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布衣粝食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布衣粝食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明史魏骥传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翻译: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

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

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

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

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

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

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明史》中的列传特点:

基本沿旧史之体例,但亦有其创新之处。《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六《明史》条提要中称:“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盖貂珰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

闯、献二寇,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至于土司,古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于元,而滋蔓于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应该说,创设《阉党》、《流贼》、《土司》三类传,确实符合于明史之实际情况,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题,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

这与诸表中创设《七卿表》有异曲同工之处。明代宦官之干政,虽不及汉、唐诸朝有废立之举,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颜于阉宦,而成一时之气焰,则为亘古未有。《阉党传》所列四十六人,属刘瑾党者七人,余皆魏忠贤之党。读《阉党传序》可知史馆诸人于明亡之鉴深痛而慨然。

然而与《流贼传》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贼传序》自唐赛儿起义论起,直至李自成、张献忠之亡明,文称:“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其中《李自成传》长达万余言,为《明史》诸传中之最长者。从修史者角度虽主要为后人之鉴,却因此而保留较为丰富的有关记载,而未采取分散于“剿贼”诸臣传中。

《明史》列传之体例采用类传形式,除以类分传外,于诸臣传中亦因类分卷,而未尽以父子及孙等为传。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郭子兴传》、《韩林儿传》、《刘福通传》,虽亦为明建国前群雄之列,而与群雄同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不同,归为一卷。

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合为一卷,扩廓、陈友定、把匝剌瓦尔密合为一卷。诸臣中,如徐达、常遇春单为一卷,是功臣亦有别而分立。史臣为建文帝遗臣列传颇详,甚至有传闻之人,能列立传者尽量立传,也是史臣寄托遗民之情的一种方式。

《明史》诸列传中,亦多见以事附传之体例。如卷一八九《夏良胜传》,附同下诏狱者万潮、陈九川、张衍瑞、姜龙、徐鏊、姚继岩传,均连署进言谏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马录传》附颜颐寿、聂贤、汤沐、刘琦、卢琼、沈汉、王科,均嘉靖中“李福达之狱”受牵之人。

如隆庆中御史庞尚鹏疏中称:“据李同之狱,福达罪益彰,而当时流毒缙绅至四十余人,衣冠之祸,可谓惨烈。”此附传后史官评论中所引述,以为同事附传之由也。此类附传,于《明史》中不胜枚举。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隐瞒明朝与清朝在辽东的战争史事。对于明朝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时皆削其在辽之事迹。如王翱、李秉、赵辅、彭谊、程信等人,《明史》中均各有传,但其于建州有抚治或征讨之绩处,《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间有一二语涉及,则不指明为何部落,以何原因启衅,其史实真相,无从观看。

对于一些实在避不开的人物,清朝干脆让他们从历史记录中人间蒸发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长而必书之事在于建州者,则《明史》中削其人而不为立传。如顾养谦、宦官亦失哈等,因生平活动不可离辽东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无传。又如赞理征东军务登莱巡抚袁可立、东江总兵毛文龙和后金总兵刘爱塔所关明金辽海战事尤重,《明史》均不为立传。

《明史》列传中,《外国传》及《西域传》,反映了当时与境外国家及部落地区等的联系,保存了大量东南亚及中亚等地历史资料,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及中外关系史的较好参考资料。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扩展资料:

《明史》创作背景:

清朝入主中原后,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

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廷认可。

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明史魏骥传文言文及翻译如下:

文言文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还任。用师逵荐,还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历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

文言文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

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扩展资料:

魏骥告老还乡后,在家居住20余年,平易近人,布衣粗食。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多次向当局提出修水利,还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股堰、单家、曹家等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闸。为禁止富豪争相围湘湖为私田,魏即呼吁官府,发动乡民,清查私田,疏浚湖身,修筑涵闸,使湖中蓄水增多,仍保湘湖周围农田防旱防涝之利。

