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山峻岭是什么意思

  • 崇山峻岭是什么意思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媒体报道,2016年3月1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38集电视剧《彝海结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乡开机。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5月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两占遵义、佯攻贵阳、进逼昆明,甩开了川滇黔湘桂的国民党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北渡金沙江后,进入彝族聚居区。国民党部队想要把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的安顺场。然而,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冕宁县北部的彝海边,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在彝海边按照彝族风俗习惯,与彝人果基支系首领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果基小叶丹,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次日,在果基小叶丹等的护送下,红军先遣队和后续部队历经7天7夜顺利通过千里彝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赢得了北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挥师北上的宝贵时间,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让红军重蹈1863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阴谋。

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大事之一的“彝海结盟”。"彝海结盟"是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也是红军在彝族人民满是血与泪的历史上留下的温柔一笔。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这也是我党、我军在长征中的重要转折,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年前,我去过那里,目标就是彝海!就是想去那个“彝海结盟”的地方实地看看,看看那伟大的红色情怀与彪悍的彝族风情是如何融入!

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出发,汽车沿着雅(雅安)攀(攀枝花)高速公路北行。75年过去了,当年那穷乡僻壤的羊肠小道,如今已变成通达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去那个彪炳史册的地方已经十分方便。

    阳光,蓝天,白云。远处的崇山峻岭犹如大海的波涛,此起彼伏,奔腾向前,气势宏伟,蔚为壮观;公路两边,不时闪过的成片桃林中,粉红色的桃花竞相绽放;那点缀在山野中的簇簇雪白色的梨花,就像散落在绿色中的串串珍珠格外耀眼;铺满山坡的层层梯田上,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摇弋,不时掀起层层涟漪;绿油油的麦苗更是不甘寂寞,以其特有的新绿在漫山遍野的春色中凸显生机。播撒春天的农夫、不紧不慢的耕牛、炊烟缭绕的村庄……,万千气象,目不暇给,大凉山腹地展开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农耕画卷。

车过冕宁,雅(雅安)攀(攀枝花)高速公路继续向大凉山深处蜿蜒前伸,不知不觉中,眼前的景色让人觉得似乎“换了人间”。海拔渐渐高了,呼吸也有点急促起来;气温渐渐低了,下车拍照时,身上的春装已显单薄;座座高山,慢慢裸露出那灰黄色的胸膛,即或是偶见的覆盖在山体上的片片绿色,也让人觉得是披上一层灰蒙蒙的外衣。看习惯了南方山区在山水相间中与青翠欲滴的景色想用的村村寨寨,远处那散落在山谷间、半山坡、高山巅的彝族村庄,由于缺少了绿色环抱,看上去也似乎缺少了一些生机。

在雅(安)攀(枝花)高速公路上那块“彝海”指示牌的引导下,汽车下了高速,再上108国道,约5公里后,一条7公里长的专用公路,把汽车直接导向彝海结盟遗址—彝海。

尽管专用公路两边的山坡上已经由人工栽种披上了绿色的植被,尽管路边不时可见的彝族民居已进行了明显的整饰,但仍然掩盖不了这崇山峻岭间的荒凉、闭塞,仍然掩盖不了这里跟在大山外面一日千里后面那不紧不慢的步伐。

大凉山早春的天气虽然还是有点寒冷,但自进入大凉山深处后,我的心情却一直是热乎乎的,越走进深处,似乎还有些热血沸腾。眼前的点点滴滴,一次次撞击着我的视觉,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推动着我的思绪不断地穿越到75年前:当时的自然条件肯定还要还要恶劣,社会制度还处于奴隶社会阶段,但那成千上万为了伟大理想而奋斗的年轻人,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蛮荒之地,在恶劣的自然坏境和落后的社会制度的夹缝里出生入死,凭借自己的信仰、智慧和胆识,彝海结盟,给奇迹般的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我不由在内心深处一次次为先辈们的伟大壮举而感叹、钦佩、肃然起敬!

