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述而不作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述而不作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孔子是公认的大学问家,但孔子称自己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的自我评价:“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抄,窃比我于老彭。”意思是自己仅传述既有内容而不进行创始性的工作。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解释:“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克及。……孔百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孔子说“述而不作”既是一种自谦,也是一种做学问度的严谨态度,同时说明学问之不易。

希望采纳

孔子的述而不作是不是以述为作?

我感觉也可以按照你说的那样理解;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zd窃比于我老彭。’”

语出:《论语·述而·第一》

历代注家对“老彭”的考证十分繁琐,而对当今普通学习者而版言,老彭是谁已无关宏旨,重点了解前两句即可。这里只回答、解读第一句。

朱熹注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对述、作二字的解释,各家一致。权对全句的理解也无分歧,即孔子说自己只是传述或阐述旧的典籍和历史,而没有新的创作。还有一点大家看法亦同,此乃孔子谦辞。

孔子为何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知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仅传述既有内道容而不进行创作。但事实上,正像孔子的有关工作所显示的,在其传述中实专际上包含了创作的义涵。也就是说,孔子虽采取了“述”的形式,但却有着“作”的内容。因此,也可以把这种经典诠释方式属称作“以述为作”。

《中庸》第百二十八章曰:“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度,亦不敢作礼乐问焉。”朱熹引郑玄注云:“言作礼乐者,必圣人在天子之答位。”孔子有其德而无其位,就版采用“述而不作”的方式,继尧舜三代之道统,发礼乐权制度之体义,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述而不作"什么意思?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语出:《论语·述而·第一》

历代注家对“老彭”的考证十分繁琐,而对当今普通学习者而言,老彭是谁已无关宏旨,重点了解前两句即可。这里只回答、解读第一句。

朱熹注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对述、作二字的解释,各家一致。对全句的理解也无分歧,即孔子说自己只是传述或阐述旧的典籍和历史,而没有新的创作。还有一点大家看法亦同,此乃孔子谦辞。

孔子教弟子,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修《春秋》,实际上是述中有作。一方面,孔子本人执笔著书,如《春秋》和《易传》的部分篇章;另一方面,孔子的思想继往开来,自成体系,开儒学之先河。有学者认为,即使以西方哲学概念为标准,孔子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伦理哲学、政治哲学等诸多方面也都有不朽建树。更多学者认为,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上影响广泛而又深远的伟大篇章。愚以为,孔子发现的中庸之道是人间之大道、正道,它独具特色,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世界观。

孔子为何“述而不作”,学者论述不多。钱穆先生继承古人说法,认为:“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从客观情况说,春秋时代学在官府,除国家史官外没有私人著书立说的风气。按现代传播学理论分析,中国的文字传播萌芽很早,但发展缓慢,春秋时代仍以口头传播为主,文字传播至战国时代才蔚然成风。从主观情况说,孔子虽首创私学,致使学术下移,但他志在改造政局和培育弟子,晚年则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整理典籍上;也就是说,孔子从未想到过以文字形式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孔子没有什么专著,这确实会影响到后人对他的认识、分析和评价。倘若再对《论语》和《论语》类文献读不通,悟不深,则难免要贬低孔子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在孔子的著作中,看不到什么思辨的哲学,因为他仅仅是一位重实践的政治家。”“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可以想见,黑格尔看到的“孔子的著作”,只是翻译得十分蹩脚的《论语》(西方公开得知《论语》《大学》《中庸》和《周易》六十四卦及含义,是比利时来华传教士翻译的拉丁文本,一六八七年在巴黎出版)。黑格尔也许大致弄懂了其中“礼”的内容,对“仁”恐怕还是一知半解。尤其令人遗憾的是,辩证法大师竟然视中庸之道而不见,这只能说明西方哲人并不懂得东方人的思维特色及思想特质。至于孔子关于“易”的论说,黑格尔根本没见到。

两千四五百年前的中国伟人,能不能戴上近现代西方的一顶帽子,并不重要。况且,还只是黑格尔的帽子。在西方思想史上地位不亚于乃至超过黑格尔的伏尔泰等人,都十分推崇孔子。现代美国《世界名人大辞典》和英国一九八五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举的世界十大思想家完全相同: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托马斯·阿奎那、伏尔泰、康德。黑格尔的个人看法并不能抹去孔子的光辉。

黑格尔对一部分中国人影响极大,因此就有人拾其牙慧,用几乎一模一样的语言贬低孔子。一位知名学者在《老庄新论》中说:“孔子的思想领域里,形而上学思维几乎是一片空白,孔学中也见不到系统的认识论,没有丝毫辩证法思想。”这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堂堂学者,褒老庄贬孔子何至于此!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解释 翻译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一、原文:春秋?孔子《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二、分析:

孔子提出了“述而不作”的原则,这反映了孔子思想上智慧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述而不作”的治学方式,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作用。

扩展资料

一、后世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二、相关成语

述而不作[shùérbùzuò]

【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爱好古时候的东西(信而好古)。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译文】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

译文:

孔子说:“只是传承古代优秀文化而不作革命,相信而且喜百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殷初的老彭。”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注释:

(1)、述而不作:述,传述。度作,革命。

(2)、窃:私,私自,私下。

(3)、老彭:人名,是殷初一位热心社会教育的“贤大夫”。

出处:《论语·述而》——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问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答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专子,并加以注释。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属《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百于我老彭。”

【注释】

述而不作:述,传述旧闻。作,创始义,亦制作义。如周公制礼作乐,兼此二义。孔子有德无位,故但述而不作。

信而好度古:谓信于古而好之。孔子之学,主人文通义,主历史经验。盖人道非一圣之所问建,乃历数千载众圣之所成。不学则不知,故贵好古敏求。

窃比于我老彭:老彭,商之贤大夫,其名见《大戴礼》。或即庄子书之彭祖。或说是老聃彭祖二人,今不从。窃比于我,谓以我私比老彭。

本篇多记孔子之志答行。前两篇论古今贤人,进德有专渐,圣人难企,故以孔子之圣次之。前篇末章有有德无位之感,本篇以本章居首,亦其义。是亦有憾叹之心。

【白属话译文】

孔子说:“只传述旧章,不创始制作,对于古人,信而好之,把我私比老彭吧!”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什么意思

意思是: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李耳和彭祖。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这是孔子的一种治学方式,及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只将古代好的东西做陈陈相因,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

《述而篇》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扩展资料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

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我国古时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管是政治学说,还是社会理论,乃至人生哲学都不乏深刻的洞见。这是先贤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

孔子曾在《八佾》中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汲取了夏礼和殷礼的长处,并在夏礼和殷礼的基础上经过演化和发展,而变得更为完善。这就是从历史中汲取的经验,孔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反复强调传统的重要跬。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孔子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并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问之道,关键就在于是否愿意虚心受教。其次,则对所学应当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

一个人只有真心喜欢先人的智慧,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精妙。而且,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这种智慧是真正的精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述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