成化七年(1471年),宪宗闻魏骥筑堤浚湖,有功乡里,特遣使问,赐羊酒,并命地方官每月供米三石,使者未至而魏骥已病卒。逝世后,钦赐祭葬,谥号文靖。乡民为纪念他的功德,在湘湖跨湖桥东南岸的湖山村徐家山坞修筑有雕像护卫的墓葬,今尚有部分保存。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月,宪宗下诏允许魏骥入祀浙江萧山县德惠祠,配祀杨时。

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骥生平学行醇笃,心术正大。谙世事,瞭国体。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八岁,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读前史,有以归老赐禄毕其身者,有尊养三老五更者,有安车蒲轮召者,有赐几仗者,上齿德也。骥齿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称达尊。

参考资料:魏骥百度百科

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拓展资料魏骥

魏骥(1375年—1472年2月29日),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明代名臣。

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以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奉命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历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常寺少卿、行在吏部左侍郎,曾多次奉命巡视畿甸蝗灾,询问民间疾苦。

正统八年(1443年)改礼部左侍郎,魏骥以年老力衰请求致仕,遂改任南京吏部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再以老辞官,不准。次年,又任南京吏部尚书。“土木之变”时,为对瓦剌用兵献计献策,屡被朝廷采纳施行。景泰元年(1450年)致仕。成化八年(1472年)卒,年九十八,赐谥“文靖”。

魏骥能诗文,有《南斋前后集》、《松江志》、《水利事实》、《水利切要》、《理学正义》、《南斋摘稿》等。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

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

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

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

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

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

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拓展资料

魏骥(1375年—1472年2月29日?[1]??),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明代名臣。

永乐三年(1405年)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以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奉命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

历太常博士、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常寺少卿、行在吏部左侍郎,曾多次奉命巡视畿甸蝗灾,询问民间疾苦。正统八年(1443年)改礼部左侍郎,魏骥以年老力衰请求致仕,遂改任南京吏部侍郎。

正统十三年(1448年),再以老辞官,不准。次年,又任南京吏部尚书。“土木之变”时,为对瓦剌用兵献计献策,屡被朝廷采纳施行。景泰元年(1450年)致仕。成化八年(1472年)卒,年九十八,赐谥“文靖”。

魏骥历史评价

【梁昉】

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骥生平学行醇笃,心术正大。谙世事,瞭国体。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八岁,四方仰德,有如卿云。

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读前史,有以归老赐禄毕其身者,有尊养三老五更者,有安车蒲轮召者,有赐几仗者,上齿德也。骥齿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称达尊。

【朱见深】

①尚书魏骥,年及百龄,兼有德望,朕甚嘉悦。

②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叶盛】

①他如魏骥、陈泰、李敏、马谨,亦有可称。

②南都数年前,一时人物之盛,……他如祭酒陈公之教条规矩,终始不渝,尚书魏公之清修雅尚,可以廉贪敦薄,要皆无媿士论。惜乎,二公尝请老而不得,近为南京十三道官诋其贪恋,时论为之不平,二公亦因是去矣。噫!如诸公者,今何可多得哉!

③尝观夫七八十年来,名臣旧德,所谓三杨、二王、蹇、夏、师、黄、胡、于诸公,其于公或为举将,或延子师,或相益友,皆礼重无间。以至门生故吏,如陈少保循、萧宫师镃、李文达贤、翰林杨君珙、尹君凤岐、周君叙、刘文安定之祭酒、陈君询,自余方州学职,多不胜数,然沦谢畧,尽知德者寡矣。

后生晚出,景慕公者,如监察御史梁昉、知县李巩辈不少也。……于乎,公孝友行于家,信义重于乡,居官为良吏,典教为明师,为六朝名卿,为一代达尊,生轸帝思,没历国谥,铭其宜哉。

