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匹夫之勇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匹夫之勇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是什么意思,古人地态度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百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度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知“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道贱,重之若干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答还是值得称道的。

“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含义是什么

指的是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形容妇女的软心肠,也指小气、斤斤计较似妇人并且不会用智谋只会凭借个人的武力办事。比喻做事不够英明、无远见。zhidao做事不思量、易怒、不够大度,行事时只求那一点点的冲动和鲁莽。

妇人之仁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匹夫之勇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扩展资料: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内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勾践把军土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容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匹夫之勇的故事就是这么由来的。

参考资料:孟子-百度百科

妇人之仁:像妇女一样的软心肠(心软)。匹夫之勇:像武夫一般的鲁莽(莽撞)。很明显,前者形容女人的优柔寡断,行事不够果断和利落。也指女人终究还是女人,做事不够英明、无远见。

后者形容男人做事不思量、易怒、不够大度,行事时只求那一点点的冲动和鲁莽。也意味着,就凭那一点点逞强般的勇气而言的男人无前途可言。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扩展资料

类似表达的经典例句

1、谨遵父训,不可逞匹夫之勇。

——曹彰《三国杀》

2、可惜啊,任何智者都有弱点,妇人之仁不能治世。墨家将如巨星陨落,无以复继。

——《墨攻》

3、尽信臣不如无臣,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祖不如无祖。摆脱前朝掣肘,克服妇人之仁。先破后立,变法求存。

——《郑和下西洋》

4、项王喑恶叱吒,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司马迁《史记》

5、忘我时不计生死,满腔血性,是匹夫之勇。清醒后明知有所不为,仍是不忘有所为。可知根骨本性。些许私心不足以掩善心。

——烽火戏诸侯《雪中悍刀行》

6、同情有两种:一种是心肠软弱的妇人之仁,看了别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觉得难受,立刻不顾一切地想解除这目不忍睹的现象,完全出自感情的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另一种是配合着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有正确的认识,贯彻的毅力,还有坚强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挠的状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说到舍己为人。

——茨威格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其强易弱韩信的话是这样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那时候还小,十分困惑,“仁”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妇人”的“仁”不对?一个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的人,怎么可能是屠夫?一个仁爱的人,怎么会失去天下心?最后只好归结为:“慈爱”是假的,项羽根本是个残暴的人。人性是奇特的。一个为小狗小猫的死伤心的人,却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中国文化始终缺乏一种对生命本体普遍的敬畏之心,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项羽出身贵族,“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是自幼教养形成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和“所过无不残灭”并不矛盾。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但是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也毫不犹豫听从部下建议,“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按照逻辑,斩草除根,二十万人都坑了,把章邯他们三个光杆一并杀掉多干脆。可项羽又不,他还是好好待他们,带他们入关。他大约觉得章邯是同类,而秦卒的命,根本不算命的。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可以欺之以方,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晕了。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并不难理解,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刘邦却是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不是脸。项羽抓住了刘邦的老子,威胁“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刘邦可谓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可是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到底没有杀太公。非但如此,一旦约定鸿沟为界,“即归汉王父母妻子”,以为大家从此相安无事了。刘邦呢,老婆一回来,立即毁约攻打楚军。这又是项羽“妇人之仁”典型发作导致的失算。项伯这吃里爬外的家伙,虽然别有用心,话说得却不错:“为天下者不顾家。”拿家人性命威胁刘邦,毫无效果。他逃命时为了车跑快点,还能几次亲手把子女推下车去呢。但是刘邦进了长安,却懂得“约法三章”,安抚百姓;得了天下,也懂得“与民休息”。这绝不是他爱百姓胜过爱子女,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再来看看《孙子吴起列传》中间的一段,就更明白了: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吴起可不是“仁”者,娘死了可以不回家,为领兵可以杀了妻子。他为将士吮疽,和项羽的“涕泣”看似相同,都是关怀部属。其实,项羽的哭,那是白哭了,他舍不得论功行赏,引发的怨恨,哪里是这小恩小惠能平息的?士卒之母,以血泪中成长的智慧,看明白了,吴起这疽可不是白吮的,是要拿性命来回报的。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礼”与“仁”。“礼”是制度构架,而“仁”是精神内核。对当政者来说,“仁”,绝不仅仅是“仁爱”之情,更是“仁政”之术。“仁”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就一钱不值。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来,就糟了。项羽的错误不在于“仁”,而在于没有把这种“仁”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叫作“妇人之仁”。最后,只落得乌江边喊“天亡我”,恨恨自刎。

历史人物谁是匹夫之勇

【主人公】勾践

【拼音】匹夫之勇pǐfūzhīyǒng

【释义】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力。

【出处】《国语·越语上》:“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

【反义词】足智多谋

【成语故事】

《国语·越语上》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打仗不能光凭个人的勇敢,要用智谋,要靠集体的力量。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囚禁三年,受尽了耻辱:回国后,他决心自励图强,立志复国。

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强,兵马强壮,将士们又一次向勾践来请战:“君王,越国的四方民众,敬爱您就象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现在,儿子要替父母报仇,臣子要替君主报仇。请您再下命令,与吴国决一死战。”

勾践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战要求,把军土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示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不为士兵少而忧愁,只是忧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勇敢,而希望你们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后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进不听令,退不知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于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涨,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

匹夫之勇,指普通男子打架斗殴之勇。而既然是历史人物,论勇气,当然都是从军人将领里面找。这些人的勇气,肯定不是匹夫之勇。

历史人物逞匹夫之勇的,知主要是战败了的,被胜利者丑化。

比如许褚许褚裸衣斗马超,就是典型的匹夫之勇。但事实上,许褚没有和马超裸衣相斗,这是罗贯中瞎扯的。罗贯中不喜欢曹操,连带把曹操那边的许褚也写低能了。其实许褚是很有政治智慧的武将。曹操,曹丕,还有曹丕儿子,都把许褚做为首都警备司令。

比如项羽。项羽和刘道邦相持不下,要和刘邦单挑。被人笑话是匹夫之勇。这纯粹是燕雀笑鸿鹄了。项羽破釜沉舟,巨鹿大战,闪击彭城,3万破刘邦50万。这是匹夫之勇,那谁有英雄之勇?

既然是匹夫之勇,就是形容普通人的。历史英雄里面,是没有匹夫之勇成名的。

猛然想起一个版,可以算匹夫之勇。秦武阳

秦武阳十三岁就杀人,是著名的勇士。燕太子丹派给荆轲做副手。但荆轲想等自己可靠的人来做副手。可靠的人没等来,太子丹怕荆轲反悔,催促荆轲行动。荆轲带着秦武阳出发了。结果面见始皇帝,秦武阳吓得浑身发抖,荆轲只好掩饰说,小国下人,没见过天子威严,让他出去吧。秦武阳就是只会打架权斗殴的匹夫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