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心如止水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心如止水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心如止水”翻译成英文该怎么说

“心如止水”翻译成英文是One'smindsettlesasstillwater。

1、One'smindsettlesasstillwater读音:

英[w?nzma?nd?setlz?zst?l?w??t?(r)],美[w?nzma?nd?setlz?zst?l?w??t?r]。

2、settles释义

结束(争论、争端等);解决(分歧、纠纷等)。

3、One'smindsettlesasstillwater例句:

Hismindsettlesasstillwater,andhewasnolongermovedbyforeignthings.

译文:他已经心如止水,不再为外物而心动。

扩展资料

mind的用法:

mind可用作及物动词,也可用作不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接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动名词或that/wh-从句作宾语。mind作“照顾”解时,侧重于护卫和保护,使之不受伤害或发生意外,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

mind,heart这两个词都有“心”的意思。heart指人或动物、植物等的“心脏”,有时也指人情感的“心”;mind指人的智力,尤指思维能力、心灵、精神等。heart也可作“核心,中心”,而mind则没有此意。

“心如止水”说的是一种心态,平和与来婉静,

“心如止水”源英语可以说成“Themoodheartlikestopsthewater”

“心zhidao情心如止水如同只有涟漪”-Themoodheartlikestopsthewatertobesimilartoonlyhastheripples.

:)~~

如何做到心如止水

难哪!

不过你只要知道繁华俗世中的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当你生命终结时,你什么都带不走,看破红尘,心如止水不是消极,也不是懦弱,那繁华下的冷清和虚伪希望你早日明白,祝你的心灵早日找到平静淡然的地方~!~

同时,也给一些佛家经典语句: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0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0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0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0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七、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0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0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一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七、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一二八、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一二九、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一三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一三一、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一三二、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三、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一三四、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一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一三六、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一三七、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三八、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一三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一四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一、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一四二、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四三、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四四、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一四五、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七、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一四八、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一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五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一五二、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一五四、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一五五、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一五六、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一五七、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一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一五九、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一六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一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一六二、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一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六四、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一六五、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一六六、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一六七、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一六八、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六九、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一七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一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一七二、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一七三、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一七四、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一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七六、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一七七、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一七八、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一七九、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一八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一八一、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做的心如止水

学佛人要心如止水,心要像水一样地平静,意如明镜,意念像镜子一样,当你的心中有了一面镜子,不管什么念头出来,镜子都会把它照出来,你能看到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了。因为人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只能看到别人的毛病,所以菩萨就叫我们在自己的心中装一面镜子,把自己的意念反射出来,让自己来看,你一看这个是恶的,那个是善的,那么你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好心、还是坏心。菩萨就是要我们懂得意如明镜,自己把自己给照出来。

很多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喜欢修悟性法,就是说我都明白了,修悟性法要切记,魔障特别多,这是师父今天要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睡觉之前,想着问问菩萨:“菩萨,我能够去做这件事情吗?”看着菩萨的眼睛,然后自己的脑子里在想可以做这件事情,突然之间,感觉菩萨的眼睛眨了一下,其实是自己的眼睛眨了,还以为是菩萨同意了,好了,魔障上去了。你们要记住,修悟性法,魔障特别多,因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的戒律会减少,经常靠自己悟性的人,戒律会减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家都来请教你佛法的问题了,然后你对自己的戒律减少,贡高我慢,接下来很容易堕落,修心修得不好的话,最怕的就是退转堕落。

过去师父跟很多法师讲过,修得越高,跌下来越重,修得越好,做错事情惩罚越严格。所以,明明是自己内心的邪思邪见,明明是自己内心的想象力,非要说是菩萨说的。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说:“菩萨,你原谅我吧,菩萨,我是很苦的,菩萨,你成全我的这个欲望吧?”你看,菩萨又眨眼睛了,他认为这是菩萨给他的灵感,这种人是最容易修偏的。神?经病是怎么来的?修到后来把自己心中想的那些邪思、不对的东西,说成是菩萨说的,这就是邪思邪见。

所以,我们修心要把苦修和悟性结合起来修,一个经常苦修的人,是不容易走偏的。有些老妈妈什么都不懂,她就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她照样上天,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因为她从来不做坏事。因为他一辈子行善,不做坏事,他苦修、守戒。守什么戒呢?就是我不做坏事,我不贪、不瞋、不愚痴,所以,苦修就是要严守戒律、念经、放生,去除障碍,靠这些就能够修好。师父问你们,很多人晚上睡觉了,可是有人还在观音堂跪在菩萨那里磕头,人家靠的就是精进修行。能够苦修的人,就会慢慢地修到一心不乱,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成佛、成菩萨靠悟性,师父讲给你们听,悟性和苦修这两者,开始修心的时候是靠悟性,修到后来是靠真修,现在明白了吗?很多人一开悟,觉得自己像菩萨了,什么都明白了,自己过去怎么样讲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他不好好修,最后就走偏了。还有一些人一有点开悟,就天天磕头,一点智慧都没有,怎么度人啊?大不了修成一个阿罗汉果位。

