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兰摧玉折及解释

  • 关于成语兰摧玉折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兰摧玉折怎么导入按键界面设置的

dop-as57bstd,只支持百8灰阶蓝白颜色。截图的时候是真彩色,导入后颜色丢失了,就会这样。如果要不出现底纹,度图片底色必须是专纯白色、纯黑色、纯蓝色等纯色。可以在画图里粘贴,然后另存为单色的图片属,再导入。

请问关于“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翻译成白话文应该怎么理解。谢谢了

原文出自于《礼记百·曲礼下第二》中的内容,其意思如下:

原文内容: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度。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

原文大意:(死知者)尚在床上,叫尸;(死者)已经入棺,叫柩。飞鸟(死)叫“降”;四道足之兽(死)叫“渍”。为保卫国家而牺牲者,叫“烈士”。

注:降:落地。落地不再飞起,就是死了;渍(内zì自),王夫之说:“谓以汤泡去其毛。”;兵容,犹今“烈士”。

死在床上的叫尸,尸体入棺材叫柩。带翅膀的鸟类死就叫降,有四脚的兽类死了叫渍。仇人或者敌人死了就叫兵。

参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词汇丰富无比,据调查历代史书及文学作品中表达“死”——消尽无余这一意思的别称有两百多个。仅《红楼梦》就有49个。按死者的身份、职业、死的意义、区域、年龄、亲疏关系不同,死的称谓亦不同。它们大致可归纳为讳称、婉称和泛称三类。

一.按死者的身份划分

1.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称之为“崩”、“驾崩”、“崩殂”、“山陵崩”、“天崩地坼”、“大薨”、“大行”、“登遐”、“升遐”、“上宾”、“宾天”、“龙髯”、“鼎湖”、“弃”、“终”等。例如:

“天子死曰崩。”(《礼记·曲礼下》)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山陵,帝王的坟墓。“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水经注·渭水》)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2.古代王侯、夫人死,称之为“薨”。例如:

“(楚武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左传·鲁庄公四年》,“薨”,龙奄了,即奄然亡也,借喻侯王、王后之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叫“薨”。)

“七十二日而毕,睹壬子水行御,天子决塞功大水,王后夫薨。”(《管子·五行》

3.古代大夫死,称之为“卒”。例如:

“庄襄王卒,子政立,故为秦始皇帝。”(《史记·秦本纪》,卒〈醉〉,终也,终人生之事也。因以称大夫之死。亦称高寿为卒。)

4.古代士人死,称之为“不禄”。例如:

“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国语·晋语》,禄,奉禄。生方有禄,死则无禄。故以之为士人死的讳称。亦常称有爵位的显贵之死。)

5.唐以后六品以下官员及庶人死,称之为“死”。例如:

“孟明稽首曰:‘……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左传·肴之战》)

以上“死”的别称反映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观念。

二.按死者的职业划分

1.教徒死,称之为“化”、“物化”、“羽化”、“亡化”、“顺化”、“坐化”、“坐脱”、“化鹤”、“鹤驭”、“寂”、“示寂”、“圆寂”、“登仙”、“登极乐”、“归天”、“升天”、“飞升”、“尸解”、“形解”、“涅禁”、“园毗”、“反真”、“无常”、“恬退隐忍”等。例如: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红楼梦》第十三回)

“辩才虽物化,参蓼犹夙者。”(辩才、参蓼,两僧姓名。秦观《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

“可是我希望他马上归天,好去求上帝改变这恶狗一样的犹太人的心。”(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2.文人死,称之为“修文”、“修文地下”或“地下修文”、“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例如:

“修文将管辖。”(杜甫《哭李尚书》)

“颜子渊、卜子商,死为地下修文郎。”(《幼学·释道鬼神》)

“相传‘李贺将死,昼见绯衣人传玉帝诏令,谓白玉楼成,召使作记,随卒。’”(李商隐《李贺小传》,〈后〉因称文人早死为“玉楼赴召”或“玉楼修记”。)

3.伟人、要人死,称之为“泰山颓”、“树木坏”、“山颓木坏”、“兰摧玉折”。例如:

“孔子蚤(早)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寝疾七日而殁。”(《礼记·檀弓上》)

“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尝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萧、艾,恶草,屈原以喻小人。兰、玉喻君子。宁作守身洁白的君子死,不作富贵荣华的小人生。《世说新语·言语》)

4.贤才死,称之为“蝗玉”。例如:

“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晋书·庾亮传》)

三.按死的意义或感情色彩划分

1.为国为民而死,称之为“殇”、“殉”、“殉难”、“殉节”、“捐躯”、“献身”、“就义”、“牺牲”、“光荣”、“结缨而死”、“停止思想”、“去见马克思”等。例如:

