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黄花女儿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黄花女儿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为什么说小女孩叫“黄花大闺女”有何来历

因为“黄花大闺女”指的是年龄大约在16岁至26岁的未出嫁女孩。而“黄花大闺女”的来历是源自古代少女头上贴花黄的惯例习俗。

花黄(即“梅花妆”)的饰粉是黄色的,而采用这种妆饰的又都是未出阁的少女,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装饰,另作一番打扮,故古代民间有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再加上“黄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

后来人就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后来,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黄花大闺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了。

扩展资料

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在当时人们看来,不贴黄花,就缺少了女性的特征。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因此黄花闺女表示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的游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黄花了,但人们仍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大闺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闺女

闺女为什么要叫黄花闺女?

“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

“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几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作者:中华

发布时间:2/22/20053:54:20PM

楼上的说法是民间传说,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民间常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

2005年疯狂袭卷全亚洲的南韩天王Rain,筹备许久进军日本歌坛的首支日文单曲“SadTango”(悲伤探戈)即将在1月25日发行,而这首歌的音乐录影将于今天(1月19日)7:00起,在MTV音乐台日韩音乐疯独家首播。Rain也将在1月20日抵达日本,为这张日文单曲“SadTango”(悲伤探戈)做地毯式密集宣传,其中包括27日参加NHK音乐节目“PopJam”,现场将首度演唱“SadTango”。这张单曲台湾将原装从日本进口,并与日本同步在1月25日发行,这也是Rain给台湾歌迷的新年献礼。这张单曲CD+DVD“SadTango”的预购活动现在持续在各大唱片行进行,而预购的消费者也将能获得独家的新款海报。

为了进军日本市场,这张日文单曲早在去年六月就开始进行筹画,Rain自己也对曲风提出了不少意见,直到夏末初秋时,由朴轸永和房硕赫负责作曲,日本HIPHOP/R&B音乐大师今井了介填词和制作,日韩两地的顶尖音乐人联手为Rain量身打造的“SadTango”才开使进行录制,而对韩国人发音相当困难的“tsu”及“zu”,在辛勤的努力之下,Rain的准确发音让大家佩服不已,而为了让歌声更好,听人说竹盐有益喉咙,更是毫不皱眉地舔着竹盐一边彻夜录音。当时也正值Rain在赶拍“这该死的爱”,晚上拍戏收工后,夜间十一点开始进录音室录音到清晨五点,回到家都已经早上七点多,Rain小睡一下又要起身对剧本,下午一点再继续录音到清晨,之后又为“SadTango”编舞练习,即使工作量如此庞大,Rain始终没有任何倦容,依旧保持笑容,让敬业的日本人都对他竖起大姆指称赞不已。

而这次的“SadTango”音乐录影带的舞蹈及舞台、效果、服装也都是Rain一手负责包办,花费这么多的心血的成绩,现在终于要呈现在台湾歌迷的眼前。日本原版进口的CD+DVD单曲预购活动也还在进行中直到1月24日为止。

黄花闺女的由来是什么?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一个貌美如花的百女儿,叫做寿阳公主。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一棵梅树之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吹过,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艳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度住夸赞好看。从此,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人们将寿阳公主这种打扮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由于梅花是有季节性的,问所以,女人们便采集来其他黄色花粉,而后做成涂饰粉料代替腊梅,以便长期使用。大家把这种粉料称为“答花黄”。在当时,人们都认为不贴花黄,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上两颊画成各种花纹成为少女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装饰。但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这种内贴黄的装饰,作另一番打扮。

同时,“黄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黄花,不仅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还说明这姑娘心灵美好,品德高尚。这样,“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轻女子的代名词容了。

为什么要叫黄花闺女呢?

闺女为什么要叫黄花闺女?

“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

“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几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百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度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专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属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

“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几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以上的说法是民间传说,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民间常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

黄花闺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叫红花?

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为菊花傲霜耐寒,比喻有节操,表示处女。有人就把“花黄”倒过来,变成“黄花”放在闺女前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同时指心灵纯洁、品行贞洁。另一种说法是未经历人事的少女额头绒毛是黄色的。

扩展资料

花黄是黄色花朵的花粉,经过炮制之后形成粉状染料,再用它把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蜓翅膀这些薄片染成金黄色,再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贴在额头、酒窝、嘴角、鬓边等部位。

在《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字句。所谓贴花黄,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的是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作为一种装饰。

在南北朝时期,花黄就跟今天的粉底神仙水一样,是年轻少女们必不可少的化妆品。贴花黄的习俗流传近千年,直到女真、蒙古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之后才慢慢退去,但黄花闺女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然而成语“明日黄花”虽然意指过气,却跟出嫁后的少女无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闺女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冷知识丨木兰妆造就黄花闺女

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

“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百几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度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问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答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版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权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闺女为什么百要叫黄花闺女?“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几乎人人度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南北朝刘宋时,问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答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版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权,...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百“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度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问。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答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回,而且能保持贞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未经历人事答的少女额头绒毛是黄色的。

闺女为什么要叫黄花闺女?“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几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以上的说法是民间传说,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民间常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

黄花闺女 是什么?

