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帝鉴图说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帝鉴图说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嘉言懿行 修身立德是出于哪里,在解释下意思

成语:嘉言懿行

拼音:百jiāyányìxíng

成语解释:嘉、懿:美,好。常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一般作主语、宾语。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举例说明:这部书叫《帝鉴图说》,度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嘉言懿行。(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修身

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儒家以修身为教育八条目之一。

唐元稹《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慎独以问修身,推诚以事朕。”

鲁迅《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意思其实很明白,是要小百姓埋头治心,多读修身教科书。”参阅《礼记·大学》。

立德

树立德业。

《左传·襄公二十答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回无穷。”

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答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嘉言懿行出处:《朱子全书·来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意思是:嘉、懿:美,好。常指有益的言论和高源尚的行为。一般作主语、宾语。修身立德出自典故: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百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三国·诸葛亮《勉侄书》)大度意是

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纯洁。通过自我反问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答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

这是古人常说的两个短语,不知是出自哪部书或者哪篇文章。

“嘉言懿行”,指圣贤们高尚的道德(如虚云老和尚的一生行事)以及他们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而后告诉人们的富有教益的语言(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如弘一大师的《晚晴道集》中的格言等);“修身立德”中的“修身”就是古代人效法圣贤而不断以他们讲的做人的道理来改正自身的缺点与错误,专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立德”,就是这些修行之人通过自己的“修身”而树立起伟大的人格,让自己成为他人培养道德情操的榜样。

可以这样理解这两个词语:“嘉言懿行”是我们学习的教科书;“修身立德”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属。

南无阿弥陀佛!

嘉言懿行。成语解释:嘉、懿:美,好。常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一般作主语、zhidao宾语。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修身立德。专立德,是指树立德业,修养品德。属修身,是指陶冶情操、涵养德性。立德是目的,修身是手段,二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立皇帝 首席活太师 九千岁

立皇帝——刘谨。极受正德信百任,坐皇帝又不勤于政务,人家拿太监的工资,干皇帝的活,得这样一个称号也没什么了;

首席度活太师——张居正。以往太师这一荣誉称号只会追封给死去的大臣,回但老张头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九千岁——魏忠贤答。这个没得争了,以前没少看这类书籍、电视,舍小魏其谁!

“立皇帝”——刘瑾

刘瑾,明正德年间宦官,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

弘治年间犯罪赦免后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掌权后趁机专擅朝政,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为“八虎”之首,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他被认为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刘瑾被判以凌迟。

“首席活太师“——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

。江陵人

,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1582年(万历十年)7月9日(六月二十)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张居正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

“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许多地方官员为了免遭迫害,都极力巴结魏忠贤,竞相为他建造生祠。到熹宗末年,魏忠贤的生祠已经遍布天下。生祠中供有魏忠贤塑像,行人经过要行五拜礼,呼九千九百岁。九千岁是魏忠贤的自称,只比“万岁”少了一点儿。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主明臣直的帝鉴图说

对奏疏的格式,他也按讲官们进讲的范例去衡量。一次,朱翊钧发现,京省试录中有的称臣,有的又没有,并且刊文抬头多误,便又询问起阁臣是何原因。当得知先朝故事,两京试录以主考钦命称臣,各省考官为按臣所聘不称臣,而刊文抬头之误,为考官们忽略,未向贡士讲明时,便命礼部申明体格,并将有过失的考官夺去两月薪俸。

渐渐地,对奏疏字里行间的一些问题,朱翊钧也能窥视出一些名堂来。一次,吏部拟升瑞安主簿汪玄寿为知县,朱翊钧没有同意。善于察言观色的吏科给事中王希元便指责汪玄寿有关节私书,力陈刀笔吏不可为正印堂官,言语中暗刺抚按和吏部。张居正问他对此疏的意见,他即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王希元所说的私帖,似乎指责的是吏部,但又不明说,这是为什么?次日便将王希元夺俸半年,调任云南按察佥事。还有一次,吏部疏拟调大名道兵备副使陶大顺到湖广,湖广兵备道较之大名道规格要高,这是升迁,可是陶大顺刚由兵部职方郎中调任大名,还不满一月,于是他召来阁臣,问道:此人数日前领的敕命,如何现在迁转这么快呢?当阁臣解释:陶大顺是讲官陶大临的兄长,他的兄弟陶大临和自己的儿子尚宝司丞陶允淳都刚死,未及安葬,大名距离他们老家浙江会稽较远,按例他在任职间,不得离职回家,便奏请吏部改任离家较近的湖广,以便办理家人的丧事,朱翊钧这才不予追究。

