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磨砖作镜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磨砖作镜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佛教什么是丛林规矩

说到“丛林"还要从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谈起!

马祖创建丛林,百丈订立清规。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这一对师徒,开启了禅宗丛林清规制度的中国化,也为禅宗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据说,马祖道一的老师南岳怀让曾经得到六祖慧能预言:“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蹋杀天下人。”这一“马驹”,便是后来的马祖道一。

道一幼年依止资州唐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后,于开元年中,在南岳衡山传法院终日修习禅定,怀让深知他是法器,便前往诱导,问道:“大德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回答:“图作佛。”

怀让于是取来一块砖,在道一的庵前磨了起来。起初,道一并不予以理睬,但日子久了,他也觉得纳闷,便问道:“你磨砖做什么?”

怀让答说:“磨作镜。”

道一笑着说:“磨砖岂能作镜?”

怀让也反问他:“磨砖既然不能作镜子,那坐禅又岂得成佛?”

道一心中猛然一醒,即向怀让请教法益。怀让于是告诉道一,于无住法不应取舍。这个“磨砖作镜”的因缘,使得道一豁然契悟,礼怀让为师,亲为承侍,长达十年。

道一后来离开南岳,独自往江西开元寺驻锡课徒,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大弘禅风。入室弟子有百丈怀海、南泉普愿等一百多人,世人称他的法脉为“洪州禅”。由于道一的俗姓是马,因此当时的人尊称他为马大师、马祖;道法大开之后,“江西马祖”之名也随之不胫而走。

禅法传入之初,禅宗僧侣大多栖住于律寺,时日一久,龃龉丛生,所以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丛林,作为安顿禅僧之所。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教一向以戒为规范的生活,经百丈禅师的改革而为农禅生活,因此有人批评他为外道。由于怀海禅师住持的丛林位于百丈山的绝顶,故又号百丈禅师。

百丈每日除了领众修行外,必定亲执劳役,勤苦工作,对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极其认真,对于平常的琐碎事务,亦不肯假手他人。渐渐的,百丈禅师年纪老了,但他每日仍随众上山担柴,下田种地,过着自耕自食的农禅生活。弟子们不忍年迈的师父仍做这粗重的工作,因此,大众恳请他不必随众出坡(劳动服务),但百丈禅师坚决地说道:“我无德劳人,人生在世,若不亲自劳动,岂不成废人?”

弟子们阻止不了禅师服务的决心,只好将禅师所用的扁担、锄头等工具藏起来,不让他做工。

百丈禅师无奈,只好用不吃饭的绝食行为抗议,弟子们焦急的问道:“为何不饮不食?”

百丈禅师道:“既然没有工作,那能吃饭?”

弟子们没办法,只好将工具又还给他,让他随众生活。百丈禅师的这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为丛林千古的楷模!

百丈怀海在百丈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禅门清规,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百丈清规”,是禅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百丈怀海撰有: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传给百丈禅寺的僧众,随后流向全国各地的大小禅寺。从此以后,成了历代禅僧们共同遵守的座右铭。由于《百丈清规》的制定,丛林经济得以自给自足,并有其特有的教团组织,所以在会昌法难之后,禅宗仍能一枝独秀地屹立于乱世,乃至传灯一千多年而不衰微。

文言文翻译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六祖初立禅宗,自言接上上根人,往往言下顿悟,一时大兴。至其后,学禅者众,而根利者稀。禅师慈悲,乃为方便,立层层之禅关,树参求之话头,以接引有缘之人。无奈禅意高远,非徒参可得,故说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马祖尝禅坐,怀让问:“图什么?”对曰:“图作佛!”怀让乃磨砖不语,马祖怪之而问,则曰:“图作镜。”马祖曰:“磨砖岂能作镜!”怀让对曰:“磨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岂能成佛!”积雪为粮与之同义,皆为妄用工夫也。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德山宣鉴禅师尝谓同学曰:“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学与无学,唯我知焉。”(《五灯会元·卷第七》)