【刘吉】

骥好学,老而不倦,家居余二十年,不别冶生,惟以文学自娱。……论者谓自古大臣之最寿者,惟宋文彦博,而骥年比之尤高,盖古今罕有云。

【唐枢】

①谦虚守礼,简朴性成,腰然若不胜衣。初为教官,汲汲以成就人才为务,及入考功,以清正闻

②虎据于林,蛇游于泽,非鸱鸢之仇,鸱鸢从而号之,以其蓄异心之故也。牛牧于田,豕眠于圃,非乌鹊之驭,乌鹊从而乘之,以其无异心之故也。英国崇倚,陈台留感,郭魏终誉,信无所觊于外,用此道也。

参考资料:魏骥--百度百科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书成.还任.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历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骥生平学行醇笃.心术正大.谙世事.瞭国体.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八岁.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读前史.有以归老赐禄毕其身者.有尊养三老五更者.有安车蒲轮召者.有赐几仗者.上齿德也.骥齿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称达尊.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

魏骥字仲房文言文翻译

《明史·魏骥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骥倡修螺山、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呵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齿德有余。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

(节选自《明史·魏骥传》,有删改)

译文:

魏骥,字子房,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常在深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因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

宣德初年,升任吏部考功员外郎。正统三年,召入试用行在所吏部左侍郎,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蝗虫灾情,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若考虑到他年龄大,最好下令除去繁杂的工作而做简要的事情。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他再次推托年老而辞官,但是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吏逐条上陈时弊,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辞官退休。

魏骥做官识大体。任太常官时,山川坛抓获一对白兔,京畿内长瑞麦,他都拒绝进呈给朝廷。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天旱体恤受刑者,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

正统年间,王振依仗宠幸,凌辱公卿,唯独尊重魏骥,称他为“先生”。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位居冢宰,然而不曾在京城中央作官。请您稍稍等待,可叫朝廷为您加官封爵,这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因为我是你的老师就偏私我。”魏骥后来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最终辞官退休归家。

魏骥端正厚道刚劲正直,善于识别君子小人,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也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纯厚。萧山原来多水灾,魏骥倡议修筑螺山、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水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事奉作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经常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问他是谁,他回答说“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慰问而离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说:“臣最初任职萧山,看到退休尚书臣魏骥的乡下住宅,教育子孙尊崇孝悌,致力农耕,增筑堤坝,挖掘湖泊,抵御灾害。所做的事符合礼法,提倡理学,勉励后进。魏骥虽身处山野,但对治理和教化有益处,年龄大,德行高。请求陛下下令给主管部门,参照前代旧例实施对魏骥的表彰。”皇帝阅览奏折而嘉叹赞赏,派遣使者前往慰问,踢给羊和酒,命令有关部门每月供给米三石。但使者和命令还没到达魏骥就去世了。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因魏骥的遗言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礼金救济饥民。皇帝叹息说:“魏骥临终的遗言还害怕劳民伤财,可谓忠诚的大臣啊!”答应了魏完的请求

明史魏骥传

【原文】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还任。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授是官,不轻予人也。”

宣德初,迁吏部考功员外郎,历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遗蝗,问民疾苦。八年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

骥居官务大体。在太常,山川坛获双白兔,圻内生瑞麦,皆却不进。在吏部,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

正统中,王振怙宠,凌公卿,独严重骥,呼“先生”。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竟致仕去。

骥端厚祗慎。顾劲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簿,隶诃之。答曰“萧山魏骥也”。主簿仓皇谢慰而去。

成化七年,御史梁昉言:“臣先任萧山,见致仕尚书臣魏骥里居,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所行动应礼法,倡理学,勖后进。虽在林野,有补治化。骥生平学行醇笃,心术正大。谙世事,瞭国体。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八岁,四方仰德,有如卿云。百年化育,滋此人瑞。臣读前史,有以归老赐禄毕其身者,有尊养三老五更者,有安车蒲轮召者,有赐几仗者,上齿德也。骥齿德有余,爵在上卿,可称达尊。乞下所司,酌前代故事施行。”帝览奏嘉叹。遣行人存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使命未至而骥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怃然曰:“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明史·卷一百五十八·列传第四十六·魏骥传》)