知识的积累,历练机会的增多,在朝堂上对大臣们出班奏事,也逐渐能应答自如、得体。万历二年(1574)八月四日,朱翊钧在皇极殿升座,礼部尚书万士和出班上奏,乞请禁止缙绅生活奢靡,朱翊钧当即表示嘉许,同时向在场的大臣们关照一句,做大臣的应为下级官吏表率,不得空文戒饬,而自己依然我行我素。三年(1575)五月十四日,吏科给事中杨言出班奏上六事,提出:一、就近迁改以免旷废;二、久任教职以育人才;三、清理军屯以足兵食;四、均平里甲以苏民困;五、严革诈伪以清驿递;六、禁止迎谒以息奔竟。朱翊钧当场表示深有同感,有意整刷。

每次升朝,自然都有许多礼仪和讲究,朱翊钧不但自己认真恪守,也要求大臣们一丝不苟。万历五年(1577)正月二十四日,朱翊钧在皇极门升座,接受进京朝觐官的入谢。这些参加朝觐的地方官,平常从未受过朝仪的训练,进入皇宫以后,有的没有接到命令,便先自走上了御道,有的听到圣旨后,又乱作一团。对此,朱翊钧给予了从重的处理。上蔡知县庄鹏举因过于紧张忘记脱冠而被下狱,御史王民顺、帅祥,序班罗应升等全部夺俸三月。万历七年(1579)十月十九日,朵颜等卫派人入朝,有位叫伯忽的福余卫头目,黎明时分误入崇文门被抓住,还打伤了阍者,朱翊钧闻讯后,一面谕令革去伯忽赏赐一半,另外对失职的提督会同馆主事、序班等官吏也予以处罚。

朱翊钧从皇父手中承袭的政权,已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士习浇漓,官方勅保。

嘉懿是什么意思

嘉懿的意思:

嘉和懿都有美好之意,取百义于嘉言懿行(亦作嘉言善行)一词。

拓展资料:度

1、嘉言懿行:

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知。

◎?《尚书·大禹谟》:道“若允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贤宁。”回宋·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这部书叫《帝鉴图说》,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高阳《玉座珠帘》上册答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参考资料:汉典-嘉言懿行

嘉懿:具有美好、伟大之意,表示祝福百、吉祥。

资料拓展:嘉:善,美。度

幸福;吉祥。

蒙获嘉瑞,赐兹祉福。

乐;欢娱。

赞美,称道、颂扬事物的美好。

古代问五礼之一。包括冠答、婚、贺庆、飨、宴等的礼仪。

嘉-百度百科懿:从壹,表示专一。

美好。

大。如:懿度(权大度);懿伟(伟大)。

深。如:懿筐(深筐)。

懿-百度百科

嘉(jiā)?的五种含义:

1、善;美。如:嘉谋;嘉言。陆机《吴趋行》:“山泽多藏育,土风清百且嘉。”

2、赞许;表扬。如:嘉奖。曹丕《槐赋》:“有大邦之美树,惟令质之可嘉。”

3、吉庆;度幸福。《汉书·礼乐志》:“休嘉砰隐溢四方。”

4、欢乐。如:嘉会。

5、姓。宋代有嘉正、嘉承。

懿(yì)的含内义:1.美好(多指德行)。:嘉言~行。~范。~德。~旨(皇后或太后的诏令)。

拓展资料:

嘉言懿行

拼音是jiāyányìxíng,汉语成语,常指有益的言容论和高尚的行为。出自于《朱子全书·学五》。

【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嘉懿是什么意思

一方面,可将这个词语拆开来解读·:嘉,指的zd是善,美。懿(yì),意指美好(多指德行):嘉言~行。~范。~德。“嘉懿”由此可解读为美好的德行。

另一方面,这个词语取自成语嘉言懿行:嘉言懿行,意为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这个词语常用作名字,被赋予了很好的寓意。

资料引申:

成语嘉言内懿行详细说明

嘉言懿行拼音:jiāyányìxíng成语解释:嘉、懿:美,好。常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与瑰意琦行意思相近,与污言秽行词义相对。一般作主语、宾语。成语出处:《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举例说明:这部容书叫《帝鉴图说》,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嘉言懿行。(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英文翻译:finewordsandloftydeeds

常用程度:常用词语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懿,不能读作“zī”;行,不能读作“háng”。

