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莆田县志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莆田县志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莆田历史事件

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夏商时,莆田区域属“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时,是“七闽”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属闽越地。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莆田被正式纳入行政建制以来,秦王朝时期,从建立闽中郡到纳入行政建制,南朝时期,置莆田县。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不久,改闽州为丰州,州署设晋安郡(今福州)。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分南安地(今泉州)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郡治今泉州南安丰州。自此,莆田方有独立之县冶,所辖之地相当于今莆田区域范围。隋开皇九年(589)再置莆田县,由于南安郡人口不足而被撤销,下辖的莆田县也被撤销。唐朝武德年间622年,莆田再次置县,至闽国时期,属泉州.宋太平兴国年间析平海军(今泉州)莆田、仙游地设立兴化县,后改兴化军,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元朝末期明朝前,泉州莆田出现亦思巴奚战乱.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清朝前期开始莆田仙游两县属兴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厦门)。

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经湄洲湾时,修葺并扩建妈祖庙。莆田各卫水手亦多随郑远航。景泰四年(1453年)全省乡试中式90名,莆田县占44名,时有“一邑半榜”之誉。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福建巡抚金学曾檄各府县栽种自吕宋国(今菲律宾)引进的番薯(地瓜),以佐五谷。枫亭民众始育番薯苗,销往莆田、永泰及泉州府各县,为当时福建最大的番薯苗基地。是年,刑部郎中仙游人郑瑞星主持修筑杜陂上游一段16里长的陂渠,俗称“官陂”。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水师督施琅率军自平海起航攻澎湖、台湾,郑克塽(郑成功之孙)降,中国重归统一。清朝前期开始莆田仙游两县属兴泉永道(莆田、泉州、永春、德化、大田、厦门)。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莆田人林麟焻、朱元春修《莆田县志》36卷(今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1878年哲理中学(今莆田第二中学)创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兴郡中学堂(今为莆田第一中学)。

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道治设厦门,1914年改名厦门道,原泉州府、兴化府、永春直隶州所辖各县隶之。(现有江苏省兴化市)。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今莆田市、泉州)。民国23年(1935年)10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同安、晋江、南安、仙游、莆田、金门、安溪、永春、德化、惠安。

1949年8月21日解放后,莆田、仙游2县属第五专区(驻泉州),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驻泉州)。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划归福州市,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晋江地区(泉州)。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莆田市,以莆田县部分行政区域为该市行政区域,将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析莆田县地置城厢、涵江2区。将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将莆田县的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