【说明】

熬过九朝皇帝的明代大臣魏骥:三朝元老,指的是受三世皇帝重用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伴君如伴虎,能臣事一朝皇帝不出事都不容易,侍奉了三位皇帝的“三朝元老”绝非等闲之辈。而明朝的魏骥,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九朝,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活了九十八岁,有明一代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魏骥(1375年—1472年2月29日),字仲房,号南斋,明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永乐三年(1405)中举,次年进京会试,以进士副榜授官松江府儒学训导。任内学生有成就者众多。不久魏骥奉调应召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工程,书成还任,荐任太常博士。宣德元年(1426)由吏部尚书师逵荐为吏部考功员外郎,转任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三年(1438)诏试行在吏部授左侍郎,次年实授。曾多次奉命巡视畿甸蝗灾,询问民间疾苦。八年改任礼部左侍郎,魏以年老力衰请求致仕,遂改任南京吏部侍郎。十三年再次以老辞官,不准。十四年又任南京吏部尚书。期间曾两度典试江西。“土木之变”时,为对瓦剌用兵献计献策,屡被朝廷采纳施行。景泰元年(1450)魏骥因辞官来到北京,门生陈循已入阁为大学士。陈循想为魏骥谋官,魏骥义正词严地训斥了陈循一通,坚决辞官回乡。

魏骥居官清正,告老还乡后,平易近人,布衣粗食。据史料记载,有位御史巡按江南吏治,地方官员及退休大佬纷纷出迎巴结,独不见魏骥的影儿。当官船进入萧山,由于河道狭窄,地方征调大批百姓分岸引缆而行,却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从容荷锄于田间,浑不觉眼前之事儿。御史奇怪地问:你是谁?答曰:魏骥。御史没听清楚,又问,复答:“萧山魏骥。”再问,魏骥不耐烦了,高声答曰:“尚书归老萧山魏骥也!”御史这次听清楚了,赶紧上岸磕头谢罪,诚惶诚恐。

魏骥告老还乡后,在家居住20余年,平易近人,布衣粗食。为解乡民水患之苦,多次向当局提出修水利,还亲自主持修筑麻溪、西江、白露、湘湖、瓜沥、股堰、单家、曹家等处塘堰及徐家、螺山、长山等闸。为禁止富豪争相围湘湖为私田,魏即呼吁官府,发动乡民,清查私田,疏浚湖身,修筑涵闸,使湖中蓄水增多,仍保湘湖周围农田防旱防涝之利。成化七年(1471),宪宗闻魏骥筑堤浚湖,有功乡里,特遣使问,赐羊酒,并命地方官每月供米三石,使者未至而魏骥已病卒。逝世后,钦赐祭葬,谥文靖。乡民为纪念他的功德,在湘湖跨湖桥东南岸的湖山村徐家山坞修筑有雕像护卫的墓葬,今尚有部分保存。

成化七年(1471)正月,明宪宗得知魏骥忧国爱民、造福乡里的事迹,大为惊叹:“尚书魏骥,年及百龄,兼有德望,朕甚嘉悦。”明宪宗派出使者前去慰问,“赐羊酒,命有司月给米三石。”但使者尚未到达萧山,魏骥即已逝去,享年九十有八。闻报后,明宪宗越发敬佩魏骥这位老臣,钦赐祭葬,谥“文靖”,并在萧山为魏骥立祠。“骥临终遗命,犹恐劳民,可谓纯臣矣!”

十二生肖什么动物布衣粝食

你好,答案是虎

属百虎而生于早上的人,有时看起来像猫般温驯,让大家觉得好相处,事实上度,它是一只盘踞不动窥伺对方的真正老虎,它一声不响地匍匐著,不知是温驯,而是在等待机会到来,适时展现自己的人,野心其实很大的。此种人很容易年轻时就踏上成道功之途,可是因野心大,自视高,常无法保持盈专泰,运势上会有浮沉,且多会令朋友同事远离,得不到助力,所以要克服此个性,真正成功属才会永久。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