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克伐怨欲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克伐怨欲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我要找一段表达怨恨情绪的话,最好是一整段。材料什么都可以啊。救济啊

无聊让人空虚,空虚使人压抑,压抑使人愤怒,愤知怒让你疯狂,疯狂过后便是失落,失落、失落,还是失落,直至坠入绝望的深渊…道你试着鼓起勇气重新来过,却发现早已摔的粉身碎骨!以上就是版一个诗人诞生的过程!你做不到!至少你现在权没有做到,要不你不来知道。

因爱成恨

怀恨在心

怨气满腹

怨声载道

怨天忧人

报仇雪恨

怨气冲天

杯酒解怨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

埋天怨地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对什么都抱怨

白华之怨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抱怨雪耻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藏怒宿怨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痴男怨女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东怒西怨比喻迁怒于人。

恩甚怨生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怨恨。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旷夫怨女旷夫:大龄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龄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龄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

旧仇宿怨结了很久的怨仇。

民怨沸腾人民的怨声就象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

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

任劳任怨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深仇重怨怨:仇恨。极深极大的仇恨。

丝恩发怨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天怒人怨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无怨无德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

无尤无怨尤:怨恨。毫无怨恨。

怨女旷夫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以怨报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怨入骨髓恨到骨头里。形容怨恨到极点。

怨气冲天形容怨恨情绪极大。

以德报怨〖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愁红怨绿见“愁红惨绿”。

敌惠敌怨犹言报德报怨。

东怨西怒谓任意指责别人。

东征西怨语本《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因以“东征西怨”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凤愁鸾怨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鹤怨猿惊形容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

肩劳任怨犹任劳任怨。

克伐怨欲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敛怨求媚谓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

鸟啼花怨形容悲伤怨恨。

任怨任劳见“任劳任怨”。

三怨成府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深仇宿怨犹深仇大恨。

神怒人怨谓人人怨恨愤怒。

死而无怨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以直报怨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以直抱怨别人对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对待之

怨家债主佛教语,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猿惊鹤怨猿猴惊恐,鹤哀怨。形容凄凉悲哀的气氛。多指因战乱,人死于战场而造成的。亦作“猿悲鹤怨”、“鹤怒猿啼”。

怨声载道载:充满;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和怨恨。

猿啼鹤怨见“猿啼鹤唳”。

怨天忧人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怨天尤人怨:怨恨;天:命运;尤:责怪,归罪。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怨天怨地抱怨天又抱怨地。形容埋怨不休。

云愁雨怨喻指离情别愁。

自怨自艾怨:怨恨;艾:割草,改正。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盗怨主人〖解释〗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敢怨而不敢言〖解释〗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关于欲望的谚语或成语

【爱钱如命】:某些人贪爱钱财就像吝啬生命一样。形容十分贪婪、刻薄。

【苍蝇见血】:苍蝇一见到血,就拼命吮吸。比喻十分贪婪。

【豺狼之吻】: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吃人不吐骨头】:比喻又残暴,又贪婪。

【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垂涎欲滴】:涎:口水。馋得连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十分贪婪的样子。

【眈眈逐逐】:贪婪注视,急于攫取的样子。

【耽耽逐逐】:眈眈:注视的样子,也形容贪婪地注视。瞪着眼睛逼视而急欲掠取。形容贪婪追逐的样子。

【得一望十】:得到一分,又巴望得到十分。形容十分贪婪。

【东食西宿】:比喻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处都要。

【饿虎逢羊】:逢:碰到,遇到。饥饿的老虎遇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饥鹰】:比喻凶残贪婪。

【饿虎见羊】:饥饿的老虎见到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擒羊】:像饥饿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样。比喻迅猛贪婪。

【饿虎吞羊】: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饿狼饥虎】:饥饿的虎狼。比喻极为贪婪的人。

【封豕长蛇】: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宫邻金虎】: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横赋暴敛】:横、暴:残暴,强横,凶狠;赋、敛:征税,聚财。强横残暴地征收苛捐杂税。形容反动统治阶级贪婪凶狠、搜刮人民的罪行。

【虎饱鸱咽】:像老虎一样凶残饱食,像鹞鹰一样贪婪地吞咽猎物。形容贪官污吏凶狠贪婪。

【饥鹰饿虎】:比喻凶残贪婪。

【激贪厉俗】:指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瘠人肥己】:瘠:瘦,引申为悭吝;肥:胖,引申为贪婪。对待别人很吝啬,而自己却很贪婪。

【桀贪骜诈】:凶暴贪婪而又傲慢狡诈。

【聚敛无厌】:聚敛:搜刮,盘剥。厌:饱,满足。尽力收刮钱财,永远也不满足。形容非常贪婪。

【克伐怨欲】: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狼顾鸢视】:如狼鹰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