成语辨形:嘉,不能写作“佳”;懿,不能写作“义”。

嘉和懿都是美好的意思,美好(多指德行,指有关女子的):嘉言~行。~范。~德。~旨(皇后百或太后的诏令)。形声。从壹,恣声。“壹”表示专一。本义:美好)同本义〖fine〗懿,美也。

扩展

嘉言懿行,拼音是jiāyányìxíng,汉语成语,常指有益度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近义词专】:瑰意琦行

【反义词】:污言秽行、为非作歹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

【例句】?刘老师上课时常举些模范人物的~来启发学生。

这部书叫《帝鉴属图说》,出于明朝张居正的手笔,辑录历代贤主的嘉言懿行。

出自于《朱子全书·学五》。

帝鉴图说的目录

上篇圣哲芳规

01任贤图治

02谏鼓谤木

03孝德升闻

04揭器求言

05下车泣罪

06戒酒防微

07解网施仁

08桑林祷雨

09德灭祥桑

10梦赍良弼

11泽及枯骨

12丹书受戒

13感谏勤政

14入关约法

15任用三杰

16过鲁祀圣

17却千里马

18止辇受言

19纳谏赐金

20不用利口

21露台惜费

22遣辛谢相

23屈尊劳将

24蒲轮征贤

25明辨诈书

26褒奖守令

27诏儒讲经

28葺槛旌直

29宾礼故人

30拒关赐布

31夜分讲经

32赏强项令

33临雍拜老

34爱惜郎官

35君臣鱼水

36梦裘示俭

37留衲戒奢

38弘文开馆

39上书粘壁

40纳箴赐帛

41纵鹊毁巢

42敬贤怀鹞

43览图紧杖

44主明臣直

45纵囚归狱

46望陵毁观

47撤殿营居

48面斥佞臣

49剪须和药

50遇物教储

51遣归方士

52焚锦销金

53委任贤相

54兄弟友爱

55诏试县令

56听谏散鸟

57啖饼惜福

58烧梨联句

59不受贡献

60遣使赈恤

61延英忘倦

62淮蔡成功

63论字知谏

64屏书政要

65焚香读疏

66敬受母教

67解裘赐将

68碎七宝器

69受言书屏

70戒主衣翠

71竟日观书

72引衣容直

73改容听讲

74受无逸图

75不喜珠饰

76纳谏遣女

77天章召见

78夜止烧羊

79后苑观麦

80轸念流民

81烛送词臣

述语

下篇狂愚覆辙

01游畋失位

02脯林酒池

03革囊射天

04妲己害政

05八骏巡游

06戏举烽火

07遣使求仙

08焚书坑儒

09大营宫室

10女巫出入

11五侯擅权

12市里微行

13宠昵飞燕

14嬖佞戮贤

15十侍乱政

16西邸鬻爵

17列肆后宫

18芳林营建

19羊车游宴

20笑祖俭德

21金莲布地

22舍身佛寺

23纵酒妄杀

24华林纵逸

25玉树新声

26剪彩为花

27游幸江都

28斜封除官

29观灯市里

30宠幸番将

31敛财侈费

32便殿击球

33宠幸伶人

34上清道会

35应奉花石

36任用六贼

述语

“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是崇祯说的吗?

是的,崇祯临死前,咬破手指所写的血书,至今读来让人泪流满面:朕死后,摘下皇冠,披头散发,没脸去见列祖列宗。贼军可以随意分裂我的尸体,但请不要伤害一个百姓,他们是无辜的!同时留下一句:“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此句与一代霸王项羽临终话语何其相似: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

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三月十七日,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八日晚,崇祯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称万寿山,今北京景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李自成军攻入北京。太监王廉急告皇帝,崇祯帝在宫中饮酒长叹:“苦我民尔!”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被一剑刺死。

崇祯帝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勋戚周奎、田弘遇家。回宫后写下诏书,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助太子朱慈烺。又命周皇后、袁贵妃和3个儿子入宫,简单叮嘱了儿子们几句,命太监将他们分别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说完解带自缢而亡。崇祯帝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

崇祯帝召来15岁的长平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刀来砍中了她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她昏死了过去。同时也挥剑刺死了自己年仅六岁的么女—昭仁公主。

崇祯帝又砍死了妃嫔数人,并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张皇后自尽。懿安张皇后隔帘对朱由检拜了几拜,自缢身亡。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然后崇祯帝手执三眼枪与数十名太监骑马出东华门,被乱箭所阻,再跑到齐化门(朝阳门),成国公朱纯臣闭门不纳,后转向安定门,此地守军已经星散,大门深锁,太监以利斧亦无法劈开。

三月十九日拂晓,大火四起,重返皇宫,城外已经是火光映天。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说:“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最后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3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好学不倦