屈原《国殇》(殇,牺牲。国殇,为国家作战而牺牲。)

“(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汉书·李广传》)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2.保持节义而死,称之为“玉碎”、“授命”、“致命”、“令终”。例如:

“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南史·王僧达传》)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经》)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诗经·大雅》)

3.仇人死,称之为“亡命”、“完蛋”、“断气”、“见阎王”、“回老家”、“归西天”、“一命呜呼”、“呜呼哀哉”、“翘辫子”、“兵”等。

“死寇曰兵。”(《礼记·曲礼下》)

其余“死”的别称皆俗语且常用,不一一例举。

4.死于意外,称之为“畏”、“厌”、“溺”、“陨”、“陨命”、“殣”、“殍”、“殊”、“歹”、“绞”、“厉”、“自经”、“自缢”、“吊死”、“投缳”、“波臣”、“丧生”、“灭澌”、“灭顶”、“灭殒”、“灭性”、“横死”等。例如:

“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礼记·檀弓上》,罪犯惧怕罪过而自杀叫“畏”;行止在险境之下而死叫“厌”;坠水而死叫“溺”。)

“旋入雷渊,并为波臣。”(汪中《哀盐船文》,波臣,被水淹死。)

四.按死的地方划分

1.老年男子在家中安然死去,称之为“寿终正寝”:“我不想加入这类高尚事业了,怕的是毫无结果之前,已经‘寿终正寝’。”(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九》附:老年女子仍居内寝而死叫“寿终内寝”。)

2.死于外地他乡,称之为“客死”或“留革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觉毛骨森竖,疾退归舍,留革郭异域,已无生望,因念进退一死,亦姑听之。”(《聊斋·王者》)

3.死于道中,称之为“殖”:“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殖枕路。”(《梦溪笔谈·官政一》,饿死曰殍。)

4.死于狱中,称之为“瘐死”、“考竟”,“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饥寒,瘐死狱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汉书·宣帝纪》);“狱死曰考竟。”(《释名·释丧制》)

5.被刑于市,称之为“弃市”:“河东守王稽坐与诸侯通,弃市。”(《资治通鉴·秦纪一》)

五.按死的年龄划分

1.未成年而死,称之为“夭”、“折”、“夭折”、“昏”,“夭昏”、“殇”(包括长殇、中殇、下殇)、“瘥”、“早世”、“不禄”等。例如: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

“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短折曰不禄。”(《礼记·曲礼》)

2.长寿终老而死,称之为“札”、“终”、“考终”、“善终”、“老寿”、“寿终”、“卒”、“全活”、“正命”、“天年”等。例如:

“疠疾不降,民不夭札。”(《左传·昭公四年》,杜预注:“大死为札。”大,年长。)

“若此言之,颜渊不当早夭,盗跖不当全活也。”(《论衡·祸虚》)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正命,尽修身道而寿终。)

六.按死者的亲疏关系划分

1.父母丧,称之为“艰”。“又以居艰去官。”(王俭《褚渊碑文》)

2.母丧,称之为“失恃”。“生有甥女,早失恃,遗生鞠养。”(《辫斋·公孙九娘》)

3.父丧,称之为“失怙”。“无父曰怙。”(《诗经·蓼莪》)

诸如妻死为“殡”、“悼亡”;姬妾、近臣或奴仆从葬而死为“殉”。

七.动植物的死,称之为“殪”、“竟”、“毙”、“焚身”、“降”、“渍”、“疆”、“札”、“蓄”等。

以上“死”的别称归结起来大致分三类:讳称、婉称、泛称。

一.讳称:敬重尊长,不直言其死而讳称之。如前言帝王或王后、诸侯、夫人之死的别称及医家所谓“心脏停止跳动、永远停止呼吸”和“老”、“去”、“没”、“先”、“鹤驾”、“鹤驭”、“化鹤”、“驾鹤归西”、“驾返瑶池”、“见背”、“谢世”、“短见”、“作古”、“失去”、“就木”、“百岁”、“千秋万岁”、“捐馆”、“捐馆舍”、“不讳”、“不可讳”等都是常用的讳称。

二.婉称:凡人厌死,忌盲其字,常婉转言之,如“走”、“大去”、“不幸”、“闭眼断气”、“去泉台”、“到酒泉郡”、“跟了去”、“咽了气”、“化了灰”、“老”、“坏”、“休(行休)”、“仙(仙游)”、“逝(长逝)”、“溘世”、“去世”、“下世”、“辞世”、“绝世”、“即世”、“就世”、“归休”、“归尽”、“大归”、“身蹶”、“瞑冥”、“出尘寰”、“填沟壑”、“转沟壑”、“弃天下”、“弃群臣”、“到阴间”、“入地府”、“去丰都”、“伸腿去了”、“舍我而去”、“醉卧藤下”,“辞逆旅之馆”等都是婉称。