【狼贪虎视】: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狼吞虎噬】: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狼心狗行】: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蚂蝗见血】:见了喜爱的东西就吸附不放,比喻迫切而贪婪。多含贬义。

【裒凶鞠顽】:裒:刨除;凶:凶狠的人;鞠:阻塞;顽:贪婪的人。除掉凶狠,制止贪婪。

【骑鹤上维扬】: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上扬】: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上扬州】: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骑鹤望扬州】: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维扬】: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扬州】: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上扬州鹤】: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骑扬州鹤】: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

【食亲财黑】: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食指大动】: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嗜血成性】:嗜:爱好。爱好吸血成了习性。指贪婪地进行敲诈勒索,榨取民脂民膏。

【贪而无信】:贪婪而又不守信用。

【贪人败类】:败:毁坏。贪婪的人当政,危及整个国家、民族。

【贪如饕餮】:饕餮: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比喻贪婪凶恶的人。

【顽廉懦立】: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文婪武嬉】:指文武官员习于安逸,贪婪成性。

【羊很狼贪】:比喻狠毒贪婪。

【鹰瞵虎视】: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

【蝇营鼠窥】:像蝇一样营营往来,像鼠一样四下窥伺。比喻到处钻营,贪婪无耻。

【鹯视狼顾】:指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蔽天之明者,云雾也;蔽人之明者,私欲也。

欲多伤神,财多累身。

人心难满,欲壑难填。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

得一望十,得十望百。

吃了猪肝想猪心,得了白银想黄金。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人心高过天,做了皇帝想成仙。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贪多嚼不烂。

跌倒也要抓把泥。

跌倒还想拣把沙。

佛面上也想去刮金。

无利不起早,有利盼鸡啼。

听说鸡好卖,连夜磨得鸭嘴尖。

馋猫鼻子尖。

乌鸦也吃乌鸦的眼睛。

黄鼠狼不嫌小鸡瘦。

如何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

二、“天理”指的是什么?“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1]“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2]“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2]“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3]“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4]“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5]“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3]“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6]“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1]“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2]“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2]??“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1]“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6]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7]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8]“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6]“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灭人欲”指的是什么?“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2]“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9]既然“天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不就是灭天理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么朱熹要灭的人欲指的是什么呢?朱熹“存天理”是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那么他“灭人欲”要消灭的是什么呢?宋人袁采说的明白:“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狎之,则为奸为淫;财物,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得之,则为盗为贼。人惟纵欲,则争端起而狱讼兴??”[10]饮食是人的自然欲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合道理地去追求它,就是贪吃;男女之事是人的本能欲求,是不可缺少的,如果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去满足需要,那就是奸淫;财物,谁都想获得,是不可缺少的,靠非法手段取得财物,就成了盗贼。人如果只求放纵自己的欲望,那就会引起事端触犯法律??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11]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12]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9]“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13]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黄帝言曰:“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14]“天理人欲,几微之间。”[9]“凡一事便有两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乃人欲之私。须事事与剖判极处,即克治扩充功夫随事著见。”[9]“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凡人不进便退也。”[9]“天理人欲常相对。”[9]“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朱熹并不是什么欲都要灭??“灭人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克己省身,“心者,万事之原也。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人有常言曰:心印若此印,刊刻得端正,看印在何处莫不端正;若刊刻得欹邪,看印在何处无不欹邪。故治心之学,不可不谨也。”[15]“凡徇人欲,自是危险。庄子所谓其热集火,其寒凝冰,是也。”[15]“学者须常收敛,不可恁地放荡。”[16]“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13]“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9]“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9]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13]“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怍,其乐可知。”[13]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性欲、食欲、爱欲??更没有一点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的意思。朱熹的学说思想就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进取心与上进心怎么可能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朱熹希望学者士人有自律自制力,时常格物省身,克制自己过分的私欲,成为一个不是只顾自己而是为更多人着想杰出的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7]这就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的天性是富贵容易淫,贫贱容易移,威武容易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8]这也是灭人欲的结果,人欲都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

四、“存天理,灭人欲”指的是什么?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11]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19]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6]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存天理,灭人欲”是对谁说的?出处一是对皇上说的,出处二、出处三都是对学者士人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对平民大众说的,不属于平民、世俗文化。朱熹说的“存天理,灭人欲”是针对上层统治阶级及立志成为杰出的知经识理的男人提出的,这些人都有条件有可能沉迷于自己的欲,而忘了天理??儒家理学就是一门教导人做人的哲学,“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16]“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16]“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儒家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20]孟子说的“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心,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21]及荀子说的“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2]还有法家的管子说的“行天道,出公理,则远者自亲;废天道,行私为,则子母相怨。”[23]及墨家的墨子说的“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24]等等内涵是一致的??道家的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5]“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26]墨子说“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27]朱熹对皇帝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希望皇帝对百姓仁爱,不以百姓为刍狗。

“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百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度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

天理”指的是什么??“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专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1]“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灭人欲”指的是什么??“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2]“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属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天理

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灭人欲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朱熹说的“存天理”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 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在朱熹看来,要“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带“怨”的成语有哪些?

