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香花供养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香花供养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怎样形容拜佛虔诚?

净空法师---怎么样拜佛念佛

我们从这里到极乐世界,资粮是什么?一句佛号,信愿行。真正相信有极乐世界,决定不是假的;愿,我愿生极乐世界,愿意亲近阿弥陀佛;行是一心专念名号,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六个字、四个字都可以。平常我们念四个字;拜佛的时候,我是念六个字。一拜正好念两句。我念得很慢:「南无阿弥陀佛」,比这个还慢,因为配合动作:

这一拜下去,到两个手翻掌,「佛」字,阿弥陀佛;起来的时候,把这个掌翻过来,是念「南」,「无」起来。我是两句佛号一拜。

平常念,那个念佛要慢。为什么?你能够反闻闻自性,就是我的佛号念出来不出声,默念,清清楚楚,自己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不要听外面东西,这样容易摄心。

我是一次拜一个小时,一个小时拜下来,心里头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我用的是这个方法。

平常念佛默念,在心里头。也是专心听心里头的:「阿弥陀佛」,听得清楚。要不是专心去听,外面的干扰就进来了。就是专心。

海贤老和尚说,「世间无难事,只怕心不专」,特别用在念佛上,心要专。心专,听不到外面。专,注意力统统注意在佛号上。

印光大师还教我们计数,从一到十,从一到十,不要十一、十二,就是从一到十。要记不得,分作两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这个方法。再记不住,那就用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用这个方法。这是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很好用!能把妄想念掉,能把杂念念掉,让清净心、平等心慢慢恢复。不要着急,不要害怕,稳稳当当念下去,就好。

文摘恭录《2014大经科注》第142集

【朝参暮礼】:参:参拜;礼:表敬意。早晚参拜。形容态度虔诚。

【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洞洞属属】:洞洞:恭敬虔诚的样子。形容非常恭敬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

【古寺青灯】:古寺:年代久远的寺庙;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其光发青。形容虔诚修行者生活的凄苦与寂寞。

【稽颡膜拜】: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古代行稽颡礼后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表示极度恭敬。

【祭神如神在】:祭:祭祀;如:好像;在:存在。祭祀神灵时就象神灵真的存在一样。形容用心虔诚。

【翦爪断发】:翦:同“剪”。原指古人占卜祭祀时剪掉头发,断掉脚趾来代替身体作牺牲品。后用以表示用极为虔诚的方法祈雨。

【谨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立雪求道】:旧指恭敬虔诚地求道。

【暮礼晨参】:早晚参拜。形容心地虔诚。

【捻土焚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同“捻土为香”。

【捻土为香】:捏泥成香。因不及备香,以此表示虔诚。

【烧高香】:向神佛虔诚烧香,比喻真诚地向人致谢。

【慎终思远】:终:人死;慎终:居丧能遵守礼法;远:指祖先。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时羞之奠】:羞:同“馐”,食品。用应时的食品祭祀鬼神。旧时迷信,所谓虔诚的祭奠。

【香花供养】: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心香一瓣】: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

【一瓣香】:一瓣: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一瓣之香】:一瓣:即一炷香。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诚。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一炷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多用来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肘行膝步】:匍匐前行,表示虔诚或哀戚。

原来这些成语都出自佛经

【味同嚼腊】

《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腊。”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现身说法】

佛菩萨均有法身、报身和化身。化身是法身的妙用,能够自在变现,度化众生。化身能够根据众生的机缘,随时随地应现于世,所谓“千百亿化身”。佛菩萨出于大悲心,不住于涅槃寂静中,出生入死,方便宣教,普渡众生,称为“现身说法”。释迦佛昔在兜率天为菩萨时,“于十方界,现身说法”(见《五灯会元》卷一)。观世音菩萨自称:“我与彼(众生)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卷六)所现之身,包括人、天、龙、鬼乃至禽、鸟,花、树;所说之法,多至“八万四千法门”。后来,人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和行为去劝说别人,也叫做“现身说法”。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如《维摩诘经·嘱累品》:“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谓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后泛指大家都很高兴。

【挂羊头卖狗肉】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有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

