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风俗人情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风俗人情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fēngtúrénqíng

近义词风俗人情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指地方习俗等

【释义】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示例】

我们这村上的人,一个个如此模样,难怪~如此颓败。★清·颐琐《黄绣球》第一回

【相关介绍】

欧洲风土人情

欧洲国家有着西方人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共同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中国分别被认为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急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招手一类友好的手势,在希腊却意味着"下地狱",希腊人表示告别,是把手背向对方招手。因此记住下述关于欧洲国家各自民族文化习俗特点的提示,对于跨过文化经贸活动的展开将是非常有益的。

比利时人爱把做生意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喜欢招待别人,也喜欢被别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伙伴的头衔。

匈牙利人比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作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幸运会随禽类飞走。

丹麦人喜欢桑那浴和饮酒,且酒较昂贵。商务活动中倘若招待一场桑那浴或多带几瓶苏格兰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谈资合作为最佳馈赠。

挪威人讲究守时及与人谈话保持一定距离,拜访或出席家宴,要准备花或糖果送给女主人。出外郊游不要惊吓河鸟(挪威国鸟),普遍视红色为流行色。德国人,有一种名副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谈判者的个人关系是很严肃的。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下穿一套西装(不要将手放在口袋里,这被认为是无理的表现)。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

希腊人爱睡午睡,为亚热带气候所致。说"午安"可包括深更半夜,最后分别才道"晚安"。希腊人做生意方法比较传统,讨价还价到处可见。

奥地利人不喜欢在新年期间食用虾类。因为虾会倒着行走,象征不吉利,若吃了虾,新的一年生意就难以进取。

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你认为他们在协议中无意受到了损失而帮助他们,那么便永久地赢得了他们的友谊和信任。

法国人给人印象是最爱国的,即使英语讲得再好也会要求用法语进行谈判,且毫不让步。对穿戴极为讲究,在会谈时尽可能穿最好的服装。

爱尔兰人忌用红、白、蓝色组合(英国国旗色),是由于政治、历史原因所致。另外爱尔兰的法律禁止爱尔兰人离婚。

意大利人比德国人少一些刻板,比法国人多一些热情。但在处理商务时通常不动感情,做出决策较慢,并不是为了同幕僚商量,而是不愿仓促表态。卢森堡人是日耳曼人的后裔。由于国家小,多数人中午驾车回家吃饭,午间是不办公的。荷兰人曾是欧洲最传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

葡萄牙人很像希腊人,随和,喜欢社交。尽管天气热也穿着西装,和他们谈判时,应上衣整洁,并在工作和社交场合戴上领带。

英国人凡事都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驶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基于将英语作为母语的自负,除了英语外,英国人不会讲其他语言。英国人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必须瓶中有酒,橱中有肉。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汉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重阳节”“冬至”“七夕”等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葬礼有土葬,火葬等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教为隆重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喜酸,辣食品。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著名。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死后,要请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移置木匣内,实行土葬,由阿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后实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马会”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节日“大过年”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怒族:“新年节”男女均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长衣短裤,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泸水,福贡的怒族妇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喜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在头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饰品,喜戴铜耳环。贡山怒族妇女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制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转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誉满怒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民族传统节日“窝乐节”男子喜蓝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已婚妇女一般穿长裤,盘辫于顶。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和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德昂族:节日有“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等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上衣,缠黑色或白色包头,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少年喜戴大耳坠和银项圈。妇女穿开禁短衣,缠包头,戴银饰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下身穿绣有彩色线条的筒裙(不同颜色线条表示族内不同支系)。

基诺族:“特弁开”男子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多绣衣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着宽大白裤。妇女上穿对襟无领圆褂,其上镶有七色纹样图形,短褂外罩一件贴身衣兜,均刺绣着精美的圆形银饰花样;下穿黑白相间的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白帽。很尊敬长老,老年妇女地位很高。每个村寨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内部事务。

蒙古族: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布依族:“六月六”男女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头缠草蓝色或白色方格头巾。妇女穿右大襟

