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在第二个的成语有哪些

  • 薄在第二个的成语有哪些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伟伟道来之邯郸成语故事04来自乐听00:0019:16

 “鲁酒薄而邯郸围”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鲁酒”,就是鲁国酿造的酒;“薄”,是说酒的味道寡淡,不醇厚,喝着跟掺了水一样。“邯郸”是赵国的国都,因为鲁国的酒味道淡,导致赵国的国都被人给围了,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无厘头?所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无故蒙冤或莫名其妙地受到牵连。

关于这个成语的解释,有两个不同版本:

第一个说法是:楚宣王召开诸侯大会,鲁共公来得晚就算了,带来的酒还没什么味,不上档次。楚宣王忍不住说了他两句,没想到鲁共公脾气还挺倔,竟然扭头就走,让楚宣王很没面子。气得楚宣王宣布当即拍桌子决定,立刻发兵进攻鲁国。当时,与会的还有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说的就是这个人。梁惠王早就想进攻赵国,只是担心楚国趁虚而入,抄他的后路,这才一直不敢行动。现在好了,楚国忙于进攻鲁国,根本没工夫理他,这真是天赐良机,于是梁惠王立即发兵包围了邯郸。

第二个说法是:楚宣王做东请诸侯吃饭,赵国献的是好酒,鲁国献的是薄酒。宴席前,楚国的酒官向赵国讨要小费,赵国人不答应,这个酒官就使了个坏,把赵国献的好酒跟鲁国献的薄酒掉了包。楚宣王很生气,觉得赵国摆明是瞧不起他,于是一怒之下,发兵包围了邯郸。

后一种说法比前一种更悬乎,传播得也更广一些。实际上,赵国和楚国从来没有闹过矛盾,楚宣王也从没派兵包围过邯郸,明显前一种说法接近事实,后一种说法纯属逗你玩儿。

楚国攻打邯郸的事件纯属虚构,梁惠王攻破邯郸倒是确有其事。其实就算没有这次的“鲁酒薄”事件,梁惠王也会找机会向赵国发难。因为他与赵国国君赵成侯之间不光有国仇,还有家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战国初期的六十年间,魏国实力最强,拳头最硬,跟它做邻居的秦、齐、韩、楚、赵五国,差不多挨个侵略了一个遍。之所以有这种局面,就是因为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实在太厉害了。魏文侯在位长达五十年,最厉害的法宝就是任人唯贤、礼贤下士。他重用卜子夏、田子方、李悝、西门豹等人,抑制赵国,灭掉中山,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霸主。

那么这个魏文侯和梁惠王又是什么关系呢?原来,魏文侯正是梁惠王的爷爷。梁惠王原本叫魏惠王,魏国曾经迁都大梁,所以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爷爷这么厉害,孙子多半也不孬种。问题在于,孙子虽然是块好料,可是运气差了点。梁惠王的父亲魏武侯还没指定接班人,就驾鹤西去了,国内因为王位问题闹起了大乱。正是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梁惠王与赵成侯结下了深仇。

那时候,跟梁惠王争王位争得最凶的,是他的弟弟公子缓。当时支持梁惠王的大夫名叫公叔痤[cuó],公叔痤手里有权有兵,差不多控制了半个魏国。公子缓一看不是梁惠王的对手,就逃到了邯郸,请求赵成侯出兵为他夺回王位。而公子缓的心腹公孙欣跑到了韩国,对韩懿侯展开了游说。两人双管齐下,目的就是找外援帮他们夺回王位。韩、赵两国平日里没少受魏国欺负,这时魏国大乱,干脆趁你病要你命,于是赵、韩两国一拍即合,组成联军大举讨伐魏国。梁惠王派出军队迎战韩赵联军,两军在浊泽之地,也就是今天山西运城境内相遇,因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结果魏军大败,联军随即包围了安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浊泽之战”。

浊泽一战,眼看安邑就要被攻破,就在这关键时刻出了乱子——赵成侯主张除掉梁惠王,拥立公子缓,让魏国割地给两国。韩懿侯这人好面儿,觉得这么做了,天下人肯定会骂他们贪婪、残暴,不如把魏国分裂成两个国家,这样可以削弱魏国的实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最终,谁也没说服谁,韩懿侯干脆撂挑子走人了。赵成侯一看韩军跑了,继续缠斗下去恐怕凶多吉少,于是也下令撤兵。韩、赵联军不战自破,安邑也随之转危为安。梁惠王逃过一劫,拣了条命,他在杀掉公子缓之后,觉得称“侯”已经不过瘾了,干脆一不作二不休,直接称了王,这就是“梁惠王”一名的由来。

魏国内乱一平,实力迅速恢复。要知道,强大后的梁惠王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心里一直惦记报仇的事,“鲁酒薄”事件就是他等待已久的最佳时机,所以才有了后面的“鲁酒薄而邯郸围”。而梁惠王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占领邯郸,彻底粉碎赵国的“南进战略”,断了赵国逐鹿中原的念想。

话说从前,赵成侯的父亲赵敬侯迁都邯郸以前,赵国的国都在中牟,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鹤壁。中牟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更要命的是,中牟的东面就是卫国。这个卫是保卫的“卫”,就是现在的河南濮阳,为方便听众听故事,咱们下面说到这个卫国的时候,暂且称它为“濮阳”。赵国的胃口实在不小,他们“南进战略”的要点,就是夺取濮阳,进而压制东边的齐国和西南的魏国,最终逐鹿中原,一统华夏。