【看风使帆】

原为禅语,意为随缘,对机。语本《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这是法云法秀禅师上堂开示的法语。法秀属禅宗云门宗门下。该宗祖师文偃有“云门三句”,名噪丛林,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看风使帆”是解释“随波逐浪句”的。后变为“随风倒舵”、“看风转舵”、“见风转舵”等,比喻顺着势头行事,多含贬义。

【前因后果】

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则必有果,有果则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同时,佛教又说因果必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如《因果经》说:“欲知过去因者,见其现在果;欲知未来果者,见其现在因。”《涅槃经·陈如品》说:“善恶之报,如影取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这就是说善因必有善果,恶因必有恶报,有原因必有结果。后来以“前因后果”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借花献佛】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释迦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借花献佛”典出《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家贼难防】

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如《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六内贼者,譬六爱欲。”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如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在宇宙的森罗万象中,我的胃痛当然不过是小事,或者简直不算事。”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

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

【聚沙成塔】

把细沙聚成宝塔,也作“积沙成塔”。语出佛典。《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这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戏,也能聚沙为佛塔。象这样的各种与佛结下善缘的人都已注定将成就佛果。后比喻积少成多,常与“积腋成裘”合用。例:要懂得聚沙成塔、积腋成裘的道理,注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

【醒醐灌顶】

“醒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印度人不但视为“世间第一上味”,而且认为它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Pan”、“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

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She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醒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醒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醒醐灌顶,甘露滋心。”

水中捞月,出自《摩诃僧祗律》,谓群猴展转相连于井中捞取月影,终堕水中而月亮犹在。喻众生认幻象为实有,终堕生死苦海。

借花献佛,出自《过去现在因果经》,称释迦牟尼佛前a世为善慧仙人,觅花欲献普光如来,遇青衣人慨然相赠,遂虔心敬献普光如来,得以授记未来成佛,号释迦牟尼。

昙花一现,出自《长阿含经》:“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作茧自缚,出自《楞伽经》:“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

现身说法,出自《楞严经》:“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不二法门,出自《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实不虚,出自《般若心经》:“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五体投地,见《楞严经》:“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又见《观无量寿经》:“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如是我闻,见于诸多佛经,如《楞伽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

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阿弥陀经》:“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皆大欢喜,见于诸多佛经,如《无量寿经》:“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又如《金刚经》:“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天花乱坠,出自《心地观经》:“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天女散花,出自《维摩诘经》:“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以天花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天龙八部,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龙女成佛。”天龙八部,意即诸天、龙神、药叉、香神、阿修罗、金翅鸟、歌神、大蟒神等八部众。

极乐世界,见于诸多佛经,如《华严经》:“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又如《观无量寿经》:“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勇猛精进,见于《无量寿经》:“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不可思议,见于诸多佛经,如《增一阿含经》:“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又如《金刚经》:“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循环往复,出自《圆觉经》:“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八大金刚,出自《佛顶经》:“八大菩萨,各现光明轮,各现作八大金刚。”

大慈大悲,见于诸多佛经,如《法华经》:“大慈大悲,常无懈倦。”《大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出生入死,出自《无量义经》:“若有众生,得闻是语,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

弹指之间弹指:按佛经说法,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出处:唐·司空图《偶书之四》:“平生多少事,弹指一时休。”梵册贝叶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出处:清·龚自珍《正(大品弥陀经)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金翅擘海金翅:佛经中所说鸟名;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比喻文辞笔力雄壮。出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譬如金翅鸟王,飞行虚空,安住虚空,以清净眼观察大海龙王宫殿,奋勇猛力以左右翅搏开海水,悉令两辟,知龙男女有命尽者而撮取之。”救苦救难佛经中的话。拯救在苦难中的人。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普度众生,救苦救难,诸佛菩萨!”肉眼凡夫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肉眼凡胎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胎:指凡人的身体。指尘世平常的人。出处: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一折:“这都是神仙骨,不似你肉眼凡夫。”如是我闻如是:指佛经经文内容如此;我闻:阿难自称我闻之于佛。佛教传说,后为佛经开卷语。出处:《佛地经论》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水月观音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

如何在上海的寺庙中,皈依佛门(是做俗家弟子)?

