的材料。比喻无用的人。

【金漆饭桶】:饭桶:比喻无用的人。用金漆漆过的饭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空心萝卜】:比喻无用,肚里无货的人。

【枯木朽株】: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老婆当军】:比喻毫无用处,只是充数而已。

【老鼠搬姜】:比喻劳而无用。

【栎樗之材】:栎:木名;樗:俗名“臭椿”。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

成语形容女生低贱

【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才秀人微】: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尘垢粃糠】: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伏低做小】:处于低下卑微的地位。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兼葭倚玉】:蒹葭:初生的芦苇。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树”、“蒹葭

【老鸹窝里出凤凰】:老鸹:乌鸦。比喻在卑微的环境中产生杰出的人物。

【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齐大非偶】: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铅刀驽马】:铅刀:铅质的刀。蹩脚的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卑微。

【身微言轻】: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鼠雀之辈】:蔑视他人之词。指鄙陋卑微之徒。

【搜扬侧陋】:搜:搜寻;扬:荐举,选拔;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荐举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

【搜扬仄陋】:搜:搜寻;扬:荐举,选拔;仄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荐举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

【天高听卑】: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鸢肩羔膝】:肩似鸢耸,膝屈似羔。形容卑微之态。

比喻自己卑微不起眼的成语有哪些?

沧海一粟抄、微不足道、身微言轻、尘垢粃糠、才秀人微。

沧海一粟[cānghǎiyīsù]: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百”

微不足道[wēibùzúdào]: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出处: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

身微言轻[shēnwēiyánqīng]:微:卑微。地度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出处:《后汉书·孟尝传》:“臣前后七表言,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尘垢粃糠[chéngò知ubǐkāng]: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出处:《庄子·逍遥游》:“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才秀人微[cáixiùrénwēi]: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道。”

形容人低贱卑微的成语

1、【卑不足道】

拼音:bēibúzúdào

解释: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2、【才来秀人微】

拼音:cáixiùrénwēi

解释:秀:自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3、【尘垢粃糠】

拼音:chéngòubǐkāng

解释: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百卑微无用之物。

4、【伏低做小】

拼音:fúdīzuòxiǎo

解释:处于低下卑微的地位。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5、【兼葭度倚玉】

拼音:jiānjiāyǐyù

解释:蒹葭:初生的芦苇知。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道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

【卑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卑不足道】: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才秀人微】: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尘垢粃糠】: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伏低做小】:处于低下卑微的地位。形容低声下气,巴结奉承。

【兼葭倚玉】:蒹葭:初生的芦苇。玉:仙树。芦苇倚在仙树上。①比喻两个品貌极为悬殊的人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②比喻地位卑微的人依附高贵的人。亦作“蒹葭倚玉树”、“蒹葭

【老鸹窝里出凤凰】:老鸹:乌鸦。比喻在卑微的环境中产生杰出的人物。

【贫贱不能移】: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齐大非偶】: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铅刀驽马】:铅刀:铅质的刀。蹩脚的马,不快的刀。比喻才力卑微。

【身微言轻】:微:卑微。地位低,说话不受人重视。

【鼠雀之辈】:蔑视他人之词。指鄙陋卑微之徒。

【搜扬侧陋】:搜:搜寻;扬:荐举,选拔;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荐举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

【搜扬仄陋】:搜:搜寻;扬:荐举,选拔;仄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寻找和荐举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

【天高听卑】:卑:低下。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鸢肩羔膝】:肩似鸢耸,膝屈似羔。形容卑微之态。

庄子的诗性品质 从文学方面阐述,谢谢

关于庄周的生平事迹,史书上的记载很简略。司马迁说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做过漆园小吏,又说楚王(可能是威王)曾派人请他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就是让他做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件事因为在《庄子·秋水》篇中也有记载,司马迁的叙述可能就是据此而来,因为《庄子》中的故事往往只是他为了说明道理与思想编撰出来的,所以,这故事本身未必可信。但这故事很美,即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也是庄子的主观事实——是他的心灵真实的反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孔、孟、荀、韩,人人想从政,想做官。但他们似乎都没有庄子这样的好机会——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庄子此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庄子做出了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选择!而他,正因为这个选择,获得了高分。我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即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至少是庄子的心灵真实的反映。它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的这种坚持,让我们知道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更提醒我们:精神是有贞操的。事实上,庄子的行为,确实使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在取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时,内心里总存有秘而不宣的羞耻感。

