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上医医国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上医医国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治国”这句话的处处。

源出《国语·晋语八》,“文子(问)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原文:

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百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是谓远男而近女,惑以生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不生,天命不祐。若君不死,必失诸侯。”赵文子闻之曰:“武从二三子以佐君为诸侯盟度主,于今八年矣,内无苛慝,诸侯不二,子胡曰‘良问臣不生,天命不祐’?”对曰:“自今之谓。和闻之曰:‘直不辅曲,明不规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又不自退而宠其政,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答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文子曰:“子称蛊,何实生之?”对曰:“蛊之慝,谷之飞实生之。物莫伏于蛊,莫嘉于谷,谷兴蛊伏而章明者也。故食内谷者,昼选男德以象谷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今君一之,是不飨谷而食蛊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蛊也。夫文,‘虫’、‘皿’为‘蛊’,吾是以云。”文子曰:“容君其几何?”对曰:“若诸侯服不过三年,不服不过十年,过是,晋之殃也。”是岁也,赵文子卒,诸侯叛晋,十年,平公薨。

上医医国的后世影响

一些医家则以医理论国事,更加渲染了这种文化氛围。以医理论国事,最早见于《史记·殷本记》。伊尹借太素、上皇及九主治国之事,与汤王商讨国策时,曾以医为喻,陈述治国之道。“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全唐书》中的柳宗元在《愈膏肓疾赋》中通过论述治疗膏肓之疾的道理来说明治理国家和除弊利政的方法。徐春甫《古今医统》引《郁离子》曰:“治天下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刑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乘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乘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钳天下;天下苦之,而汉乘之以宽大,守之以宁一,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郁离子用治病之理,来说明历史朝代的更替。以医理论国事,体现了古代医家参政议政的意识。如元代许国桢、明代吴杰、戴思恭等还亲自参与了国事。而清代医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一书中,专门撰文“医道通治道论”,探讨了治病人之法与治国之术的相通之处。“治身犹治天下也。天下之乱,有由乎天者,有由乎人者。而人之病,有由乎先天者,有由乎后天者。先天之病,非其人之善养与服大药不能免于夭折,犹之天生之乱,非大圣大贤不能平也。”故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诊候》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此钻研医道,济世救人,成为“上医”,充分体现出古代医家人格价值的理想追求。

医者仁心是什么意思?

医者仁心:做医生的人应当具有仁爱的正义之心。常用于赞颂医生医德高尚。

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在我国古代就提出了医学必须关注人本身,要求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古人有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意思是上等医生能医治国家的弊病,中等医生能医治人的弊病,下等医生能医治身体的各种疾病。

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八》:“文子日:‘医及国家乎?’对日:‘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译文:文子说:“医及国家乎医生可以议论国家大事吗?”回答说:“上医医国,其次治人,是医家的职责。”

扩展资料

形容医德高尚的典故

1、杏林春暖:指杏林春意盎然,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

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2、悬壶济世: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来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人类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源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汉族还百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同样看待,都存有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的想法,也不度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避忌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知疲劳,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道话,就是人民的大害。自古以来,有名

“仁”是中国古代人文科学中有关社会属性的“人”的个体素养及人copy际关系所应推崇的最高典范,是道德的极致,儒家最为推崇,英文标准译为good,原本的“仁”代表了人类一切美好品行,且与一切宗教信仰因果报应无关,是人类自发的善良,比如,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237.htm

医者的“仁”比起儒家的仁,更加客观,倾向实际,比较zd符合当今的医学伦理学研究范畴。主要讨论的是医生个人的职业道德,对待患者及家属的态度等等,达不到理论化的仁德的高度,比较贴近ethics或是virtue。有兴趣可以看看《大医精诚》。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是什么意思

医术再高,也只能医治有限的病人,而不能挽救四万万受苦人,更难以拯救衰

败沉沦的祖国。孙中山悟道此理,便由医人转为救国。

澳门行医处处受到掣肘、备受窝囊气的孙中山,于1893年春天,将他的事业转

到了广州。

在挫折面前,孙中山并不灰心,更不气馁,他有的只是愤慨,有的只是不平,

有的只是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做到底的决心。

当然,心静之余,孙中山也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与惋惜。他给那么多人看过病,

解除过他们的痛苦,可是当他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却没有人敢站出来为他说一

句话,更不要说为他伸张正义。孙中山知道他们都是些好人,一些善良的人,他们

只能把不平与同情埋在心底,却不敢大声疾呼地表达和发泄出来。

孙中山不禁感到孤独,感到一种被抛弃的悲哀。由此,他便体会到,医术救人

只能医体,不能治心,医术所济的范围、功效实在有限。在这困难的时候,他更怀

念他的好朋友郑士良,他心想,要是澳门有像郑士良那样热心于救国、忠诚于事业

的人该多好啊!

