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荆山之玉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荆山之玉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历史上谁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我记得荆山之玉是不是最后做成和氏璧的石头?

你好,所谓的【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这句话,出之三国时曹植写给zd杨修的一封信——《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荆山是山名,在现在的湖北襄阳回市南漳县西,据说此山产宝玉,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这里的“荆山之玉”答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有眼不识金镶玉出自什么典故,有什么由来

“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典出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创作的一篇散文《韩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山海经》中又称金玉,“金镶玉”。

典故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栖落在家乡荆山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遂命人将此玉雕琢成玉壁。

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壁命名为“和氏璧”。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虫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秦统一中国后,“和氏璧”被秦始皇所得。始皇令人将其雕成玉玺,镌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再雕饰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始皇自是爱不释手,视为神物。

汉灭秦后,“和氏璧”落刘邦手中,刘将其作为传国玉玺世代相传,一直传了十二代。至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位,藏玉玺于长乐宫。时逢王莽篡权,王欲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不从,一怒之下取出玉玺摔在地上,将之摔掉一角。

王莽见玉玺受损,连声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金镶玉”的由来。令人可惜的是,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

扩展资料:

由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后世流传很广,“有眼不识荆山玉”也就随故事的流传而成为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典故。如(明代)兰陵笑笑生创作的古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二十一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知你之良言,辜负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译文:我西门庆一时不明事理,不知道你的好建议,辜负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石头一样看)”

至明代以后,或许是因为人们觉得“荆山玉”之说不够通俗、其所牵涉的典故也不是人人都能说得清楚的缘故,这一俗语中的“荆山玉”一词在口语中渐渐地被发音相近的“金镶玉”所代替,“有眼不识金镶玉”一语就这样在民间以讹传讹地流传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眼不识荆山玉

1、“有眼不识金镶玉”这句俗语乃是由“有眼不识荆山玉”谐音讹传而来。而“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则典出《韩非子·和氏》。

2、典故

春秋时期,楚人卞和看见一只凤凰落在荆山(位于今湖北南漳县境内)的一块青石上。由于当时的人们皆认为凤凰神鸟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卞和就认定那块青石中必有宝玉,便将它献给了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辨识,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楚武王又命玉工辨识,玉工仍然说那只是一块石头。于是,卞和又因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泪水流尽、眼中滴血。楚文王听说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问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如此悲伤?”卞和答:“我悲伤的不是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美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听后便命玉工剖开璞玉,发现里面果真是一块稀世之宝玉。后来,为了彰显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将此玉命名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如三国·曹植《与杨祖德书》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有眼不识百金镶玉”多用来比喻见识浅陋,缺乏识别事物的能力。然而,什么是“金镶玉”呢?它来源于一个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卞和得玉璞献给楚文王,琢之成璧,称为“和氏璧”。传说此璧冬暖夏凉,百步之内蚊不敢飞近,为稀世之宝。秦统一中国后,度“和氏璧”几经转手,落入秦始皇之手。秦始皇令玉工将其雕琢为玉玺。该玉玺长、宽、高均为四寸,上面镌刻着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四周还雕饰着五龙图案,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秦始皇爱不释手,将它奉为神物。

汉灭秦后,“和版氏璧”几经沧桑又到了刘邦手中,刘邦把“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代代相传,一直传了12代皇帝。到了西汉末年,两岁的孺子婴即帝位,藏玉玺于长乐宫。王莽篡政后,派王寻、苏献胁迫孝元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见国破家亡,一怒之下将玉玺取出摔在地上,这个传世国宝当场被崩掉一角,后来又命能工巧匠进行整修,用黄金镶上缺角,于是得名“金镶玉玺”。“金镶玉”即由此而来。

稀世国宝“金镶玉”自三国后权即不知去向了,但“有眼不识金镶玉”的谚语却流传至今.

