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三盈三虚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三盈三虚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三盈三虚什么意思

《论衡·讲瑞》中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

盈:满。虚:空。三盈三虚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zhidao

少正卯,春秋时期鲁国人,姓少正,名卯。"少年"在古代为官名,是管商业的小官,而古代有以官职为姓的习惯。少正卯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对内立,孔子指责他"行辟而坚"。在与孔子立私学的同时,少正卯也办了一所私学,宣传法家的思想。东汉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中谈到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招学生讲学,孔子门下学生多次满了又空,空了又满,皆因少正卯讲学之故,只有颜渊一个人始终跟着孔子,没有去。

公元前479年,孔子当上鲁国的司寇容,并代理宰相的职务,孔子上任后,列出指责少正卯的五项罪状,杀了少正卯。孔子诛少正卯一事,虽然在《荀子》、《史记》、刘向《说苑》以及《孔子家语》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但自宋代大儒朱熹始,亦有人对此持否认态度。

所有带三的成语,急!

捱三顶四挨三顶五捱三顶五白璧三献不成三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管三七二十一避军三舍避君三舍八难三灾

不三不四半三不四巴三览四巴三揽四不壹而三

半夜三更此地无银三百两草庐三顾差三错四重三迭四

重三叠四攒三聚五攒三集五垂涎三尺此中三昧

鼎分三足得其三昧掉三寸舌倒三颠四颠三倒四

丢三落四丢三拉四读书三到读书三余丢三忘四

低三下四鼎足而三鼎足三分二满三平二三君子

二三其德二三其意二桃杀三士二心三意分三别两

观隅反三喙长三尺河东三箧华封三祝火冒三尺

火冒三丈河清三日红日三竿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横三竖四

横三顺四几次三番接二连三九流三教九烈三贞

假眉三道九衢三市金人三缄接三连四颊上三毫

颊上三毛狡兔三窟狡兔三穴举一反三距跃三百

径一周三君子三戒九蒸三熯犒赏三军狂三诈四

六臂三头两般三样屡次三番两次三番两道三科

连二并三连二赶三六街三陌六街三市两两三三

两面三刀连三并四拉三扯四连三接二连三接四

连三接五连三跨五利市三倍立时三刻六韬三略

两头三面两头三绪六问三推两意三心连中三元

茅庐三顾孟母三迁暮四朝三目无三尺拿三搬四

偏三向四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欺三瞒四日出三竿日高三丈

绕梁三日入木三分让三让再日上三竿日已三竿

让再让三三榜定案事不过三三班六房三百六十行

三步两脚三般两样三不拗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三病四痛三百瓮齑三寸不烂之舌三曹对案三差两错

三长两短三茶六饭三茶六礼三寸鸟,七寸嘴三从四德

三长四短三差五错三朝五日三朝元老三寸之舌

三冬二夏三等九般三等九格三对六面三迭阳关

三叠阳关三复白圭三夫成市虎三分鼎立三分鼎足

三番两次三翻四复三翻四覆三反四覆三风十愆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三复斯言三番五次三坟五典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三夫之对三夫之言三更半夜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顾草庐三跪九叩三姑六婆三宫六院三顾茅庐

三过其门而不入三告投杼三纲五常三魂出窍三好二怯

三槐九棘三回九转三好两歹三好两歉三魂七魄

岁寒三友三回五次三皇五帝三环五扣三户亡秦

三荤五厌三句不离本行三家村三句话不离本行三教九流

三饥两饱三脚两步三街两市三街六市三节两寿

三街六巷三缄其口三江七泽诗家三昧三江五湖

三谏之义三六九等三老四少三邻四舍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三命而俯三媒六证三毛七孔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三马同槽三臡八菹三年化碧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三平二满三婆两嫂三朋四友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拳两脚三清四白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三妻四妾三期贤佞三迁之教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三人为众三日新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说三道四三十而立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三十六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蛇七鼠三豕涉河三三四四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三尸五鬼三三五五三山五岳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三台八座三头对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三头两面三头六面三头两日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三头两绪三头六证三吐三握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三窝两块三瓦两舍三瓦两巷事无三不成