小大相即的典型象征是须弥纳芥。《维摩经·不思议品》谓“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而大海本相如故。《楞严经》卷2谓“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方国土”,《华严经》更是将此妙谛发挥到极致,所谓“一毛孔内无量刹,各有四洲及大海。须弥铁围亦复然,悉见在中无迫隘”卷38,故万松谓:“《维摩》毛吞大海名小不思议经,《华严》尘含法界名大不思议经。”(《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

金色头陀者,大迦叶也,以往昔装金功德,受报通体金色。世尊拈花,头陀微笑,此正法眼藏始传。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十地者,菩萨十地也。

三乘者,声闻、缘觉、菩萨。

四生者:湿、卵、胎、化也。

六道者,天人修罗,鬼畜地狱也。

此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也。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无阴树大概即指无影树

唐朝大颠和尚注心经----和尚曰:会么?无影树下,啸月吟风。无缝塔前,安身立命!

解注:修到此就是大彻底的人,何谓大彻底?幽灵已过断魂关,无影树下如睡莲。

无影树是指宙心,相传那里的树是倒长,故无影。

无影树就是我们的心性(犟牛老居士《一声佛号就是一切法》)

精觉妙明的本性,不在相对境界之内,你要用相对概念去理解它,永远不可能.任何语言文字,在它身上全安不上.称它为精觉妙明,也只是一时的假名而已.所以禅宗比喻为「无阴树」,「无缝塔」.(《大佛顶首楞严经译解》)

《人天眼目》卷6还收录了《十无颂》,分别吟咏“无影树”、“无孔锤”、“无孔笛”、“无缝塔”、“无底篮”、“无须锁”、“无星秤”、“无底钵”、“无弦琴”、“无底船”等。凡此,皆大大丰富了禅宗哲学喻象。

[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沓。]

曹溪路险此六祖得衣钵后,难逃遁迹经历。鹫岭乃佛说法之地,借为六祖弘法之乡。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自六祖后,五派并弘而成其大。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世人皆知龙王有宝而不知何宝,此处明言三宝也。三宝者佛法僧也。龙树菩萨尝于龙宫得华严。此句言得成就。

早上看百家讲坛,有个用石头磨成镜子的典故,说坐禅是否有用,谁可以给我详细点,谢谢了

磨砖作镜

道一十二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百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度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问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答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专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属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如饮醍醐,通身舒畅。

磨砖作镜是什么意思?

研磨砖瓦欲作成镜子,只能是徒劳无功。此语喻办事不得要领,终不能知成功。原典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坐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道?”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奇怪道:“磨砖岂得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回?”接着怀让开导道一说:“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是打车对还是打牛对?你是学坐禅,还是学作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答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一番话使道一如梦初醒,于是他拜怀让为师,以后逐成禅宗史上一位著名的禅师

佛性怎么打上去

于法无住

过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位沙门,法号马祖道一。他励志苦行,在衡山常常整日坐禅,用功不辍。当时,怀让禅师见他气度不凡,专心向道的志气可嘉,知道他是一个可造之法器,就设法想开导他。

有一天,怀让禅师问马祖说:“你整日坐禅,是为了什么?”

马祖回答说:“为了成佛呀!”

怀让禅师听后,便拿了一块砖头,在他庵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一开始,马祖并不在意怀让禅师的奇怪举止,等到磨得时间久了,马祖才忍不住问对方说:“你磨这块砖头作什么呢?”

怀让禅师说:“我要将它磨来作镜子。”

马祖说:“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笑着说:“既然我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你坐禅就能成佛吗?”

马祖听了非常迷惑,便很恭敬的请示说:“那么,我应当怎样做才对呢?”

怀让禅师没有回答他,反问道:“比如有人驾牛车,如果车不走,到底是要打车呢?还是打牛?”

