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不辨菽麦及解释

  • 关于成语不辨菽麦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aabb成语

呆傻痴苶是什么意思

呆傻痴苶意思是:形容人表情痴呆,傻傻的,十分疲倦,精神不振。多用来指人的精神状态不佳。

其中,苶,读作:nié,释义为疲倦,精神不振。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目前南北各地方言中仍在使用这个字。

示例:这个人看起来呆傻痴苶的样子,经理决定不录用他。

呆傻痴苶的近义词:

1、呆头呆脑

拼音:dāitóudāinǎo。

释义:形容一个人思想、行动迟钝笨拙,还指一个人的长相显得呆板或做事呆板,不灵活。

出自: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三折:“似这等呆脑呆头劝不回,呸!可不干赚了我奔走红尘九千里。”

示例:这个小孩子长得呆头呆脑的。

2、不辨菽麦

拼音:bùbiànshūmài。

释义:分不清豆子和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又形容缺乏实际知识。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示例: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郭沫若《银杏》)

扩展资料:

痴傻呆苶的反义词:

1、聪明伶俐

读音:cōngmínglínglì。

释义: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乖巧。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原来这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诸般乐品学着便会;作事道头知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

示例:这个姑娘真是聪明伶俐,竟然找到了我们。

2、生龙活虎

读音:shēnglónghuóhǔ。

释义:像是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用来比喻人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出自:《朱子语类》卷九五:“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示例:巴金《随想录》:“胡风逝世已经半年,可是我的脑子里还保留着那生龙活虎的文艺战士的形象。”

五谷“稻、黍、稷、麦、菽”中的“菽”是指什么?

菽为豆复类的总称。

菽是一个汉字,读作shū。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艹(草)”为形旁,“叔”为声旁。“菽”为豆类的总称。

扩展资料: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制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关于五谷主要有两种说法,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黍:黍去壳,就是黄米,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

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百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度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现在主食基本上不用“稷”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菽

菽读shū。豆的总称。

豆类的总称。

尗,豆也。象菽知豆生之形也。——《说文》。按道,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

菽草之难杀者也回。——《汉书·五行志》

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答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基本字义

(1)豆的总称:~水(泛指粗茶淡饭,用以指对父母的奉养,如“~~承欢”)。~麦。~粟。[1]

详细字义

〈名〉(1)豆类百的总称。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菽草之难杀者也度。——《汉问书·五行志》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答。”(2)——《春秋·考异邮》中原答有菽,小民采之。——《诗·小雅·小宛》俗孝家家供菽水。——陆游《湖堤暮归》(3)又如:菽水(指豆和水,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指晚辈对长辈的奉养);菽水藜藿(粗茶淡饭。藜藿:野菜;豆叶);菽乳(即豆腐)内;菽麦(大豆和麦);菽麦不分(豆、麦不分。亦指是非、好坏不分)[2]

[编辑本段]【常用词组】

◎菽粟容shūsù泛指粮食。如:布帛菽粟[2]

目不识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连一个字也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或没有学抄问。

拼音:mùbùshídīng

近义词:目不识字、不辨菽麦

反义词:学袭富五车、博览群书

出处:宋·洪迈《容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扩展资料

造句:

1、爷爷小时百候没上过学,目不识丁。

2、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潜质度的人。

3、加缪的母亲沉默寡言、目不识丁,她和家人共同抚养两个儿子,住在阿尔及利亚的一套小问公寓里,没有厕所也没有自来水。

4、他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人。

5、原来答目不识丁的他,经过两年学习已经可以读报纸了。

目不识丁

成语拼音:mùbùshídīng

成语解释:丁:表示最简单的字。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语繁体:目不识丁

成语简拼:MBSD

成语注音:ㄇㄨˋㄅㄨˋㄕˊㄉ一ㄥ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目不识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识,不能读作“shì”。

成语辨析:目不识丁和“胸无点墨”;都形容没有文化。但目不识丁偏重“一字不识”;“胸无点墨”偏重在“没有一点学识。”

