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大音希声及解释

  • 关于成语大音希声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什么意思

【名称】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拼音】:dààiwúyán,dàyīnxīshēng

【含义】:伟大的爱都是默默无闻的,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

【出处】:《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白话释义: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

【造句】:

1、大音希声,大爱无言。最真的爱是黑暗中点亮希望的灯光,是远方捎来无言的牵挂,在那一刻,爱如潮水,将你包围,我们的人生就这样站在爱的肩膀上攀越许多阻碍和困难。

2、大爱无言,真爱无语。当我们细细回味亲情的时候,想一想我们给与了父母多少回报,给与了父母了多少抚慰。为了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不再有长叹,为了天下所有的母亲不再有泪痕,让我们一起呼唤亲情!

3、大爱无言:最高的爱是不需要挂在嘴边表达的,而是表现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

4、大爱无言,母爱如水,这种爱,温柔而深沉!回想过去妈妈为我所做的一切,而我真正为妈妈做的却微乎其微。现在能为妈妈做的事就是活得好好的,多陪陪她,让她少一份担心,少一份牵挂,让她也因为有我,感到幸福。

5、父亲的爱如同大山,大爱无言,通常都是默默的关注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恩父爱,感恩这伟大的爱。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的解释

人的听觉是有范围的,超出范围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小于范围听不到,大于范围也听不到。宇宙的形状无法用人的所见所闻去描述,因为这样大的形象就是无形。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不可形容。”

“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六种解释:

1、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2、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3、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4、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5、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6、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出自庄子的《逍遥游》秋水篇,和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都强调事物是辩证发展的,看问题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

"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厚德载物”是《易经》中的话,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意是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个人,在做人与处世时,要心胸开阔,立志高远,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大音希声”是什么意思啊﹖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白话翻译:百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度宏远。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知万物。”

出自《道德经》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回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答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这句话的出处

出自——现代的梁衡的作品《跨越百年的美丽》。

原文是这样的“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

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意思是最上等的音没有声音,最上等的道没有形态。(因而)有最上等智慧的人,不沉溺于形态,不追逐力量(的强大),不因为技巧(的高超)而骄傲跋扈。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六种解释:

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是没有声音的。

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是稀疏的。

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是在蕴酝“大音”。

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是不能用耳朵去听,而是去感悟用那永恒和谐的庞大“天乐”。

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主要是指对声音情感的超越。

六是认为没有声音就是最强音,即什么都不说,就是最好的。

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来;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自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zd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是出自老子zd《道德经》

庄子《逍遥游》里面最后一段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名句应该可能就是楼主口中的智人

以我的经验楼主的这些话肯定是记错了的而中国古代能有这种思想的就是老专庄学派楼主可以参看老子《道德经》以及《庄子》三十三篇

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

这句话出自梁衡属《跨越百年的美丽》后世阿谀奉承之作楼主不必舍本逐末

你这句话是梁衡写的讲瞿秋白的散文《觅渡》,大概意思是zd最上等(好,优,纯粹)的音没有声音,最上等专的道(天道,即规律)没有形态.(因而)有最上等智慧的人,不沉属溺于形态,不追逐力量(的强大),不因为技巧(的高超)而骄傲跋扈.

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几句是说的是居里夫人。很美的句子,zhidao虽然在《道德经》里都可找到,但是这样放在一起,显示了人格的魅力!原文是这样的,可以参考一下“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版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支,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权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什么意思

大音希声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

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翻译:越方正的越没有棱角,越大的器具越要最后完成,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也就是说,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后世影响:

老子《道德经》提出的“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其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

大音希声相符的乐器:

老子《道德经》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超然洒脱之声,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古琴是公认的符合其观点的乐器。自古“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道教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教理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自《道德经》“大zhidao方无隅,大器免成,马王堆出土的《道德经》中写着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版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权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抄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百;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度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大音希声的含义

古今学者对于“大音希声”的理解,大致有五种解释:一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音乐没有声音;二是认为这是说最大的声音(即音乐)听来反而是稀疏的;三是认为“希声”即“无声”,但此“希声”和白居易《琵琶行》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同义,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四是认为“大音希声”乃天乐,“希”作“望”解,即不用耳朵去听,而是用眼睛去望那永恒的和谐的庞大的“天乐”;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如何理解“大音希声”的解释必须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为参照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了《老子》全书的思想,才能认识到“大音希声”的真实含义。《老子》“大音希声”的命题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又是以道为其核心,所以研究“大音希声”必须先从《老子》的道谈起,进而才能谈及《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大音希声”的含义,下面详加论述。

《老子》全书五千言,所论仅是一“道”字。《老子》认为道有以下特征:道先天地而生,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源,“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的地位是崇高无上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既无声无形又实际存在,既变幻莫测又绝对无限,“寂兮寥号,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二十一章);道是不可见的,也是神秘的,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人如果掌握了道的法则,就可无所不往,无所不能,用之不尽,无为而无不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执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统治者将道用于统治人民时,则要如此:“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十九章);为了利于统治,不能让人民有知识、有文化,而要“绝学无忧”(二十章),杜绝一切知识。

