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什么是七情六欲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什么是七情六欲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数字成语

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七情六欲是泛指人的一切内心世界的精神层面的活动,虽然都百是内在灵魂世界的活动,但其本质还是有区别的,七情,是宇宙空度间内的各种不同能量与灵魂内能量作内用,通过肉体表现宣泄的过程,而六欲则是宇宙不同物质空间对与灵魂空间的作用引力,。容。。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百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度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通常的说专法,六欲:色、声、香、味、触属、法;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情六欲指的是什么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度。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免的。

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内

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容最基本色调。所以要顺其发展。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百的一些心理反应。不同的学度术、门派、宗教对七情六欲的问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承认七情六欲是答不可避免的。

六欲:色、声、香、味、专触、法;七情:喜、怒、哀、惧属、爱、恶、欲。

什么是七情六欲

目录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详情

一分钟了解七情六欲

23.9万39"

七情六欲[qīqíngliùyù]

心理反应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展开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1]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中文名

七情六欲

出处

《礼记·礼运》《吕氏春秋》等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

眼、耳、鼻、舌、身、意

成语典故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三字经》:“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2]

《大智度论》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医家的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佛说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产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故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

七情六欲是什么?

中国有很多经典的套话,遇到事时,嘴一张,舌头上下一摆动,相对应的套话便能打喉咙里挤出来,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更不需要深思熟虑,因为套话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精粹,绝对是屡试不爽、有的放矢的安全套话,只要不是哑巴,连脑残患者都能脱口而出。

举个例子,譬如有个家伙因为冲动,而犯了点不大的事,其作恶程度属于枪毙他则太冤,但抽丫一嘴巴又起不到批评教育的作用,所以对这种人就的先抽上一嘴巴,然后再加踹一脚,等到他知道疼了,这时候,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人,就可以登场亮相,打着哈哈,一呲牙便是套话:“人嘛,都有七情六欲,冲动一下是在所难免的嘛,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以后注意哈!”

这套话中的“七情六欲”是国人的常用词,是一切小冲动小错误可以被原谅的支撑后盾,所以使用频率相当的高,堪称套话中的“套中套”,简称套词,也是张嘴就可以喷出来随便用的,一般情况下,只要对方听这话的不是严重弱智,基本上也都会明白“七情六欲”的大概意思。

“大概意思”终究不是实意,按语言学来讲,每一词义都有其象征的指向,所以“七情六欲”自然有其明确的定义,但问题在于套话基本是不过人脑的,其运作机制跟傻瓜相机相似,属于抄起来能用就行,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不重要了,所以,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七情六欲”一词都可以顺畅的随便喷,但你要问他“七情六欲”是那七情?那六欲?要是能支支吾吾地回答出四个来,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古人对“七情六欲”有过一些解释,最早的是《礼记》,曾曰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期间除了“喜、怒、哀、惧、爱、恶”六情外,把“六欲”归于一情而凑成所谓的“七情”。而“七者弗学而能”一语,意思是说这七情都是本能,只要是个人,不用学也都会。

虽然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对其中的每一情也都感触至深,但对于“七情六欲”的相互关系,却很少有人说清楚,能看明白的主,基本上都去给人算命或者当心理医生去了。

我这倒不是说笑话,其实算命和心理医生所依据的原理都是一回事,任何人事的因果关系都是这“七情六欲”所造成的,如果把“七情六欲”的相互关系洞彻清楚了,那么去做一个“心理医生”则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

若要清晰地去阐述“七情六欲”的关系,得专门去写一本心理学著作,但那样则太过麻烦,我估计写出来也没人愿意看。

我在好多年以前写过一篇《情说》,很浅显地描述了一下“七情六欲”的逻辑关系,后来收录在我的第一本随笔集《大话易语》中,但那篇文章所用的是古文的文体,所以基本上没人愿意看,今天把这旧文放在博上,路过的若有时间和耐心,不妨就看一下。

若不愿意看古文,在《情说》下面,我也编了一段粗俗的段子,喜欢轻松的,就当笑话看吧。

《情说》

(懒得看古文的,可以跳过,直接到下面看笑话。)

情为何物?《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许慎言之甚隐讳。《礼记》:“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此言妙哉。不学而能,岂独人乎?吾养犬,逢生则狂吠,遇主必摇尾,此亦不学而能之情也。

