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的故事

  • 赴汤蹈火的故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赴汤蹈火的故事,赴汤蹈火这个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赴汤蹈火这个成语故事的作者是谁

经过整理,可以了解,史上第一个在文集中使用“赴汤蹈火”的是三国的嵇康。原因呢,写过或引用过“赴汤蹈火”这个成语的书籍、典故十分多,下举例说明:

首先,在《墨子》、《荀子》中已出现类似词语,但并未连用。

《墨子?兼爱》:“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兼爱下:“伏水火而死,有不可胜数也”

《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所以,这两本书不是“赴汤蹈火”的成语的故事由来。

其次,从有记载的记录来看,《三国志》是历史上第一个出现“赴汤蹈火”字样的。

《三国志?魏书?刘表传》:“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其作者是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而嵇康(224年―263年[1]??,一作223―262年),字叔夜 。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所以呢,应该是嵇康第一次说出了“赴汤蹈火”这个词语,并且结合上下文来看的话,其意思也符合后世对这四个字的用法。

到了明朝,大家运用“赴汤蹈火”已经是约定成俗的意思了。比如: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自始至终,寂然无声。乃使执法往报吴王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

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337626265

避矣。’”

综上,这个“赴汤蹈火”成语故事的作者是:三国?魏?嵇康。

希望对你有帮助。
赴汤蹈火的故事,晁错赴汤蹈火的故事

晁错做太子家令时向汉文帝建议加强边疆国防。他说秦朝

用官爵钱财引诱和激励将士,使他们在战场上“蒙

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冒着飞箭乱石,赴汤蹈火,把死当做生。他说汉朝应

该采取适当措施让一些人搬到边疆住,充实边疆,开发和保卫边疆。

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怕牺牲,不避艰险。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汉文帝十五年,政府部门推荐贤良文学士,晁错也在被推举之列。皇帝亲自颁下旨意叫他们对策(即按皇帝出的题目发表政见)。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只有晁错最为优异高超,因此他被提升为中大夫。此后,他曾多次向汉文帝提出更改法令制度、削减诸侯王封地的建议。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是却很赏识他的见识和才干。当时,只有太子刘启赞成晁错的谋略。而袁盎和朝廷的大臣们全都不喜欢晁错。

“削减诸侯王封地”,是汉朝初年一个颇富争议的敏感议题。早年,贾谊就曾提出过,汉文帝还没有采纳施行,贾谊就遭到朝廷元老大臣的忌恨而被排挤出去。原来汉朝建立起来的时候,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家王朝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屠杀才干突出的功臣,如韩信、彭越、黥布……等等;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子侄分封到各地为王,想叫他们共同拱卫中央政权。谁知事情的发展却走向了刘邦愿望的反面,那些被封到各地的刘姓诸王,或者是骄横跋扈,为祸地方;或者是心怀异志,虎视眈眈,想夺取皇位。汉文帝时,就先后发生过淮南厉王刘长(汉文帝的异母弟)、济北王刘兴居(汉文帝的侄儿)阴谋造反被杀的事件。

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登位,就是汉景帝,任晁错为内史,再升为御史大夫(副宰相)。晁错旧事重提,建议削减诸侯王的封地,加强中央的统治,防止叛乱。汉景帝叫朝廷公卿大臣商议。大将军窦婴竭力反对,因此跟晁错结下了仇。各地诸侯王更加哗然,对晁错深深恨恨。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急得从颍川老家赶到京城去,对晁错说:“皇上刚登位,你掌权管事,就侵夺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人家跟皇帝是骨肉至亲,你却掺进去疏离他们,招来咒骂和怨恨,你这干的是什么事啊!”晁错说“事情非这么办不可,不这么办,皇上就得不到权威和尊奉,刘家的天下就得不到安宁”。晁错的父亲氯恨地说:“刘家的天下安稳了,可是我晁姓一家就危险了。算了,我还是离开你回老家去吧!”就服毒自杀了。

后来,吴楚七国王侯联兵造反,汉景帝惊惶失措,就听从了窦婴、袁盎的意见,为了缓和危局,把晁错处死。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晁错对刘汉王朝忠心耿耿,却不料落了如此悲惨的下场。他生前提出过许多改革政策法令的建议,上书三十章。在一次建议中,他提出鼓励将士保卫边疆,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就升级,攻破敌人城池或阵地的就奖

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5343936

赏,这样才能使将士们“葬礼矢石,赴汤火(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滚汤烈火,奋不顾身去拼命)”。

赴汤蹈火的主人公是谁?有人认为是晁错,他所说的“赴汤火”,后来就发展为一句成语“赴汤蹈火”。“赴汤”,走到沸滚的开水里也甘愿。“蹈火”,跳进燃烧着的烈火中去也不顾。整句话的意思是形容尽忠竭力,冒死拼命,不惜牺牲。

赴汤蹈火的故事,赴汤蹈火,,,来自那个典故
东汉末年,刘表占据着荆州

,手下的官员韩嵩劝他投降曹操。刘表没有同意,他

嵩到洛阳探听一下曹操的虚实,以图有机可乘。韩嵩表示,就

是让我去跳滚烫的

水池,去走熊熊烈火,我也决不推辞。

更多关于此典故的介绍请访问:

http://baike.baidu.com/view/277.htm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今湖南、湖北)。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实力最强的要数曹操和袁绍,他们分别使用伎俩争取刘表,刘表总是口头应允,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在混乱的局势中观望踟蹰(chí chú)。 刘表的做法,引起他的属下不满。有一天,从事中郎韩嵩谏道:“曹、袁相持不下,将军举足轻重,应择善而从。若想有大作为,可乘两雄争斗之机举事;不然的话,也应择善而从。倘若继续犹豫暧昧,他们势必都会移恨于您,您也就无法保持中立了。”韩嵩又说:“曹操明哲,为天下贤俊所拥戴,势在必胜。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江汉,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仍狐疑不决,他问道:“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您替我前去观察一下他们的动静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虽赴汤蹈火,死无所辞。如果将军已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死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听了,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师后,拜见了曹操。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侍中并任零陵太守。韩嵩前去向刘表辞行。 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叛逆,于是召集部属,并令军队守卫在厅堂内,准备当众处斩韩嵩。 韩嵩一进来,刘表就骂道:“韩嵩逆贼,竟敢叛我!” 韩嵩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地说:“嵩早已有言在先。今日之事,是将军负嵩,不是嵩负将军!”刘表顿时哑口无言。

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5303538

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声势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众人难以服从。”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成语“赴汤蹈火”由此而来,意思是,即使是滚烫的汤、炽热的火,也敢于去践踏,比喻不避艰险。

来自赴汤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