三位一体三徙成都三徙成国三写成乌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三心两意三熏三沐三薰三沐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三省吾身三写易字三星在户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三怨成府三余读书三言讹虎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三言两句三言两语三浴三衅三盈三虚

三谏之义三六九等三老四少三邻四舍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三命而俯三媒六证三毛七孔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三马同槽三臡八菹三年化碧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三平二满三婆两嫂三朋四友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拳两脚三清四白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三妻四妾三期贤佞三迁之教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三人为众三日新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说三道四三十而立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三十六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蛇七鼠三豕涉河三三四四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三尸五鬼三三五五三山五岳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三台八座三头对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三头两面三头六面三头两日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三头两绪三头六证三吐三握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三窝两块三瓦两舍三瓦两巷事无三不成

三位一体三徙成都三徙成国三写成乌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三心两意三熏三沐三薰三沐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三省吾身三写易字三星在户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三怨成府三余读书三言讹虎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三言两句三言两语三浴三衅三盈三虚

三谏之义三六九等三老四少三邻四舍三老五更

三令五申三命而俯三媒六证三毛七孔三沐三熏

三沐三薰三马同槽三臡八菹三年化碧三年五载

三年之艾三平二满三婆两嫂三朋四友三拳不敌四手

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拳两脚三清四白三求四告

三亲四眷三妻四妾三期贤佞三迁之教三人成虎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三人为众三日新妇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尸暴跳

三兽渡河说三道四三十而立三思而后行三思而行

三首六臂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三十六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三两两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蛇七鼠三豕涉河三三四四三十三天

三牲五鼎三尸五鬼三三五五三山五岳三生有幸

三头八臂三台八座三头对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头六臂

三汤两割三头两面三头六面三头两日三天两头

三推六问三头两绪三头六证三吐三握三汤五割

三五成群三窝两块三瓦两舍三瓦两巷事无三不成

三位一体三徙成都三徙成国三写成乌三心二意

三旬九食三心两意三熏三沐三薰三沐三衅三浴

三下五除二三省吾身三写易字三星在户三星在天

三月不知肉味三怨成府三余读书三言讹虎三阳交泰

三阳开泰三言两句三言两语三浴三衅三盈三虚

三灾八难三占从二三足鼎立三折肱为良医三折肱,为良医

三贞九烈三灾六难三战三北三智五猜三纸无驴

三贞五烈三旨相公退避三舍蹄间三寻蹄闲三寻

汤去三面挑三拨四调三惑四挑三豁四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推三推四调三窝四调三斡四条三窝四

挑三嫌四推三阻四蹄闲三寻韦编三绝稳吃三注

五大三粗五典三坟无风三尺浪网开三面亡秦三户

无事不登三宝殿五申三令咸五登三一板三眼一波三折

一唱三叹一倡三叹壹倡三叹杨穿三叶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再,再而三一饭三吐哺约法三章阳关三迭一国三公

勇冠三军一举三反一口三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日三复

一日三覆一日三秋一日三岁一日三省一日三月

一时三刻一岁三迁余声三日有三有俩言三语四

语四言三一问三不知一献三酬游戏三昧一献三售

一隅三反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长年三老昼日三接着三不着两

张三李四朝三暮二朝三暮四遮三瞒四再衰三涸

再衰三竭再三再四朱弦三叹至再至三

1、张三李四[zhāngsānlǐsì]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处: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

2、再三再四[zàisānzàisì]重复好几次。

出处:《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再三再四拉他丛,他又跪下告了坐,方敢在底下一个凳子上坐了。”

3、三心二意[sānxīnèryì]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出处:元·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4、两面三刀[liǎngmiànsāndāo]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处:元·李行道《灰阑记》二折:“岂知他有两派手法。”

5、火冒三丈[huǒmàosānzhàng]形容怒气特别大。

出处: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章太炎以自己惨淡经营《民报》多年,一旦复刑,竟被摈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6、挑三拣四[tiāosānjiǎnsì]挑肥拣瘦。

出处: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么不对!”