抗战前后日本对福建的侵略

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撞开中国大门后,福建成为受外侮最早的省份之一,在清政府被迫向英国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中,占了两处(福州、厦门)。1894年7月,日本悍然挑起甲午海战。战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霸占了与福建唇齿相依的台湾、澎湖。1898年4月,日本政府照会清政府,强迫中国声明不割让福建予他国,次年又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福州、厦门日本租界协议书及其附件。福建从此沦为日本的“势力范围”。  袁世凯继承了晚清政府的腐败衣钵。他和此后的北洋政府日益投靠日本,日本侵华势力日益扩张。福建人民深感切肤之痛,于是就有了1915年全省呼应的反对“二十一条”斗争风潮,有了“五四”运动时八闽人民为抵制日货在福州南门兜树立的“请用国货”这一不朽丰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大幅度向福建扩张。  [铁证一]日籍浪人潮涌福建。日本把福建强行据为“势力范围”,派出大批浪人,深入福建各地,遍及各个层面。日本最大的浪人团体“黑龙会”最初便是在福州等地开设机关的。这个在中国最早进行间谍活动的日本特务组织,往往以领事馆、学校、照相馆等为掩护。日本侵华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等人都曾作该团体领袖头山满的门生。  厦门和福州成了日籍浪人麇集、从事各种非法营生的场所。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中期,居留福州市内的日籍浪人就有1.5万多人,占福州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这些浪人均负有“政治责任”,是日本侵略军的鹰犬。他们化装成商人、公司代表,或教师、学者,或小贩。有的以开旅社为名,经营赌场、烟馆、妓院等黑业,广推毒化政策;有的勾结内地土匪,走私贩毒,大做军火、鸦片的不法勾当。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浪人大发横财,蓄积武装,为日后的侵略准备内应。浪人还大肆伪造纸币,掠夺财富。报纸为此惊呼:“迩来市面发现假钞票甚多,商民受累不浅”;“伪钞在福建已成为金融界一严重问题”。  日货的涌入也达到了高潮,报纸一片呼叫:“福州日货之拥挤情形,可称已达沸点”;“福州已成华南第一日货销售市场”……  接踵而来的是,日本所谓的“考察团”相继来闽,探测资源,策划修筑铁路,妄图进一步掠夺闽地物产。  [铁证二]文化渗透日甚一日。1932年1月9日,福州《东方日报》出现“倭贼”两字。日本驻福州领事要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永禁该报出版,逮捕主笔”。同年9月4日,厦门《华侨日报》因揭露日本移民及日籍浪人设置赌场、毒窟等罪恶行径,当天被浪人投弹一枚,炸伤职员数人。各地稍有反日倾向的报刊,无不遭到打击和捣毁。  日本驻台湾总督府认为,“如欲控制华南一带之言论,以推展华南政策,必须在闽粤之枢要地点发行报纸”,于是就选择适当的报纸给以补助费用而操纵之。《闽报》、《全闽新日报》等由此成为日本侵略福建的舆论工具,日本帝国主义思想毒素“散布于中国人不知不觉之中”。《全闽新日报》在“西安事变”发生时,竟刊载“蒋介石被枪决”的消息,无耻造谣,惟恐中国不乱,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铁证三]政治攻势加剧。1933年11月,爱国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领导十九路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事变翌日,日本驻福州总领事宇佐美接到日本外务省电训:“如新政府采非友谊的排日行动,以确立关税自主权及撤废不平等条约为名,威胁日侨之生命财产,防止上决采适当处置。”同时,日本借口“保侨”,派驱逐舰6艘由马公港分驶福州、厦门海面,肆意威胁。  11月22日(“闽变”第三天),宇佐美发出了致日本外务省的电传,云:新政府如有侵犯日本权益,则将采取断然处置。在他的要求下,日本军舰以战备的姿态频频开到福建“示威”。  12月22日,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忽然来榕。在闽秘密活动一周后,旋赴台北与日本驻台司令商讨对付“闽变”之法。随后,日军舰艇协同蒋介石的“讨逆军”占领厦门。日本海军陆战队也在福州登陆,向新政府进攻。  “闽变”失败后,日本驻福州和厦门领事馆办事的陆海军武官由原来的一二人,各增至10多人。到后来竟设立起陆军武官处和海军武官处来,加紧对福建诸方面的渗透和掠夺。  1934年,日本间谍泽重信利用日籍浪人林滚、谢阿发、王昌盛等,拉拢国民党派来福建的特派员杜起云,策划华南自治运动,妄图组织伪“华南国”。他们到处颁发伪旗,委派伪职。由于福建民众及全国报界、文化界的揭露与反对,更由于抗日怒潮与日俱增,国民政府处死了杜起云,使“华南国”胎死腹中。  日军并不死心,转派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深入福建各地,纷设特务机关。土肥原长期在华生活,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国的旧军阀了如指掌。这个日本特务系统中有名的“中国通”,是制造中国分裂内乱的专家,他的大半生历史就是一本荼毒中华史。  日本以浪人为侵华先锋,最早在福建进行特务和间谍活动,随着土肥原的入闽“指导”,福建更是成了日本特务组织在华南地区的活动重心,其中以厦门为甚,日本陆、海、外三省临时联合办事处就设于此。策划地方土匪暴动是特务机关的主要活动之一。特务机关暗中以金钱枪械援助土匪、秘密会社,以便在适当时机令他们竖起反叛之旗,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继1935年闽南“农民自治军”从事汉奸活动之后,在特务机关与汉奸、民族败类的勾结下,日本军国主义仿效在华北的故伎,策划了所谓“福建自治运动”,企图利用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作其傀儡,以作为暂时掩盖广大民众的耳目”。1936年3月,伪“福建自治委员会”在厦门鼓浪屿中华旅社秘密开张,17名傀儡委员粉墨登场;9月,“大亚细亚协会厦门分会”又在厦门鼓浪屿柏原旅社成立,公然打起“为促进亚细亚各民族之团结,以谋共存共荣,永维亲善和平”的旗号。  [铁证四]军事攻势肆无忌惮。1936年,日本制定以台湾为中心的海洋侵略政策,妄图控制中国大陆的南进通道。日人打着“亲善和平”的幌子四处招摇时,日军舰艇频频入侵福建沿海:  1936年夏,莆田湄洲湾、惠安崇武海面发现日舰偷测港湾,拍照地形,行动诡秘;  1936年8月5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海军大将高桥三吉率领大小军舰76艘,官兵2.8万余人,从佐世保军港出发驶到厦门港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此事表明,日军日益从“隐蔽的干涉进到武装占领的前哨战的阶段”;  同年12月,日本海军第四舰队司令和第五驱逐舰队司令江户兵太郎等重要军事长官,先后率舰抵达厦门,窥探闽粤防务;  1937年1月,日本海军第五水雷舰队司令细萱、第三舰队司令及川先后抵达福州……日本海、空军在闽粤领空、领海有恃无恐地多番“操演”。  日本军国主义悍然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后,福建备受注目。福建的金门、厦门、福州等地相继沦陷,福建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全力投入到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正规军的福建籍子弟兵,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给侵略者以沉痛打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钟兆云

