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以意逆志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意逆志”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上》。

原文:故说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知人论世”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下》。

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扩展资料

“知人论世”的主张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百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度含贬义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知之。”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道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知人论世,

【出处】:《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示例】:不过回倘要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所谓“~”,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答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以意逆志”是什么意思?

读音:yǐyìnìzhì

释义: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造句:提倡“以意逆志”和“望文生义”的阅读方法正是对传统阅读方法的矫治,从学生实际来看,它也是可行的。

扩展资料:

近义词:以己度人

读音:yǐjǐduórén

释义:意思是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

出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三“然则圣人何以不可欺也?源曰: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

译文:然而圣人为什么不易被人蒙骗呢?答:圣人能以自己推断他人,能从自己的心理揣摩出他人的心理,能从自己的感情感中受到别人的情感,能从已知的一类事物推知其他类的事物,自古到今都这是样的。

造句:判断事情一定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己度人是不对的。

参考资料来源:zd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是说如何理解《诗》的原意,孟子举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孟子)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上》第四章)(学生咸丘蒙问:“舜登位不把尧当作臣子对待,这道理我已经得到你的指教了。《诗小雅北山》篇说,‘普天之下,无处不是王的土地;从内陆到海边,所有的人都是王的臣。’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为什么不把他的父亲当作臣对待呢?”

孟子说:“这篇诗呀,不是说的这件事。《北山》这诗是说为王事操劳,不能在家奉养父母;说,这些事都是王事,为什么让我独自辛劳。所以,说诗的人不因为字词而伤害对文辞的理解,不因为文辞而伤害对全诗诗意的理解。以自己的心意推求作诗者表达的思想,才能得到诗的真实意义。如果只看文辞,《大雅云汉》诗中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存活下来的’,真信了这话,周朝人就早死绝了。”)孟子这段话前后有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讨论《小雅北山》一诗,有人只看到诗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四句,断章取义,提问说:既然舜是天子,为什么不以其父瞽瞍为臣民呢?这只就诗中的几句文辞而错误地领会诗义。孟子回答说:这篇诗,是作者发抒怨气:“所做的都是国家的事,为什么叫我独自劳累呢?”孟子通观全诗,对整个诗义做出正确解释。第二个例子是讨论《大雅云汉》一诗“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二句,孟子指出对这类诗句不可对词语理解得太死、太实,也就是不能把艺术的夸张描写当作真实的事来理解;这实际上是要求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批评都必须注意其语言艺术的夸张、隐喻、象征等特点,不可只看个别字词的表面意思。

关于以意逆志的理论,不拘泥于个别词句的表面意义,不断章取义而通观全诗,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以己之意去推求作者之志,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解释说:“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在这样的推求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鉴赏者或批评者之“意”,是主观性很强的一种精神活动。当推求者的意和原诗作者的意相一致时,可能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如孟子对《北山》、《云汉》的解释;反之,就会以个人的主观之“意”而曲解诗意,如前引孟子对一些诗的解释。

如何理解《孟子》 中的"以意逆志

出自《孟知子万章上》(4)「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咸丘蒙,错解经典中的意思,所以孟子告诫他,不可以因为一个字,而曲解了整个句道子;也不能因为一个句子,而错解了整篇文章要表达的价值观。读文章要设身处地,根据前後文与自身经历,推敲出古专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才能算是有所得。

至於怎麼知道自己於书中有所得,《四书集注》里有引程子的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後又只属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换句话说,读了跟没读一样,就是不曾读,更未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