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仁人志士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仁人志士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

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孙中山、黄兴来辛亥革命,学习资产阶级共和制度;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自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前期宣扬民主科学,后来宣扬马克思主义,后期应该成功吧.其他的都失败了zd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历史中的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都有谁

历史中的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有:

1、袁崇焕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实则家无余财。

2、岳飞

绍兴六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3、文天祥

景炎二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4、杨靖宇

1932年,杨靖宇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

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5、董存瑞

董存瑞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初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排6班班长。

先后荣立大功三次、小功四次,荣获勇敢奖章三枚、毛主席奖章一枚。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当时未满19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崇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靖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存瑞

近代

林则徐关天培鸦片战争爱国将领,守炮台牺牲

曾纪泽中兴名臣曾国藩之子,外交英雄,与沙俄谈判中保住了伊犁

左宗棠清末重臣,湘军名帅。平定新疆叛乱,为保护伊犁谈判做出伟大贡献

刘铭传淮军最骁勇善战的大将,曾任台湾总督。在台湾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如电话线等等。中法战争中守卫台湾,以出色的指挥和胆略挫败法军,保住了台湾,甲午战争后郁愤而亡

刘永福冯子材黑旗军将领,在越南击败法军

邓世昌丁汝昌

霍元甲王五黄飞鸿叶问武术界爱国名人

孙中山

蔡锷爱国将领,云南护国军统帅,讨伐袁世凯即将胜利时病逝

冯玉祥张自忠李宗仁孙立人张灵甫左权杨虎城张学良等人均为抗战爱国将领代表人物

鲁迅用笔唤醒国人

瞿秋白李大钊闻一多等爱国文人

乔冠华新中国著名外交家,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做出突出贡献

李克农中共秘密间谍活动领导人之一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建立新中国最起码摆脱了半殖民地枷锁,获得伟大独立,并有和平的环境,他们是最杰出的爱国者

吴仪有铁娘子之称,现代著名外交家。非常值得敬佩的女士

古代比较著名有文天祥,林则徐,刘永福,冯子材,岳飞,宗泽,许彦,戚继光,孙中山,丁汝昌,刘铭传,袁崇焕,郑成功,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许平生,刘伯承,左权,张自忠,蔡廷锴,邓世昌,等等,等等,很多很多!还有许多无名的英雄。

第十位怒海英百魂邓世昌

第九位壮志凌云祖逖

第八位赤胆傲度骨史可法

第七位铁血将军张知自忠

第六位大漠狂飙霍去病

第五位将门虎子戚继光

第四位扬眉四海道郑成功

第三位声撼寰回宇林则徐

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第一答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仁人志士事迹

真理创造美好,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唯其如此,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现代社会也有很多人憧憬着“大同”的理想社会。像孙中山、谭嗣同、康有为等人。毛泽东更是提出了与之相近似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为之鞠躬尽瘁,竞相折腰。

近代思想家康有为专门写了一本著作——《大同书》,来诠释《礼记·礼运》中孔子的“大同”思想。在康有为看来,《礼运》中的大同世界,就是《春秋》中的太平世界。他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欧洲的新思潮杂糅在一起,为人们勾画了一幅人类“万年乐土”的“大同之世”美景。这是一个“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在那里面没有国界,没有私有财产,农工商各业都是公有的,人们共同劳动,共享财富;在那里面没有君主、贵族的压迫,没有军队和刑罚,男女平等,人人独立,对老人实行“公养”、“公教”、“公恤”。这种为了摆脱现实苦难的理想,简直就是《礼运》大同之世的现代版,反映了仁人志士对于“大同”的渴望。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把“天下为公”、“大同”作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他所创建的中华民国,在国歌当中高唱“已经民国,已经大同”。以后的历史表明,虽然并没有真正实现“大同”,但是创建民国的衮衮诸公确实把“大同”作为目标,是毫无异议的。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经常题写的词句,而他对黄埔军官学校的训词则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由此可见,在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中,“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是紧密联系的,有时甚至可以理解为同义词语。但是,孙中山对于“天下”的认识,与所有中国人一样,都有一个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浅转深的过程。12岁以前,孙中山不仅对海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就是对于翠亨村以外的中国也知之甚少。作为贫苦农家子弟,童年孙中山心目中的世界是狭小的,不过是以家族为轴心的方圆数里或十余里的小天地。尽管父亲曾在澳门谋生,叔父和哥哥也去美国做工,但由于信息媒介的匮乏,他很难对海外的广阔世界形成任何清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