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道不拾遗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道不拾遗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道不拾遗是何意·出自于哪?

“道不拾遗”形容民风淳厚,现在多用来形容社来会风气和道德良好。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自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系掌理一国刑罚的官职)摄行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百学问、最有道德的一个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度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自动地取消了讨价还价的恶习,全部统一了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用严厉的法律制裁,老知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道。所以四方的游客都不必惊动到官府,自然就可以取回。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称为“道不拾遗”。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是什么意思?

商鞅变法,法令颁行十年,使秦国百姓拍手叫好,路上捡到的东西都归还,每人再去山上做强盗和贼,每个家庭都能个自给自足。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这一句典故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前面是商鞅变法,法令颁行十年,使秦国百姓拍手叫好等,这仅仅是一个时期的一个现象而已。“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出自儒学经典,这是一个做人的基本修养,大致意思就是:“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后来由于商鞅作法自毙而遭到五马分尸,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其新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背景

350年战国形势图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秦孝公即位,下决心恢复春秋时代秦穆公的霸业。他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广揽人才,下令求贤。原为卫国贵族子弟的卫鞅,闻讯便从魏国来到秦国。入秦后,为了说服秦孝公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驳斥了旧贵族,并得到秦孝公的赞同,被任命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开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吴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效果:(1)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2)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3)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

道不拾遗是什么意思?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封赐商地十五邑,故称商鞅。

商鞅年青时代就喜欢刑名之学(古代研究以法治国、赏罚分明的学问)。他之所以会到秦国去任宰相,完全是出于逃生。那时,他的父亲卫叔痤在魏国当宰相。有一次,卫叔痤病重,魏王来探望。魏王问卫叔痤:“如果你的病难以治愈,朝廷中有谁能代替?”叔痤说:“我儿子卫鞅可以代替我。”想不到,魏王不是个喜欢以法治国的人,所以,对叔痤的荐举自然不高兴。叔痤望着魏王不悦的脸色,心里明白了许多,为了表示自己对魏王的效忠,就对魏王说:“既然你大王不用他,就把他杀了吧!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别国去,让别国用他。”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了秦国。

在秦国,秦孝王录用了他。他不断地劝说秦孝王进行治理国家的改革。秦孝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

他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功,就应该予以奖励。他鼓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去徭役,他认为,贵族世袭的制度应该废除,应当按军功的大小给予不同的爵位等级,执法应该严明,不讲私情,以法为准。商鞅的变法遭到了贵族势力的反对,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很快就推行开了。

由于商鞅积极地推行变法,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兵士都乐意打仗。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秦国一天天壮大了起来。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什么意思?

行之十年(法令颁布施行十年),秦民大悦(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道不拾遗(没有人复拾取别人遗失在路边东西),山无盗贼(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给人足(家庭富裕人口兴盛).民勇制于公战(秦国的人民勇于为国家作战),怯于私斗(不再热衷于私下斗殴),乡邑大治zd(乡镇的治理十分和谐)

“一语道破”和“道不拾遗”的“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一语道破_成语解释

【拼音】:yī百yǔdàopò

【释义】:道:说;破:揭度穿。一句话就知说穿了。

道不拾遗_成语解释

【拼音】:道dàobùshíyí

【释义】:道:路上。遗:失回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答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道不拾遗的道的含义

唐王李世民实施贞观之治,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zhidao元盛世,路不拾遗就是用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风气,丢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去拣,说明人民丰衣足食,还有就是“夜版不闭户”,就是晚上睡觉不用关门,因为当时没有小偷。这些都是来形容当时的情况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