总体而言,庄子的生平扑朔迷离,又行踪不定,而且我们还无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说,有时他太出格。但对庄子的为人及思想,我们还是能得到相当的了解,《庄子》一书就是我们了解庄子的最好的途径。

其一,庄子与其他诸子不同,其他人都热衷于都市,热衷于政治,热衷于同诸侯打交道,并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能重用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国平天下。但庄子则是乡野之人,他一生好像不大去城市,不大与诸侯打交道,更多的时候,他“只在僻处自说”(朱熹语),而不是对诸侯说,或是找别人辩论,试锋芒。与此相关的就是他往往处在贫困之中,甚至弄得自己“槁项黄馘”(脖子干槁而皱,面皮瘦削而黄),甚至以织草鞋为生。

其二,他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诸侯说话而对平常人说话的人。就是说,他的写作对象是普通人或所有人,而不是像其他诸子那样,是为“有国有家者”写作的。当别人都在对诸侯大谈政治,大谈“治人、治国”之道的时候,庄子则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的世界中保持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简单地说,其他诸子谈的大都是政治、伦理,是社会问题,而庄子谈的是人生、人性、人心,是个人问题,他的哲学,是人生哲学。

毫无疑问,庄子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哲人。庄子的魅力与《庄子》文章的魅力淆然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作家中,人格的魅力与其文章风格的魅力融为一体,使我们分不清是因为爱其人才爱其文,还是因为爱其文才爱其人。两者皆可爱者,不多,庄子是其中较早的一位,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庄子及其文章的魅力是哪怕反对庄子思想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的。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是的,《庄子》的艺术成就,确实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高的。

庄子及《庄子》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激情与超脱是两种有相反或对立、相互否定与消解特质的东西,一般人在激情与超脱之间只能取其一,并已显难得,像《孟子》就是以激情取胜,而《老子》则是以超脱见长。但庄子则能将两者熔铸而兼之。

从超脱上讲,他藐视一切,漠视一切,嘲弄一切,高高在上俯视一切并嗤之以鼻,他对通行的社会价值弃之如草芥。但他同时却又充满激情地讨论一切,用诗性的语言描述一切,从而使这个世界栩栩如生,充满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他一边判这个世界死刑,却又一边表现了对这个世界无比迷恋。一边对这个世界撇嘴表示不屑,一边却又尽情地展示了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生机——在他的笔下,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蓬勃的生命与欲望,到处都洋溢着生之趣味。原来,庄子用他的“无端崖之辞”“荒唐之言”“谬悠之说”,构筑着一个诗意的世界。这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里云山苍苍,天风荡荡,处子绰约,婴儿无邪。在这里活动的都是一些“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的高人,这是一些身上的尘垢粃糠都能陶铸出尧舜的高人。

所以,他笔下的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无情的世界;一个是他“理念”中的世界、一个大情大义的世界。面对现实世界的无聊无奈,生活于其中的那些“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的人却那么富有激情、理想、欲望、诗意与卓荦不凡的个性——正是这两者的强烈对比反差,显示了人生终极的荒谬与无意义,同时又表现了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在这个荒寒的世界上,偏有那么多超凡脱俗却又激情满怀的人物:他们或击缶而歌,或凭几而嘘,或形为槁木,或心如死灰(而一旦死灰复燃,槁木逢春,却又那么热烈红火而欣欣向荣)。有时,他们踌躇满志扬扬四顾,有时又或歌或哭不任其声;有时南首而卧为高士,有时却又拊髀雀跃做顽童。“恢恢乎游刃有余”(《养生主》),却又能“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无不忘也”却“无不有也”,“澹然无极”却又“众美从之”(《刻意》)。他们如此远离我们,却又如此吸引我们。他们那么无情,却又那么富于激情。他们那么丑陋其形,却又那么美妙其神。他们对人间那么不屑,却又那么富于同情心,对人世间存有那么多的怜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遥游》),何等从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又何等自信自大!