介绍一个你熟悉的莆田历史名人

巍巍壶公山,清清兰溪水。壶公山水孕育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地灵则人杰,自陈朝郑露“开莆来学”,这里便是人才的摇篮。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自唐以来1200多年间,涌现出2345多名进士,12名状元,14名宰相。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唐●宋

林披(公元733-802年)字茂则、茂彦,号师道,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徐寅(生卒年不详)字昭梦,荔城区人。唐乾宁元年(894)举进士,梁开平元年(907)再试进士,中第一名。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后归乡隐居。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黄滔(公元840-911年)字文江,荔城区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编辑唐代福建人诗作总集《泉山秀句集》30卷,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中。

翁承赞(公元859-932年)字文尧,祖居莆田县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后移居漆林里(今属福清县新厝乡七林村)。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生。唐乾宁三(896年),承赞以进士第三人被选为探花使。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郞。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国号梁,以承赞为右谏议大夫。开平四年(910年),又以承赞为册礼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承赞次为王审知所赏识。其从子乾度,官左补阙,乾度有子六人: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相继于宋建隆(960~963年)、开宝(968~976年)、雍熙年间(948~987年)进士及第。时称“六桂联芳”。宋时建有“六桂祠”至今尚存(在今黄石镇清中村)。

陈洪进(公元914-985年)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行伍出身,投泉州指挥使留从效手下,以军功被闽主王延政封为马步军都校。公元945年,泉州置清源军,陈洪进调为清源统军使,后升清源军节度,兼漳、泉二州观察使。宋开宝八年(975),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献泉、漳二州所辖14个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随太宗收复太原,后被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赐府第于开封祥符县。公元985年病殁,朝廷废朝二日,宋太宗赠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林默(公元960-987年)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自小即习水性,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妈祖”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节。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妈祖庙宇。

蔡襄(公元1011-1067年)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枫亭人。宋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时年19岁。历任谏官、枢密直学士,龙图阁学士,翰林院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历知泉州、福州、杭州、开封府事。他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景ネ右(1036)三年,范仲淹等四臣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名声大震,时年25岁。在任地方官时,他关心百姓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修水利,绿化官道,禁止陋俗,造福于民。宋庆历四年(1044),他奏减福州丁口税;出任泉州时,主持修造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促进了泉州贸易的繁荣和发展。他还撰写《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的贡献。《荔枝谱》为世界上最早的果树栽培学专著之一,近年被译为英法等国文字,流传海外。诗文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称为宋四大家,墨迹有《谢赐御书诗》传世。蔡襄病逝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葬于仙游县枫亭锦岭。

蔡京(公元1047-1126年)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与其弟蔡卞同榜进士,初任浙江钱塘(今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后任起居郎,出使辽国,回来后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曾参与支持王安石变法。宋元ネ右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废止王安石新法,复差役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受到赏识。绍圣元年(1094),蔡京任户部尚书,此时司马光已死,他又帮助章忄享重行新法,推行雇役制,又得章忄享赏识。后徽宗即位,蔡京被降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任职。崇宁元年(1102)后,蔡京又被重用,历任大名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太师等职,先后五度为相。他尽复新法,贬元ネ右诸臣为“奸党”,立党人碑,立于端礼门及各地官厅;又力倡“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设立道观,加重百姓负担。蔡京晚年误国,宋靖康时(1126),被钦宗皇帝放逐岭南(今广东广州),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时年80岁。