七情以欲为枢机,欲有所得则喜,欲之不得则怒,欲有所失则哀,不欲来之则惧,欲在其远则爱,欲在其近则恶。

喜自欲来甚易察,盖喜由心生,面为心镜,其心幽畅则面沐春风。事称其心必喜也。喜,人皆所好,然鸣豫之象,小人道穷也。《易——豫——初爻》:鸣豫,凶。喜而出声,忘乎所以,浅薄之相也。范进中举,喜而至极,焉能不凶哉。

欲之不得,怒,气也。怒由肝生,肝则主气,气乃浑然一体见,气盛者不怒自威,君子之道长;气弱者怒行于色,小人之气短。观张牙舞爪者,皆市井之匹夫。老子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养气之道也。

欲之失,哀,伤咸也。感而伤则必痛其心,痛其心则衰其志,衰其志则秽其形,秽其形人必弃之,遭人弃者必寡助也,寡助之人于世艰难之,故孔子感而发:“君子当自强不息”。

惧,惧也。非欲而来之,应变之道也。惧由胆控,胆之于人则分大小,《易——震卦》:“震来虩虩,笑言哑哑。”乃处惊不乱之意,成事者必修之;《易——震卦》:“震苏苏,位不当也。”恐慌沮丧之意,凡惊而乱者事无成,盖其胆弱也。

欲在其远则爱,人之长情,爱由目见,谓望眼欲穿乃爱之极。爱而不得必生恨,此为怒之源、祸之根,出此限者非人也。老子无欲无求之道,实于人无关哉。

恶,厌恶也。欲在其近则恶,乃易得之物心必轻之。其于友道大矣哉!《易——恒卦》:“不恒其德,或乘其羞”。所谓不恒其德乃善恶无常之人,善之人可共事,恶之人可不睬,唯善恶无常之人,近则必辱。

夫七情显于形,乃人道也,然世有不见七情于形之人,何道哉?

《鬼谷子》:“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郗而去之。”意为遇不看非礼,不闻邪僻,言必诗书,行必端正,面貌庄严,表情柔和,喜怒不显于色之人,须小心谨慎速离他而去也。

《七情恶搞小段》

“喜、怒、哀、惧、爱、恶、欲”

有一条癞皮狗吃饱了后无所事事,便在胡同里瞎溜达,慕然回首,突然看见了一条风姿卓雅翩翩而来的小母狗,癞皮狗顿时两眼发楞口水横流,四肢僵硬而不知所措。(注:这是七情中的“欲”,孟子曾曰过:万恶淫为首。所以故事就开始了。)

小母狗看了一眼癞皮狗,被这狗的傻样给逗乐了,害羞地嫣然一笑,便转身走了。

这嫣然一笑的效果,绝对不输给《三笑》里的秋香,癞皮狗立马跟打了鸡血似的心花怒放,随即产生了跟周星星一样的幻想,情不自禁便手舞足蹈起来。(注:这是七情中的“喜”。)

癞皮狗摇头摆尾的便追了上去,冲着小母狗眉飞色舞的哼哼:“姑娘、姑娘我爱你,就像老狗爱骨头。”

小母狗看了一眼这条发了情的狗,说:“拜托了,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你配吗?”

癞皮狗听后顿时热血上涌,立马眼前金星璀璨,身子摇晃了三下后才勉强站稳,眼泪和嘴里的哈拉兹便滚滚而出一泻好几米。(注:这是七情中的“哀”。)

癞皮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小母狗诉求:“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会真心来爱你!”(注:这是七情中的“爱”。)

小母狗冷冷地摇摇头,根本不再理会。

癞皮狗顿时感觉万念俱灰,心中陡然生出一股愤恨,便默默地用两条前爪把流淌不止的眼泪擦干。心中暗想这狗的一生,焉能受此大辱,低头沉默了片刻,一蹬后足,张开血喷大口冲小母狗的尾巴便咬了上去。(注:这是七情中的“怒”。)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小母狗的主人恰巧出现,随即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脚就把癞皮狗给踢了出去,癞皮狗凄惨地在远处不停的发抖,可怜巴巴、悲悲切切地望着小母狗,再也不敢上前了。(注:这是七情中的“惧”。)

因为这一脚,癞皮狗不仅两条后爪被踢瘸了,心里也蒙上了阴影,从此不再追求母狗,继而愈发地厌恶母狗,不知多少年后,听说这条癞皮狗到断臂山隐居去了。。(注:这是七情中的“恶”。)

佛教中七情六欲指什么?