7、约法三章[yuēfǎsānzhāng]刘邦(汉高祖)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表示“余悉除去秦法”,史称“约法三章”。后泛指订立共同遵守的简要条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8、不三不四[bùsānbùsì]不正派。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可见元宵之夜;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不一而足。”

9、三山五岳[sānshānwǔyuè]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出处: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10、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挨三顶四(āisāndǐngsì)

解释:形容人多,连接不断。同“挨三顶五”。

出处:明·冯梦龙《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挨三顶五(āisāndǐngwǔ)

解释: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出处:明·罗贯中《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例: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的进店安歇。★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五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捱三顶四(āisāndǐngsì)

解释: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例: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捱三顶五(āisāndǐngwǔ)

解释: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八难三灾(bānànsānzāi)

解释: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1回:“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

示例:人总免不了~的。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巴三览四(bāsānlǎnsì)

解释: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巴三揽四(bāsānlǎnsì)

解释: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出处: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白璧三献(báibìsānxiàn)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出处:见《韩非子·和氏》。

示例:明珠暗投反按剑,~还遭刖。★明·何景明《田子行》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半三不四(bànsānbùsì)

解释: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出处:《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示例: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半夜三更(bànyèsāngēng)

解释: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出处: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示例:他常常工作到~。

孔子说的五种心术不正

孔子杀大夫少正卯故事最早见于《荀子.宥坐》.

鲁定公九年知(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出任鲁国中都宰,一年之间,四方效法。不久升司空,再升大司寇,职掌司法,之后又以大司寇行摄相事,代理执政。

执政的第七天,孔子就诛杀鲁国大夫少正卯于东观之下。东西两观在宫门两边,积土为台,台上有望楼,可以远眺,故曰观,约等于天安门。在这种政治意味浓重的地方杀人,说明杀少正卯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

少正卯,少正是官名,道以官为氏,以卯为名。他与孔子同时在鲁国创办私学,两人争夺学内生极为激烈,孔子门下,“三盈三虚”,三次坐满而三次跑空,如此反复,只有颜渊意志坚定,一直跟着孔子。

杀少正卯之后,学生们都不敢说话,只有子贡问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你初当政就先杀了他,该没有弄错吧?”

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容、窃不在其中:

一是心达而险,知识通达而心怀险恶;二是行僻而坚,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伪而辩,言语不合正道而善于狡辩煽动;四是记丑而博,博闻强识,宣扬邪恶的思想;五是顺非而泽,赞赏错误的观点,加以文饰。

孔子过杀人吗

孔子所杀之人名叫少正卯。少正卯与孔子同时代,两人都在办教育。但少正卯的学校人丁兴旺,而孔子的学校则是“三盈三虚”。后来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诸侯国司法官),就将少正卯杀于宫门外的华表下。

孔子为何杀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身具五恶:一曰心达而险(有知识但心怀险恶),二曰行僻而坚(特立独行而又坚持不改),三曰言伪而辩(主张与官方不一样的理论又有煽动力),四曰记丑而博(总是观注执政阶层的丑闻并且面还广为宣传),五曰顺非而泽(对持有不同政见的人表示赞同并且还施以恩惠)。孔子认为: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何况少正卯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不能不杀。

关于孔子杀人,冯梦龙评价说: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危害国家;小人如果有才干,但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也未尝不可以有利于国家;但小人有才干却特立独行又坚持不改,则必定会危害国家。所以孔子诛少正卯,实乃圣人诛小人之举。