带“怨”的成语有这些:云愁雨怨、怨天忧人、神怒人怨、怨气满腹、恩怨分明、杯酒zd解怨、敛怨求媚、旷夫怨女、怨家债主、以德报怨、东征西怨、丝恩发怨、人怨天怒、以德报怨、三怨成府、怨入骨髓、怨天怨地、东怨西怒、凤愁鸾怨、东怒西怨、克伐怨欲、鹤怨猿惊、怨天尤人、没齿无怨、痴男怨女······

拼音:yuàn

笔划:9

部首:心

结构:上下结构

笔顺:撇、横撇/横钩、点、横折钩、竖弯钩、点、斜钩、点、点

近义词:仇

反义词:恩

常用成语释义:云愁雨怨:意思是喻指离情别愁。

怨天忧人:指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神怒人怨:指人人怨恨愤怒。

恩怨分明:指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专毫不含糊。

杯酒解怨:指通过饮酒消除嫌隙。

敛怨求媚:指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

旷夫怨女:是指年龄已大,却尚未婚配的男女。

怨家债主:佛教指属与我有冤仇的人。

以德报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东征西怨: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抱怨的怨字的成语

怨字的成语:

怨天怨地、

构怨伤化、

亡国怨祝、

旷夫怨女、

埋天怨地、

神怒民怨、

盗怨主百人、

怨天尤人、

人怨度神怒、

怨气满腹、

藏怒宿怨、

兰怨桂亲、

神怒人怨、

怨天忧人、

杯酒解怨、

怨声盈路、

众怨专之的、

深仇宿怨、

东怒西怨、

东征西怨、

恩怨分明、

深仇重怨、

人怨天怒、

以德报怨、

白华之怨、

丝恩发怨、

神怒鬼属怨、

任劳任怨、

兴观群怨、

自怨自艾

怨家债主佛教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怨女旷夫指没有配偶的成年男女。

怨气冲天形容怨恨情绪极大。

怨入骨髓恨到骨头里。形容怨恨到极点。

怨声载道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自怨自艾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杯酒解怨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

愁红怨绿红、绿:指花、叶。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多寄以对身世凄凉的感情。

敌惠敌怨犹言报德报怨。

盗怨主人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东怨西怒指任意指责别人。

东征西怨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鸟啼花怨形容悲伤怨恨。

凤愁鸾怨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

敢怨而不敢言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鹤怨猿惊形容对官场厌倦,有意归隐的心情。

肩劳任怨犹任劳任怨。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克伐怨欲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

敛怨求媚指因向上献媚,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

抱怨雪耻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藏怒宿怨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痴男怨女旧指爱恋极深但感情上得不到满足的男女。

东怒西怨比喻迁怒于人。

恩甚怨生给予太多的恩惠,反而会引起怨恨。

恩怨分明恩:恩惠;怨:仇恨。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

旧仇宿怨结了很久的怨仇。

旷夫怨女旷夫:大龄而未娶妻室的男子;怨女:大龄而未嫁人的女子。指年龄已大,尚未婚配的男女。

民怨沸腾人民的怨声就象开水在翻滚一样。形容人民对腐败黑暗的反动统治怨恨到了极点。

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

任劳任怨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深仇重怨怨:仇恨。极深极大的仇恨。

丝恩发怨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天怒人怨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无尤无怨尤:怨恨。毫无怨恨。

无怨无德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

以德报怨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怨报德怨:仇恨;德:恩惠。用怨恨来回报别人的恩惠。

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云愁雨怨怨天忧人神怒人怨怨气抄满腹恩怨分明杯酒解怨敛怨求媚旷夫怨女怨家债主东征西怨丝恩发怨人怨天怒以德报怨三怨成府怨入袭骨髓怨天怨地东怨西怒凤愁鸾怨东怒西怨克伐怨欲鹤怨猿惊怨天尤人没齿无怨痴男怨女任怨任劳自怨自艾埋天怨地无尤无怨任劳任怨民怨沸腾柳啼花怨死而无怨天怒人怨抱怨雪耻猿悲鹤怨深仇宿怨报怨雪耻盗怨主人以怨报德敌惠zd敌怨无怨无德兴观群怨

《论语》中的"问" ???~~~

,可谓士矣。朋友切切缌缌,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宪问第十四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鏖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撰,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砣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遽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铿铿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卫灵公第十五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如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遽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子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吾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阳货第十七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敫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苕,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娲。

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堕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勤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返回首页相关连接:孔子小传孔子学思《论语》精读1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

席不正不坐。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

『13』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4』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5』入大庙,每事问。

『16』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7』寝不尸,居不容。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当仁,不让於师。」

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齐人归女乐,李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