马祖无法回答。

怀让禅师为了要唤醒马祖的执迷不悟,便进一步对他说:“你是学习坐禅?还是学习坐佛?如果学习坐禅,禅并不是坐或卧等等的形式;如果学习坐佛,佛又不是固定的外相形状。对于现象世界的任何形相,不可执着,不应有所取舍。因此,你如果想要由这样坐禅成佛,就是杀死活生生的佛;如果你固执于坐相,决不是超越生死的正路。”

马祖听了恍然开悟,如饮醍醐,便放弃了苦行坐禅的法门。

我们的身体就象是一部车,心里的思想就等于是拖车的牛。坐禅身不动,好像车子是停住了,可是思想的牛还是在心中乱跳,那纵然坐禅坐到死,又有什么用呢?禅宗一向非常重视坐禅,但是怀让禅师却又说坐禅成不了佛,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坐禅确实不能成佛,不过一般人还是得坐禅。释迦牟尼佛是坐禅成道的,过去的修行人也都在打坐。如果说,不论学佛或未学佛,只要打坐皆可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成佛或者是开悟,都是在于心,不在于坐。是在于心能不能明净?是不是能够没有执着、没有挂碍?不在于坐的姿势好不好?坐得久不久?腿痛不痛?这是了不相关的。如果只固执于坐禅的外在形式,心执著于外在的现象,那是不能使我们心灵达到清净空明,自由无碍的境界。同样的,如果固执于成佛的外在形相,那么必然失去了佛所启示的终极目标。

自古以来,佛教的各宗派都不反对坐禅,也确认打坐可以产生安定心的功能,但是心的安定,并不等于就是开悟成佛。如果像马祖那样不断的坐禅,是无法开悟的。所以,怀让才以磨砖作镜的行为,来点醒马祖。马祖放下了对坐禅的执着,转由心上去用功,所以最后他果然得到大成就。

佛教常以“镜”作比喻,人心如镜,对外境生出了种种的色相,如不对境,色相即不生。如果自己能够明白心如镜的道理,进一步就可了知镜本无色,无论对或不对外境,其实镜体的本身都无色相,所以心中如果不执著于外在一切相,自然就法体清净,能够体证一切法空,这就是用心的方法。

所谓“于法无住,不可取舍”,关键在于心,心灵对于一切万法,不可有肯定或否定那种绝对化的分别。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若要成佛,只要直指心性,在心性上用功,因为心地就是道场,即是修行下手处,心外无法可修。

但是,我们千万要小心,不可误解祖师之意,以为明白心性就可以成佛,不用坐禅了。因为明白心性并不等于证到了佛性,住于佛性之中,所以达摩初祖见性后还在嵩山面壁九年入定,为的就是能如如住性境。

现代的学者一点静坐的工夫都没有,便拿“坐禅非道”的口头禅,为自己辩解,这是自己耽误,不是开悟。要实证佛法,除了学习坐禅以外,还要融汇佛法的心印。当心中灵光一闪,把过去现在未来人我是非一齐放下,此时自然就显现出光明的心体和万里晴空无私的境界了。

转自

第三世多杰羌佛?佛教正法中心:http://www.tbdchq.org/menu.php?cat=detail&id=1225848206

恭读更多佛教正法文章请点击:

第三世多杰羌佛?佛教正法中心:http://www.tbdchq.org/

"磨砖为镜,积雪为粮"出自何处,有何典故?

http://www.popbook.com/mz/xyj/XYJ_008.htm

《西游记》

明·吴承恩

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zhidao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这一篇词名《苏武慢》。话表我佛如来,辞别了玉帝,回至雷音宝刹,但内见那三千诸佛、五百阿罗、八大金刚、无边菩萨,一个个都执着幢幡宝盖,异宝仙花,摆列在灵山仙境,娑罗双林之下接迎。如来驾住祥云,对众道:我以容——

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磨砖成镜

《景德传灯录·百慧能大师》:“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麽?’一曰:‘图作佛。’师度乃取一砖於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麽?’师专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后用作比喻事情不能成功的典实。属亦作“磨砖作镜”。

“积雪为粮”则是关于苏武的,传说苏武被匈奴拘禁的时候是积雪为粮的。

苏武慢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来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曹溪路自险,鹫岭云百深,此处故人音沓。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以上的词句出自《苏武慢》度,录自《西游记》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马祖尝禅坐,怀让问:“图什么?”对曰:“图作佛!”怀让乃磨知砖不语,马祖怪之而问,则曰:“图作镜。”马祖曰:“磨砖岂能作镜!”怀让对曰:“磨砖既不道能作镜,坐禅岂能成佛!”积雪为粮与之同义,皆为妄用工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