不仅是人物。动物、植物在《庄子》中一样充满人性,被高度人格化: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的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如果说孔、孟、荀、韩等人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概念,充斥的是礼、仁、忠恕、君臣等社会政治语汇的话,那么,庄子著作中多的就是这些自然意象,一派天籁。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

《逍遥游》位列《庄子·内篇》之首,无论其思想还是其艺术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并且也最能体现庄子激情与超脱相结合的特点。文章一开头就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样大的鱼,这样大的鸟,完全在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之外。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庄子的这种描写看成是他故意设置的门槛:若是带着经验和知识,就不能也不必进入《庄子》一书,因为所谓经验与知识,与庄子所描述的世界格格不入。要进入并欣赏庄子给我们描绘的境界,必须抛弃固有的知识、经验、习俗等,完全解放思想,打破一切囿限。《逍遥游》是讲“无待”的,“待”者,恃也。我们就是常常依恃我们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去狂妄自大地解释这个世界的,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注意,庄子嘲笑的不是管与锥,而是如此自信自负地使用管与锥的人。也就是说,可笑的不是管与锥的“体”,而是管与锥的“用”。正如牙签并不可笑,用牙签剔牙也不可笑,但若拿着牙签做武器去打仗,就可笑——其“用”不当。同样,知识与经验并不可笑,甚至还可贵,但知识与经验都有局限,若凭借这些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就妄自尊大地去解释无限的世界,那就可笑。《逍遥游》中的斥、学鸠、蜩之可笑,都不是因为它们渺小与局限,而是因为它们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它们在这样做时的自信与自得,是难得的笑料。是的,《庄子》一书,集中了人生的种种笑料,让我们在笑声中体味到人生之荒诞、世界之无聊,以及我们自身之可笑——我们笑着笑着,就会突然明白,我们就是那神气活现丑态百出可怜又可笑的斥、学鸠与蜩。这时,庄子大概已背身而去了吧,只留下我们面红耳赤地待在这个世界上——就艺术而言,这种用寓言的方法来论理是《庄子》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

但最关键的还是,庄子在编写这些寓言时,他并不是仅仅关注寓言的寓意。恰恰相反,他对寓言本身的生动性、可读性——一句话,对寓言的形式美十分关注。他就是要描摹出我们的丑态,描摹出这个世界的千娇百媚或千疮百孔。如果我们把寓言分解为“言”(形式)和“寓”(寓意)的话,那么,庄子对寓言的“言”也十分关注,再进一步打个比方,如果寓言即是一幢公寓里住着人,那么,他不仅要我们去认识那些人,他还把这所公寓大楼造得很华丽,让我们目眩心惊于大楼的美。所以他用心去写,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细腻而逼真。比如写斥的一段: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斥的这段话里,前后各一句“彼且奚适也”,且后一句前面还多了一个“而”字,更有加重强调与反复的语气,这种对声口的模拟达到了逼真的程度,我们知道,这只是他编出来的一个寓言,意在说明“小大之辨”,并且此前已有了类似的寓言(蜩与学鸠)。他本来可以敷衍了事的,但他却如此认真地对待,把一件编造的故事说得“像真的一样”。这个小斥的神态真是宛如在目前——是了,就是我们眼前的镜子、镜子中的我们自己。

回答者:bearful-魔法学徒一级12-1019:23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非常感谢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写的不错.赞一个.

评论者:满月傲狼-试用期一级

谁知道关于的故事?