近义词:胸无点墨、不识之无

反义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成语例子:我试问如果你母亲要把你嫁给一个目不识丁的俗商,或者一个中年官僚,或者一个纨袴子弟,你难产也不反抗?(巴金《家》二十五)

英语翻译:notknowasingleword

日语翻译:目(め)に一丁字(いっていじ)もない。あきめくらである

俄语翻译:абсолютнонегрáмотный

其他翻译:nichtdaseinfachsteSchriftzeichenkennen

成语谜语:文盲;陌生人;同行十二载,未知木兰是女郎;认错人

成语故事:

唐朝幽州节度使张弘靖的部将韦雍和张宗厚经常在一起喝酒,那时天下太平,边关没有战事,这些将士没有事做。他们感慨:“如今天下太平,练武不如练文,你们能拉满两石的弓,还不如识一个字”。由于“个”与“丁”接近演变而成。

目不识丁

以前,有个财主姓丁,他有一个儿子,都十多岁了,还什么都不懂,请了好几个先生,就是教不会他一个字。丁财主心里可急坏了,一天他出榜文,声称若谁教会丁少爷一个字赏银十两。

一位老秀才见了,心想:这抄孩子再笨,也不至于不知道自己的姓吧?况且,这个“丁”字笔画简单,又好写,又好认,我怎么会教不袭会他一个“丁”字呢?于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财主家后,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爷学习“丁”字,一晃就过了九天,丁财主要考丁少爷。老秀才怕丁少爷忘了,知特意准备了一个钉子,让少爷拿着,说:“万一忘了,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想起来了,懂吗?”少爷点了点头。

秀才领着少爷去见丁财主,写了一个“丁”字说:“小少爷,这个字怎么念?”

谁知少爷看了半晌,还是想不起这是个啥字。秀才赶紧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东西”?

少爷低头一看,说:“一根铁棒棒。”

秀才一听,气得直跺脚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识‘丁'不要紧,我的十两银子可完了。”

从此,“目不识丁”这名俗语便传开了。

不辨菽麦成语是什么意思

不辨菽麦

辨:认识,明白,知道。菽:豆类;麦,麦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表示没文化的成语

目不识丁、不学无术、一无所长、胸无点墨、一丁不识

一、目不识丁[mùbùshídīng]

【解释】: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译文】:现在天下无事,你们拉得两石力弓,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

二、不学无术[bùxuéwúshù]

【解释】: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

【译文】:然而,霍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

三、一无所长[yīwúsuǒcháng]

【解释】:没有一点儿专长。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那日记当中,提到他那位叶妹夫,便说他年轻而纨裤习气太重,除应酬外,乃一无所长,又性根未定,喜怒无常云云。”

四、胸无点墨[xiōngwúdiǎnmò]

【解释】: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文化。

【出自】: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某家本殷实,父母以独子故,甚爱之,读书十年,胸无点墨。”

【译文】:我家原来富裕,父母认为自己儿子的缘故,很喜欢他,读十年书,胸无点墨。

五、一丁不识[yīdīngbùshí]

【解释】: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出自】:后晋刘昫《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译文】:现在天下无事,你们拉得两石力弓,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文化水平低。

【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一得之见】——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目不识丁】——连最普通的“丁”字也不认识。形容一个字也不认得。

【粗通文墨】——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绣花枕头】——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无能之辈】——笨拙、没有能力或容易犯错误的人。

【蒙昧无知】——蒙昧:知识未开。没有知识,不明事理。指糊涂不懂事理。

【不辨菽麦】——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浑浑噩噩】——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原意是浑厚而严正。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不识之无】——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碌碌无能】——碌碌:平庸、无能的。平平庸庸,没有能力。

【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管窥筐举】——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赐墙及肩】——比喻才学浅陋。

【胸无点墨】——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文化水平低。  【孤陋复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才疏学浅】——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一得之见】——见:见解。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末学肤受】——指学制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不辨菽麦】——菽:zhidao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不学无术】——学:学问;术:技能。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

《银杏》散文 郭沫若

原文: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扩展资料:

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样式之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伯温的《卖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兰、竹、菊入诗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