可是,这样的人在澳门一个也找不到。行医既已受挫,又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

心朋友,对这样的地方,孙中山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孙中山到了广州之后,在西关基洗创办了东西药局。为了扩大影响和便于城内

患者治病,又在双门底(即今北京路北段一带)的圣教书楼内设了一个医务分所。

与此同时,他还在香山县石歧镇与人合资开设了东西药局支店。

谁也没有料到,受挫后的孙中山,在广州的事业比在澳门时更为发达了。

开业之后,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尤其是孙中山医术精湛、服务态度又好,自然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病人。

孙中山治病时,对病人十分亲切,态度也很认真。对于病人的要求,他总是想

方设法,尽可能给予满足。对那些生活贫困的病人则特别优待。见到这样的病人上

门求诊,孙中山往往先冲上一杯牛奶,让病人喝了,歇口气,神气略定,然后才开

始诊断。到最后,不仅免收诊金,而且赠送药品。病人接受了这般优良的服务泊是

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在广州行医,孙中山由于三天两头来回奔跑,一会儿到西关,一会儿去双门,

一会儿又去石歧,实在是十分疲累。但孙中山并不因此懈怠,而是尽心尽意地对待

每一个病人。一旦遇上什么特殊情况,他都及时地予以主动而热情的处理,尽到一

个做医生的责任和义务。

一次,孙中山从广州赶往石歧。将到石歧时,他远远地听到一个女人凄惨的哭

声。走近一看,在嚎陶大哭的女人的身边,直挺挺地躺着一个男人,一动也不动。

孙中山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一边对躺着的男人作了一番观察。

那女人痛不欲生地说:“我与我男人一早来地里干活,没想到他就突然这样死

了。丢下我们孤儿寡母,叫我们今后可怎么活啊!”

孙中山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忙和声细语地安慰那妇女,说:

“别伤心,你丈夫并没有死。我是个医生,他的病我大概可以治好。”

“真的?”那妇女止住哭声,既惊又疑地问道。

“是真的。你去村里喊几个人,把你丈夫抬到我的诊所去。要快一点。

那妇女答应一声,踉踉跄跄地向村里跑去。不一会喊来几个村邻,大家七手八

脚把昏迷过去的男人抬到了镇上。

孙中山来不及喘口气,急忙拿起针筒,注上药液,给那男人打了一针。

不一会儿,那“死”去多时的男人开始有了动静。只见他颤动了一下,发出一

声长长而微弱的叹息,然后慢慢睁开了眼睛,像做了一场梦似的,惊奇地望着房间,

望着面前的孙中山和泪痕满面的妻子。

上医医国的成语解释,上医医国是什么意思

救死zd扶伤jiù sǐ fú shāng

[释义]扶:扶助。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

[语出]汉·司马迁内《报任安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容

[正音]扶;不能读作“fū”。

[辨形]伤;不能写作“份”。

[近义]治病救人

[反义]落井下石

首席御医曾毅身世

《首席医官》里,曾毅的亲爷爷就是邱老,抚养他长大的就是曾文甫,曾老爷子,文中的痴道士。

第二章内容:······?这些年来,邵海波(曾毅师哥)心里一直都记着曾老爷子的恩情,他想报答,可没等到他出人头地,曾老爷子先驾鹤西去了,······?曾老爷子只有一个独孙,就是曾毅。在世人的眼中,医生是要越老才越靠谱的,曾老爷子去世的时候,曾毅才十多岁,根本无法支撑起自家的诊所。······

第八百九十章内容:······邱老闻听此言,身子猛地站了起来,大手微微颤抖,指着谢老,道:“你……你是说当年建岳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他······”······当年痴道士从劳改场逃走,一起消失的还有邱建岳夫妇的那个孩子,可惜那时邱老本人也在改造学习之中,等大风波结束,已经是四年之后了,邱家再去寻找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任何线索。······

所以曾毅的亲爷爷就是邱老邱建廷,抚养他长大的就是曾文甫,曾老爷子,文中的痴道士。

扩展资料:

1、《首席御医》,是银河九天所写官场沉浮类网络小说,连载于起点中文网。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角曾毅机缘巧合之下,踏入了半官半医的“御医”之列,在展现中医强大魅力的同时,实现自己“上医医国”的理想,一步步直入青云的故事。本书已经正式出版,出版名为《首席医官》。

2、故事梗概:小说开场,曾毅凭着祖传绝技和中西医兼修学养,在高手如林的医学界脱颖而出,仅用三副中药便解除了南江省省委书记夫人冯玉琴的病根,备受青睐,被破格聘请为省医疗保健专家组专家。上任后,他大显才能,连续治好多例著名中西医专家头疼的疑难杂症,并以高尚医德赢得中外患者敬佩,与政界、商界、军界、警界等诸多名人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莫逆之交。

参考资料:首席御医_百度百科

曾毅是邱老的孙子

拓展资料

曾毅:君山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修得中西医双学位毕业(西医诊断学学位)

曾毅凭着祖传绝技和中西医兼修学养,在高手如林的医学界脱颖而出,仅用三副中药便解除了省委书记夫人的病根,备受青睐?,被破格聘请为省医疗保健专家组专家。上任后,他大显才能,连续治好多例著zhidao名中西医专家头疼的疑难杂症,并以高尚医德赢得中外患者敬佩,与政界、商界、军界、警界等诸多名人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莫逆之交。

他亦医亦官,医人医国,左右逢源,救死扶伤,淡泊名利,众望所归,逐渐成长为国内中医界翘楚,真正的首席医官。正所谓:岐黄之术金与土,五千年路清和浊!内救人救世救苍生,一蓑烟雨任起落。

一代名医张仲景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所贯穿的就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行医人为首,治病救容人;为官德在先,公而忘私。医道官途,亦医亦官,医人医国,正气凛然!

《首席御医》是网络作家银河九天创作的一部官场沉浮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