崇祯帝还是一个好学不倦的皇帝,博览群书,举凡《四书》《五经》《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皇祖明训》《帝鉴图说》等典籍几乎朝夕不离手。他还命令武英殿中书,画历代明君贤臣图,写《正心诚意箴》,制成屏风,分别安放在文华殿、武英殿,以便随时激励自己。

年号起名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十余日,朱由检在皇极殿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崇祯。

在选择年号问题上,朱由检颇有斟酌。当时阁臣提供四个年号供他选择,一为“乾圣”,朱由检说“乾为天,圣则安敢当”;二为“兴福”,朱由检说“中兴甚好,亦不敢当”;三为“咸嘉”,朱由检认为“咸旁为戈,今方欲息干戈,勿用”,于是选择崇祯为年号。

僧尼相配

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天清军内犯,兵部主事沈迅提出了一个荒唐的建议,请求崇祯帝以天下僧人配尼姑,编入里甲,三丁抽一,可得兵数十万。崇祯帝居然认为沈迅的建议十分有理,其言可行,立即将沈迅改任兵科给事中。

占卜迷梦

一夜崇祯皇帝梦见人写个"有"字,便叫宦官悄悄去拆字以占吉凶。那太监刚说拆个"有"字问军国大事,先生就说:“不好!‘有'字是大明江山已去了一半。”

密室藏画

崇祯帝上吊后,在其身上的遗言旁边又有一行书写到:“文武百官全都倒东宫行在去。”原来崇祯帝以为内阁诸臣已经看到了他所写的朱书,却不知道实际上内传将朱书送入内阁时大臣们早已四散逃命了,内侍放在桌子上便走了,因而文武群臣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书。

当初大内中有一间密室,看管的十分严密,相传其中有刘诚意所藏的秘记在内,说没有重大变故不能随意开启。到此时,事情紧迫,众人开启来看,看到是一副绘图三轴,最末一轴图像酷似崇祯帝模样,身穿白背心,光着左脚,披头散发悬在空中。于上吊后的崇祯帝的情况没有任何别。

大明陪臣

崇祯十七年,有个朝鲜人崔孝一来到在北京昌平县城外的崇祯帝墓前,绝食七日而死。像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中国史书是绝不会记载的,但朝鲜的正史和野史却大书特书,赞美这人是“千古义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崇祯帝

“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zd这句话事实上崇祯从没这么说过,是后人根据他的遗嘱总结出来的,他的遗嘱内容是: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意思是:我亡国,固然是因为内我德行不足,上天的作对(是指当时自然灾害持续十几年),但也是这些大臣也害了我....。容

而面对李自成的大军势如破竹,崇祯在书案疾书‘文臣人人可杀",这应该是崇祯自己说的。

其实即使是不认真阅读崇祯一朝历史的网友,也能根据“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一句的称谓判断出这话绝非崇祯原话。

如果此话出自崇祯之口,他认zhidao为自己不是回亡国之君,那么称谓应该是“朕”而不是“君”,即“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由此可见,这话是清朝研究历史的学者所说的。

至于“文臣人人可杀”一句,从目前流传的史料和学家认知来看,普遍认为是在紫禁城被李自成军队攻破前,崇祯皇帝用指头蘸水写在几案上,给贴身太监王承恩看的,这答一情节也被民间传说广泛引用。

“朕非亡国之抄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事实上崇祯从没这么说过,是后人根据他的遗嘱总结出来的,他的遗嘱内容是:朕凉德百藐躬,上干天咎度,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问人。意思是:我亡国,固然是因为我德行不足,上天的作对(是指当时自然灾害持续十几年),但也是这些大臣也害了我..答..。

今天历史风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崇祯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的一个有趣之处,就是会有一定相似的重复,虽然不尽相同,却会有惊人的相似,让我们对那些久远且记录不多的历史,有了更多参考。

比如对于秦帝国的灭亡,船夫曾经用汉宣帝教育太子的例子,推论出公子扶苏并非合格的继承人选,即使扶苏继位也未必做得会比胡亥好。同样,今天船夫再来用崇祯继位后的困局,试图去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秦二世,若不赞同,不妨权当笑谈。

崇祯的困局

天启皇帝和秦始皇一样,死的都很突然,且都没有来得及为继任者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不仅是指大宦官魏忠贤,还包括势力庞大且掌控舆论的东林党。天启皇帝在位时,两股势力间一直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宦官势力和文官集团斗得不可开交,甚至剑拔弩张,一旁的皇帝却可以始终置身事外,坐收渔翁之利。

东林党和魏忠贤虽然心知肚明,但面对木匠皇帝的阳谋,也无可奈何。这就形成另一个十分巧妙的三角平衡,稳固且牢靠。此时的皇权,虽然无法做到朱元璋或明成祖时期那样的一言九鼎,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却也不会因为一家独大,而蒙蔽天子视听。因为不论一方说了假话还是真话,另一方定然会来“告密”,两个不同的剧本,一对比自然不难找出逻辑漏洞,真相就浮出了水面。

揭秘:秦二世与崇祯有什么相似之处?