评论者:袁三菱-试用期一级

有没有人知道关于的故事?helpme

评论者:袁三菱-试用期一级

其他回答共1条

关于庄周的生平事迹,史书上的记载很简略。司马迁说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做过漆园小吏,又说楚王(可能是威王)曾派人请他来,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就是让他做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件事因为在《庄子·秋水》篇中也有记载,司马迁的叙述可能就是据此而来,因为《庄子》中的故事往往只是他为了说明道理与思想编撰出来的,所以,这故事本身未必可信。但这故事很美,即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也是庄子的主观事实——是他的心灵真实的反映。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孔、孟、荀、韩,人人想从政,想做官。但他们似乎都没有庄子这样的好机会——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庄子此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庄子做出了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选择!而他,正因为这个选择,获得了高分。我前面说过,这个故事,即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至少是庄子的心灵真实的反映。它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的这种坚持,让我们知道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更提醒我们:精神是有贞操的。事实上,庄子的行为,确实使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在取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时,内心里总存有秘而不宣的羞耻感。

总体而言,庄子的生平扑朔迷离,又行踪不定,而且我们还无法界定他的形象: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或者说,有时他太出格。但对庄子的为人及思想,我们还是能得到相当的了解,《庄子》一书就是我们了解庄子的最好的途径。

其一,庄子与其他诸子不同,其他人都热衷于都市,热衷于政治,热衷于同诸侯打交道,并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能重用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国平天下。但庄子则是乡野之人,他一生好像不大去城市,不大与诸侯打交道,更多的时候,他“只在僻处自说”(朱熹语),而不是对诸侯说,或是找别人辩论,试锋芒。与此相关的就是他往往处在贫困之中,甚至弄得自己“槁项黄馘”(脖子干槁而皱,面皮瘦削而黄),甚至以织草鞋为生。

其二,他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诸侯说话而对平常人说话的人。就是说,他的写作对象是普通人或所有人,而不是像其他诸子那样,是为“有国有家者”写作的。当别人都在对诸侯大谈政治,大谈“治人、治国”之道的时候,庄子则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的世界中保持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简单地说,其他诸子谈的大都是政治、伦理,是社会问题,而庄子谈的是人生、人性、人心,是个人问题,他的哲学,是人生哲学。

毫无疑问,庄子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哲人。庄子的魅力与《庄子》文章的魅力淆然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作家中,人格的魅力与其文章风格的魅力融为一体,使我们分不清是因为爱其人才爱其文,还是因为爱其文才爱其人。两者皆可爱者,不多,庄子是其中较早的一位,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庄子及其文章的魅力是哪怕反对庄子思想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的。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是的,《庄子》的艺术成就,确实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高的。

庄子及《庄子》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他的激情与超脱,两者奇迹般地融合在一起。激情与超脱是两种有相反或对立、相互否定与消解特质的东西,一般人在激情与超脱之间只能取其一,并已显难得,像《孟子》就是以激情取胜,而《老子》则是以超脱见长。但庄子则能将两者熔铸而兼之。

从超脱上讲,他藐视一切,漠视一切,嘲弄一切,高高在上俯视一切并嗤之以鼻,他对通行的社会价值弃之如草芥。但他同时却又充满激情地讨论一切,用诗性的语言描述一切,从而使这个世界栩栩如生,充满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他一边判这个世界死刑,却又一边表现了对这个世界无比迷恋。一边对这个世界撇嘴表示不屑,一边却又尽情地展示了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生机——在他的笔下,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蓬勃的生命与欲望,到处都洋溢着生之趣味。原来,庄子用他的“无端崖之辞”“荒唐之言”“谬悠之说”,构筑着一个诗意的世界。这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这里云山苍苍,天风荡荡,处子绰约,婴儿无邪。在这里活动的都是一些“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的高人,这是一些身上的尘垢粃糠都能陶铸出尧舜的高人。

