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鉴貌辨色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鉴貌辨色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千字文》中“贻厥嘉猷,免其祗植”是什么意思?7680

意思是: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出处:南北朝时期周兴嗣的《千字文》。

贻的本义:赠送、送给,引伸义为遗留、留给,直接把它当作通假字,看作是遗留的遗字也可以。厥:代词,是其、他的什么什么。嘉:美好,猷者谋也,即谋略的谋字。“贻厥嘉猷”就是将其美好的谋略遗留下来,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

“勉其祗植”的勉是勉励,其是代词,指代子孙后辈,“勉其”就是勉励子孙后代。祗是恭敬,植是树立,树立什么?子孙们要立身、立命。“勉其祗植”就是,勉励子孙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原文节选:

聆音察理(língyīnchálǐ),鉴貌辨色(jiànmàobiànsè)。

贻厥嘉猷(yíjuéjiāyóu),勉其祗植(miǎnqízhīzhí)。

省躬讥诫(xǐnggōngjījiè),宠增抗极(chǒngzēngkàngjí)。

殆辱近耻(dàirǔjìnchǐ),林皋幸即(língāoxìngjí)。

白话释义:

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要给人家留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听到别人的讥讽告诫,要反省自身;备受恩宠不要得意忘形,对抗权尊。如果知道有危险耻辱的事快要发生就退隐山林,还可以幸免于祸。

扩展资料

《千字文》的相关影响: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许多人不但把它当作一部启蒙教材来读,而且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著名的有智永和尚、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也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

唐朝以后,《千字文》这种形式也被人们广泛地加以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如唐朝僧人义净编纂了《梵语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叙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

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颂》,吕裁之有《吕氏千字文》,清人吴省兰有《恭庆皇上七旬万寿千字文》,太平天国有《御制千字诏》等等。这些所谓的《千字文》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足见《千字文》影响之大。

宋代真宗时,编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装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所以人称这部《道藏》为《大宋天宫道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字文(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首先纠正一下,是勉其祗植。

贻厥嘉猷,勉其祗植的意思是:要给人家留百下正确高明的忠告或建议,勉励别人谨慎小心地处世立身。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度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内百科。《千字文》容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贻的本义是赠送、送给,引伸义为遗留、留给,直接把它当作通假字,看作是遗留的遗字也可以。厥是代词,是其、他的什么百什么。嘉是美好,猷者谋也,即谋略的谋字。“贻厥嘉猷”就是将其美好的谋略遗留下来,指的是祖先要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  历代先贤都度有宝贵的家书、家语遗留下来,例如《了凡四训》、《周公戒子书》、《诸葛亮戒子书》、《曾国藩家书》等等,不胜枚举。这些家书、家语早已超越了家族的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家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字字都值千金。  “勉版其祗植”的勉是勉励,其是代词,指代子孙后辈,“勉其”就是勉励子孙后代。祗是恭敬,植是树立,树立什么?子孙们要立身、立命。“勉其祗植”就是,勉励子孙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此处两句话的完整意思是:  遗留给子孙的是最好的家语忠告权,  勉励他们要谨慎小心地立身处世。

鉴貌辨色,摄影传人,妙机其微,其物争新.是赞哪位老先生的吗

曹操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

一.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魄力:

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三国志·武帝纪注》)

换了别人,考虑到蹇硕的权势,恐怕也就算了,曹操则不然,其果决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再来看看官渡之战中曹操是怎么扭转局面的:

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战,大破琼等,皆斩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合等闻琼破,遂来降。绍觽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三国志·武帝纪》)

许攸献劫粮之计,这时“左右疑之”,曹操却敢于一博,亲自前往。乍看去,曹操把全军成败系于来投的敌将,实为孤注一掷,与赌徒无异,但如果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理解他了:“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三国志·武帝纪》)可见若不用许攸之计,等于坐而待毙,与其这样,倒不如赌上一把,尚有取胜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中,足见曹操当机立断决策之明,比之优柔寡断的袁绍,高下立分。