然而,以银杏为对象咏物寄兴,确如郭沫若文中所说“很少看到”。《银杏》也是一篇托物喻志之作,寄寓的是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篇作品写于1942年5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年月,弘扬民族精神,喻意殊深。

取材新,开挖深,喻体与寓意联系紧密,物真情挚,是本文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色。全文二十八个自然段,大体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七个自然段,先述说银杏的别名、特征,指出它有雌雄分株的“动物般的性态”,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

在此基础上,赞咏它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虽然在“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它还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是人间的“奇珍”,是“人间胜利的凯歌”。“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文中字面上赞颂的是银杏,实际上隐喻我们这个古老的、坚韧不拔、万劫不泯的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说到“日本也有银杏”,但它只不过是中国“移植”到日本的“华侨”,点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久远影响,这更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寓意。

第二部分十一个自然段,赞颂银杏具有真、善、美的品性,进一层咏述银杏之值得喜爱的理由。作家从银杏的外美到内质、从四季不同的英姿到给人带来的多方面益处,特别称赞它“坚牢”、“庄重”、不避寒风霜雪,“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嶙峋而又洒脱”的姿态。

真、善、美是人类独具的价值尺度,尽管我们不能把银杏的具体特质与民族精神作牵强比附,但联系文中所述德溢八荒而不骄傲等等誉美之词,我们还是不难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三部分六个自然段,述说银杏被人忽视以至被人忘记的厄运。对银杏的忽视,似乎是自古已然,从中国的经典到诗画,都“找不出”或“很少看到”。但作家的真意却主要在讽喻身在“陪都”(重庆)那些“不辨菽麦的人”,他们数典忘祖,置国家民族命运而不顾,以至早已丧失了民族精神了。

第四部分,即结尾的四个自然段,抒写自己思念银杏的深情,希冀国人爱慕银杏,弘扬民族精神。文中说到银杏有忘记中国的“危险”。“隐遁”了民族精神,中国怎能不“危险”啊!末句呼吁:“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辞意殷切,表露出作家拳拳的深情。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诗化的情感。通篇用第二人称“你”,似在面对银杏,向它热切地吐露自己的心曲。例如:“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炽烈的感情溢于言表。但它又不失之于直露,每一句似乎都是在向银杏诉说,然而又意在言外,题深而旨远。读者读着这样的美文,自然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原文: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扩展资料:

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样式之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伯温的《卖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兰、竹、菊入诗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

然而,以银杏为对象咏物寄兴,确如郭沫若文中所说“很少看到”。《银杏》也是一篇托物喻志之作,寄寓的是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篇作品写于1942年5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年月,弘扬民族精神,喻意殊深。

取材新,开挖深,喻体与寓意联系紧密,物真情挚,是本文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色。全文二十八个自然段,大体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七个自然段,先述说银杏的别名、特征,指出它有雌雄分株的“动物般的性态”,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

在此基础上,赞咏它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虽然在“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它还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是人间的“奇珍”,是“人间胜利的凯歌”。“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文中字面上赞颂的是银杏,实际上隐喻我们这个古老的、坚韧不拔、万劫不泯的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说到“日本也有银杏”,但它只不过是中国“移植”到日本的“华侨”,点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久远影响,这更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寓意。

第二部分十一个自然段,赞颂银杏具有真、善、美的品性,进一层咏述银杏之值得喜爱的理由。作家从银杏的外美到内质、从四季不同的英姿到给人带来的多方面益处,特别称赞它“坚牢”、“庄重”、不避寒风霜雪,“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嶙峋而又洒脱”的姿态。

真、善、美是人类独具的价值尺度,尽管我们不能把银杏的具体特质与民族精神作牵强比附,但联系文中所述德溢八荒而不骄傲等等誉美之词,我们还是不难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三部分六个自然段,述说银杏被人忽视以至被人忘记的厄运。对银杏的忽视,似乎是自古已然,从中国的经典到诗画,都“找不出”或“很少看到”。但作家的真意却主要在讽喻身在“陪都”(重庆)那些“不辨菽麦的人”,他们数典忘祖,置国家民族命运而不顾,以至早已丧失了民族精神了。