寺院办理皈依证一般是: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或者是佛教欢喜日(佛菩萨生日成道日等),时间一般是上午办理皈依,机缘成熟下午是受五戒的仪式(五戒一般在欢喜日举行),皈依和五戒可以同时授,也可以分开,看自己的根基和机缘了,据说古代是同时的,考虑到如今众生根基的原因,现在一般是分开举行仪式,自己选择。这样可以避免不少人因为不了解五戒的实质而不敢或者放弃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五戒是五戒,分开后非常适合当前的社会。

注意拿上自己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还有一张照片(一般是彩色一寸),还有不能找人代办,这个属于个人信仰,就需要亲自去才可以,另外收取30元的证件费用等,这个估计各地不一样。

具体皈依仪式各地估计略有不同,一般是法师先开示一两个小时,主要讲解皈依的殊胜意义和皈依后注意事项等,之后我们需要跟着法师一起念诵皈依文,法师念一句,我们念一句。

具体仪式:

1.请圣:

香花迎、香花请、弟子一心奉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一般三请三拜)

2.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念三遍、每遍一拜)

3.正授三皈

尽形寿皈依佛;

尽形寿皈依法;

尽形寿皈依僧;

(以上念三遍、每遍一拜)

皈依佛竟,宁可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宁可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宁可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以上念三遍、每遍一拜)

4.发愿(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以上念三遍、每遍一拜)

5.显功德利益(主持开示)

灌顶经云,授三皈依者。常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校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如人四事供养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塔庙,复以香花供养,其福虽多,不如友人,以清静心皈依三宝所的功德。

6.回向

凡有功德,均回向众生。愿诸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同圆种智。(师父念一句,我们跟着念一句)

授皈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以上为回向文)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密。

(此为结束文)

仪式进行完毕后,有已经皈依的同修或者师父分别分发皈依证,有的寺院是有皈依主持师父来分发,我于98年正定临济禅寺皈依,后来又于真际禅林再次授皈依,在我看来,皈依本身也是一种修行方式,非常殊胜,心地之欢喜无法言表。

你这么小的年纪就皈依正信,将来必定具足龙象威仪,真诚随喜发心,祝愿道业早成!阿弥陀佛

试着回答你增补问题:

1,皈依证没有法律效应,仅仅是一个皈依证明而已,另外方便我们佛子进出寺院时使用(一般可以享受免费的待遇,不过这个要看各地的实际情况了)。我的皈依证最后是这样写的:此皈依证不作其他证明。

2,皈依以后,是不是可以加入共产党?

答复:完全可以!

所谓皈依,就是归顺依靠之意。而皈依三宝佛法僧,实际上是皈依觉(佛)正(法)净(僧)之意。我们皈依之后,其他非佛法僧的内容不可以涉足呢?不是的。我们可以参阅,但这些都没有佛法的理论究竟圆满,没有比佛法更为慈悲和智慧,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能在内心深处升起对觉正净无比的信心。佛法不是断人智慧的法,是非常支持在法义上进行辩论的!佛法不坏世间法,共产党不是天魔外道,也不是外道邪众,党章也不是外道典籍,所以我们可以看,可以研究和学习,为人民服务本身也是一种菩萨精神的表现。另外佛法是无形的,即不立一法,又不舍一法,可以遁形于万事万物之中,佛法只能让你成为共产党后表现出超越党员的更为优秀的品质,大公无私可以看做是佛法无我之菩提心的实际应用,就怕我们心灵做不到这么完美,所以不用担心!也可以将佛法看作是深层次的心灵范畴,将党章的要求看作是浅层次的精神范畴,这样也许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总之,皈依佛门后,是不可以皈依其他的,也就是说不可以将其他典籍门派作为究竟圆满的心灵归宿看待,但是这个不是强制的,如果是强制的,那和基督狭隘的教义没有什么区别了,到底佛法是不是最究竟圆满的?值不值的你皈依?一方面是信心问题,一方面是知见问题。佛为何又称为正遍知??就是说佛无所不知,外道典籍佛是知道的,我们从佛陀当初成长过程也能明白这一点,最终佛陀讲法,让大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了解最究竟的法义。

既然搂主是来问大家的,又何必说一律不理呢,在网络上的各位师兄,毕竟不是出家法师,对于佛法以及戒律等事情都不可能完全清楚或表达的很如法,那复制给楼主一些比较可信的资料也是应该感谢的啊。

12月份玉佛寺就有一次皈依仪式,楼主到时候可以参加,具体时间要问问玉佛寺客堂了.

