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的事例

  • 居安思危的事例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有中国历史上居安思危或危中求安的事例吗,是什么?

居安思危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慌了,就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晋国表示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

郑国为了感谢晋国,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总共有著名的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和其他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好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礼物,非常高兴,并且把女的半数即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好比音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

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趁机向晋悼公进行了一番劝告。

魏绛的这番话,载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大意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出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谨以这句话奉献给您!”

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危中求安

延安保卫战,于1947年3月13日开始。 战争是由国民党为了攻占延安,摧毁中共党、政、军指挥中枢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而起。中国共产党根据敌我态势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延安以北的山区创造战机,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

1947年3月,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重点进攻方向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以整编第1军、第

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1353263

29军所属 6个整编师15个旅共约l4万人,分别从洛川、宜川出动,指向延安。彭德怀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身份部署延安保卫战,掩护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转移。

西北野战军教导旅、警备第3旅、第l纵队等部在延安以南的临真镇、金盆湾、牛武、茶坊等地构筑纵深阵地,依托有利地形,进行抵抗。国民党军以近百架飞机、大量火炮掩护进攻,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西北野战军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英勇作战,节节抗击。

1947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由彭德怀出任西北野战兵团统帅,担负起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的任务。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军已兵临延安城下,直到傍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才离开延安。延安保卫战进行了七天七夜

在延安保卫战中,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及群众转移的任务。

扩展内容:
中文名:居安思危
拼音:jū ān sī wēi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褒贬:褒义
意义: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

近义词:常备不懈、安不忘危、防患未然、安不忘忧、处安思危、居安虑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反义词: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麻痹大意、出其不意、亡羊补牢。

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成语正音】 居,不能读作“jù”。

成语辨形:居,不能写作“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居安思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延安保卫战

1、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

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2、唐太宗居安思危

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禾安坪蒙?,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仲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海?伯?捍鹩?和文仲去见吴王。

文仲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阂苍谝慌园镂闹偎祷啊?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仲、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仲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旱幕祷埃?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4、未雨绸缪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为了安抚商朝遗民,他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做诸侯,同时又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封在武庚的东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监视他。

武王的弟弟周公以及太公、召公等帮助武王灭商立了大功,武王就把他们留在京城辅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

两年后,武王得了重病,大臣们焦虑万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请先王保佑武王恢复健康,祭毕,周公把祝辞封

7a64e58685e5aeb931333431343062

存在石室里,严令史官不得泄密。

事有凑巧,周公祝祷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开始出现转机,周公和其他大臣都十分高兴。但不久,过度的操劳使武王旧病复发,终不治身亡。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王,史称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

周公的摄政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从而引起了成王的怀疑,周公百口莫辩,离开了京都。

不甘心商朝灭亡的武庚见周氏兄弟之间出现了矛盾,就派人去联络管叔等,挑拨他们与周公的关系,同时积极准备起兵叛乱。

周公经过两年的调查,终于查清了谣言的来源,知道了武庚准备叛乱的情况。他十分焦急,便写了一首名为《鸱?^》的诗给成王。诗的大意是:鸱?^啊鸱?^,你夺走了我的孩子,不要再毁掉我的窝!趁着天未下雨,我要剥下桑根的皮修补好门窗,我的手已发麻,嘴已磨损,羽毛也将落尽,可是我的窝还在风雨中飘摇!

这首诗以母鸟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但年轻的成王并未能了解周公的苦心,对此无动于衷。后来,成王无意中在石室里发现了周公的祝辞,深深为之感动,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请回镐京。

周公回京后,成王派他出兵征讨三叔和武庚。周公足智多谋,很快平息了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5、防微杜渐

东汉和帝即位时仅十四岁,由于他年幼无能,便由窦太后执政,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国家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落入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等人手中。他们为所欲为,密谋纂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司徒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

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便上书和帝,建议趁窦氏兄弟权势尚不大时,早加制止,以防后患,这样才能使得国家长治久安。他在奏章里说:“‘杜渐防萌’则凶妖可灭。”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打算,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太尉兼卫尉,进驻南北二宫,同时罢掉窦宪的官。窦宪兄弟情知罪责难逃,便都自杀了,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宫廷政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居安思危 (司马光著古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卧薪尝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未雨绸缪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防微杜渐

成语典故
【出处】

1,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2,唐 魏征《全唐文?谏太宗十思疏》:“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4,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5,梁?沈约《宋书?文五王传》:“今虽先天不违,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思虑,不可不惧。”

6,明?无名氏《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7,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8,《明史?郑本公传》:“陛下居安思危,当远群小,节燕游,以防一朝之患。”

历史典故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人们用居安思危这个词用来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与“有备无患”近义。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

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37623436

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 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35986.1069 小茵样子我自己觉得 瘩 还不错

.被埋压

人员应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扩

大安全生存空间,最后向

有光线和空气流通的方向移动,以脱离险境。若无力脱

险时,应尽可能减少体力消耗,在可活动空间里,设法寻

找代用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


待救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晋,处在强大的北朝压力下,仍不思进取。

居安思危的事例,居安思危的正面事例?
古代或现代 必须是正面的

1、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是成就不了伟大业绩的。

比如,清朝末年,慈禧夜郎自大,没有居安思危,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2、《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

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3、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

值得重视的是,危机管理并非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或某些职能部门,如安全部门、公关部门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

在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防微杜渐、临危不乱。

4、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

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73233

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

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

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5、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纵欲,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

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

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对陛下居安思危感到喜悦。”

居安思危的事例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的就是这种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者,则昌、则盛;反之则衰、则败、则亡。

1、早在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了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哲们告诉我们社会政治中的“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是从当时社会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之谈。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是成就不了伟大业绩的,比如,清朝末年,慈禧夜郎自大,没有居安思危,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因循守旧,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封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历史证明,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国家安定,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2、《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主题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3、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

7a64e78988e69d8331333431353239

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值得重视的是,危机管理并非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或某些职能部门,如安全部门、公关部门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个职能部门和每位员工共同面临的课题。在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的基础上,企业要善于将这种危机意识向所有的员工灌输,使每位员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员工对危机发生的警惕性,使危机管理能够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中,做到防微杜渐、临危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