要懂得,苦修是基础,明白开悟是你的本性。师父告诉你们,在人间是苦多乐少,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在人间是非常的快乐。在人间修就是要学会能够自我控圝制欲圝望,你们可以试试看自己锻炼一下,看见一桌子的菜,非常想吃很多,但是要控制,吃个七分饱就行了,不能把胃撑得太饱。看到男男女女的色相,要想到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有些人看见床就想睡觉,不想起来,这也不行,想一想有多少次就是爬不起来,但是你一旦起来了,就真的起来了,刚才那种想赖在床上的感觉就没有了,对不对?所以,学佛修心要跟自己的欲望做斗争。

接下来,要控制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都是害你的,让你每天都有止不住的欲圝望。眼睛看见好看的东西想买;耳朵听到人家说什么了,又开始生气难过;鼻子闻到香的东西,又想吃,其实很多人已经吃得很饱了,但到了另一个地方,阵阵香味扑鼻,控制不住又想吃了,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舌头不停地想吃好吃的东西,嘴要说自己心里憋不住的话,所以要管住自己的舌头;身就是自己的身体、身体的需求,都要控制好;还要管控好自己的意念,因为我们每天有很多的欲望。

学佛人要懂得没有欲望,师父以后要你们修得高的时候,你们要没有欲望。比方人家说:“这个东西很好吃,你吃啊。”“好,谢谢,我随便,无所谓。”“这个东西大家都有的。”“我有了。”好了,没有欲望了,你就成功了。“大家都在赚钱,你赶紧买股票吧?”“没钱,我不买,我自己的钱够用了。”你永远没有欲望,这样的人就叫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过去修行人讲,衣服是给你遮住身体避寒的,所以学佛人在穿衣上不要有太多的追求,只要是普通的衣服,可以把身体遮起来、保暖就够了。吃东西就是食要随缘,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很多人心态不好,看见东西不好,就不想吃了,一看是好吃的东西就多吃,这就是贪啊,修心的人连这个贪心都不能有。庙里的食物每天都差不多是一样的,那你每天都要吃,而且心中要有一句话,就是“够了”的原则,就是我今天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要觉得够了,你就成功了。

过去中国文化里讲,给客人端一个水杯上来,水杯里的水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对客人不礼貌,就是说,先给你一点点,闻到很香,吃得少的东西就会香,过去有一句话叫“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福建人喝茶,就是用一个很小的茶杯,闻一闻,喝下去,这就是茶道。

心如止水百度云

解释:心如止水,应先了解三心二意

三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对治于度日如年的烦恼(出于《金刚经》)

二意:说的是第二成含义,对于:快乐,理想,美好的来回忆,打发无聊的时光!做事不要三心二意,又如何理解呢?、(沾沾自喜,踌躇满志,都不能给冷静的分析、处理事务)《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源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指的就是生清净心,用心如止水来形容

心如止水它让我们能如实、准确、客观地反映身心内外各种现象。就好比平静的水面,能如实、不扭曲地反映岸边的景物。有时,我们把这种状态也比喻为一面一尘不染知的镜子。

造成我们的心灵不宁静的原因是我们的妄想与贪欲。它导致我们本来完整、清晰的智慧变得昏蒙、扭曲,看不清事实的真相。就好比水面的风,弄得本来平静的水面波澜翻滚,道水中的倒影也变得支离破碎,甚至看不清。

心如止水还有一个含义是,当一件事来临的时候能如实地反映,当它过去以后,心里不留一点痕迹。所谓雁渡寒潭,物来即现,物去不留。

现亦可指感情伤太深,难以爱上其他人。

心如止水下一句是什么

“心如止水”的下一句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心如止水”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抄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意思是如此广阔的世界,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已经分不清楚,亲如骨肉的互相争斗,没有一日安宁。唯独公(李侍郎)是何等高人袭,在此凡世能保持本心清静,品行高洁。政治黑暗,社会不安,就连今夜的公鸡都在啼鸣,为你鸣不平。

扩展资料:

“心如百止水”的近义词:

心如古井:

拼音:xīnrúgǔjǐng

意思:内心像不起波澜的枯井。形容心里十分平静或一点也不动情。古井:年代久远的枯井。

出处:唐·孟郊《烈女操》:“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意思是对天发誓我心永远忠贞不渝,

就像清度净不起波澜的古井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如止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如古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李侍郎文

成语:心如止水

发音:xīnrúzhǐshuǐ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zhidao,毫无杂念。

出处:唐·白居易《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内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例句:屡遭情变之后,她已然心如止水,古井无波。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古井无波: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例句中的用法心如止水古井无波不知道是不容是你想表达的?