最早知道红军“彝海结盟”是在上小学的时候。记得那时候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请一位老红军定期给我们这些“红领巾”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有一次,这位老红军就讲到了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果基部落首领果基约丹(小叶丹)在四川省冕宁县的彝海之滨歃血结盟,使红军得以顺利通过百里彝区的故事。此后,班主任老师为了巩固教育成果,还专门找来资料,在老红军讲故事的基础上,又给我们作了“彝海结盟”的专题辅导。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大凉山,知道了跨越千年、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彝族。也是从那时起,心底里就有了那么一点向往:要是能去那里看看多好哇!说起来还有些可笑,那个“彝”字很长一段时间不认识,多年以后才认准了它,念“yi”。

“彝海结盟”遗址到了。我迎着嗖嗖北风,冒着袭人寒气,怀着崇敬心情,小心翼翼地循着先辈们的足迹,试着去把握75年前的时代脉搏,倾听彝海的拍岸涛声讲述那段举世闻名的传奇故事。

    据史料记载,1935年5月初,红军巧渡金沙江,暂时摆脱了蒋介石重兵的围追堵截,达到了北渡长江,进入四川境内的战略目的。但是要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到川西北,或川陕甘去创造新苏区,找到一个落脚点,还需要战胜许许多多的困难,而当时的首要困难就是必须迅速飞越天险大渡河。    

    从泸沽到大渡河在当时有两条路:一条是当时的大路(也就是今天的108国道线)。但这一路重兵布防,且山峦叠嶂,易守难攻,红军通过决非易事。另一条是小路,从泸沽北面到冕宁县城,然后通过大凉山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但这一路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山路,且要通过彝族聚居区。

    位于冕宁到大渡河之间的大凉山地区,聚居着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彝族。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在群峰耸立,气势磅礴的康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当时,凉山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落后的奴隶制度严重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军事上征剿,政治上岐视,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族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狡黠的汉族商人经常利用彝族人民的朴实诚恳,对他们进行欺诈和剥削;国民党军阀又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猜忌和敌视,种下了极深的成见。他们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境。

1863年,也是在5月,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石达开曾率数万大军,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清军勾结当地彝族统治者,对石达开的部队围追堵截,致使其进退无路,最后迫使石达开束手被擒,全军覆没。

因此,当时人们把经彝族区的这条小路视为畏途,汉人军队要通过这一地区极其不易。

    蒋介石也熟知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败亡的故事。当他得知红军渡过金沙江,向大渡河急进的消息后,认为消灭红军的机会来了,他决心要使红军重演72年前太平天国将士全军覆灭的悲剧,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为在大渡河一带围歼红军,蒋介石绞尽了脑汁,他断定红军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因此,他为在大路上围追堵截红军下了大本钱。

    但是,伟大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出其不意,在通向红色理想的大道上,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通过彝族区"这条羊肠山路,由此成就了中国革命的伟业。

    仅仅看这些历史资料,绝对不能体会到当时先辈们的大智大勇。当我走进大凉山深处,眼望着75年后仍然还这样荒凉的崇山峻岭时,不禁对先辈们肃然起敬:当年那千军万马是怎样吃尽千辛万苦,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来到这几乎与世隔绝的险山恶水?当我深入到彝族群众中,了解了当年奴隶社会制度和当地一些风俗习惯后,不禁对先辈们肃然起敬:当年这些为实现自己的崇高信仰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们,呐喊着“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抑自由,风俗习惯,从而挽救革命、挽救红军于危难之中。这是何等的壮举!  这是一个小广场。空旷的广场上除了我再无他人。阴沉沉的天空中,除了时而回旋的林涛声,留给我的只有间或的幽静。广场的一边,以群雕组成的“彝海结盟纪念碑”巍然耸立;纪念碑后面,具有彝族特色的“彝海结盟纪念馆”顺山势而建;广场的另一边,就是那闻名遐迩的彝海。

我肃立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为纪念“彝海结盟”60周年,1996年1月1日,“彝海结盟纪念碑”落成。纪念碑群像由刘伯承、聂荣臻、果基小叶丹和彝族代表沙马尔各(结盟时杀鸡的那位彝民)四人组成。整座雕塑气势磅礴、主题鲜明、神形兼备。碑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碑文用彝、汉、英三种文字书写。整座纪念碑有着深刻的寓意:碑基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宽2.2米,台阶高6层,意为1935年5月22日结盟和纪念结盟60周年。

    我徜徉在“彝海结盟纪念馆”里。为纪念彝海结盟70周年,2005年7月落成的“彝海结盟纪念馆”,为一楼一底全框架结构的彝式“石板房”,建筑面积1630.7平方米,建筑高度为8.1米,采用独具彝族特色的羊蹄、牛头等色彩符号进行装饰。纪念馆内设革命文物展厅、民族民俗展厅等,并配与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馆内共收藏红色文物品213件,是凉山地区收藏红色文物数量第一的博物馆。馆内陈列的珍贵的资料、老照片、沙盘模型、浮雕,还有由四副油画组成的汉彝结盟图,无一不生动地诉说着当年彝海结盟的壮举。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里,我第一次知道了“长征”一词的由来。也正是在这里,“长征”一词问世。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行动之初,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实施反攻,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恢复苏区。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名称是“突围行动”、“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和“转移”,而在中革军委与红军总部机关发布的命令、指示中,则称之为“西征”、“突围”。这些名称,一直使用到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彝民区。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已经有7个多月时间了。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大凉山冕宁彝民地区,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全文共156字,以韵律文的形式发布,其中写道:“……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这是首次提出和使用“红军万里长征”一词。布告中的“长征”一词表现了红军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后的振奋和自豪,因此迅速传播开来。