郑樵(公元1104-1162年)字渔仲。世称“夹氵祭”先生、“溪西”先生。涵江区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他16岁时从族兄郑厚在越王山下结庐苦读,博览群书,不事科举,立志要“汇天下之书为一书”。他30年著书,10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他第一个创立中国通史体系,写成《通志》200卷、500多万字,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天下三通”,后人对其评价极高。《通志》、《尔雅注》、《夹氵祭遗稿》、《六经舆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叶禺页(公元1100-1167年)字子昂,仙游县人,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初任南海县(今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北部)主簿兼代县尉,后知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孝宗即位,召为尚书郎和右司谏,历吏部侍郎、代理吏部尚书。乾道元年(1165),改任签书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次年一度罢政,后又召为尚书左仆射等职。卒后累赠少师,谥“正简”。叶禺页为人朴实,清廉公正,严以律己,不图私利。自初入仕至为相,田宅不改其旧。

陈俊卿(公元1113-1186年)字应求,莆田市荔城区人。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二名,授泉州观察推官。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不肯依附秦桧,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孝宗即位,他受重用,迁中书舍人,带职任江淮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事。乾道元年(1165)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乾道四年(1168)任宰相,以选贤举能为己任。淳熙八年(1181),上书告老还乡。卒前,他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卒后,孝宗赠太师,谥正献。朱熹远道来莆吊唁,并为之撰写行状。

林光朝(公元1114-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荔城区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后世学者称其为“红泉学派”,尊为“南夫子”。他以名儒召对,任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有《艾轩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中。

郑侨(公元1132-1202年)字惠叔,号回溪,仙游县人。宋乾道五年(1169)考中状元。历任转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任给事中、礼部郎中兼侍讲等职。曾任建宁(今福建建瓯县)、建康(今南京)、福州知府。宁宗即位,召其为吏部尚书。庆元元年后,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及资政殿大学士,拜观文殿学士等。晚年辞官返乡,卒后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陈谠(公元1135-1216年)字正仲,仙游县人。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进士,在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县)、泉州等地任职,升右司郎中、殿中侍御史。以直言触犯当朝宰相陈自强,调任太常少卿奉祠。后起用为兵部侍郎,因上书不纳,遂乞外任,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宁国府。旋除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国宫。宁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告老还乡,卒封清源郡(今福建泉州市)侯,赠通议大夫。曾倡建仙游安利桥、石马桥、金凤桥等。平生博览群书,诗文雅致,擅长书法,楷写尤为雄健有力。

王迈(公元1184-1248年)字实之,号癯轩,仙游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任殿试详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观察推官、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和邵武军知军等职。为官公正,敢于直言强谏。受当朝宰相郑清之器重。王迈还是南宋诗人、文学家,著有《癯轩集》27卷,收入《四库全书》。

刘克庄(公元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荔城区人。宋嘉定二年(1209)以荫入仕,淳ネ右元年(1241)特赐同进士。历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幕、建阳知县、福建帅司参议、广州提举、潮州通判等职,以太府少卿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兼崇政殿说书、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漳州、福建提刑。再召入词馆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讲。累迁兵部侍郎,权工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刘克庄秉性耿直,不满当权者埋没贤能,敢于抨击朝政弊端,一生为官30多载,落职九次。因其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倾注毕生精力于文章诗词。其词有辛弃疾,陆游词风,洋溢着爱国悯民思想,是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编辑其作品,称《后村居士大全集》190卷,收入《四库全书》。

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字君贲、德刚,荔城区人。原名子龙,宋咸淳五年(1269)中状元,度宗赐名文龙。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闽广宣抚等职。陈文龙是南宋抗元将领,曾上书弹劾宰相贾似道一味求和误国,遭打击,愤而辞官。元兵陷福州后,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打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旗帜,坚守兴化城。后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经杭州拜谒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

