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查外x的成语

  • x查外x的成语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先来看一个笑话:一个小偷被警察抓住之后,发表了这样一通告白:“我的父母东拉西扯把我养大,可现在病得东倒西歪。我东撙西节,东拼西凑,东挪西借,还是找不到钱给他们治病。我很苦恼,整天东游西荡。实在没有办法,我开始东诓西骗,东偷西摸。籍此,我养成了东张西望的坏习惯。尽管我东遮西掩,还是被你们盯上。我东逃西蹿,东躲西藏,害得你们东征西讨,东寻西觅,竟不知道我躲在东邻西舍。今天我疏忽,没看见你们东来西去的人群,误以为你们去东食西宿了,谁知竟中了埋伏。你们东鸣西应,东扭西捏,就把我给抓获了。”小偷说完,警察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他说:“我天天东奔西走,抓到的小偷都东支西吾的,从来没有谁像你这样能说东道西的。”从裤兜里掏出一些钱,他接着说:“这东零西落的一些钞票,你先拿去给你父母治病吧,以后别再东飘西荡了。”接着,就把他给放了。

看完笑话,大家可以从数量众多的成语中抽象出这样一个结构:“东X西Y”。这个结构我们称之成语结构槽。它就像一个生产成语的模子,而且是一个多产的模子。就结构类型来看,这些成语都是联合结构的。“东”和“西”的平列关系客观上要求填入该结构槽的“X”和“Y”属于同一个词类。如“东拉西扯”、“东撙西节”、“东拼西凑”、“东挪西借”、“东游西荡”中,“X”“Y”都是动词;“东邻西舍”中,“X”“Y”都是名词。就语义上来讲,该类型的成语大多互文见义,而且“东”和“西”的意义发生了虚化。以“东奔西走”为例,它的意义等同于“东西奔走”,这是互文见义;这里的“东西”又是泛指“这里…那里…”,这是虚化。由于“X”、“Y”在语义上相互照应,一些本来不能分开来讲的词也能进入该结构,如“东张西望”、“东支西吾”、“东扭西捏”。“张望”、“支吾”、“扭捏”都是具有凝固性的词,分开来讲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但它们却能进入这个结构。它们的进入使得该结构槽在语义上的凝固性得到了加强。

从语音上考察,为了使成语的音韵和谐,“X”、“Y”通常是平仄互异,而且处在前位的“X”多为平声,处在后位的“Y”多为仄声。上文提到的“东拉西扯”、“东撙西节”(“节”是古入声字)、“东拼西凑”、“东挪西借”、“东游西荡”、“东诓西骗”、“东张西望”、“东遮西掩”、“东逃西蹿”、“东征西讨”、“东寻西觅”、“东邻西舍”等都符合这一条件。由于是互文见义,“X”、“Y”的顺序要求不太严格,有些成语中的“X”、“Y”可以换位,语义不会改变。如“东拉西扯”也作“东扯西拉”;“东遮西掩”也作“东掩西遮”;“东躲西藏”也作“东藏西躲”。“东征西讨”也作“东讨西征”。因此,前位的“X”为仄声,后位的“Y”为平声的也有一些。另外两种组合情况也都存在:仄声在前,平声在后的有“东倒西歪”、“东躲西藏”;前后都是平声的,如“东偷西摸”、“东支西吾”。结构槽中“东”和“西”是方位名词,“X”、“Y”大多是动作性很强的动词,因而“东”、“西”充当的是状语。这是是古代汉语中很常见的名词词类活用现象。由于已经形成了紧凑的成语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在这个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了解更多对外汉语资讯请关注东方汉院公众号或直接登录东方汉院官方网站。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