  随后,在成立冕宁县革命委员会的大会上,朱德讲话中又提到“长征”一词,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长征”一词的讲话。  同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旗镇后,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概念。不久,他又写了著名的《七律·长征》。这首七律诗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此,“长征”就成为红军战略大转移的专用名词了。

    从纪念馆出来,我沿着全部用厚实的木板铺就的、长2.4公里的环彝海步道,惬意地漫步在彝海边。彝海,原名“鱼海子”,彝语叫“乌勒苏泊”。它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0公里,是一个高山林间湖泊,面积约5万平方米。彝海四周山峦环抱,林木繁茂,披绿拥翠,湖水清澈见底,湖面波光粼粼,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蓝宝石,镶嵌在海拔2500米的羊坪子山上。

     彝海边,当年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处的三个锅庄石,至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子。

     1935年5月22日,彝族首领小叶丹与红军司令刘伯承在这里宰红冠鸡,取“彝海”水,以水代酒,歃血为盟。史料这样记载着,仪式按规矩简单而庄重:小叶丹叫人找来一只鸡,但没有酒和酒杯,刘伯承便从红军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碗。一位名叫沙马尔各的彝民用碗在海子里舀了一碗清水,一手持刀,一手拿鸡,割破鸡脖,鸡血滴在碗里,然后将“血酒”分作两碗,分别摆在刘伯承和小叶丹面前。一切准备妥贴之后,刘伯承与小叶丹虔诚地并排跪下。小叶丹要刘伯承先喝,按照彝人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兄弟就应该服从大哥。

    面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池水,刘伯承高高地举起大碗,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将血酒一饮而尽。小叶丹也端起大碗同样起誓:“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罢,一饮而尽。誓言声声,情意切切,碧蓝的“彝海”见证了峥嵘岁月中这段生死相挚的兄弟情义。

    回到广场,我十分惊讶地发现,在“彝海结盟纪念碑”旁那片桃花盛开的桃林里,一对恋人竟然在凛冽寒风中拍婚纱照。他们披着单薄的婚纱,时而相拥而立,时而席地坐卧。尽管看上去身体有些哆嗦,脸上的微笑似乎也有些僵硬,但爱情的力量让他们无所畏惧。

    本想走过去和他们聊一聊,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这里见证爱情,但我实在不好意思惊扰他们的美好时光。我想,他们或许是借“彝海结盟”的寓意,让彝海见证他们的百年合好,演绎当今年轻一代的“彝海结盟”吧!

我呆呆地看着,默默地想着,也深深地感动着,竟然忘记了拿起相机,按动快门。当我回过神来要捕捉这美好瞬间时,他们已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当时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稍纵即逝”,以致于我在“肃然起敬,面向崇山峻岭”时,突然觉得如果有这张照片的无比珍贵。把这张照片用在这篇文章里,寓意是多么的深刻!也留下了缺失这张照片的无尽遗憾!

在这个地处大凉山深处的小小广场上我久久不愿离去。凛冽寒风中,耳旁,似乎听见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眼前,似乎涌动着猎猎红旗,滚滚铁流。我在心里默诵着: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在课堂里,我朗读过这宏伟诗篇;在舞台上,我演唱过这大气旋律。今天,我再诵这首《七律.长征》,不禁面向这崇山峻岭,肃然起敬!

在“彝海结盟纪念碑”前我流连忘返。我眼前,浮现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的一幕。当时那么年轻漂亮的著名歌唱家邓玉华,一身彝族装扮,扮演一位清纯的彝族姑娘,一曲充满彝族风情的《情深谊长》,展现了长征时过彝区的红军和当地彝族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把那些“经历过”的先辈们和在“经历过”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后人们,一并带入那“彝海结盟”的难忘岁月。

五彩云霞空中飘,

天上飞来金丝鸟。

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

长征不怕路途遥。

哎…,

索玛花儿一朵朵,

红军从咱家乡过。

红军走的是革命路,

革命的花儿开在咱心窝。

仿佛间,这清脆的歌声和那阵阵林涛声浑然一体,久久地漂荡在彝海边,久久地回响在广场上……!

面向崇山峻岭,我肃然起敬,久久地......。

写于2011年3月

修改于2016年6月

注:《红军布告》和邓玉华演唱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