元●明

陈旅(公元1288-1343年)字众仲,号荔溪,秀屿区人。少笃学,荐为闽海儒学官。后至京都与翰林侍讲学士虞集结为文章知己,由赵世延极力推荐,授为国子助教。元统二年(1334),出任浙江儒学副提举。二年后应召入京,任翰林文字官,迁国子监丞,除文林郎。主张推崇孔孟,仁政爱民。是元代福建著名的文学家,著有《安雅堂集》13卷,收录于《四库全书》。

柯潜(公元1423-1473年)字孟时,号竹岩,城厢区人。明景泰二年(1451)状元及第,历任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掌院事。奉命主持两京乡试一科、礼部会试二科,任东宫讲官、侍经筵等职。所为文章、平妥整洁,诗律清婉。有《竹岩集》收录于《四库全书》。

黄仲昭(公元1435-1508年)原名潜,字行,号未轩,莆田市城厢区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举进士,授编修。因上奏《谏元宵赋烟火诗疏》,被称为翰林四谏之一。皇帝览疏大怒,谪贬湘潭知县,改南京大理寺评事。弘治元年(1488),黄仲绍才被起用为江西提学佥事,不久辞职归里,以讲学著述为事。他在文学、理学、方志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世称“未轩先生”。著有《未轩集》12卷;编撰《八闽通志》、《延平府志》、《邵武府志》、《兴化府志》、《南平县志》等,皆被《四库全书》收录。

郑纪(公元1438-1513年)字廷纲,号东园,仙游县度尾镇人。明天顺四年(1460)二甲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翰林庶吉士、浙江按察副使、南京左通政、南京户部侍郎、大司徒等职。卒后赠户部尚书。他一生经历英宗、宪宗、孝宗三朝,人称“三朝元老”。郑纪为官正直。宪宗时,目睹朝政腐败,不顾杀身之祸,上“太平十策”奏章。要宪宗“远奸邪,任忠良,恤民命,兴礼教”。因忠言未被采纳,愤然辞官归里,隐居二十多年。在家乡兴学劝耕,植树造林,倡修桥梁,崇尚勤俭,做了不少有利于家乡人民的好事。晚年又被起用,任浙江副使,拨粮赈济灾民;上疏朝廷,免除仙游军户役的苛法,减免钱粮。终因受奸臣排挤,再度引退。归隐后还上了19道奏章,为民请命。郑纪博学多才,有《郑东园文集》、《归田录》等传世。

柯维骐(公元1497-1574年)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市城厢区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官南京户部主事,不赴任,闭户专志读书,家居50年足不入公府,四方从学者四百余人,教以务实志、实功、实用之学。地方官十八次荐于朝廷,诏授承德郎,即致仕。著有《宋史新编》200卷。《续莆阳文献》24卷、《史记考要》10卷及诗文《艺馀集》、《河汾传》等。今城厢区东岩山下柯氏祠堂,即柯维骐编撰《宋史新编》的地方,有修史堂。

林兆恩(公元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世称“三教先生”,教徒尊为“三一教主”“三教度世大宗师”。荔城区赤柱巷人。他无意科举,专研宋儒和当时王阳明的“身心性命”之学说。他认为儒、道、释三教的本源是相通的,创立儒、道、释“三教归一”学说,著有《三教正宗统论》36卷,劝人为善,反对邪恶。其学说影响深且广,弟子几遍天下,国内外许多地方均有规模不一的“三教祠”。林兆恩曾在城厢区东岩山报恩寺前的“东山樵舍”讲学,其信徒把此处称为“宗孔祠”,也被世人称之为“麟山祖祠”。嘉靖年间,倭寇骚扰闽浙沿海,莆田受害甚烈,林兆恩呈《防倭管见》于官府,并倾尽家产赈济难民,收埋尸骨二万二千余身;曾创“艮背法”(气功),著有《九序图》一书,用以防病健身,救治当时兵灾后的流行瘟疫。

林润(公元1530-1569年)字若雨,号念堂,荔城区下务巷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初任临川(今江西抚洲)知县,后授南京山东道御史。林润刚正不阿,正色立朝。当时严嵩、严世蕃父子权横朝野,林润毫无媚骨,弹劾严嵩死党鄢懋卿五大罪状,数列严世蕃不赴谪所,藏在老家占田地、盖府第,凌辱官民、有“负险不臣之心”等罪状。使严家父子伏诛。《明史》评严嵩父子之败,及“发于邹应龙,成于林润”。