心如止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心如止水”是汉语成语,没有固定的下一句。

“心如止水”的字面意思是指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常用来比喻平静的心态。

“心如止水”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来同轨;齿牙相轧,波澜四起。公独何人,心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译文:我和你都年轻,满以为尽管暂时分离,终于会长久团聚。所以才丢下你跑到京城求官做,来求得微薄的俸源禄。如果早知道会出现这么个结局,即便有万乘之国的公卿宰相职位等着我,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就任啊!

扩展资料:

“心如止水”近义词:古井无波

1、【释义】:古井:枯井。比喻心境沉寂,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2、【字面】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

3、【出处】唐·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zd节秋竹竿。”(像是没有波澜的古井之水,又像是秋天节节分明的竹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井无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如止水

出处:唐代白居易的《祭李侍郎文》:“浩浩世途,是非同轨;齿牙相轧,波澜道四起。公独何人,心专如止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成语:心如止水

发音:xīnrúzhǐshuǐ。

解释: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属。

用法: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方面。

近义词:古(枯)井无波。

例句:学习处事唯有心如止水,毫无杂念,才能做的全、美。

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宠辱不惊?

心如之水,是说一个人的内心定力到了极高的境界,可以物我两忘,能够从容面对人生的各种际遇了。

苏东坡在瓜洲任职的时候,住的地方距离著名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金山寺住持佛印禅师是位著名的得道高僧。苏东坡经常过江与禅师谈禅论教,两人交往十分密切,交情也日渐深厚,相互引为同道知己。

苏东坡才高气傲,自以为参禅有得,他撰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诗中的八风是指人生中的毁誉讥讽等八种情景。他得意地派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接过诗作看了以后,表情冷漠,没有说话,信手在诗作后面写了两个字让书童带回去。

书童回来以后马上吧诗作交给苏东坡。不料,苏东坡看后十分气愤,他满以为禅师会有很高的评价的,没有想到禅师在诗作下面批的是“放屁”二字。

苏东坡乃当世大才巨子,哪里受到过这样的轻慢和羞辱?况且两人是相知甚深的知交同道。苏东坡带着一腔怒火,立刻乘船过江。那禅师正微笑着站在金山寺门口相迎。

没有了两人往日见面的寒暄与客套,苏东坡上以前就质问禅师:“为什么羞辱我?”禅师依然微笑着,看着怒火中烧的苏东坡。

苏东坡越发怒不可遇。

良久以后,佛印禅师对苏东坡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了呢?”听佛印禅师的话,苏东坡顿时如醍醐灌顶,羞愧的无地自容。是啊,自己不是感觉已经能够心如止水了吗?怎么禅师一个小小的测试就经受不住了呢?

作为一代禅学大师的苏东坡,尚不能抵御一句讽刺之语,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呢?在私立面前,在抵毁面前,在荣誉面前,在苦乐面前,在富贵和贫穷面前,我们还能够做到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吗?我们还能够心如止水冷静如一吗?

看看那些在逆境中的头人,那些取得了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人,那些刚愎自用的人,那些毫不谦虚的人,不都是因为缺乏内心定力吗?

几乎所有那些失败的决策和盲目的决断,都是因为乱了方寸。什么是乱了方寸?就是自己的心灵偏离了你自己本来的位置,错误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中国人常说:“心如枯井,洞若观火。”,还有“逢大事必有静气”,都是说一个人不论遇到多么大的事情,都应该让自己保持冷静,心如止水。倘若到了这种境界,就真的会“宠辱不惊”了

心如止水?荣辱不惊

学佛人要心如止水,心要像水一样地平静,意如明镜,意念像镜子一样,当你的心中有了一面镜子,不管什么念头出来,镜子都会把它照出来,你能看到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什么叫对、什么叫错了。因为人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毛病,只能看到别人的毛病,所以菩萨就叫我们在自己的心中装一面镜子,把自己的意念反射出来,让自己来看,你一看这个是恶的,那个是善的,那么你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好心、还是坏心。菩萨就是要我们懂得意如明镜,自己把自己给照出来。

