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斩木揭竿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斩木揭竿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消弥芥蒂是什么意思

消除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

一、消弥:引证解释:消除。《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以贵下贱,握发垂接,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宋叶适《虞夫人墓志铭》:"夫人从其子守温州,明简静恕,能消弭大鬪,使之轻微。"清周亮工《巡抚山东救荒碑》:"粤自警洚水,祷桑林以来,圣帝贤王不难消弥天变。"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

二、芥蒂:

1.亦作“芥蔕”。1.蒂芥。细小的梗塞物。

清翟灏《通俗编·草木》:“今人每颠倒言之曰‘芥蔕’,乃自宋人诗始。”

2.引申为梗塞。

梁启超《论俄罗斯虚无党》:“中央政府之兵力,已足使全欧旰食,而何区区民间斩木揭竿者之足以芥蒂于其胸也。”

3.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

宋苏轼《与王定国书》:“今得来教,既不见弃绝,而能以道自遣,无丝发芥蒂。”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故子华与叔詹、孔叔、师叔三大夫,心中俱有芥蒂至是,郑伯使子华代行赴会,子华虑齐侯见怪,不愿往。”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冷暖相形,颇存芥蒂。”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对于发表信札的事,我于兄也毫无芥蒂。”

4.介意。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今子赴官,但当充广德性,力行好事,前梦不足芥蔕。”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言语之间,何须芥蔕。”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受侮辱是丝毫也不芥蒂的,我是不忍看见我们的祖国,就被那无赖小偷偷了去呀!”

5.打动,触动。

《朱子语类》卷十六:“曾点是虽尧舜事业亦优为之,莫只是尧舜事业亦不足以芥蒂其心否?”

6.本指细小的梗塞物,后比喻心里的不满或不快。指心里对人对事有怨恨或不愉快的情绪。〖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芥蒂。”〖示例〗若在平时,吴佩孚定要反对,此际却~,貌为客气。★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二十六回。

斩木揭竿的反义词

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语本汉复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水浒传》第九一回:“臣闻田虎斩木揭竿之势,今已燎原。”清魏源《圣武记》卷制十:“诏以安民必在择吏,诚得良吏,自可铸剑戟为农器,否则斩木揭竿,岂条例所能禁止。”李大钊《民彝与政治》:“历稽载籍,一部廿四史中,斩木揭竿,狐zd鸣篝火,茻然起于草泽之间者,不绝于书。”

芥蒂什么意思啊

芥蒂,汉语词汇。

拼音:jièdì

释义:指蒂芥,细小的梗塞物。

引申为梗塞。如:心存芥蒂。

引证详解

亦作"芥蔕"。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清翟灏《通俗编·草木》:"今人每颠倒言之曰'芥蔕',乃自宋人诗始。"

引申为梗塞。梁启超《论俄罗斯虚无党》:"中央政府之兵力,已足使全欧旰食,而何区区民间斩木揭竿者之足以芥蒂于其胸也。"

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不满或不快。①宋苏轼《与王定国书》:"今得来教,既不见弃绝,而能以道自遣,无丝发芥蒂。"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故子华与叔詹、孔叔、师叔三大夫,心中俱有芥蒂至是,郑伯使子华代行赴会,子华虑齐侯见怪,不愿往。"③明·茅维《闹门神》:"倘清夜扪心,原无芥蒂。"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镜听》:"冷暖相形,颇存芥蒂。"⑤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对于发表信札的事,我于兄也毫无芥蒂。"

介意。①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今子赴官,但当充广德性,力行好事,前梦不足芥蔕。"②明?陈汝元《金莲记·射策》:"言语之间,何须芥蔕。"[1]?③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受侮辱是丝毫也不芥蒂的,我是不忍看见我们的祖国,就被那无赖小偷偷了去呀!"

打动,触动。《朱子语类》卷十六:"?曾点?是虽尧舜事业亦优为之,莫只是尧舜事业亦不足以芥蒂其心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