但在今天看来,孔子杀人的理由、动机实在是有让后人诟病的地方。我们知道,孔子所处时代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各有言论的自由,否则孔子本人就不会因言获罪吗?但既然是百家争鸣,孔子有何理由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终止少正卯的生命呢?学术上的问题,应该用学术的办法来解决,而不是靠行政和司法手段来强行干预。可笑!可见圣人孔子与今天某些不懂却佯懂学术的某些官员们同一个水平。

其二,法律认定的应该是既成事实的东西,而不是动机。我们不敢想象,如果一旦认定对方有犯罪动机就予以制裁,那将会造成怎样一个冤狱累累!再说,没有事实又怎么认定动机呢?谁又有权力来认定动机呢?完全用主观臆断代替客观实际来思考和决策,国家还不乱了套?所以,如果真交一个国家给孔子治,是仁政还是暴政还得两说着。

其三,孔子杀少正卯,未尝不怀着妒嫉的成分。同样是办学,人家生源滚滚,自己的门徒却屡屡跑到对方那边去,面子上实在过不去。况且自己要想树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为正统,实在是应该取消对方作为生命的人与自己相同的权利。但明知所以,却不可以告人,以至于杜撰出所谓“五恶”来为自己辩护,可见圣人即便行小人事却依然有着圣人的理由。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包括大开杀戒。作为圣人的孔子也难脱窠臼。所幸孔子在鲁国司寇的位置上并没有坐多久,否则后人追溯文字狱的历史必自孔子始。而且,如果当时各国都像孔子那样杀戮学术异己,春秋战国那个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还会有吗?

孔子毕竟是孔子,意志坚如铁。鲁国不可行,人家会周游列国,所持治国大道必须货卖帝王家啊!但终究落得个惶惶然若丧家之犬,未能如愿。如此空子也就再无有了杀人的权力,否则后世哪还会有一个臻于完美的圣人形象呢?

如果孔子泉下有知,真的应该欣慰于自己那段丧家之犬的经历,其文化传播的意义绝非在其生活的当代所可以看得出。汉代以后,孔子学说终成正统,辉煌了两千余年。但在封建社会的末世更被利用篡改成近似于一种宗教,至于“孔教”杀人,则是另一回事了。

孔子所杀之人名叫少正卯。少正卯与孔子同时代,两人都在办教育。但少正卯的学校人丁兴旺,而孔子的学校则是“三盈三虚”。后来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诸侯国司法官),就将少正卯杀于宫门外的华表下。

孔子为何杀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身具五恶:一曰心达而险(有知识但心怀险恶),二来曰行僻而坚(特立独行而又坚持不改),三曰言伪而辩(主张与官方不一样的理论又有煽动力),四曰记丑自而博(总是观注执政阶层的丑闻并且面还广为宣传),五曰顺非而泽(对持有不同政见的人表示赞同并且还施以恩惠)。孔子认为: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何况少正卯兼zhidao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不能不杀。

关于孔子杀人,冯梦龙评价说: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危害国家;小人如果有才干,但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也未尝不可以有利于国家;但小人有才干却特立独行又坚持不改,则必定会危害国家。所以孔子诛少正卯,实乃圣人诛小人之举。

孔子曾经当宰相七天就杀了个和他言论不同的法家之人 是否真有其事 过程和结果

《史记》记载:“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之类是也。”

《论衡》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夫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

这是说少正卯的名气与孔子的差不多,他也开门办学,可能效果也好,好到使孔子的学生除了颜渊都曾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三盈三虚”。

《孔子家语》中说:“戮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

够可怖的,杀罢,还要陈尸于朝廷之上三天,以扩大的效果。

孔子诛杀少正卯,开创了儒家杀人的先河。如“夫子”这样“仁义不绝于口”的圣人,杀人也不眨眼,他的徒子徒孙们下手肯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少正卯只是开门办学而已,应该算理论探讨、学说交流。孔子比不过它,就以学者而官,利用职务之便,用行政权力不让对手说话。

孔子不但给少正卯加上了“五恶”的罪名,还给少正卯加了三条罪状。就是: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