说到皈依的条件,基本上你相信轮回是苦,相信因果法则,相信佛、法、僧三宝是唯一可以救度你出离生死苦海的力量,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皈依了。

流程,可以看这里:http://post.baidu.com/f?kz=75652104

建议楼主在皈依之前。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781

和《皈依修学手册》

http://jiqun.com/dispfile.php?id=4888

应该可以对为什么皈依和如何皈依以及皈依后该做什么有一些深刻的理解吧。

皈依就zd是一个书面证明皈依了就证明你是佛陀的正式弟子了.而且还有了合法身份.

皈依的过程也很简单,有位大和尚给会同时给很多想皈依的人一起做法事,好象需要交很少的钱买那个证.然后会有人问你的详细资料写在证上.大和尚会给你们这一批做皈依的人起法号然后做版完法事就好了.很简单的流程.

如果你皈依了,也只有你本人会知道,你的宗教信仰如果你自己不写是不会出现在你的档案上的.但是你如果想入党你最好不要写上你的宗教信仰,入党是不允权许有宗教信仰的.切记!~

什么是香花券?

香花券本是是证明香客购买了香、花、水果等物品供奉佛菩来萨的一种凭证,现在逐渐演变为了寺院门票的代名词。

佛经中对于大众以烧香、鲜花、水果等供奉佛菩萨之事说的很多,如《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源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又如《无量寿经·礼供听法第二十六》:知“十方世界诸菩萨众,为欲瞻礼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各以香华幢幡宝盖,往诣佛所,恭敬供养,听受经法,宣布道化,称赞佛土功德庄严。”后用“香花供养”表示虔诚的敬礼,用“香花券”来称呼香客供奉道菩萨的凭证。最早的香花券是入寺参拜者自愿买的,现在很多寺庙需买门票才能进入,不说“门票”而说“香花券”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

缘起:《金刚经·持经功德分》第十五:“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以诸花香,而散其处。”后用“香花供养”表示虔诚的敬礼,用“香花券”来称呼香客供奉菩萨的凭证。最早的香花券是入寺参拜者自愿买的,现在的香花券已经渐渐成为寺庙门券的代名词了。不过,也只有自给自足寺庙把自己的门票称为香花券。

中国寺庙道观很多,出售香花券的不多但也不少。普陀、峨嵋、五台、九华等四大佛教名山寺庙多,香花券相对也比较多。鉴于篇幅有限,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江浙地区影响比较大的汉传佛教寺庙的香花券。

杭州·林隐寺灵隐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山上,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灵隐山离杭州城约12里,又俑“灵苑山”“仟居山”。相传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印度高僧慧理来到灵鹫峰,说:“此天竺灵驽峰之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曰,多为仟灵所隐,今复尔耶?”於是在这里结芦而居,名山曰“飞来峰”,建寺为“灵隐寺”。康熙二十八年(l689年),皇帝驾监杭州,在灵隐寺“亲洒宸翰,书‘云林’二字,赐名云林寺。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浙江省杭州市天竺山有著名三寺,时称“天竺三寺”(通称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均系杭州古代名刹。下天竺创建最早,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六十馀年,创建最晚的上天竺寺也有千年历史。清高宗乾隆命名上、中、下三竺为“法喜寺”、“法净寺”、“法镜寺”,并亲题寺额。天竺三寺历史相近,地域毗近,教观相同,兴衰与共,历史上被誉为“天竺佛国”。

临安·卧龙寺卧龙寺位于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玲珑山在临安市区西南3公里,海拔358米,石径蜿蜒,林泉清幽,是拥有千年历史的佛教胜地。。玲珑寺初建于唐,播名于宋。玲珑山寺虽小,却自古有名。苏轼、黄庭圣、佛印、徐霞客、郁达夫、林语堂、梅兰芳、蒋介石、杨虎城等诸多历代名人雅士曾踏迹此山,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与动人传说。