三.泛称:普通人死的一般称谓。如“死”、“亡”、“终”、“没”、“卒”、“瞑目”、“引”、“踣”、“考”、“弱”、“歼”、“殊”、“绝”、“毙”、“哀”、“落”、“鬼”、“逝”、“安息”、“安眠”、“长眠”、“千古”、“雕零”、“过世”、“卒世”、“离世”、“亡故”、“物故”、“迁化”、“身歼”、“入灭”、“陨命”、“徂谢”、“奄息”、“算促”、“没齿”、“自尽”、“没了命”、“卒大命”、“北邙乡女”等都是泛称。

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四足曰渍,死寇曰兵,意思是:床上的尸体叫尸,棺材内的叫柩。鸟类死了叫降,禽兽死了叫渍,侵略者死了叫兵.........................................................................................................................................................................................................................................................................................................................................................................................................................................................................................请采纳谢谢!

君子如兰,空谷幽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知思是,君子就像兰花一样的美好,他的品质高洁就像兰花生长开放在空荡荡的山谷之中,即使没有人它也有着幽幽的香气。

这句话由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改编而来,出自《孔子家语·在厄》,意思是:

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道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

扩展资料: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性高洁。有成语空谷幽兰:

基本解释: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出自: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这句话是孔子的思想体现,孔专子说君子属学识渊博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况且芝兰生长在深林之中,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芳香;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如何做在于自身,是生是死在于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在厄第二十

“君子如兰,空谷幽香”,也作“谦谦君子,幽幽如兰”,或“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来

语出《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原意是:兰花生长在无人的幽静的山谷中,即便无人欣赏,仍然芳香四溢。

引用作:君子修心养性,俭以养德,不因为穷苦而改变自源己的品德性情。

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们将真挚纯洁的友谊,称为“兰谊”,故有“金兰结拜”之称;

君子嫉恶如仇,则有“兰艾同焚”,“兰摧玉折”之用;

君子性情高雅,恩蕙长留,也才有“兰质熏心”,“兰熏桂馥”之赞。

人们常说,君子志趣高雅如兰,生于幽崖绝壑,不知求闻达道,抱芳守节,馨香环绕。认为君子要端正和坚持自己的品德和性格,不引外界的改变而改变,不因别人不欣赏和自己陷于困境的而放弃。

做为君子,就得像兰花一样耐得住寂寞,自尊自爱,超越红尘。“君子如兰,空谷幽香”正合乎君子宁静致远,孤独清高,不落俗囿的格性。

剑网三ysl兰摧玉折是哪个队伍

只算基础伤害复是后者上秘籍后前者伤害高

钟林毓秀第4重

使目标外功攻击降低57点,每3秒受到123点混元性内功伤制害百,持续18秒。

该招式已练至最高境界

《百花拂穴手·钟林毓秀》人偶图残页度+伤害

《百花拂穴手·钟林毓秀》人偶图断篇+伤害

《百花拂穴手问·钟林毓秀》手抄残页+3秒

兰摧玉折第6重

使目标每3秒受到139点混元性内功伤害,持续18秒,若被卸除答则使目标不能运功,持续6秒。

该招式已练至最高境界

《百花拂穴手·兰摧玉折》手抄残页+3秒

古代的史官为什么啥都敢记,不怕得罪人

因为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有责任维护整个国家的作风,而且本身他们是正直的人。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

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

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

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

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

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

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起居录则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早在周已有,那是称为“内史”。历经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无权干预,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后,有唐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操和史德。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史通》)。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起居录则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早在周已有,那是称为“内史”。历经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无权干预,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后,有唐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君子如玉,君子如兰”出处

君子如玉:《国风·秦风·小戎》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君子如兰: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们将真挚纯洁的友谊,称为“兰谊”,故有“金兰结拜”之称;君子嫉恶如仇,则有“兰艾同焚”,“兰摧玉折”之用;君子性zd情高雅,恩蕙长留,也才有“兰质熏心”,“兰薰桂馥”回之赞。人们常说,君子志趣高雅如兰,生于幽崖绝壑,不求闻达,抱芳守节,馨香环绕。古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已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苟合取容的胸怀。表现了一答个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与胸襟坦荡。做为一个做学问的君子,也得像兰花一样赖得住寂寞,自尊自爱,超越红尘。“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正合乎君子宁静致远,孤独清高,不落俗囿的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