很多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喜欢修悟性法,就是说我都明白了,修悟性法要切记,魔障特别多,这是师父今天要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睡觉之前,想着问问菩萨:“菩萨,我能够去做这件事情吗?”看着菩萨的眼睛,然后自己的脑子里在想可以做这件事情,突然之间,感觉菩萨的眼睛眨了一下,其实是自己的眼睛眨了,还以为是菩萨同意了,好了,魔障上去了。你们要记住,修悟性法,魔障特别多,因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的戒律会减少,经常靠自己悟性的人,戒律会减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人家都来请教你佛法的问题了,然后你对自己的戒律减少,贡高我慢,接下来很容易堕落,修心修得不好的话,最怕的就是退转堕落。

过去师父跟很多法师讲过,修得越高,跌下来越重,修得越好,做错事情惩罚越严格。所以,明明是自己内心的邪思邪见,明明是自己内心的想象力,非要说是菩萨说的。很多人跪在菩萨面前说:“菩萨,你原谅我吧,菩萨,我是很苦的,菩萨,你成全我的这个欲望吧?”你看,菩萨又眨眼睛了,他认为这是菩萨给他的灵感,这种人是最容易修偏的。神?经病是怎么来的?修到后来把自己心中想的那些邪思、不对的东西,说成是菩萨说的,这就是邪思邪见。

所以,我们修心要把苦修和悟性结合起来修,一个经常苦修的人,是不容易走偏的。有些老妈妈什么都不懂,她就天天念“阿弥陀佛”,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她照样上天,现在你们明白了吧?因为她从来不做坏事。因为他一辈子行善,不做坏事,他苦修、守戒。守什么戒呢?就是我不做坏事,我不贪、不瞋、不愚痴,所以,苦修就是要严守戒律、念经、放生,去除障碍,靠这些就能够修好。师父问你们,很多人晚上睡觉了,可是有人还在观音堂跪在菩萨那里磕头,人家靠的就是精进修行。能够苦修的人,就会慢慢地修到一心不乱,最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成佛、成菩萨靠悟性,师父讲给你们听,悟性和苦修这两者,开始修心的时候是靠悟性,修到后来是靠真修,现在明白了吗?很多人一开悟,觉得自己像菩萨了,什么都明白了,自己过去怎么样讲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他不好好修,最后就走偏了。还有一些人一有点开悟,就天天磕头,一点智慧都没有,怎么度人啊?大不了修成一个阿罗汉果位。

要懂得,苦修是基础,明白开悟是你的本性。师父告诉你们,在人间是苦多乐少,所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在人间是非常的快乐。在人间修就是要学会能够自我控圝制欲圝望,你们可以试试看自己锻炼一下,看见一桌子的菜,非常想吃很多,但是要控制,吃个七分饱就行了,不能把胃撑得太饱。看到男男女女的色相,要想到自己不能有这种想法,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有些人看见床就想睡觉,不想起来,这也不行,想一想有多少次就是爬不起来,但是你一旦起来了,就真的起来了,刚才那种想赖在床上的感觉就没有了,对不对?所以,学佛修心要跟自己的欲望做斗争。

接下来,要控制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东西都是害你的,让你每天都有止不住的欲圝望。眼睛看见好看的东西想买;耳朵听到人家说什么了,又开始生气难过;鼻子闻到香的东西,又想吃,其实很多人已经吃得很饱了,但到了另一个地方,阵阵香味扑鼻,控制不住又想吃了,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舌头不停地想吃好吃的东西,嘴要说自己心里憋不住的话,所以要管住自己的舌头;身就是自己的身体、身体的需求,都要控制好;还要管控好自己的意念,因为我们每天有很多的欲望。

学佛人要懂得没有欲望,师父以后要你们修得高的时候,你们要没有欲望。比方人家说:“这个东西很好吃,你吃啊。”“好,谢谢,我随便,无所谓。”“这个东西大家都有的。”“我有了。”好了,没有欲望了,你就成功了。“大家都在赚钱,你赶紧买股票吧?”“没钱,我不买,我自己的钱够用了。”你永远没有欲望,这样的人就叫行住坐卧都在修行。

过去修行人讲,衣服是给你遮住身体避寒的,所以学佛人在穿衣上不要有太多的追求,只要是普通的衣服,可以把身体遮起来、保暖就够了。吃东西就是食要随缘,就是有什么就吃什么。很多人心态不好,看见东西不好,就不想吃了,一看是好吃的东西就多吃,这就是贪啊,修心的人连这个贪心都不能有。庙里的食物每天都差不多是一样的,那你每天都要吃,而且心中要有一句话,就是“够了”的原则,就是我今天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要觉得够了,你就成功了。

过去中国文化里讲,给客人端一个水杯上来,水杯里的水不要加得太满,否则对客人不礼貌,就是说,先给你一点点,闻到很香,吃得少的东西就会香,过去有一句话叫“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福建人喝茶,就是用一个很小的茶杯,闻一闻,喝下去,这就是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