上海·玉佛寺上海安远路的玉佛寺,虽然建寺刚满百岁,比起一些千年古刹,显得十分年轻,但已是驰名中外。

玉佛寺原在江湾,是清末大官商盛宣怀的家庵。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年),普陀山僧慧根去印度朝拜礼佛,在缅甸募得玉佛五尊,途经上海,留下两尊供在盛氏家庵,并改庵名为玉佛寺。两尊玉佛均为整块白玉雕成,稀世之珍。后因庵年久破旧,一度迁往他处。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禅宗临济派僧可成在现址重新建寺,历时十年才全部竣工。

上海·静安寺相传创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十年(二四七年),寺名为沪读(即吴淞江)重无寺。唐代改寺院名为永泰禅院,宋代始改为静安寺。寺院的原址在吴淞江畔,因江水波涛冲击,危及寺基,乃于南宋嘉定九年(一二一六年)迁至现在的地址。静安寺久经风雨,也不知建了多少次,毁了多少次。“文革”时,静安难逃,庙亦不庙,变成织染厂的天下。拨乱反正之后,大力修复,寺院获得新生。

上海·云翔寺云翔寺原名“白鹤南翔寺”。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当地人掘地得到直径一丈有余的巨石,常有两只白鹤飞来停在石上,僧人德齐和尚认为是“佛地仙迹”,即四出化缘,募集钱款,在此建造了寺庙。寺成白鹤向南飞去,故名白鹤南翔寺。

到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行齐各尚到此,“鹤为二齐来”。当时有莫家弄佛教门弟子莫少卿捐款地,重新扩建。至此已有寺基一百八十亩,以太平、金黄、四虎、永兴四座桥为界。建成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弥陀殿、大悲阁、七佛阁、藏经阁、净因堂、三缘堂、园照堂、悟元堂等殿堂楼阁一千零四十八间,僧众七百多人。从此白鹤飞去不回,只留下巨石上几行诗句“白鹤南翔去不归,惟留真迹在台綦”。宋绍定年间(公元1228-1233年)御赐“南翔寺”,匾额,遂改名为“南翔寺”。之后南翔寺朝钟暮鼓,香火缭绕。元朝诗人苏昌龄“千载南翔古道场,层楼杰阁冠诸方”的诗名,可见当时盛景一斑。

上海·龙华寺宋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年),吴越王钱弘俶夜泊海上,风雨骤至,见草莽之中祥光烛天,钟梵隐然,于是出资建寺造塔。寺名龙华,取自弥勒降世龙华树下的典故。龙华寺建筑群仍保持着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弥勒殿后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藏经楼。南京·鸡鸣寺本是梁武时同泰寺的旧址。南朝时,梁武帝肃衍信佛教,大通元年(527年)在鸡笼山上大兴土木,创建了同泰寺。梁武帝曾经四次到同泰寺里“舍身”当和尚,大臣们只好拿出巨款为他“赎身”。这后,寺遭雷劈火烧,焚之殆尽。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同泰寺旧地建成鸡鸣寺,清朝时遭兵燹,同治时重建。十年浩劫中,寺门和佛像、法器,毁之无余,今已其本修复。

句容·隆昌寺隆昌寺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天监元年(502年),初名“千华寺”、“千华社”。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释妙峰秦请扩建。得到了朝延的恩准,明神宗又赐名为“护国圣化隆昌寺”。1702年,清康熙皇帝登宝华山,御书“慧居寺”匾额赐寺,遂改称“慧居寺”。1911年后复改名“隆昌寺”。隆昌寺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宝华山志》载:“宝华律宗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之最上者。”宝华山遂被称为律宗第一山。

南京·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四八九年),由明僧绍捐宅为寺,名“栖霞精舍”。唐代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建大小殿宇四十九所,规模宏伟,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丛林”。现存寺院建筑为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由寺僧宗仰重建。,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扬州·观音山寺观音山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的蜀冈东峰观音山,故名“观音山寺”。观音山寺宋朝名为“摘星寺”。明至元年又开山建寺。明朝洪武年间重建,名“功德山”,亦名“功德林”、“观音阁”。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咸丰时毁于火。现在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山门等建筑,乃清朝末年及以后所建。