二.所谓文如其人,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个豁达自信的曹操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雄姿英发。曹操的这一性格本身并无特别之处,难得的是往往在逆境中凸现出来:

曹瞒传曰:公将过河,前队适渡,超等奄至,公犹坐胡黙不起。张合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三国志·武帝纪注》)

兵败之际,毫无颓态,反而大笑,不愧为一代枭雄!可以想象,当时军心低落,主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士兵能否振作起来。一声大笑,一番狂语,有如冰天雪地里的一堆篝火,不仅会给将士们带来温暖,还能够鼓舞士气,这才是优秀主帅的风范。再有,官渡之战结束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三国志·武帝纪》)此事堪称中国权术史上的经典一幕,仔细想想,这一招实在是高明:若追究下去,难免造成人心惶惶,对于大战方息的曹操军团来说,内耗无异于自取灭亡;若既往不咎,小可收买人心,大可稳定局面,一举两得。可见曹操的头脑是很冷静的,狭隘之辈绝对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如此魄力从哪里来?还是要归功于他的豁达自信。

三.三国时期的军阀用人问题非常复杂,足够写一篇论文来探讨了,单就曹操而言,他充分做到了知人善任。史言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魏书》)孙权谓操:“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诸葛谨传》)下面举例说明之: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辽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亦与辽同。于是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前急击,围开,辽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三国志·张辽传》)

史家对曹操的教令颇为赞赏,胡三省认为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由上可知,操是善于用将的。此外,曹操还能够因才授职。建安元年,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操用枣祗、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后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据《三国志·任峻传》记载:“军国之饶,起于枣祗而成于峻。”至于象郭嘉、荀彧等这样的卓越文臣,曹操更是招用有术,不复赘言。

三分局面形成以后,曹操多有剪除异己、兔狗烹之举,这是为子孙代汉做准备。封建统治者大都如此,对操也就不必苛求了。

曹魏人才云集,为三国时期之最,这与曹操的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包括领袖气质。以上我们探讨了曹操领袖气质体现的三个方面,最后以一首词来结束本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补充: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二、军事家:曹操唯才是用。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却被他发现,董卓就派人追杀曹操,正是危急时刻,他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救下了他,为了给他压惊,吕伯奢就磨刀杀猪招待他,可没想到曹操却认为是要暗杀他,就先下手,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曹操问为什么要杀他,朋友说是杀猪,曹操虽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还是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狠毒、残忍。还有一次,有个士兵晚上给他盖被子,他却装成是做梦把士兵给杀了,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他还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学家: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反映汉末动乱的,

2、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他的《龟虽寿》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是 “察颜观色” 还是“ 察言观色”? 语文书上是“察颜观色” 。 但看到网上很多说是“察言观色”

察颜观色和察言观色都是对的。

1、察言观色?[cháyánguānsè]

基本释义: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白话译文:真正的通达,是品质正直、懂礼仪、有正义。善于观察别人讲话的脸色,从而体察心意,常考虑如何谦恭待人。

例句:他善于察言观色,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和内心。

2、察颜观色?[cháyánguānsè]

基本释义:观察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察:细看。色: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例句:梁斌《红旗谱》十八:“越是坏家伙们,心眼越灵,他们会察颜观色。”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观风问俗?[guānfēngwènsú]

基本释义:游览风光并探望人民风俗。

2、鉴貌辨色?[jiànmàobiànsè]

基本释义:鉴:查看;色:指脸色。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白话译文:听人说话要审察其中的道理,看人容貌要看出他的心情。

例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三回:所以这些地方全亏看得亮,好推便推,不好推只得留下。这就叫做见风驶船,鉴貌辨色。

“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两个成语都是存在的,而且也都各有确切出处。

察言观色: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理。语出先秦孔子《论百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白话意思是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度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察颜观色:观察别人的脸色,以揣摩其心意。语出梁斌《红旗谱》十八:“越是坏家伙们,心眼越灵,他们会察颜观色。”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鉴貌问辨色,拼音:jiànmàobiànsè,释义:观察对方的表情,看清对方的脸色。有时含贬义。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语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答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鉴貌辨色,已知女儿的心事。

