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修身养性什么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修身养性什么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修身养性什么意思

修身养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修身:使百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

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

扩展资料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度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内标准。

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2、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神闲气静,智深勇沉。

3、责勿太严,教勿太高。毋以已长而形人之短,勿因已拙而忌人之能。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容为大智。修已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才智英敏者,宜研学问以摄躁;气节激昂者,当修德性以融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百,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例如: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度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至于中国封知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道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回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答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修身养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iūshēnyǎngxìng,意思是通过自我zhidao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身养性的衡量标准。

扩展资料:

主要内涵:

戒生气

古人云:“气大伤回身。”生气是人类负面情绪中的一种,一个人如果经常生气,就会使身心受到损害。尤其对肝脏损伤严重,实际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戒自卑

自卑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一个人,要努力丰富自己,自强而后崛起。

戒嫉妒

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消耗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一些实事,提高自己便于答更有竞争力。

戒小人

小人不但对我们的人生之路毫无帮助,反而会成为一块在关键时刻让你跌倒的绊脚石。

戒诱惑

我们要力戒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品质,同时保持一份健康平和的心态。

戒暴怒

暴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所以,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什么意思?

1、句意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2、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扩展资料:

1、原文白话翻译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对天下、国、家的划分如下: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3、有了对家国天下的认识,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齐家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