上衣,下着长裤,外套蜡染百褶长裙。善歌舞,在社交场合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独龙族:“卡雀哇”一般穿红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过去有纹面习俗。男子衣着均较简朴,不戴帽。妇女多披发,跣足。

水族:“客端节”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黑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色圆领右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花青布鞋。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在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饮白酒,甜酒。

满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有祭天,祭祖风俗,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规矩。

什么是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读音fēngtǔrénqíng,汉语成语,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原文:“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释义:又问了褚一官我们到底走了几个省分,说了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讨论了当地的山川形态。

中国本土的一些风土人情:

汉族:重要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重阳节”“冬至”“七夕”等。信仰儒、道、佛、祖先崇拜。葬礼古代为土葬,近代改为火葬。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有抢婚的风俗。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扩展资料:

“风土人情”的近义词:

风俗人情,读音fēnɡsúrénqínɡ,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出处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

原句:“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释义:由于听说燕赵两国的地势险恶,当地的教育令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区别其他地方。

欧洲的风土人情:

1、比利时人爱把做生意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喜欢招待别人,也喜欢被别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伙伴的头衔。

2、匈牙利人比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作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幸运会随禽类飞走。

3、丹麦人喜欢桑那浴和饮酒,且酒较昂贵。商务活动中倘若招待一场桑那浴或多带几瓶苏格兰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谈资合作为最佳馈赠。

风土人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fēngtǔrénqíng,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出自清·文康所著的《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中国风土人情

汉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重阳节”“冬至”“七夕”等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近百种,典型的是三色裙葬礼有土葬,火葬等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抢婚的遗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节”“火把节”等都较为隆重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妇女都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彩色毛巾,胸前挂以“三须”,“五须”等银饰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葬礼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喜酸,辣食品。实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土葬。喜爱音乐,能歌善舞,喜随身带着乐器。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妇女爱嚼槟榔。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划龙船,放高升等活动人死后一般实行土葬,少部分实行水葬。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妇女着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欢酒和酸辣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普遍爱好歌舞。民歌多由“赞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著名。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住房的特点。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节”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区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等习俗。实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杆节”“阔时节”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克等饰物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弩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回族:节日主要有“圣纪节”“开斋节”“宰牲节”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主要在本民族内通婚。人去世后,要请阿訇站殡礼,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毕用白布裹尸,实行土葬,由阿訇率亲友出殡,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节日“扩塔节”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剔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和睦,可请人出证,饶断丝线,即可离异。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节日“崩南尼”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后实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红布包头,身穿无领短衣,宽大短裤,赤足,身佩长刀,颈戴藤圈,有纹身习俗。妇女穿无领短衣,下着围裙,小腿裹布,并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纳西族:主要节日“棒棒会”“螺马会”男子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妇女着右衽大襟宽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披羊皮披肩,用彩色丝线纺织7个精美圆形图案,象征“披星戴月”,表示勤劳之意。

瑶族:主要节日“盘王节”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钗,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镯等饰物。男子亦畜发盘髻,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男子成年后举行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桃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藏历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种,信仰藏传佛教。每逢节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骑马比赛。

景颇族:“目脑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

布朗族:主要节日“关门节”“开门节”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分大小,分高,中,低三台叠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节日“大过年”兰坪,宁蒗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怒族:“新年节”男女均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长衣短裤,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兽皮箭包。泸水,福贡的怒族妇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裙,喜在衣裙上加许多花边,在头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料珠等饰品,喜戴铜耳环。贡山怒族妇女则只佩胸饰。怒族人民制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转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艺品,誉满怒江流域和澜沧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民族传统节日“窝乐节”男子喜蓝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已婚妇女一般穿长裤,盘辫于顶。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和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德昂族:节日有“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等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上衣,缠黑色或白色包头,有文身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少年喜戴大耳坠和银项圈。妇女穿开禁短衣,缠包头,戴银饰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下身穿绣有彩色线条的筒裙(不同颜色线条表示族内不同支系)。