所以,他笔下的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无情的世界;一个是他“理念”中的世界、一个大情大义的世界。面对现实世界的无聊无奈,生活于其中的那些“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的人却那么富有激情、理想、欲望、诗意与卓荦不凡的个性——正是这两者的强烈对比反差,显示了人生终极的荒谬与无意义,同时又表现了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在这个荒寒的世界上,偏有那么多超凡脱俗却又激情满怀的人物:他们或击缶而歌,或凭几而嘘,或形为槁木,或心如死灰(而一旦死灰复燃,槁木逢春,却又那么热烈红火而欣欣向荣)。有时,他们踌躇满志扬扬四顾,有时又或歌或哭不任其声;有时南首而卧为高士,有时却又拊髀雀跃做顽童。“恢恢乎游刃有余”(《养生主》),却又能“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无不忘也”却“无不有也”,“澹然无极”却又“众美从之”(《刻意》)。他们如此远离我们,却又如此吸引我们。他们那么无情,却又那么富于激情。他们那么丑陋其形,却又那么美妙其神。他们对人间那么不屑,却又那么富于同情心,对人世间存有那么多的怜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遥游》),何等从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又何等自信自大!

不仅是人物。动物、植物在《庄子》中一样充满人性,被高度人格化: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的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如果说孔、孟、荀、韩等人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概念,充斥的是礼、仁、忠恕、君臣等社会政治语汇的话,那么,庄子著作中多的就是这些自然意象,一派天籁。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

《逍遥游》位列《庄子·内篇》之首,无论其思想还是其艺术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并且也最能体现庄子激情与超脱相结合的特点。文章一开头就是——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样大的鱼,这样大的鸟,完全在我们的经验和知识之外。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庄子的这种描写看成是他故意设置的门槛:若是带着经验和知识,就不能也不必进入《庄子》一书,因为所谓经验与知识,与庄子所描述的世界格格不入。要进入并欣赏庄子给我们描绘的境界,必须抛弃固有的知识、经验、习俗等,完全解放思想,打破一切囿限。《逍遥游》是讲“无待”的,“待”者,恃也。我们就是常常依恃我们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去狂妄自大地解释这个世界的,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注意,庄子嘲笑的不是管与锥,而是如此自信自负地使用管与锥的人。也就是说,可笑的不是管与锥的“体”,而是管与锥的“用”。正如牙签并不可笑,用牙签剔牙也不可笑,但若拿着牙签做武器去打仗,就可笑——其“用”不当。同样,知识与经验并不可笑,甚至还可贵,但知识与经验都有局限,若凭借这些有限的知识与经验就妄自尊大地去解释无限的世界,那就可笑。《逍遥游》中的斥、学鸠、蜩之可笑,都不是因为它们渺小与局限,而是因为它们用自己渺小与局限的经验去解释世界。它们在这样做时的自信与自得,是难得的笑料。是的,《庄子》一书,集中了人生的种种笑料,让我们在笑声中体味到人生之荒诞、世界之无聊,以及我们自身之可笑——我们笑着笑着,就会突然明白,我们就是那神气活现丑态百出可怜又可笑的斥、学鸠与蜩。这时,庄子大概已背身而去了吧,只留下我们面红耳赤地待在这个世界上——就艺术而言,这种用寓言的方法来论理是《庄子》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色。

但最关键的还是,庄子在编写这些寓言时,他并不是仅仅关注寓言的寓意。恰恰相反,他对寓言本身的生动性、可读性——一句话,对寓言的形式美十分关注。他就是要描摹出我们的丑态,描摹出这个世界的千娇百媚或千疮百孔。如果我们把寓言分解为“言”(形式)和“寓”(寓意)的话,那么,庄子对寓言的“言”也十分关注,再进一步打个比方,如果寓言即是一幢公寓里住着人,那么,他不仅要我们去认识那些人,他还把这所公寓大楼造得很华丽,让我们目眩心惊于大楼的美。所以他用心去写,写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细腻而逼真。比如写斥的一段: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斥的这段话里,前后各一句“彼且奚适也”,且后一句前面还多了一个“而”字,更有加重强调与反复的语气,这种对声口的模拟达到了逼真的程度,我们知道,这只是他编出来的一个寓言,意在说明“小大之辨”,并且此前已有了类似的寓言(蜩与学鸠)。他本来可以敷衍了事的,但他却如此认真地对待,把一件编造的故事说得“像真的一样”。这个小斥的神态真是宛如在目前——是了,就是我们眼前的镜子、镜子中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