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从另一种意义上,也就是现在的处女。“黄花闺女”这种称谓在我国十分盛行。

民间常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或“黄花女”、“黄花幼女”)。百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度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黄花闺女,即指“处女”。古代未婚女子梳妆时喜爱“贴黄花”,或用黄色颜料在额头、两颊画成花纹,或用黄纸剪成花样粘贴,或用黄色花瓣装饰。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黄花”代表高洁的菊花,引申女子的贞节。

古时未婚女子在专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属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未经历人事的少女额头绒毛是黄色的。

“黄花闺女”指的什么样的女子,什么年龄段的,为什么叫黄花而不是其他的什么花

古时未婚女子百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度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知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道人有节操回。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答结婚,而能保持贞节。

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而且能保持贞节。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抄,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其实所谓“黄花”,指的是古时妇女额袭前的一种装饰,又称“花黄”。当时的妇女喜欢用黄百颜色的粉在额头上画出各种花鸟形状,或是用金黄色纸剪成花鸟形状贴在额头。

古时未婚女子在度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问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在我国古代,女子在梳妆时会答对着镜子贴一些用黄纸剪成的花形装饰品,后来“黄花”就引申为待嫁女子。

古人创造了各种年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非常有趣味,有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先谈谈小孩子的称谓。襁褓,原意是背负,包裹婴儿用的布兜和系带。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幼年少年时期的称谓则有:孩提、总角、垂髫、黄口等等。孩提:指2——3岁的儿童;有“儿童、幼儿”的意思。也有说“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红楼梦》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小髻,像一对小羊或小牛的角,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兮。”角,小髻;“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垂髫”和“总角”的意思相仿;垂髫:也指童年。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自然下垂。后人用“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黄口:十岁以下的儿童。古人在战场上“不杀黄口,不获二毛。”“黄口”的原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小孩子”,我们常用“黄口小儿”讥讽一个人年幼无知。两军对垒,互相骂阵:“咄!黄口小儿,放马过来,一决雌雄!”语出《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意思是:孔子看到捕鸟人捉到的都是小鸟儿,就问他:“为什么大的鸟儿捉不到呢?”捕鸟人说:“大鸟儿警觉,所以不好捉,小鸟儿贪吃,所以好捉得多。”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对小女孩的称谓中,黄毛丫头用得比较多,指年幼的女孩子,有戏谑或轻侮意味。民间“黄毛”指小孩,如:黄毛小子,黄毛丫头。在古代,女孩小时候梳的头发的形状很象是树丫,所以就叫丫头;又因为小女孩还未发育成熟,头发稀稀拉拉的,常常有些发黄。另一说法是:“黄毛”原来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头发是黄的,后来就引申为年龄小,不懂事,所以“黄毛丫头”称呼主要是强调这方面。如“她不过是一个黄毛丫头,不懂事,大人您别计较”;在某些环境下还有一层轻视的意思,如“一个黄毛丫头,还敢和我斗。”对小女孩来说,这种称谓实在不怎么样,让人觉得有些美感的说法是“豆蔻年华”。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唐代杜牧《赠别有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用“豆蔻年华”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民间还把年轻姑娘称为“黄花闺女”。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黄花闺女,指未婚女子,处女。传说“黄花闺女”一词源于南京。南北朝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这当然是民间传说,事实上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能保持贞节。关于女孩子年龄的其它说法还有:金钗之年指女孩十二岁;舞勺之年是女孩十三到十五岁;舞象之年是女孩十五到二十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是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是女子二十四岁;出嫁叫标梅之年。这些都用得较少。女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年龄是“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盘发的簪子。及笄指女孩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来,表示已成年。《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与之相对应的是成年男子,称“弱冠”,指男子20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束发戴冠,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西晋左思《咏史》有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我们谈论古代年龄的称谓,必须记住孔子的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基于他这句话,就产生了下面这些称谓志学之年: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而立或而立之年: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天命、知命之年:是指男子五十岁,“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当然五十也可以说成“半百”,“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耳顺、耳顺之年: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和花甲之年一样。花甲:干支纪年法中,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从心之年:“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70岁为“从心之年”。七十岁常用的称谓还是“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有趣的是,民间说法“黄毛丫头”中的“黄毛”指小孩子,但“黄发垂髫”里的“黄发”却指老人。那是因为人老了,头发由黑变白,黑白相间,称为“二毛”,“不获二毛”(意为捉俘虏时,不捉敌方的老兵);又全部变白,称“皓首”,再由白变黄,所以说成“黄发”。这三个词都是泛指老人。如果更老一点,像我们说的“七老八十”了,就用耄耋。耄[mào],《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耄。”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合起来,“耄耋”是指人高寿的意思。所以后人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在我百uudiguo,人们经常把未出嫁的少女称为“黄花度闺女”(或“黄花女”、“黄花幼女”)

黄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所以,后知来就有人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一方面表示少女道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后来,这一用法逐渐在民内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黄花闺女”容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