2,观风问俗,拼音为:guānfēngwènsú,游览风专光并探望人民风俗。“问俗”,指“访问风俗”。

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到一个地方,就要问问那里的禁忌,到一个国家就要问问那里的民俗,到陌生人家里,属就要问问人家的忌讳。

经查,“察言观百色”与“察颜观色”两个成语都是存在的,而且也都各有确切度出处。察言观色: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问对方的心理。察颜观色:观察别人的脸答色,专以揣摩其心意。两个成语意思可谓相当接近,但据传高考只认“察言属观色”

聆音察理,鉴貌辨色名言警句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这句颂词是对上面一句的补充,是告诉我们通过观察辨识对方的容色来判断其内心的活动。“聆”是聆听。听别人讲话时要仔百细地分辩、细心的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这就是“聆音”。“察度”是审察、考察,“理”是话里面的道理、话里面深一层的含义。“察理”就是仔细地琢磨事物的道理,研究别人话语的言外之意或潜台词。有些人说话很含蓄,表问达问题的方式也很婉转,所以别人说的话、要表达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才能准确地了解他人的心事,对事情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古代社会,要想成就一答番事业,不仅要能聆音,还要会鉴貌,也就是要会“鉴貌辨色”。“鉴”的本义是铜镜,后引申为观察、鉴别等意思。“貌”是一个人的容貌和外表,包括了言谈举止、动作表情。“辨”有分析、判内别、明察的意思。“色”指颜色、脸上的神气等。“鉴貌辨色”是说,通过观察人的容貌及其言谈举止,来辨别他的内心活动。因为“有诸内,必行诸外”,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人外在的言谈举止,往往是其内在及性格的最直接体现容,即使有意掩饰,也可从外貌的蛛丝马迹中发觉其内心的思想

鑑是繁体字吗?

一、

是繁体字。

是鉴字的繁体字。

鉴,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

二、基本字义

1.镜子。

2.照:光可~人。

3.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往知来。

4.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引以为~。

5.用在书信开头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台~

三、详细字义

〈名〉

1.形声。从金,监声。本义: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2.同本义[basin]

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

鉴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鉴以炤之。——《淮南子·主术》

我心匪鉴。——《诗·邶风·柏舟》

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庄子》

春始治鉴。——《周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观书有感》

3.又如:鉴诸(古代承露取水的器具);鉴燧(方诸和阳燧)

4.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ancientbronzemirror]。如:龟鉴;鉴台(镜台);鉴明(镜面明净);鉴洼(凹面镜);鉴团(凸面镜);鉴台(镜台,梳妆台)

5.借鉴,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槛外诸鉴。——[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6.又如: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戒(以过去的经验为教训)

7.编年史的一种名称。如:《资治通鉴》;《了凡纲鉴》;鉴书(历史;史书);通鉴;年鉴;图鉴

〈动〉

1.明察,审查[scrutinize]

溪极则不鉴。——《吕氏春秋·适音》

不能鉴听。——唐·李朝威《柳毅传》

2.又如:鉴彻(明察);鉴达人(鉴事人。明察事理的人);鉴貌辨色(察言观色;看脸色行事);鉴事(明察事理)

3.照看[reflect]。如:(鉴人照人);水清可鉴;鉴微(照见细微的东西)

4.旧时书信套语,表示请对方看信。如:某先生台鉴;惠鉴;钧鉴

5.借鉴,鉴戒

哀之而不鉴之。——唐·杜牧《阿房宫赋》

四、常用词组

1.鉴别jiànbié

审察辨别

有比较才能鉴别。

2.鉴定jiàndìng

(1)鉴别审定事物的真伪、优劣。

他无法鉴定艺术特性

(2)对人的优缺点的评定

两大缺点和两大优点就是鉴定这位已故法官的工作成绩

3.鉴戒jiànjiè

可以对照引为教训

引为鉴戒

4.鉴谅jiànliàng

体察实情,给以谅解

接待不周,务乞鉴谅

5.鉴貌辨色jiànmàobiànsè

同“见貌辨色”

