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轻解罗裳及解释

  • 关于成语轻解罗裳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轻解罗裳的裳怎样读?

轻解罗裳的裳读作cháng,指的是裙子。

一、裳的拼音:cháng???shang

二、裳的部首:衣

三、裳的笔顺:竖、点、撇、zhidao点、横撇/横钩、竖、横折、横、点、横、撇、竖提、撇、捺

四、裳的释义

[cháng]

古指裙子。

[shang]

“衣裳”的“裳”。

扩展资料回

一、裳的字形演变

二、裳的相关组词:衣裳、霓裳、风裳、青裳、下裳、冠裳、抠裳、蜺裳、韦裳、兼裳、帐裳、断裳、帷裳、倒裳。

1、下裳[xiàcháng]

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

2、冠裳[guāncháng]

指官吏的全套礼服。

3、蜺裳[ní答cháng]

蜺做的下裳。比喻彩云。

4、韦裳[wéicháng]

皮制的下裙。旧时牧人或卑贱者之服。

5、兼裳[jiāncháng]

穿着厚重衣服。

应该读cháng,古代指下百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度是裤子。)“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问就是说,我轻轻地解答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但现代人大专多读shang,那是因为我们常用衣裳这个词属,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裳”怎么读?

读chang,指长裙。

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词人在丈夫远别之后孤独寂寞难以排遣的愁闷相思之情。词的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冷艳之秋景,渲染出肃杀冷落的氛围,衬托了词人内心因独处而产生的孤寂悲凉的感情。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词人“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想以水上泛舟来排遣内心的愁绪。可是,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益发显出自身境况的孤独凄切了。正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时的“轻解罗裳”这一细微而又传神的动作才具备了丰厚的审美内涵,因而在解读时是不可视而不见的。这里的“轻”应是“缓慢地”之意,着重刻划的是词人解衣时动作迟钝犹疑的情态。词人此时刚从午睡中醒来,“玉簟”的秋意以及满目的败荷,更加重了她内心的孤独伤感,更加重了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因相思之情甚切而变得神情恍惚,于是在“解罗裳”时,心不在焉,慢慢腾腾,这正是无所依傍的空虚心态的形象反映。本来,水上泛舟,穿长裙是很不方便的,但词人因刚午睡醒来,感觉天气骤凉,才穿上了长裙的,而她漫步湖边时,触景生情,一时兴之所至而要泛舟消愁解闷。她原没作泛舟的准备,所以没有换划船的短衣,而穿着曳地的长裙,登舟划船很不方便,她便只好“解罗裳了”。其实,此时正值初秋,天气骤凉,而水面上风又大,凉意犹重,词人又已感到了“玉簟秋”,在这样的情势下,又何必要“解罗裳”呢?即使“罗裳”再长再窄,只要提起下摆,就可以“上兰舟”了,哪里有“解罗裳”的必要呢?因而此处“解罗裳”的动作,实在是一种下意识的、犹犹豫豫的、无可无不可的举动,所以“解”得是那样的“轻”。“轻”字虽是白描,却形神兼备,极富画意,细腻委婉地表现了词人矛盾的心态,十分耐人品味。

由此看来,把“轻解罗裳”解之为“小心登舟”之态,并不恰切,因为“解罗裳”可以勉强理解为罗裳太长,为方便登舟而解下,但“轻”字却没有了落实,轻轻地解开罗裳与“小心登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说从“轻”字可以看出词人解罗裳上兰舟的举动是无可奈何的,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泛舟消愁,本是词人此时主动的行为,自愿的选择,她为的是借故地重游,来化解内心的相思之愁,来寻找已经逝去的美好的回忆,甚至可以说,是她此时所能想出来的打发时光,排遣忧愁的最好的办法了,怎么能说解罗裳上兰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举动呢?既是无何奈何的不情愿之举,她又为什么非作如此选择不行呢?她可是“独上兰舟”,并没有别人极力相劝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什么意思?上兰舟为什么要解罗裳呢?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

古代妇女的衣来衫很繁杂的

其实,给你个建议,学习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精神,尤其是古诗词,讲究理解它的意境,而不是个别字的深解。就像用外源语来翻译中的诗词,即使每个字都翻译正确了,但那种韵味已经消失了。每个人对同一首词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就像这么一个故事,一只蚂蚁爬墙,百总是在到达墙顶的时候掉下来。三个人看到了就有了三个感悟。有人欣赏它的坚韧,有人学到适时的放弃,有人学到变通,绕过这堵墙。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学到什么,而不是是度否跟其他人学得一样,不是吗?

古书里“裳”有下衣的意思,也就是上衣下裳。但在诗经里,裳字很多次出现,其意思已发生改变,与衣、服意思混为一体。比如: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再如: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更如: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又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还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此处裳已与布,帘相近)。“裳”的读音应该也随之发生变更。由现代汉语中裳字的轻声读法“shang”推断之,文言中,尤其诗词中“裳”字读音更多应该为“商”,只不过口语中多被读成轻声。何况,裳字由其造字的角度推断,也与“尚”音相近。《说文》中说裳与常同源,所以后人每读裳必音“常”,孰不知“常”音源于“尚”。可以再举几列唐宋以来的诗词为据。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北宋郭茂倩乐府诗)(如古音都读“肠”,那这里上下两句同为“肠”韵,启不难以为诗哉!)。唐宋以来的近休诗中,裳的发音从韵律学上来讲发“商”的音更有韵味,可见,此时的“裳”字已经与现在口语中的衣裳(轻声shang)已经很接近。所以,近体诗词中裳字读成“商”音,本人觉得更加符合诗词的特点(因为诗词算文言,不可能出现轻声字,所以读一声“商”)。

“罗裳”解释已不胜繁多。“罗”字从服装面料的角度讲,其本意为: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如:罗绮,罗扇等。罗裳当然就应该是穿起来比较凉快的服装。此处的罗裳不妨以“单薄的夏衣”来理解它。何况,词中展现的又是“红藕香残”的惨淡秋光,加之落花飘零浩荡江风,清照这样的女子身着单薄的绮罗夏衫登舟,一定不堪消受,所以才会有脱下单薄的夏衣,而更换为秋服,然后去登舟一览秋景。“轻解罗裳”的用意,是含蓄地掩饰词人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惋惜。秋装不如夏日罗裳的华美,脱下华丽罗裳有如告别褪色的青春,折射出的是词人对往事不再、年华易逝的无奈。

参看扬之水《也说“轻解百罗裳”》(道客巴巴上有),里面解释得很详细。简单说,宋时女子裙内着度裤,所以脱下裙子也无暴露体肤之虞;而“独上兰舟”意味着要自己划船,穿着高档织物做的版裙子恐怕弄脏(由“轻解”亦可见爱惜罗权裙),动作也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