基诺族:“特弁开”男子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多绣衣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着宽大白裤。妇女上穿对襟无领圆褂,其上镶有七色纹样图形,短褂外罩一件贴身衣兜,均刺绣着精美的圆形银饰花样;下穿黑白相间的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白帽。很尊敬长老,老年妇女地位很高。每个村寨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内部事务。

蒙古族:传统节日是“那达慕大会”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

布依族:“六月六”男女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头缠草蓝色或白色方格头巾。妇女穿右大襟上衣,下着长裤,外套蜡染百褶长裙。善歌舞,在社交场合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独龙族:“卡雀哇”一般穿红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男子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有臂,女子多在腰间系染色的细藤圈作装饰。过去有纹面习俗。男子衣着均较简朴,不戴帽。妇女多披发,跣足。

水族:“客端节”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黑布包头,脚裹绑腿。妇女穿青黑色圆领右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花青布鞋。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在节庆期间,喜跳铜鼓舞和芦笙舞,做五色饭宴客,男女喜饮白酒,甜酒。

满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等有祭天,祭祖风俗,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规矩。

风土人情有着明显的地复域性,每个地域受传统文化和本地文化交织、演变的过程不一制样也就因此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个可以细分为民俗、俚曲、饮食文化、生活禁百忌之类的。

查看全部度4个回答

泰国的风土人情问一亲身体验,原来...

这是我去泰国的风土人情亲身体会,写下此篇泰国旅游攻略,详细介绍了有关..

惠州市开心玩答旅游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风土人情是什么意思

风土人百情

[fēngtúrénqíng]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度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问些那省的山川形答胜。”

释义

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回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答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日本风俗人情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门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是专为贵宾准备的)。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日本人设宴时,传统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

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

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或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上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日本人对礼品讲究包装,礼品要包上好几层,再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札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他们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广东省风俗人情

潮汕地区的过年习俗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

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春节禁忌

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西江水上人家春节风俗

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三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

过春节了,渔民们在住处贴上了吉祥祝福的红幅,他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是腐竹(福禄)、芹菜(勤劳)、大葱(聪明)、生菜(生财)、桔子(吉祥)、苹果(平安)和马蹄、慈菇(皆寓生育)等等。

湛江的春节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是民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但湛江的春节也有本地的特色。农村春节,一般从准备到结束约一个月时间,农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作准备,内容包括整修房子、购置家具、添换新衣裳、采办各类年货等。年货有蔗糖、糯米、年画、对联、糖果、饼干、炮竹之类,一年所挣之钱大部分用于春节。

年二十九或三十日最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傍晚家家户户贴"年红",既有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对联大多与福财之类有关,军烈属则在大门贴上由民政部门发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对联,厨房、猪、鸡栏则贴"足食"、"六畜兴旺"等横批。团圆饭后则是分压岁钱。12时正,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送旧迎新。

大年初一,农村一般流行三忌:忌杀生、忌倒水、忌扫地,部分农村尚习惯吃斋。年初二开始走亲串友,你来我去。此期间大部分村庄和乡镇均有舞狮、游神、飘色游行、做大戏、武术表演、球赛等,各种民间活动应有尽有,一直延续半个多月。

上海风俗人情

上海人的风俗习惯

如果你见到一个上海人在早晨用开水冲泡昨日剩下的米饭,并以此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请你不要嘲zd笑,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在上海,“荡马路”是人们下班后,周末,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最流行的休闲方式。如果你是个青年小伙子被一个年轻漂亮的上海女孩子相约去荡马路,小心点!她就要爱上你了。走亲戚你要记住带点礼物。专你一到,主人会寒暄一番,然后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请时主人未入席,请你不要急着动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开始进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会先吃饭。宴席散后,主人不让客人收拾碗筷,并且再次上茶,烟,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客人告辞,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车站或送上车。在上海人的婚宴中,宴席开始时你一定要记住祝愿新郎新娘“百年和好,白头到老”;宴席过半后,新娘再一次换装(一般在宴席中要换三套服装),在新郎的陪同下向参加婚宴的来宾敬酒点烟。记住你一定要大大方方地接受属,不要推让,否则会让人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