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官与区别存在三点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级别不同;任期不同。

1、社会地位不同。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

2、级别不同。官员,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3、任期不同。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因为是当地的,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贪污腐败。

扩展资料:
在古代有官吏。

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官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即胥吏。吏则由长官自己“辟召”,不过胥吏的地位虽然低,政治影响却大,因为国家事务,尤其是地方行政,实际上是靠胥吏来处理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吏

官和吏的区别: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务。官是正职,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国家干部”。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对比于今日,吏则是技术专家,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稳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员是外来的,等到任期已满,就要调职去另外的地方做官,这也防止了官员鱼肉百姓的情况发生。

吏:吏是本地的人,熟悉当地的风俗人情,可以为新上任官员提供帮助,只要能得到官员的认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官”就是朝廷或者国家的治理者。“吏”只是各级官员从属,既是朝廷或者国家的服务者,也是官员们的服务者,或者在本质上也就是一个“民”。

扩展资料:
小吏视官员为骡子:

胥吏在本衙门的官员面前,无不卑躬屈节,低三下四,唯唯诺诺,一副奴才的样子。然而其内心,未必都买官员的账。在背后,对官员表示不屑的,表示鄙夷的,则大有人在。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杂谈》一书中,谈到了胥吏背后的狂言:“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恽世临,是清代道光年间进士,曾先后任长沙知府、湖南巡抚。”

中进士前,他偶尔去北京一家酒馆喝酒,听到一名胥吏对人说,官场就像一辆车子,我等吏人好比赶车的人,主官和属官好比骡子,我们鞭子一挥,叫他们向左他们就向左,叫他们向右他们就向右。恽世临听了,心中暗暗“怪叹”。

不久,恽世临考中进士,由翰林改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文选司掌管官员的任命、调动,是“跑官”的人要跑的一个部门。

文选司的官员都是有权有势的所谓“热官”,该司的胥吏们也架子大,贪欲大。他们曲解“选法”,即选拔官员的法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地方官员,因而暴富。

参考资料:

人民网――吏比官贵:古代官场怪象的现代警示 (2)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官吏 (古代官员)

区别如下:
1、身份上的区别

官:官是正职,属于上等身份,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的区别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区别: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

4、最终归宿不同。

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

而吏则不同,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论吏道》中说“吏则土著世守”。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官
百度百科-吏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这几方面:

1、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吏的身份,从元杂剧中角色的相互称呼中也可以看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

2、官员,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3、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因为是当地的,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贪污腐败。

拓展资料:

官吏,即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 (科举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

我们一般人说到“官”“吏”,大都以为他们是一回事――顶多也就官职大小的区别。然而,事实上,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从他们之间的区别中,我们还可以隐略看出现代官僚制度的萌芽。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这几方面:

首先,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吏的身份,从元杂剧中角色的相互称呼中也可以看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吏见官时虽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讲话的;自然,书吏之间一般以兄弟相称,却断断不可称县令为兄弟,“县令哥哥”这样的称呼绝对听不到。换言之,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古代的官场中有“官”和“吏”的区别。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比如那些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公务员中间阶层群体,可以看做现代的“吏阶层”,是相对于"官"而言。

其次,他们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所谓“一朝把权握,便将令来行”是也。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所谓“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是也。如果我们不嫌牵强的话,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最后,是他们的不同归宿。这归宿简言之就是官流吏留。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然,用清人阮葵生的话说“吏则土著世守”(《茶余客话?论吏道》)。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即去,而吏扎根在此,老子做完儿子做。这种不同的归宿,其好处在于:因为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因为是当地的,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贪污腐败。

吏,官与吏的区别是什么?
谢谢!!!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属于上等身份,由中央统一任命,管辖治理一方百姓。吏都是当地百姓出身,属于下等身份,由官自己招聘,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

官做决策,吏做执行

官是公务员编制,吏是事业单位编制

官签的是劳动合同,吏是劳务合同 [qq:13]

吏,古代官、僚、吏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
1、官位不同

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

2、品级不同

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

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

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

3、身份不同

身份上讲,官和僚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和僚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