苏州·西圆寺西园戒幢寺创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本名归源寺。明嘉靖年间已经衰落,成为太仆徐氏的私宅;名西园。后徐氏舍园为寺,称复古归元寺。崇祯八年(1635年),茂林律师来此住持,改奉律宗,名戒幢寺。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乱。光绪初年(1875年),由广慧和尚筹资建参,并改名为西园戒幢寺。现存寺庙建筑,都是清末民初所建。

苏州·寒山寺始建于六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天台名僧寒山、拾得两人来此寺,后拾得东渡至日本,寒山在此寺院,遂将塔院改名为“寒山寺”。寒山寺最为著名之处在其“夜半钟声”。初为唐朝所铸,可惜早已失传。光绪三十年寒山寺重建时,江苏巡抚陈夔龙仿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寺内另存一,为日本人士所赠仿唐式青铜乳头钟。

常熟·兴福寺南齐延兴中兴年间(494-502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使)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木同五年(539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润旁,故又称“破山寺”。唐咸通九年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兴福寺成为江南名刹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亭勒石,立碑在兴福寺内,至今仍完整无损。今天的兴福寺已成为佛教徒礼拜的圣地和国内外游客青睐的名胜古迹。

当年梁武帝自鸣得意地问达摩:“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却说:“实无功德。”

至于怎样才算有“功德”,禅宗自有一套说法。而买香花券算不算功德呢?只有佛祖知道了。

http://come.6to23.com/gct/zhan1/zkyq/index1.htm

什么叫修行人

心上无事。南怀瑾说过: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知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

中国古人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的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烦恼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认识的人,不必想去交结他;不干自己的事,不要道想去知道它,凡是对于我们的清净心有妨碍的,都要远离。

“若专炼心,常搜己过,哪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真正修道人,就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把过失改正过来,就是修行。心上无事,才叫作真修行人,才是真功夫。

扩展资料: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版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权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没有工夫管他家屋里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动。收拾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幡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参考资料:凤凰网-修行人的大忌:说人长短是非

自己刚接触佛学不长,总结一下自己的体会请各位老师百评~~

1修行的含义:

表面字义理解就是修是修正改正,行就是行为。表面意思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错误的行为。

但是人是观念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言语等的幕后操作者都是:意识、心度、潜意识、观念(暂时都叫心吧)。所以修行实际就是修心,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2修行的方法1禅坐,禅坐的时候可以进入清净无干扰的状态这样思维问题更有效果2生活。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形成、变更我们观念的更实际机会~~所以生活中的琐碎具体的事情尤其是烦恼(狂喜也是烦恼的一种)的时候更是修行、观心的好机会。

3修行的目版的:把我们错误的观念通过修行而替换成正确的观念,然后不断强化,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世界权生命的真相~~~从而得到解脱(真正的自由)。感觉人生的意义就是:有机会和去修行!!!

就是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的知心态、错误的言论、错误的行为。这样去做的人就叫修行人。

无论哪个宗教道、哪个派别都是版如此,无论修行采用何种外在形式和方法,本质都是要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权理、错误的语言、错误的行为。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放下执著了,但还有妄想分别,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和分别,但还有妄想,是菩萨的境界;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放下了,就成佛了。

佛法,没别的,“放下”而已。放下的妄想执著越多,境界越高。所以,当我们开始打算“放下”时,就是修行人。

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放下,是心里放下,事还照常做;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担当,因为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

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把消极因素都放下了,空了。

不执著,是心里不执著,事还照常做。这样我们做事时就会有良好的心态,不会患得患失了。

菩萨以六度万行的方法,善巧方便至极,普度众生。说明菩萨做事,而且比凡夫更辛苦,更讲策略。

佛法并不否定权谋学问,而是要看我们拿这个来做什么。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比如:佛教有句话,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香花供养的近义词

该成语无近义词。

【成语】:香花供养

【拼音】:xiānghuāgòngyǎng

【解释】:供养:奉养。原为佛家来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源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出处】:《金刚经》:“以诸花香,以散其处。”

【举例造句】zhidao:倘得再生,香花供养有日耳。★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