陈经邦(公元1536-1616年)字公望,号肃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授翰林编修。隆庆时,陈经邦被选任东宫太子朱翊钧的讲读官。太子登位时才十岁,仍以经邦侍讲读。由于他态度恳切,讲读明白,深得万历帝圣意,屡获晋封,官至礼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陈经邦还对国家政令、兴革利害多所条陈,皇帝亦予以采纳,并御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此匾已于“文革”期间毁坏)。因为万历皇帝成年后贪图宫闱享乐,委政于辅臣,而陈经邦常与辅臣议事不合,受到排挤。40岁时,陈经邦请求退休,前后在家达30年,终不得重用。

曾鲸(公元1568-1650年)字波臣,莆田人。明代著名的肖像画大师,承古代人物画大师顾恺之“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大胆吸收西洋画法,熔中西于一炉,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凹凸法”,人称“波臣派”。所画肖像,神情生动、逼真,如镜取影,前无古人。在明清两代画家中,享有很高声望。《中国绘画史》称其肖像画在朱明王朝三百年间,首屈一指。传世有《黄道周像》、《黄宗羲像》、《谢在杭像》、《钱澄之像》、《张岱像》等,皆属珍品。

宋珏(公元1576-1632年)字比玉。自号荔支仙,又号浪道人。莆田县(今城厢区)人。肄业国子监,不久弃去,寄寓南京、苏州、杭州等地三十余年。平生落魄,而疏财仗义,济急排难,无所避畏,为人所难能。长于书法,章、行、草俱佳,规抚《夏承碑》甚苍古。善画能诗,时称为三绝。尤擅长山水画,《国朝画征录》称其“能脱尽画史习气,自是士人高致,其写松树尢秀绝。”诗情画笔,倾倒名流,片纸只字,皆成珍宝,外国使才多以重金购其作品。此外,又工篆刻,首创以八分入印,自成一家,世称“莆田派”或“闽派”。手刻有《古香斋宝藏蔡帖》、《荔枝谱》等。

林兰友(公元1594-1659年)字翰荃,号自芳,别号猗斋,仙游县枫亭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广西临桂知县,后任南京湖广道监察御史。任职期间,发奸剔弊,不畏权贵,不徇乡情,曾一日三劾薛大丰(兰友同乡,少时同就读于枫亭塔斗山会心书院),轰动朝野,人称“铁面御史”。后因上疏论大臣杨嗣昌反被谪贬为浙江按察司充散员,旋又起用为光禄寺卿,调南京吏部考功员外郎。崇祯末年,李自成入北京,兰友被捕,旋脱身归故里。明唐王立于福洲,起用为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出漳、泉督师,力图恢复明朝,却以失败告终,带全家逃往海岛,隐居15年,后病卒。亲属将灵柩运回故乡,葬于枫亭九社登乾山麓。

清●民国●现代

郭尚先(公元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荔城区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贵州乡试主考官、编修提督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官终大理寺卿。他精鉴赏,长书法、工墨画。作品尝为仁宗皇帝赏识,时人视若珍宝,墨迹流传入朝鲜、日本,多为故宫收藏。著作有《芳坚馆题跋》、《芳坚馆印字》、《增默庵文集》、《使蜀日记》等传世。

江春霖(公元1854-1918年)字仲默,号杏村、梅阳山人,莆田县萩芦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名列第一。他先后历任江南、新疆、辽沈、河南、四川诸道监察御史,访察吏治,不避权贵。前后六年,封奏六十多起,与庆亲王、袁世凯、徐世昌、孙宝琦等权贵抗争,声震朝野。宣统二年(1910)被罢官归里。从此,厌谈政治,致力于公益事业,任修筑韩坝海堤、萩芦溪大桥等董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任总统,请他出山任福建宣慰使,授其二等嘉禾勋章,均被拒绝。有《江御史奏议》、《梅阳山人诗文集》著作传世。