第四部分,即结尾的四个自然段,抒写自己思念银杏的深情,希冀国人爱慕银杏,弘扬民族精神。文中说到银杏有忘记中国的“危险”。“隐遁”了民族精神,中国怎能不“危险”啊!末句呼吁:“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辞意殷切,表露出作家拳拳的深情。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诗化的情感。通篇用第二人称“你”,似在面对银杏,向它热切地吐露自己的心曲。例如:“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炽烈的感情溢于言表。但它又不失之于直露,每一句似乎都是在向银杏诉说,然而又意在言外,题深而旨远。读者读着这样的美文,自然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原文: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扩展资料:

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样式之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伯温的《卖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兰、竹、菊入诗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

然而,以银杏为对象咏物寄兴,确如郭沫若文中所说“很少看到”。《银杏》也是一篇托物喻志之作,寄寓的是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篇作品写于1942年5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年月,弘扬民族精神,喻意殊深。

取材新,开挖深,喻体与寓意联系紧密,物真情挚,是本文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色。全文二十八个自然段,大体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七个自然段,先述说银杏的别名、特征,指出它有雌雄分株的“动物般的性态”,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

在此基础上,赞咏它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虽然在“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它还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是人间的“奇珍”,是“人间胜利的凯歌”。“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文中字面上赞颂的是银杏,实际上隐喻我们这个古老的、坚韧不拔、万劫不泯的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说到“日本也有银杏”,但它只不过是中国“移植”到日本的“华侨”,点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久远影响,这更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寓意。

第二部分十一个自然段,赞颂银杏具有真、善、美的品性,进一层咏述银杏之值得喜爱的理由。作家从银杏的外美到内质、从四季不同的英姿到给人带来的多方面益处,特别称赞它“坚牢”、“庄重”、不避寒风霜雪,“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嶙峋而又洒脱”的姿态。

真、善、美是人类独具的价值尺度,尽管我们不能把银杏的具体特质与民族精神作牵强比附,但联系文中所述德溢八荒而不骄傲等等誉美之词,我们还是不难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三部分六个自然段,述说银杏被人忽视以至被人忘记的厄运。对银杏的忽视,似乎是自古已然,从中国的经典到诗画,都“找不出”或“很少看到”。但作家的真意却主要在讽喻身在“陪都”(重庆)那些“不辨菽麦的人”,他们数典忘祖,置国家民族命运而不顾,以至早已丧失了民族精神了。

第四部分,即结尾的四个自然段,抒写自己思念银杏的深情,希冀国人爱慕银杏,弘扬民族精神。文中说到银杏有忘记中国的“危险”。“隐遁”了民族精神,中国怎能不“危险”啊!末句呼吁:“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辞意殷切,表露出作家拳拳的深情。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诗化的情感。通篇用第二人称“你”,似在面对银杏,向它热切地吐露自己的心曲。例如:“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炽烈的感情溢于言表。但它又不失之于直露,每一句似乎都是在向银杏诉说,然而又意在言外,题深而旨远。读者读着这样的美文,自然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

扩展资料:

托物喻志,是散文作品中常见的样式之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伯温的《卖柑者言》等,至于以松、柏以及梅、兰、竹、菊入诗明志,在古代作家作品中更是屡见不鲜。

然而,以银杏为对象咏物寄兴,确如郭沫若文中所说“很少看到”。《银杏》也是一篇托物喻志之作,寄寓的是对自己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篇作品写于1942年5月,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于极端困难的年月,弘扬民族精神,喻意殊深。

取材新,开挖深,喻体与寓意联系紧密,物真情挚,是本文在思想内容上的重要特色。全文二十八个自然段,大体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七个自然段,先述说银杏的别名、特征,指出它有雌雄分株的“动物般的性态”,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

在此基础上,赞咏它是“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虽然在“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它还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是人间的“奇珍”,是“人间胜利的凯歌”。“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文中字面上赞颂的是银杏,实际上隐喻我们这个古老的、坚韧不拔、万劫不泯的民族的民族精神。特别是说到“日本也有银杏”,但它只不过是中国“移植”到日本的“华侨”,点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久远影响,这更有振奋民族精神的寓意。