按照当时的周礼,“刑不上大夫”,少正卯是鲁国的大夫,而且声望很高,杀害他必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孔子置这些于不顾,扯下来“仁义道德”的假面具,露出了凶残的嘴脸。

孔子诛杀少正卯之后,还不解恨,下令将少正卯的尸体示众3天。

这就是“仁义不绝于口”的儒家圣人;

这就是孔子的“德治主张”;

这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

这就是孔子的“仁者爱人”;

这就是孔子的“和为贵”。

另据历史文献记载:孔子执政仅三个月,也就是诛杀少正卯之后,鲁国的“奸佞之人和刁民纷纷出逃”。

所谓“奸佞之人”就是像少正卯之类讲学的人,所谓“刁民”自然就是“奴隶”。

由此可见孔子为了复辟奴隶制,疯狂地镇压学说讨论和奴隶的说话权利。

历史还记得:孔子与老子的分歧。

以老子的年龄、学问、资历,孔子对老子是尊敬有加的。但是他们两人在心里十分清楚分歧所在。

老子是走的流沙避世之途,却也说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圣人不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之类“大逆不道”的话的。

而提倡“仁者爱人”的孔子,希望实行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旦掌权,马上因不同言论杀人。

杀了人,还要给被杀者戴上许多难听难看的帽子,这种“冠冕堂皇”的手法,也就成了儒家杀人整人的借口……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予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荀子:宥坐》)翻译成白话如下: “孔子当上了鲁国宰相,刚上任第七天就把少正卯杀了。门弟子上前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您一当权就杀了他,不怕失去人心么?’孔子说:‘你坐下,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要杀他。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还不算在内。一是内心自由放达而好冒险;二是行为邪僻而一意孤行;三是言语虚伪却极为善辩;四是广泛记录并散布丑恶的新闻;五是赞同错误的观点且说得有声有色。这五条罪,只要人有一条,都难免要被君子诛杀,何况少正卯五罪并发。所以,在他居住的地方,他足以纠集门徒成群,他的言论足以蛊惑人心,他的意志足以使之成为反抗当局的领袖,他显然是小人中的枭雄啊,不可不杀。’” 孔夫子上面所说的“五条罪”中,只有第二条涉及行为,而且还没有具体说是什么行为,至于其余四条,全都只涉及思想、言论,可以认为,孔夫子竟是因为少正卯的思想、言论之“罪”而残暴地杀害了他。

孔丘代理鲁相,任职三月,即以“心达而险”(通晓古今之变,敢于革命);“行辟而坚”(违背周“礼”坚持革新道路);“言伪而变”(透彻讲述革新道理);“记丑而博”(深知奴隶制腐朽和不稳);“顺非而泽”(义正词严的支持革命思想)五条罪状,诬他“乱政”,加以杀害。

少正卯这个人物出现在典籍中,最早应该是《荀子·宥坐》第二十八篇,里面提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

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的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

三盈三虚什么意思

《论衡·讲瑞》中记载:"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门人去孔子,归少正卯…来…"

盈:满。虚:空。三盈三虚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少正卯,春秋时源期鲁国人,姓少正,名卯。"少年"在古代为官名,是管商业的小官,而古代有以官职为姓的习惯。少正卯的思想与孔子思想相对立,孔子指责他"行辟而百坚"。在与孔子立私学的同时,少正卯也办了一所私学,宣传法家的思想。东汉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中谈到少正卯和孔子同时在鲁国招学生讲学,孔子门下学生多次满度了又空,空了又满,皆因少正卯讲学之故,只有颜渊一个人始终跟着孔子,没有去。

公元前知479年,孔子当上鲁国的司寇,并代理宰相的职务,孔子上任后,列出指责少正卯的五项罪状,杀了少正卯。孔子诛少正卯一事,虽然在《荀子》、《史记》、刘向《说苑》以及《孔子家语》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但自宋代大儒朱熹始,亦有人对道此持否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