从《老子》对道的阐述中,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其一,《老子》所说的道是万物之本,世间的一切均由它而生。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二,对世人来说,道既是无声的,又是不可见的。它是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其三,用道的法则治理天下,则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胜。但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实行“绝圣弃智”的愚民政策,剥夺民众掌握和享受文化的权力,灭绝智慧、灭绝文化。

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

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即人为的非自然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的“无为而元不为”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再来分析“大音希声”的思想内涵。“大音希声”一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女俞),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此处“大音希声”中“希声”的诠释对于文义的理解非常重要,以上文章中五种观点的争论焦点也皆集中于此。笔者赞成“希声”即“无声”说,其据有四:首先,《老子》在本文第十四章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之句,和它并列的句子是“视之不见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夷,《广雅》释曰:“灭也”。微,《尔雅》释曰:“无也”。夷、希、微三字相对,文义也应相同,所以“希”应释作“无”。

第二,“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相对,从文法上来讲,“希声”之“希”应和“无形”之“无”同义。

第三,历代文人对此多有论证,晋王弼《老子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官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音非大音也。”宋河上公《道德经》注曰:“无声曰希。”明薛蕙《老子集解》曰:“大音,众音之本,反寂寞而无声也。”高亨《重订老子正诘》注曰:“希声犹言无声也。”均对“希声”有明确解释。

最后一个论据来自“道”本身,“大音希声”是《老子》在论对道的不同态度及其由来时提出的,道既是不可见的,又是“无声”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处于“寂兮寥兮”的超然境界。大音是《老子》所推祟的音乐,所以应符合道的特征,那就决不会是“令人耳聋”的有声之乐。所以“希声”不是“有声”,而是“无声”。

既然“希声”即“无声”,我们再来分析以上五种观点。第二种观点释“大音希声”为稀声之乐,即有声之乐。

上文已论证“大音希声”之“希声”非“稀声”,而是“无声”.所以“大音希声”为有声之乐的论点不能成立,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种观点是释“大音希声”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虽然也承认“希声”乃“无声”,但是认为此无声存在于彼有声之中,只是演奏中的“暂歇”,此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的蕴酝有声、渲染有声,起到有声达不到的效果,其实质还是肯定有声之乐,和《老子》否定有声之乐的本意不符,所以此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第四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是认为“大音希声”即无声的天乐,但释“希”为“望”,也缺乏依据,上文已解释“希”即“无”,《老子》文中讲得很清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和“大象”相对,“希声”和“无形”相对,此处“希”不是动词,所以不能释为“望”。从原文的释义看,大音和闻相关,大象和视相连,所以《老子》才在第十四章中解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因此“希声”即“无声”,“希声”之“大音”并非“望”的天乐,而是听之不闻的无声之乐。如释“希”为“望”,“大音希声”一句则在文法和意义上均解释不通。由此看来,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第五种观点释“大音”为符合道的音乐无可厚非,但视“希声”为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证据不足。《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处“声”、“形”相对,“声”即声音,并非专指音乐的情感之声。如前所说,“希”即无,释为超越不但缺乏依据,而且也解释不通。因此,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如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参照和前提,第一种解释为最妥,也最符合《老子》一书的本意。所以,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老子》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但它主张取消一切人为的有声之乐,并因此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则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这又是我们不能不批判的。

恒的和谐的庞大的“天乐”;五是认为“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主要指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

如何理解“大音希声”的解释必须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为参照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了《老子》全书的思想,才能认识到“大音希声”的真实含义。《老子》“大音希声”的命题是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又是以道为其核心,所以研究“大音希声”必须先从《老子》的道谈起,进而才能谈及《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大音希声”的含义,下面详加论述。

《老子》全书五千言,所论仅是一“道”字。《老子》认为道有以下特征:道先天地而生,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源,“可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的地位是崇高无上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既无声无形又实际存在,既变幻莫测又绝对无限,“寂兮寥号,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二十一章);道是不可见的,也是神秘的,所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人如果掌握了道的法则,就可无所不往,无所不能,用之不尽,无为而无不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执大象,天下往”(三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七十三章);统治者将道用于统治人民时,则要如此:“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六十五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十九章);为了利于统治,不能让人民有知识、有文化,而要“绝学无忧”(二十章),杜绝一切知识。

从《老子》对道的阐述中,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认识:其一,《老子》所说的道是万物之本,世间的一切均由它而生。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其二,对世人来说,道既是无声的,又是不可见的。它是理想中的最高境界,非常人所能达到。其三,用道的法则治理天下,则无为而无不为,不战而胜。但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必须实行“绝圣弃智”的愚民政策,剥夺民众掌握和享受文化的权力,灭绝智慧、灭绝文化。