李霞(公元1871-1938年)字云仙,号髓石子,仙游县赖店人。少时随伯父(民间雕刻艺人)学画,为庙宇作壁画。16岁始以卖画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宫以《麻姑晋酒图》誉满京城,被称为“麻姑李”。1910年,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轰动一时。1914年,其名作《十八罗汉渡江图》被选送巴拿马参加世界博览会,获优等奖章。1923年所绘的《函谷跨牛图》在美国纽约赛会上又获优等奖章。李霞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及神话,笔法神逸,老练奔放,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又有独特艺术风格。李霞一生遍游名山大川,追求艺术真谛,成就卓著,为祖国画坛增添光彩。抗日战争期间,他抱病卖画,捐助抗战,直至病逝,精神可嘉。

张琴(公元1876-1952年)字治如,号石匏老人,莆田市城厢区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是兴化科举以来的最后一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废科举,兴学堂,首任兴化第一所官办兴郡中学监督(校长)。民国成立,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在北京与爱国人士创办《亚东新闻》报,任主笔。因该报文章揭露袁世凯图谋帝制,剌杀宋教仁等内容,被袁世凯拘留,报纸亦遭封禁。民国六年(1917年)赴广州出席国会非常会议,拥戴孙中山,受聘为杜起云师长秘书。后归故里著述,有《六书考源》、《桐云轩碑帖题跋》、《读尔雅稿》、《莆田县志稿》、《桐云轩画集》、《桐云轩诗文集》等。

李耕(公元1885-1964年)仙游县人,原名李实坚,字砚农,号一琴道人、大帽山人。历任福建文史馆研究员、福建省政协委员、仙游县政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祖父、父亲都是民间画师,成人后,他能吸取唐寅、黄慎诸名家之长。笔法超脱老练,形、神、韵三者兼备,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他绘画的《弥勒佛》曾在1926年华东五省画展中获第一名。徐悲鸿评赞“有奇拙者,首推李耕君,挥毫恣肆,可追踪瘿瓢,其才则中原所无”。李耕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广收门徒,培养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为国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有《画论》、《菜根精舍》等论著传世。1954年,仙游县建有李耕国画研究所。

欧元怀(1893-1978年)字愧安。莆田市城厢区人。1915年赴美国,先后在西南大学文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2年毕业回国,历任厦门大学教育主任兼总务长、上海大夏大学副校长和校长、上海市工部局华人教育处教育委员、贵州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等职。解放初任“华东师范大学筹备委员会”事务委员,并被邀为上海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欧元怀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因创办大夏大学,成绩显著,贡献杰出,美国西南大学特赠予荣誉博士学位。

林景润(公元1897-1946年)字琴雨,莆田县人。莆田哲理中学毕业后,入福建协和大学政治系学习,后转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19年获硕士学位,又获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回国后任福建协和大学教授。1928年起,任福建协和大学校长,历近二十年。并创办琴雨幼稚园、捐办小学。曾任福建省临时参议会议员,1946年病故于美国。

黄羲(公元1899-1979年)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轩,号大蜚人,仙游县人。中国著名的古装人物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拜李耕为师,后随要霞学画。浪迹苏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闽南和台湾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专,又进新华艺术进修,毕业后任教42年。其画既继承传统的国画技法,又吸取民间艺术的气质和特点。代表作有《风尘三侠》、《伯乐相马》、《伏生传经》、《文姬归汉》、《麻姑》、《达摩》、《观音》等。1957年应著名画家潘天寿邀请,受聘于浙江美术学院讲授中国古装人物画传统技法,著有《说画》和《中国画理法研究》等书。1980年,浙江美术学院和闽、浙美术协会联合举办“黄羲遗作画展”,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题词“意思横逸,动笔新奇”,给以高度评价。

黄震(公元1900-1969年)原名经芳,仙游县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历任福建省农业改进处处长兼试验场场长、福建省科学馆馆长、中国动物学会福州分会理事长、莆田一中校长,以及福建农学院、福建师大等校教授。

黄震对教育、文化和科研事业的贡献至为卓著。早在30年代,即编著生物科学读物,供各大专院鹇应用。40年代,曾在永安大湖创办10所国民学校、10间民众教育馆、32个读书站,并组织3个巡回教育队,极力在农村普及文化、卫生及科学知识。举办全省动植物及防治病虫害展览会,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士和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编著有《福建兽类简志》、《福建农业害兽目录》、《农作物防治病虫害》、》鸟类对农作物的危害》、《福建动植物之研究》等20多部书。