4、工作性质不同

官僚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

官吏制度即官员制度。亦为政府工作人员制度的总称。可以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制度,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官吏制度非常复杂,除在任的职事官外,还有散官、勋官、爵官,散官又分文散官与武散官。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以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说“官吏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官和僚都是官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官吏制度

一、职位不同。
1、官是正职,即长官。
2、僚是副职、佐贰,即僚属。
3、吏是办事员,即胥吏。

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官吏制度即官员制度。亦为政府工作人员制度的总称。

可以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制度,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官吏制度非常复杂,除在任的职事官外,还有散官、勋官、爵官,散官又分文散官与武散官。

扩展资料:
唐朝官吏制度: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职官:尚书令、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大都护、京兆/河南/太原牧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职官: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礼/吏/户/兵/刑/工)、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子詹事、太常卿、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府/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府/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寺正、太常寺丞、太仆寺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大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中州司马、下州长史、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监/将作监/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储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侯、上府别将/长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大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监/将作监/国子监主薄、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太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薄、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戌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薄、储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揭者、都水监主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吏部/礼部/考功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戌主、上戌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读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县尉、上牧监主薄、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戌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省/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太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府/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薄、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侯、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揭者、司仪署典书、问渠署问堤揭者、太医署医针帅、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钹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中书/门下省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羽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署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亲勋羽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羽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园/太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役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_官吏制度

官吏制度即官员制度。亦为政府工作人员制度的总称。可以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制度,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官吏制度非常复杂,除在任的职事官外,还有散官、勋官、爵官,散官又分文散官与武散官。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和技术性服务而已。

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以上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说“官吏资本主义”的原因,因为官和僚都是官员。

官和吏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

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

吏见官时虽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讲话的。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

“吏”是做事的,比如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

二:工作性质的不同。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

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三:最终归宿不同。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同,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论吏道》中说“吏则土著世守”。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就走了,而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官吏制度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明清时代在衙门里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僚就是副职、佐贰,即僚属;吏就是办事员,即胥吏。官和僚都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和僚都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部”,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狱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胥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因此胥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待遇也极低(往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胥吏不能当御史(监察官),也不能考进士。官和吏,就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

不过胥吏的地位虽然低,政治影响却大,因为国家事务,尤其是地方行政,实际上是靠胥吏来处理的。进士、翰林出身的“官”们,“学问”虽好,能力却很可疑。他们往往不屑于(其实也未必能)处理繁琐的具体事务。“吏”却是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而且,由于胥吏没有别的出路,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也就更加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专门人才”,并在执法领域“大显身手”。结果,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官是外行,吏是内行。外行虽然在名义上领导内行,内行却可以在实际上糊弄外行。要知道,帝国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则性意见”,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写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辞和语焉不详的,具体尺度全靠执行者掌握。官们既然不懂行,则升迁的快慢,处分的轻重,赋税的多少,工程的增减,便都由吏们说了算,或者被胥吏牵着鼻子走。所以,明末的顾炎武,便说当时的情况是“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胥也”。清末的郭嵩焘,也说有清一代是“与胥吏共天下”。一个王朝的政治,如果居然实际上是由一大批永无出头之日的办事员(胥吏)来操纵的,那光景大约意见可想而知。

吏,下吏是什么意思
职位很低的官员,同小吏。
一、吏介绍: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贪官污~。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二、下介绍:

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游。~部。山~。往~看。

2、等次或品级低的:~等。~级。~策。~品。

三、出处:

《史记?循吏列传》:“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白话译文:

官员有尊贵卑贱之分,处罚有轻微严重之别。下面的小吏有过错,不是您的罪过。

古代下吏职位介绍:
一、从九品:

1、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2、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3、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4、外官:额外外委
二、未入流:

1、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2、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9佟⒌老夭执笫?

3、武职京官:无
4、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古代官位等级

下吏:本意是低级官吏。
有以下两种解释:
1、低级官吏;属吏。

《左传?哀公十五年》:“寡君使盖备说,吊君之下吏。”

《史记?循吏列传》:“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谢梁右相启》:“伏念某乡校孤生,京尘下吏。”

2、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史记?酷吏列传》:”山自度辩穷且下吏,曰:“能。”

《汉书?朱建传》:“人或毁辟阳侯,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