天启皇帝这手玩的不亦乐乎,以至于心情好时会去做木匠活,这与他那位沉迷炼丹,却将臣子玩弄于股掌间的先祖嘉靖皇帝倒是有一拼。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将此中心得传给宝贝弟弟崇祯,便一命呜呼了。遗孀张皇后又因为早年丧子之痛对魏忠贤恨之入骨,便潜移默化地加深刚继位不久的崇祯帝对魏忠贤的仇恨。《明史》中对于张皇后与为魏忠贤夫妇的恩怨有着详细记载:

三年,后有娠,客、魏尽逐宫人异己者,而以其私人承奉,竟损元子。帝尝至后宫,后方读书。帝问何书。对曰:“《赵高传》也。”帝默然。

就这样没多久,崇祯帝便设下杀局灭了魏忠贤及其背后的宦官集团。但接下来他所要面对的却不是一片坦途,而是绝望的深渊。没有了宦官集团的制衡,东林党一家独大,彻底蒙蔽了崇祯皇帝的视听,这下子皇帝真的成为了孤家寡人,政令出了紫禁城就不好使了。或许从崇祯赐死魏忠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明朝最终的结局。这里千万不要误会魏忠贤有多么忠君爱国,而是两只恶虎争斗正酣,旁边的人却突然用枪打死了其中一只,那另一只自然会对人张开血盆大口。

崇祯破坏了平衡,却没有补救措施,这才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那么不杀魏忠贤,而是杀文官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秦二世的结局便是答案。

秦二世的选择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强势君主,所以在皇帝、宦官和文官这个三角平衡中,秦始皇扮演的就不是简单的“裁判员”了,更像是威严的老师,让宦官和文官只有唯唯诺诺听命的份,不敢有半点违逆之心。这一点在秦始皇死后的初期可以看出,李斯和赵高惯性地维持了一段蜜月期,就是因为秦始皇的余威仍在,让他们下意识地还想抱团取暖。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仓促继位的秦二世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其威严更不足以压制在宫里势力根深蒂固赵高,以及在朝堂上一呼百应的李斯,攻守之势逆转。如果此时秦二世选择和天启皇帝一样的做法,鼓励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内斗,或许秦朝完全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只可惜秦二世和崇祯一样冲动,只不过他将矛头指向的不是宦官,而是文官集团的领袖——丞相李斯。

皇权的余威仍在,在秦二世授意,赵高推波助澜的“努力”下,李斯惨死狱中,赵高终于一家独大了。当赵高在朝堂上牵来一匹鹿却将其说成是一匹马时,群臣的符合或许会让秦二世“思念”丞相李斯的存在吧。

秦二世的犯罪时间?

不可否认司马迁也是文官集团的一员,所以在其所著的《史记》中对秦二世的骄奢淫逸大书特书,并直接将陈胜吴广的起义,归咎于秦二世为修建宫殿而征发的徭役。但我们要知道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考虑到尸体腐败用咸鱼遮掩,所以当时应该是夏天,当回到秦都咸阳至少也是秋天了,秦始皇发丧,秦二世继位,每一项没有个把月都很难完事,所以这一年秦二世干不了别的。

到了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还要忙着跟赵高一起除掉李斯,而就在这一年秋天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个人想要犯罪,总要有犯罪事件吧,但就上面的时间顺序来看,秦二世就是想骄奢淫逸,时间也很紧张。古时候可没有互联网,虽然不至于“交通全靠走,交流全靠吼”,但也强不了多少。所以我们很难想像,秦二世刚放松了几个月,远在六国故地的百姓就人人皆知了。

这不是在说笑,而是在嘲笑人们的智商,地方与中央的信息交流,时间至少会有几个月的迟滞,陈胜吴广的起义,更可能是类似于沙丘之变那样的蓄意为之。即使秦始皇不死,秦二世不继位,又或者是公子扶苏继位,它都会爆发。

至于它的口号或许会将“公子扶苏”换成“公子胡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