赵敬侯时期,赵国的“南进战略”曾经取得辉煌的战果。史料记载,赵敬侯攻击濮阳时,一路势如破竹,眼瞅就要拿下了。可这“濮阳”既是魏国的邻国,也是魏国的盟国,用今天的话说,“濮阳”是魏国的奶酪,你赵国想动,魏国当然不答应。当时的魏王是魏武侯,他接到“濮阳”危急的报告,马上亲率大军向赵国发起了挑战。“濮阳”得到魏国的帮助,赶忙收集残兵,挥师北上,夺回了刚平城。就这样,赵敬候的“南进战略”由于魏武侯的干涉而功败垂成。

前边说过,赵成侯五年发生的“浊泽之战”,韩、赵联军差一点就灭了魏国。由于赵成侯的固执己见,加上韩懿侯的临阵毁约,才让梁惠王这一战国枭雄侥幸逃脱。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此后发生的“邯郸之难”正是赵成侯为自己所犯错误付出的惨痛代价。

“鲁酒薄而邯郸围”发生于赵成侯二十一年。之前,梁惠王与赵成侯曾经两次会盟,实行战略欺骗。他们表面上哥俩好,暗自里却招兵买马,准备向对方下黑手。梁惠王终于等到了机会,他毫不手软,马上出动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邯郸。赵国军民苦战一年,最终还是没扛住,国都沦陷,落入敌手。

邯郸遭殃的时候,赵国曾经派出使者向齐国和楚国求救。可惜齐楚两国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嘴上说着要帮忙,实际故意放慢了救援步伐,这才导致了“邯郸之难”悲剧的发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楚宣王接到赵成侯求救的信号之后,大司马景舍献计说:“救援赵国咱就意思意思得了,赵国那边的傻小子仗着有咱们的援助,一准拼死抵抗,魏国肯定能看出来咱的援兵只是装装样子,也不会放松对邯郸的进攻。这样一来,魏国与赵国互相削弱,齐国和秦国瞅准空当,趁机灭掉魏国,这事对咱们可是好事。”

齐威王在接到赵成侯的请求时,也和大臣商量对策。段干纶献计说:“救援赵国对齐国有利,但救援的方法有讲究。如果我们直接出兵邯郸,赵、魏两国就会休战,不如出兵南下,直接进攻魏国的襄陵,让魏国两面作战,疲于奔命。如果邯郸被魏国攻克了,我们就可以趁着魏军疲惫之际展开进攻,这样一来,赵国会被魏国打败,魏军也会被我军削弱。”顺便提一句,后人通常把“围魏救赵”的发明专利记在孙膑头上。其实,这一战略思想应该是段干纶的首创。

乱世中所谓联盟,做事全是出于各自的利益,一旦有谁碍着谁的事了,说好的联盟立马土崩瓦解。梁惠王虽然粉碎了赵国的“南进战略”,却被实行“西进战略”的齐威王钻了空子。桂陵一战,魏国大伤元气,已经到手的邯郸也不得不归还赵国,实在是得不偿失。

孟子曾经拜访过晚年的梁惠王,梁惠王对他说:“您老也知道,我们魏国曾经是天下第一,如今传到我手里,东边和齐国吃了败仗,太子战死,西边被秦国夺走了七百里土地;南面又被楚国侵略侮辱。我心里太憋屈了,这一笔笔账我都记下了,总有一天要为那些为国牺牲的人报仇雪耻。”可见,梁惠王虽然年岁大了,仍然有着壮志雄心。不过,孟子认为,梁惠王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好战,战争剥夺了农民耕种的时间,土地没有收成,国家穷得底儿都掉了,还谈什么发展。孟子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其实,梁惠王失败的原因还有一点,那就是与他爷爷魏文侯相比,梁惠王从来都不懂礼贤下士。

《资治通鉴》中记载过一个故事,非常耐人寻味。有一天,齐威王和梁惠王一起到郊外打猎,梁惠王突然问齐威王:“你们齐国有宝贝吗?”威王回答说:“没有。”梁惠王得意洋洋地说:“我们国家虽然小,还有十颗直径一寸,可以照亮前后十二乘车的夜明珠,齐国这样的大国居然没有宝贝?”威王说:“关于宝贝,我和你的看法不同。我手下有个大臣叫檀子,我派他守卫南部边境,楚国人就不敢侵犯;还有个大臣叫盼子,让他守卫西部边境,赵国人都不敢到黄河打鱼了……他们都是我的宝贝,光芒照耀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啊!”听到这里,梁惠王脸上挂不住了,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格局、没思想,赶紧找个借口,一走了之。

所以说,梁惠王之所以不能成为一统天下的明君,一是他穷兵黩武,忽略了休养生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重钱财轻人才,造成本国人才的大量流失。言归正传,我们再回到今天的成语故事“鲁酒薄而邯郸围”。鲁国出产的酒味道淡,这本来和赵国没半点关系,可赵国都城邯郸却因此被围攻,真是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如今的社会交往中,也难免被人冤枉,受点儿委屈。就像这个成语说的那样,鲁国的酒不好,赵国却遭了难,这还真没有地方可以讲理。不过,只要问心无愧,自可随遇而安。

这正是:

惠王不识礼贤意,赵国南进功垂成。

机关算尽太聪明,三世霸业终成空。

微信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腾讯微博

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可发送到电脑上查看

如何订阅微信

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乐听

添加朋友→搜号码:FM1003HBLYPD(点击复制)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扫描、长按二维码:

河北广播电视台旅游文化广播播出频率:

石家庄:FM100.3、AM603、AM1521

北京、天津、承德、廊坊、唐山:FM88.1

衡水:FM103.8

保定:FM97.8、AM603

邢台:AM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