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三足鼎立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三足鼎立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三足鼎立是什么意思

三足鼎立的意思是: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三足鼎立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百

天下三方势力,鼎足而立,形势让谁也不敢先动。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近义词】三分鼎足、鼎度足之势、鼎足三分、鼎足而立、分庭抗礼

【反义词】不打自败、同心协力

扩展资料

1、三足鼎立的近义词

分庭抗礼

【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问的关系。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答史》第十七回:“知县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礼,留着吃了饭,叫他拜做老师。”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双方

2、三足鼎立的反义词

同心协力

【解释】: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出自】:唐·专李翱《与本使李中丞论陆巡官状》:“我自愿漆身吞炭,尝胆卧薪,同心协力期雪耻。”

我资源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团属结一致共同努力一雪前耻。

【示例】: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三足鼎立复

【拼音】:sānzúdǐnglì

【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制,叁分天下,鼎足而居。”

【举例造句】:近者流之衰末,三足鼎立。★晋·陈寿《三知国志·吴志·陆凯传》

【拼音代码】:szdl

【近义词】:鼎足之势、鼎足三分

【用法】:作谓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说说中国历史上的三足鼎立都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的这三次三足鼎立的历史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今天小编就说说它们各自的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汉末三足鼎立

汉末三足鼎立的三个主角是魏蜀吴三国。在赤壁之战之前,北方的曹魏实力最强,东吴孙权次之,蜀汉刘备最弱,赤壁之战后,蜀汉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迅速强大起来,实力一度超过了吴国。然而,无论诸葛亮如何智慧,他也没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态势。最终,蜀汉率先被曹魏攻灭,东吴紧随之,三国也终于归了晋。

这段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物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诸葛亮还未出山就给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策略,此后刘备按此策略联合吴国在赤壁打败了曹操,从此,三分天下的局势正式形成。诸葛亮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可以说其非常智慧,而司马懿父子却最终灭亡了吴蜀两国,实现了统一,其功劳在三国历史上无人可比。

宋金蒙三国是宋末三足鼎立的主角。宋起于公元960年的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后由北宋过渡到南宋。金在北宋时期迅速崛起并灭亡了北宋,之后与南宋分庭抗礼。就在宋金相互对峙时,更北边的蒙古也开始迅速崛起并开始一点点的蚕食金。最终,在宋蒙联合打击下,金最先灭亡,金亡后,宋也步入了其后尘,蒙古坐拥了天下。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与南宋名将孟珙无疑是这段历史上最出色的将领。黄金家族东征西讨,灭亡了金宋并征服了欧洲部分,最终建立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南宋名将孟珙是南宋历史上岳飞之后的又一不世名将,他联合蒙军,灭亡了金国,洗刷了靖康耻,臣子恨。金亡后,孟珙又积极的率军抵抗南下入侵的蒙古铁骑,由于孟珙的存在,蒙古亡宋的时间推迟了几十年。可以说,孟珙对宋金蒙三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末三足鼎立

明朝、大顺军、清(后金)是明末三足鼎立的主角。虽然是一段三足鼎立的历史,其实更像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码,气数已尽的明朝亡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而清则是那只黄雀,明亡后,它便一口就吞掉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而最终坐拥了天下。

若要论这段历史上最重要的两个人,无疑是大顺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了。当初不少明朝将领都不把农民军放在眼里,结果农民军却越打越多并最终亡了大明,而这其中,李自成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再说说吴三桂,手握大明精锐关宁铁骑的吴三桂本是明臣,但他却为了一个小妾陈圆圆而怒发冲冠为红颜,主动放弃山海关并与清联合起来灭了李自成,李自成一亡,本想与清划城而治的他便成了别人砧板上的鱼肉。试想,若吴三桂紧守战略要地山海关,那么历史定会重新改写吧。

这三段三足鼎立的历史虽然处于不同时期,但它们也有相同点,而这唯一的相同点便是北方政权打败南方政权而最终统一了天下。

那么,这三段历史又有哪些不同点呢?

