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通权达变及解释

  • 关于成语通权达变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智者通权达变,愚者刚愎自用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智慧的人为了应付当前的情势,会采取适合实际需要的灵活办法;愚蠢的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

刚愎知自用的意思是一个人过分自信,完全听取不了别人的意见,道不愿意讨论,十分固执。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译文:荀林父的副将先縠刚愎自用,不仁爱士卒,不肯听从荀林父的命令。晋军三帅专断行事,不请示上级。众人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命令,又该听谁的呢?

扩展资料

智者通权达变,愚者刚愎自用的典故

春秋时期,内晋楚因郑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郑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容先縠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縠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是如何重视边疆经营上的“通权达变”?

一是重视边疆的南北差异。历史上,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构成主要的威胁,经营北部边疆成为中国历史上解决国家安全威胁的重点和难点,并在经营方式上不得不采取防御态势,甚至要诉诸军事征讨来调整双方关系。相对来说,南方及西南边疆地区对农耕文化的移入没有大的排斥,也难以对大一统格局构成严峻的挑战,中央政府在经营这一边疆地区时,也较少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因而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招抚怀柔的办法以实现有效统治。比如,在唐朝的边疆战略中,北部边疆以及西北的陇右、西域地区就被作为边疆经营中的重中之重,并以强大的军事行动,辅之以经济文化的推进来主动进取和开拓。而开拓之后,又适应游牧经济的特点,对这些边疆地区采取“羁縻”体制进行间接管理,同时,维持在边疆地区的强大军事存在,以政府行为进行移民以改变当地的居民结构,从而保持北部边疆的稳定。

相反,对南方以及西南边疆地区,中原王朝则主要采取招抚怀柔的和平方式将其纳入大一统的政治体系,其中,对农业经济发达,便于控制的地区,设立直隶州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否则按民族或部落建立州府,由都护府、都督府或者道进行间接管辖,只要它们能象征性地给朝廷交纳土特产以示忠于朝廷,不互相攻伐,则中央对其内部事务也就基本不予过问。当然,一旦这些“羁縻”府、州的经济文化有了发展,与内地的差距缩小之后,则又将其改为直隶州县。边疆经营上南北两种不同的模式,既是对边疆实际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大一统原则的坚持。

二是根据边疆地区发展的实际,尽量保持边疆地区各族居民的居住格局,充分尊重其原有的习俗、语言和生产、生活方式,做到“因俗而治”。同时,根据时代和边疆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因时因地因人而治。比如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最高机构——西域都护府,以及管理北方民族事务的重要机构——护乌桓校尉,就灵活地解决了国内多民族地区的治理和管辖问题。到了唐朝,各边疆民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地区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已脱离了原始形态,所以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朝决策集团在认真总结前代治边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大一统原则并结合边疆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在整个边疆地区推行羁縻府、州体制,以有效地保证唐朝的国家安全和边疆的长期稳定。与汉朝相比,这种治边方式无疑体现了治边政策的进步。但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尤其是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到了清朝,“羁縻而治”已越来越不能够适应对边疆统治与管理的需要,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因为,仅仅满足于对边疆民族加以笼络的间接式管理,毕竟与中央政府真正实现对边疆有效治理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清政府逐渐摒弃传统的羁縻政策,废除了明代以来的羁縻卫所制度,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以实现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实施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

"通权达变"的由来和解释?

通权达变?[tōngquá百ndábiàn]

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通、达:通晓,懂得度;权、变:知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道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褒义

出处

清·文康版《儿女英雄传》:“只好权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

通权达变方能全身而退什么意思

这里是两个成语,通权达变:谓适应客观情况百的变化,因时制宜,不拘常规。《清史稿·宗稷辰传》:“臣闻见隘陋,非度能尽识天下之才,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权达变,为疆吏所倚重。”郭沫问若《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我们在这时就必须通权达变,凡是可以杀敌的武器,无论是旧式的蛇矛、牛角叉、青龙偃答月刀……都可以使用。”