第二部分十一个自然段,赞颂银杏具有真、善、美的品性,进一层咏述银杏之值得喜爱的理由。作家从银杏的外美到内质、从四季不同的英姿到给人带来的多方面益处,特别称赞它“坚牢”、“庄重”、不避寒风霜雪,“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嶙峋而又洒脱”的姿态。

真、善、美是人类独具的价值尺度,尽管我们不能把银杏的具体特质与民族精神作牵强比附,但联系文中所述德溢八荒而不骄傲等等誉美之词,我们还是不难领悟作品的内在意蕴。

第三部分六个自然段,述说银杏被人忽视以至被人忘记的厄运。对银杏的忽视,似乎是自古已然,从中国的经典到诗画,都“找不出”或“很少看到”。但作家的真意却主要在讽喻身在“陪都”(重庆)那些“不辨菽麦的人”,他们数典忘祖,置国家民族命运而不顾,以至早已丧失了民族精神了。

第四部分,即结尾的四个自然段,抒写自己思念银杏的深情,希冀国人爱慕银杏,弘扬民族精神。文中说到银杏有忘记中国的“危险”。“隐遁”了民族精神,中国怎能不“危险”啊!末句呼吁:“银杏,我真希望呀,希望中国人单为能更多吃你的白果,总有能更加爱慕你的一天。”

辞意殷切,表露出作家拳拳的深情。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诗化的情感。通篇用第二人称“你”,似在面对银杏,向它热切地吐露自己的心曲。例如:“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炽烈的感情溢于言表。但它又不失之于直露,每一句似乎都是在向银杏诉说,然而又意在言外,题深而旨远。读者读着这样的美文,自然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原文:

银杏,我思念你,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又叫公孙树。但一般人叫你是白果,那是容易了解的。

我知道,你的特征并不专在乎你有这和杏相仿的果实,核皮是纯白如银,核仁是富于营养——这不用说已经就足以为你的特征了。

但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了下来的奇珍。

自然界中已经是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的那样久远了吧。

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

但也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的特产,我才是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你美,你真,你善。

你的株干是多么的端直,你的枝条是多么的蓬勃,你那折扇形的叶片是多么的青翠,多么的莹洁,多么的精巧呀!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梧桐虽有你的端直而没有你的坚牢;

白杨虽有你的葱茏而没有你的庄重。

熏风会媚妩你,群鸟时来为你欢歌;上帝百神——假如是有上帝百神,我相信每当皓月流空,他们会在你脚下来聚会。

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

你不是一位巧妙的魔术师吗?但你丝毫也没有令人掩鼻的那种的江湖气息。

当你那解脱了一切,你那槎桠的枝干挺撑在太空中的时候,你对于寒风霜雪毫不避易。

你没有丝毫依阿取容的姿态,但你也并不荒伧;你的美德像音乐一样洋溢八荒,但你也并不骄傲;你的名讳似乎就是“超然”,你超在乎一切的草木之上,你超在乎一切之上,但你并不隐遁。

你的果实不是可以滋养人,你的木质不是坚实的器材,就是你的落叶不也是绝好的引火的燃料吗?

可是我真有点奇怪了:奇怪的是中国人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你,而且忘记得很久远,似乎是从古以来。

我在中国的经典中找不出你的名字,我很少看到中国的诗人咏赞你的诗,也很少看到中国的画家描写你的画。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呀,你是随中国文化以俱来的亘古的证人,你不也是以为奇怪吗?

银杏,中国人是忘记了你呀,大家虽然都在吃你的白果,都喜欢吃你的白果,但的确是忘记了你呀。

世间上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但把你忘记得这样普遍,这样久远的例子,从来也不曾有过。

真的啦,陪都不是首善之区吗?但我就很少看见你的影子;为什么遍街都是洋槐,满园都是幽加里树呢?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银杏!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

这事情是有点危险的,我怕你一不高兴,会从中国的地面上隐遁下去。

在中国的领空中会永远听不着你赞美生命的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