以《老子》道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道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即人为的非自然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的“无为而元不为”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再来分析“大音希声”的思想内涵。“大音希声”一语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女俞),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象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此处“大音希声”中“希声”的诠释对于文义的理解非常重要,以上文章中五种观点的争论焦点也皆集中于此。笔者赞成“希声”即“无声”说,其据有四:首先,《老子》在本文第十四章中有“听之不闻名曰希”之句,和它并列的句子是“视之不见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夷,《广雅》释曰:“灭也”。微,《尔雅》释曰:“无也”。夷、希、微三字相对,文义也应相同,所以“希”应释作“无”。

第二,“大音希声”与“大象无形”相对,从文法上来讲,“希声”之“希”应和“无形”之“无”同义。

第三,历代文人对此多有论证,晋王弼《老子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官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音非大音也。”宋河上公《道德经》注曰:“无声曰希。”明薛蕙《老子集解》曰:“大音,众音之本,反寂寞而无声也。”高亨《重订老子正诘》注曰:“希声犹言无声也。”均对“希声”有明确解释。

最后一个论据来自“道”本身,“大音希声”是《老子》在论对道的不同态度及其由来时提出的,道既是不可见的,又是“无声”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处于“寂兮寥兮”的超然境界。大音是《老子》所推祟的音乐,所以应符合道的特征,那就决不会是“令人耳聋”的有声之乐。所以“希声”不是“有声”,而是“无声”。

既然“希声”即“无声”,我们再来分析以上五种观点。第二种观点释“大音希声”为稀声之乐,即有声之乐。

上文已论证“大音希声”之“希声”非“稀声”,而是“无声”.所以“大音希声”为有声之乐的论点不能成立,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种观点是释“大音希声”为“此时无声胜有声”,它虽然也承认“希声”乃“无声”,但是认为此无声存在于彼有声之中,只是演奏中的“暂歇”,此时的无声是为了更好的蕴酝有声、渲染有声,起到有声达不到的效果,其实质还是肯定有声之乐,和《老子》否定有声之乐的本意不符,所以此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第四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是认为“大音希声”即无声的天乐,但释“希”为“望”,也缺乏依据,上文已解释“希”即“无”,《老子》文中讲得很清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和“大象”相对,“希声”和“无形”相对,此处“希”不是动词,所以不能释为“望”。从原文的释义看,大音和闻相关,大象和视相连,所以《老子》才在第十四章中解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因此“希声”即“无声”,“希声”之“大音”并非“望”的天乐,而是听之不闻的无声之乐。如释“希”为“望”,“大音希声”一句则在文法和意义上均解释不通。由此看来,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第五种观点释“大音”为符合道的音乐无可厚非,但视“希声”为对音乐情感之声的超越,证据不足。《老子》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处“声”、“形”相对,“声”即声音,并非专指音乐的情感之声。如前所说,“希”即无,释为超越不但缺乏依据,而且也解释不通。因此,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综上所述,如以《老子》全书的整体思想作参照和前提,第一种解释为最妥,也最符合《老子》一书的本意。所以,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理解为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老子》所推祟的道的音乐,它符合道的特征,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大音希声”命题的提出对探求音乐之玄妙意境自有其重要作用,它所蕴含的追求自然、无为的思想也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但它主张取消一切人为的有声之乐,并因此剥夺人民享受音乐的权利,则不利于音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消极影响,这又是我们不能不批判的。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啥意思

大音希声: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

相关出处:

“大百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释义:"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扩展资料

"大象无度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版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权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所谓大象者,《辞源》解释为一切事物的本源,后引为封建帝王的一统天下。因此,大象是一种权威,一种集权,或者说是一种对资源的有效控制。

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说法,大象应该是能控制行业市场,在产品、资金渠道及生产资料方面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企业集团。

大象的影响力首先是看得见的,它有产品,有工作人员,还有各种类型的广告活动。但同时大象的影响力更是看不见的,它有一种魔力,无边无际地影响着每一个群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音希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象无形

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白话译文:意思是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扩展资料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用这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虽然是动听的,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

《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也是可以看到的。“大音希声”提出的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白话翻译: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

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是大气度的往往越包容万物。”

出处: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翻译:越方正的越没有棱角,越大的器具越要最后完成,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飘渺宏远。也就是说,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

扩展资料:

大音希声后世影响:

老子《道德经》提出的“大音希声”的观点受到琴人的一致推崇,其思想被阮籍、嵇康、白居易、周敦颐、徐上瀛等人吸收、发展,在音乐审美上形成对“淡和”之乐的崇尚;“大音希声”的思想则为陶渊明、白居易、薛易简等人所继承,使崇尚“希声”之境成为众多琴人追求的目标。

大音希声相符的乐器:

老子《道德经》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就是超然洒脱之声,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古琴是公认的符合其观点的乐器。自古“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

道教与古琴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教理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道教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的音乐“大音希声”,具有道的境界,所以道教对音乐的精神层面非常看重,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