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中医理论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扩展资料

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情绪一共27种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共收集了时长5~10秒的2185段视频,内容包括出生、结婚、死亡、自然灾害等等。研究人员要求800多名参与者各观看其中30个静音状态的视频,并对他们的情绪做了记录。参与者被分成三组。

第一组人员的任务是自由报告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研究人员称,这些回答反映了一系列丰富而微妙的情绪状态,也由此发现了27种情绪:钦佩、崇拜、欣赏、娱乐、焦虑、敬畏、尴尬、厌倦、冷静、困惑、渴望、厌恶、痛苦、着迷、嫉妒、兴奋、恐惧、痛恨、有趣、快乐、怀旧、浪漫、悲伤、满意、性欲、同情和满足。

第二组人员被要求对比观看视频引发的各种情绪,按照情绪强烈度排序;第三组人员的任务是将他们的情绪反应用数字1~9的形式展示出来。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感受到的情绪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每种情绪并非孤立的,通常与其他情绪“互联互通”,比如痛恨和悲伤、怀旧和浪漫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最新研究发现:人类情绪一共27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情六欲

一、六欲

六欲是中国古代区分感情的一种分类,也可写作六欲。指眼(见欲,贪美色奇物)、耳(听欲,贪美音赞言)、鼻(香欲,贪香味)、舌(味欲,贪美食口快)、身(触欲,贪舒适享受)、意(意欲,贪声色、名利、恩爱)。

(1)求生欲

即努力活着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饮食、温饱、健康、平安、安全、长寿等。

(2)求知欲,

即想要了解知晓一切事物的猎奇心理。与此相关的词有了解、知晓、明白、探索、研究、发展、开创等。

(3)表达欲

即想要把自己的见闻、想法、感受等告知别人,并获得他人认同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诉说、倾诉、告诉、发表、表达、抒发等。

(4)表现欲

即想要在人群中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权威性,并获得他人尊重和服从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面子、荣耀、地位、名声、威信、权势等。

(5)舒适欲

即尽量使感觉更舒适的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冷热、香臭、疲倦、爽快、痛痒、明暗、软硬等。此欲望着重于身体各感官。

(6)情欲

即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与此相关的词有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等。此欲望也即佛教所说的六欲。

二、七情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作为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

有了这七种的情感,便被七情的境界所支配。若被这七情所转,那么个人的定力就丧失了,被境风所吹,摇动其心,做不得主,没有主宰,那就颠倒。

七情六欲不是佛百教特有内容中国中医就有这个说法和理论的

七情六欲是指人们与生俱来的一些度心理反应。不同的学术、门派、宗教对问七情六欲的定义稍有不同。但是所有的说法都答承认七情六欲是不可避回免的。通常的说法,六欲:色、声、香、味、触、法;七情:喜答、怒、哀、惧、爱、恶、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

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

七情六欲分别指什么啊?

七情六欲[qīqíngliùyù]

【解释】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抄、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欲。

成语典故:

《礼记·礼百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吕氏年龄.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度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六欲:知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近义词】:五情六欲

【反义道词】:四大皆空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然而情毕竟不等于欲,在现代汉语概念里,情与欲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情主要是指人的情感表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而欲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和享受的需要,属于生理活动的范畴。有一句谚语说:情太切伤心,欲太烈伤身,说明情与欲分别属于“心”与“身”两个联系密切但又不同的领域。其次,情与欲互动互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也可以生情;欲的满足需要感情的投入,而情的愉悦也有赖于欲的满足。但如果非要对情与欲排个坐次,分个先后,不妨展开一场辩论,那么正方和反方恐怕都可以振振有辞,说得头头是道,讨论起来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热闹而有趣。不信你去问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虽说身临其境,但肯定很难说清楚情与欲到底是怎么个关系。文学艺术作品如果无情无欲,恐怕就不成其文学艺术了,但如果你想从文学艺术作品中找答案,可能就更扑朔迷离,云遮雾障,稀里糊涂了。

不过科学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可以把一切分为矿物、植物、动物三大类。矿物是没有生命的;植物有生命但没有欲觉,只有接受而没有感受;动物有生命有欲望,而且知道“感受”。人是动物,当然具有求生存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毕竟不是禽兽,而是高等动物,是“万物之灵”,比起禽兽的欲望当然要高级得多,也就是说,人类不仅能接受信息,感受信息,而且还能因授受信息而感动、激动、冲动,并理智地加以节制或处理,把动物的欲望发展到情感和理智的高度,而普通动物的欲望和感受只停留在本能的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艺术就是表现人的七情六欲的艺术。看一件文艺作品的精粗、雅俗与高下水平,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作品表现人的七情六欲时,究竟达到了与时代相适应的情感和理智的何种程度或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