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

  • 乡愿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乡愿乡愿是什么意思

乡愿,指乡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

汉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而不欲其入室,盖拒绝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 李大钊 《乡愿与大盗》:“ 中国 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第四章:“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孔子为什么要骂“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其实是指那些老好人、墙头草,没有中心思想、原则的人,这种人谁都不得罪,看上去似乎是与人为善,其实伪善,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原则,这种人树立的形象就是在抹黑真正的道义,所以孔子要骂乡愿。

扩展资料: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①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

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一方面强调“中庸”,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淡定平和的老头;一方面又骂“乡愿,德之贼!”,给人以偏激的印象。这不是矛盾吗?有些人疑问。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关键是许多人误解了“中庸”。 “中庸”是什么意思,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按西方哲学的标准,孔子又不是个哲学家,所以不能苛求古人。按我的理解,以下三点是理解“中庸”的要点: 一、“中庸”是难以掌握的。“中庸”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人生体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人生智慧,孔子是史官,读过很多书,孔子从事过多种行业,还周游列国,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实写照,没有这种经历的人请不要自诩“中庸”,还是谦虚一点好。所以孔子说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就是说,中庸是一种最高的德性,人们很久都不具备这种道德了。 二、“中庸”的意思是正好,而不是许多人理解的中间路线。中庸的意思是做什么事情要恰到好处,但什么是恰到好处,这个没有规则,要靠个人自己把握,强调的是灵活性,要求做人做事不偏不倚。但是世事纷繁啊,孔子把这种说不清楚的灵活性高悬,实在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太高的要求,落实的个人,就是一生都要修炼,落实到外部社会,就是期待圣人出而天下治。 三、“中庸”背后是有道义原则的,这种道义原则就是孔子一生都在希望复兴的“周礼”。可惜周礼离我们太遥远了,所以现代的人把这第三层意思给忽略了。我们不难看出,一般人强调的都是第二层意思,即中间路线,谁也不得罪,或者说灵活性。而没道义原则的灵活性,在还有点道德感的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低调、含蓄,而在没有道德感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就是圆滑吗?孔子讲的中庸,其实就是要按照周礼的那一套规范来行事,而在孔子眼里,周礼用在我们的为人处世和治理国家上来不就是正好吗?我的天啊!这一套循环论证等于什么也没说。孔子的话不是用来分析的,是用来体验的。 由是观之,孔子的中庸就是一种很难把握的道义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所以对于只讲灵活性,没有原则性,和事佬型的“乡愿”,孔子要大骂:“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他少年时期远离自己的家乡,他想回到家乡得知贼,也就是如果说你像离开家乡,你就是一个道德的贼。

什么是“犬儒哲学”和“乡愿哲学”?

犬儒哲学(Cynicism)是个外来词,中文里本来没有现成的对应词汇,通常将它理解为讥诮嘲讽,愤世嫉俗,玩世不恭。犬儒哲学主义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西诺普的狄奥根尼。

乡愿哲学,特指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的处世哲学。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

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

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

下》)。“愿’”,谨厚,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