莆田黄斌卿“抗倭寇”是历史史实吗

黄宗科主编的《莆田黄氏通书》其中有篇题为《黄斌卿与关帝庙》记述:“黄斌卿(1609—1649)西天尾俞里澄渚村人(笔者按:黄斌卿实是西天尾碗窑(洋)村人)。任职浙江宁波总兵时,在抗倭战中,由于关公显圣指点,屡建奇功,后为报答其佑护,请旨钦赐还乡建庙。”

陈青集编《福莆仙人物志》有篇题为《碗窑关圣庙》记述:“碗窑关圣庙,系乡人黄斌卿任职浙江宁波舟山总兵时,在抗倭战中,由于关公显圣指点,屡建奇功。后为报答其佑护,请旨钦赐返乡建庙。”又记:“黄斌卿驻守宁波舟山时,几次在征剿倭寇之战中,得到关帝的显圣指点,才得以全歼敌倭。”

莆田黄斌卿到底有没有抗倭寇(抗击日本侵略者)呢?

(一)明末清初跟随郑成功的户都事《先王实录》的作者杨英在《先王实录》中记载:“鲁王同阁部曾樱并闽安侯周瑞挂印黄大振等至中左……黄大振为援剿前阵。”其中对黄大振的注释是:“……(黄大振)兴化人,初从黄斌卿于舟山,斌卿死后率众归(郑)成功。”

(二)《兴化府莆田县志·武烈传》记载:“黄斌卿,字明辅,起鸣子。崇祯元年(1628)以父殁于军,荫百户,弱冠入边从许总兵恢复赤水卫三城,授铜山把总,歼红夿灭刘香,擒渠魁陈遗哥,平妖贼查华十,功升参将,迁浙江副总兵,驻防舟山,招抚贼船百余艘。降其魁陈虎,威名益著。侍御左光先爱其才,请往金华剿许都寇平疏,请镇定海关。甲申闯贼(指李自成)陷京,率舟师勤王,为马阮所沮,从外海归,后死于舟山,年四十一。”

(三)《清史稿》第二百二十四卷记载:“张名振,字侯服,应天江宁人。崇祯末,为石浦游击。鲁王次长垣,率舟师赴之,封定西侯。以所部屯舟山,移南田,迎王居健跳所,与阮进、王朝先共击黄斌卿。斌卿,莆田人,崇祯末为舟山参将,唐王时封伯。名振奉鲁王如舟山,不纳。既以王命进侯。斌卿法严急,配民为兵,……王次健跳,令进告籴,又不应。至是,名振破舟山,沉斌卿于海,迎王居焉。”

(四)民国版《中国人名大辞典》“黄斌卿”条记:“莆田人,字明辅,为舟山参将。甚得民心,福王时升江北总兵,南都亡,遁归,退保舟山,唐王封为威卤侯,镇舟山……鲁王至舟山,不纳,。张名振、阮进等合谋攻之,斌卿与二女赴水死。”

(五)《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黄斌卿”条记:“黄斌卿(?—1649)明清之际福建兴华卫(今莆田)人,字虎痴。明崇祯间自舟山参将累迁至江北总兵。南明弘光朝覆灭,解兵遁归。隆武帝立,进千金助军。封肃虏伯,屯舟山。鲁王入海至舟山,拒纳。屡击杀南明将帅,隆武帝覆亡,自置官属,拥兵自重。后为张名振等所袭杀。”

(六)《福建名人词典》“黄斌卿”条记载:“黄斌卿(?—1649)明将领。字明辅,号虎痴。莆田人。崇祯十年(1637),因军功调浙江宁台参将,统领水师,镇守舟山。十七年(1644年)福王即位南京时,升为总兵官,后督师广西。翌年,黄道周、郑芝龙等拥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州,复封其为威卤侯,镇守舟山。挂镇南将军印,加封肃国公。清顺治六年(1649)南明政权唐王、鲁王内讧,鲁王兵败于闽,欲退舟山,其不受理。九月鲁王遣部将张名振、阮进合兵讨伐,兵败城破,偕二女赴水死。”

显而易见,以上有关黄斌卿的资料,均没有半字记载黄斌卿抗倭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