联盟方式不同

汉末三足鼎立的联盟方式是弱小的吴蜀联合来抗衡强大的曹魏;宋末三足鼎立则是最强大的蒙古与最弱小的宋联盟灭了金,当然,金亡后,宋亡也就无可避免了;明末三足鼎立则未出现联盟的历史,都是各自为战,只不过明朝同时面对了两个敌人。

统一天下的政权的国力对比不同

汉末三足鼎立中的魏国实力最强,其凭借着强大的国力最终统一了天下;宋末的三足鼎立,则是国力次之的蒙古灭亡了宋金两国;明末三足鼎立时,清的国力可以说是最弱的,无论是其总体人口数量还是军队数量,都远不及明朝和大顺军,但它最终却坐拥了天下。

“亡”的性质不同

汉末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是三个不同的政权,因此,吴蜀是亡了政权;宋末三足鼎立,宋金皆是亡了国;明末三足鼎立,明顺亡了天下。

严格说并不能说三足鼎立,其实三国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很多势力的,不仅仅是魏蜀吴。zd汉末前期诸多割据势力就不说了。幽州边境的游牧民族,东边的倭寇势力和高句丽,版东北还有公孙家建立的燕国势力,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也是权南方的少数民族。

形式是一直在变的,三足鼎立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

三国时三足鼎立局面是什么样的?三人各占据了那里

三足鼎立局面: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孙权建立的东吴占据荆州,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刘备建立的蜀汉占据益州一州。曹丕建立的曹魏政权定都洛阳。

扩展资料:

三足鼎立现代成语解释及成语故事

拼音:sān?zú?dǐng?lì

近义词:鼎足之势、鼎足三分

反义词:不打自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解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刘备被迫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1、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

2、221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3、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扩展资料:

三足鼎立的形成经由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钟会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公元220年篡汉建立魏国,建都洛阳,史称曹魏。公百元221年刘备称帝,建都成都,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至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度吴。其中,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问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魏有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汉答置益州,自秦岭至于南中。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包括汉中以及南蛮地区》。回吴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曹魏占据北方发达地区,实力最为雄厚。孙权次之,蜀汉最弱。答

三国曹魏孙吴蜀汉zd

首都洛阳建业成都

君主共5帝共4帝共2帝

-开国君主曹丕专孙权刘备

-亡国君主曹奂属孙皓刘禅

成立时间220年229年221年

灭亡时间265年280年263年

三足鼎立的鼎的意思

鼎: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三足鼎立: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翻译: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您与他们三分天下,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

例句: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三足鼎立,各领风骚。

扩展资料

近义词:

鼎足而立?[dǐngzúérlì]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翻译: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您与他们三分天下,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

例句:“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各自都有吞并他国,统一天下的雄心。

反义词:

定于一尊?[dìngyúyīzūn]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翻译:现在皇帝已经拥有天下,应该将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例句:东汉末年以来出现的上的多元格局,使定于一尊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力大大削弱,同时也为士大夫提供了择主而事的较大空间。

在古代,鼎,是zd三根立腿,两只提耳,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

释义: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吴)。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多用于青铜制成,圆形,专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时期,属汉朝仍流行。

三足:鼎的三个脚。也称三个国家。

三足鼎立(也可作“copy鼎足三分”):

发音:sānzúdǐngli

释义: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吴)。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知多用于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道时期,汉朝仍流行。

三足:鼎的三个脚。也称三个国家。

三足鼎立是哪三个国家?

是指东汉末年由曹丕建立的魏国,刘备建立的蜀国,孙权建立的吴国。

1、魏国

魏国(213年5月—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2、蜀国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

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3、吴国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扩展资料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

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

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

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指东汉末年由曹丕建立的魏国,刘备建立的蜀国,孙权建立的吴国。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

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

三足鼎立的鼎什么意思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抄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袭秘的礼器百。

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三足鼎立,是汉语词度汇,汉语拼音为sānzúdǐnglì,指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问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答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