王莽见玉玺受损,连声叹息,忙招来能工巧匠修补,那匠人倒也聪明,想出用黄金镶上zd缺角的奇招,修补后竟也愈加光彩耀目,遂美其名曰“金镶玉玺”,这便是专“金镶玉”的由来。令人属可惜的是,这个稀世国宝“金镶玉玺”后来几经转手,到三国时代就不知去向了。

应作“有眼不识荆山玉”

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献给厉百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度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知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道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内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此臣之所以悲也。”容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故名之曰“和氏璧”。

“荆山之玉,灵蛇之珠”是由何而来?

出自--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夫荆山之玉。务须剖释。衣里明珠。总赖指示。师为现代知识。明眼宗匠。舒胸中之真彩。发矿里之精金。俾达要解而入经义。由copy经义而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则极乐莲花不外当人一念。当念果证。步步皆是已zhidao矣。稿成付印而问序焉。余虽不敏。聊叙片言以弁其端。庶广起信云尔。时壬午暮春。兴慈谨撰

瑾山之玉什么意思

您好

瑾山之玉通荆山之玉寓意极为珍贵的事物

释义:荆山:山名,今在复湖北南漳县西,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荆山产的宝玉。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出处: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事例:如夜之珠既碎而不复全,~既玷而制不可磨。◎清·烟霞散人《凤凰池》第十五回

用法:作宾语;指极珍贵的东西

举例:建安诸子、杨修、吴质等一批手握“灵蛇之珠”、怀抱“荆山之玉”的文人名士,犹如众zhidao星捧月一般聚集在他和曹丕的身边。——出自马良怀·《陶渊明之后文人不再惧怕孤独》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有眼不识荆山玉什么意思

意思是讽刺没有眼光,不识人才或不识真理的人。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韩非子·和氏》,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韩非子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法家学说的著作,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卞和献玉的故事在后世流传很广,“有眼不识荆山玉”也就随故事的流传而成为一句广为人知的俗语典故。

全文(节选)如下: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译文如下: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玉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

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

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扩展资料:

荆山玉,?《山海经》中又称金玉,“金镶玉”。

荆山玉历史悠久,当前保康发现的荆山玉矿,通过专家学者论证确认与春秋时期“和氏璧”传说相吻合。最为珍贵的是荆山金玉(又称“金镶玉”)不仅密度大、比重大、硬度大,且含有贵金属黄金等。

作者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和氏

意思是讽刺没有眼光,不识人才或不识真理的人。

“有眼不识荆山玉”,这句俗语典出《韩非子·和氏》。因和氏璧出自湖北省保康县荆山,故后人又称之为“荆山玉”,《山海经》中又称金玉,“金镶玉”。

荆山玉历史悠久,当前保康发现的荆山玉矿,通过专家学者论证确认与春秋时期“和氏璧”传说相吻合。最为珍贵的是荆山金玉不仅密度大、比重大、硬度大,且含有贵金属黄金等。

扩展资料:

“有眼不识荆山玉”出自《韩非子》。

《韩非子》的版本自宋以后略分二系。

第一系的祖本是南宋乾道元年福建刻本,这一宋刻本今已不存,但尚有几部明清时期据此影抄本的本子传世。从这一系出的略分两支,第一支是明万历间赵用贤《管韩合刻》系统,赵本据以宋本为底本并据他本改正。

且本身有初印本与后印挖改本的区别,这一支还有万历间周孔教黄策刊本、吴勉学刊本、凌濛初刊本、沈景麟刊本、赵如源王道焜校刻本、葛鼎刻本,但这些翻刻本都受到下面第二系《韩子迂评》本的“干扰”。

第二系祖本也应该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在元代蘖分成两支,第一支现存最早的是据宋代道藏翻刻的明正统《道藏》本,此后有明嘉靖张鼎文刻本、明正德严时泰刻本。

第二支和第一支的差别是删去第一支所有的小注,最初是元代何犿校本,但元刻本已片纸不存,从这一支出的是明万历七年《韩子迂评》本和万历十一年的修补本以及这两本的翻刻本数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眼不识荆山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非子

荆山之玉的意思

荆山之玉释义:

荆山:百山名,此山产宝度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问西。

[拼音][jīngshānzhīyù]

[出处]三国答·魏·曹植《与杨德祖书》:“人人自谓握灵蛇内之珠,家家自容谓抱荆山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