适来鉴貌辨色,观君与凡俗不同。君子怀抱可知,更亦不须分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6.鉴赏jiànshǎng

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开放古老的房屋供旅游者鉴赏

7.鉴往知来jiànwǎngzhīlái

观察往昔,可预知将来

8.鉴于jiànyú

(1)关于;考虑到

鉴于他在那里任职

(2)由于,按照,根据

鉴于时事的发展,他的论点似乎颇能为人接受

9.鉴原jiànyuán

体察实情而原谅

礼仪不周,务乞怨预以鉴原

10.鉴宝jiànbǎo

鉴赏和鉴定宝物或文物

六、出处

(1)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

鉴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鉴以炤之。--《淮南子·主术》

我心匪鉴。--《诗·邶风·柏舟》

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庄子》

春始治鉴。--《周礼》

今通”鉴”。《说文》金部:“鉴,大盆也。”大型盛水器。鉴初为陶质,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现青铜鉴,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最为流行,西汉时仍有铸造。鉴的作用有三:一是盛水以为镜子之用,所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二是盛冰,《周礼·天官·凌人》中载:“春始治鉴”,注中解释:“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温气。”可见与后来的冰箱功用是一样的。最著名的要数曾侯乙冰褴。三即沐浴洗澡用。

(2)又如:鉴诸(古代承露取水的器具);鉴燧(方诸和阳燧)

(3)中国古代用青铜制成的镜子。如:龟鉴;鉴台(镜台);鉴明(镜面明净);鉴洼(凹面镜);鉴团(凸面镜);鉴台(镜台,梳妆台)

(4)借鉴,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槛外诸鉴。--[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5)又如:引以为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鉴戒(以过去的经验为教训)

(6)编年史的一种名称。如《资治通鉴》;《了凡纲鉴》;鉴书(历史;史书);通鉴;年鉴;图鉴

文字记载

“鉴,大盆也,一曰鉴诸,可以取明水于月”——《说文》

鉴图片2

鉴图片2

“徐灏曰鉴,古祇作坚,从皿以盛水也。其后范铜为之,而用以照形者,亦谓之鉴,声转为镜。”“鉴谓之镜”——《广雅》

“借明于鉴以炤之”——《淮南子·主术》“我心匪鉴”——《诗·邶风·柏舟》

“卫灵公有妻三人,同鉴而浴”——《庄子》

“春始治鉴”——《周礼》

“鉴”不是繁体字,它的繁体字形式为“鉴”。

拼音:[jiàn]

解释:

(1)镜子。

(2)照:光可~人。

(3)观察,审察:~别。~定。~赏。~于(看到,觉察到)。台~(书信用语,表示请

看信。亦作“惠鉴”、“钧鉴”)。~往知来。

(4)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借~。~戒。前车之~。

繁体字的基本信息:

繁体字,亦称繁体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称之为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标准字。

近代成规模的汉字简化运动,最早在太平天国,简化字主要来源于历朝历代的古字、俗体字、异体字、行书与草书的楷书化。19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因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反对而搁置。1956年1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字,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中国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2013年6月5日中国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字表为准。

什么 貌辨色

见貌辨色

见貌辨色

【拼音】:jiànmàobiànsè

【解释】:根据对方的脸色、表百情行事。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度录》:“僧问:‘和尚见古人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师回曰:‘情知汝不肯。’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示例】:朱世远终是男答子之辈,~,已知女儿的心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九

鉴貌辨色词目鉴貌辨色发音jiànmàobiànsè释百义观察对方的表情,看度清对方的脸色。注释鉴:看。色:指脸色。。出处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聆音察理,~问。”示例朱世远终是男子之辈,~,已知女儿的心事。(明·冯梦答龙《醒世恒言》卷九)[lookatthefaceanddistinguishitscolors——toexaminecountenana]同“见貌辨色”适来鉴版貌辨色,观君与凡俗不同。君子怀抱可知,更亦不权须分雪。——《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