全身而退全身:保全自身。退:退出事端回。全身而退是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答的时候能够毫无牵挂地抽身而去。

结合孟子的思想,谈谈你对通权达变的理解。

在《孟子》一书中,他上承孔子之教下开来学,权巧方便,处处以“通权达变”的方式解决了一系列特殊性的问题,即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他的这种善于变通,不死扣礼制的权宜之方,不得不引起我人的重视,今就浅说之。

孟子的“通权达变”说,主要体现了孟子的不限时空的辨证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似乎也是区别于孔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具体体现。孔子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说明了人生在于不断进取的伟大意义;孟子的“知其不可为时而不为”的思想,说明了实践人生的意义贵在“变通”。下面就举例说明孟子“通权达变”的重要性和圆融性。

如有人问孟子说,依礼制,男女之间连亲手递接东西都不可以;那么要是一个人的嫂子掉进水里,他可以用手去拉她吗?

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不去拉她,那简直就是豺狼。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制;但礼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变通,嫂子落水而去伸手援救,这就是一种变通。

又如百里奚在虞国时,晋人用美玉、良马向虞公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臣纷纷去劝说虞公不要应允,唯独百里奚不去劝,因为他知道虞公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劝阻,劝也是白费唇舌。所以他并不死守在虞国,而是去辅助秦国,因为他知道虞国无道,注定失败,而秦穆公才是一位可以与之有所作为的人。结果百里奚帮助秦穆公成就了霸业,也成就了自己。

相反孟子不但没用儒家的观点去批评百里奚的背信弃义、投敌叛国,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并说像百里奚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还说:有德行的人,也不必句句都讲诚信,行动也不一定要贯彻始终,只要是与义同在,仗义而行就行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孟子所倡导的“权变”思想,主要是为了起到“通”与“达”的作用。即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取舍,要求人们知法度而不拘泥于法度,明事理而不淤滞于事理;知进退,善变通;允中厥,不极端;动静相宜,行止有度。所以,孟子既反对杨子的连拔一根汗毛,而有利于天下都不肯干的“为我”思想;也反对墨子的过分节俭,摩秃头顶,走破脚跟,只要有利于天下什么都肯干的“兼爱”主张。他却认为即使主张“中庸”之道,也要懂得“变通”之法而不可固执于一端,因为过分执于一端而废弃其余,最终是会有损于仁义的。

孟子为了极力发扬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了使人们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能确保允中而不执边,奉行“中庸”之道而发挥自己的本有潜能,乃至实践人生的圆满。所以,孟子以自己独特的“权变”发明,在立身处世方面提出了“舍生取义”的取舍原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仕途原则;“当受则受,当辞则辞”的受礼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体现出了孟子的“通权达变”的实用价值。

孟子的这种“通权达变”的处世方式,实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权巧方便。人生于世、行于世,本来就是一场非常艰巨而严峻的考验,并且世间万物纷然而庞杂难以一概而论。虽然从人生的进取层面来看,为人自然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但在具体的实际行动则应遵循“权变”的原则,不应执于一端,否则东向西望难见西墙。世事的复杂,时势的多变,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惟有灵活掌握“权变”的通达,才能真正做到进退自若。特别是今天的僧人,更应该灵活掌握孟子的“通权达变”原则,深刻体悟“真俗圆融”、“权实不二”的意旨,在遵循古制的前提下,急急“因地制宜”地弘宗演教、普利人天。

执经达权与通权达变所蕴含的经权思想

执经达权

在中国古代管理活动中,“经”指基本的管理原则,“权”指随机应百变的管理技巧,二者相结合,就是所谓“执经达权”。这度里的“执”指“坚持、遵循”,“达”指“通达事理”。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既要坚持管理中那些永恒不变的基本原则,另一知方面又要通晓变化的道理,即知道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左右逢源,无往而不通,把管理活动提升道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儒家执经达权的基本原则有四条:适其时,取其中,得其宜,合其道。

通权达变

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内。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容规。

这两个都有以客观情况变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