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反面教员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反面教员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曹操为什么被丑化

曹操被丑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流传太广,影响太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很成功的文学形象,但绝不是曹操历史形象。

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可以说,“三国”已在民间文学和小说演义中走样变形。

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仗义的一面,还有悲悯的一面,柔情的一面,坦诚的一面,正直的一面,很多面。这样看,曹操的脸,应该是各种颜色都有。或者说,有许多张不同颜色的脸,但又张张都是曹操的。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只会出现在曹操身上。然而到后来,这张“多彩”的脸就变成“惨白”的了。这就不但是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不但虚假,而且扁平。

中国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从夏启开始,之后天子都是世袭。其合法性,来自上天的授权,叫“天命”。你看古代皇帝的诏书上,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嘛!如果要改朝换代,就得革命,全称是“革除天命”。但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须天来废他。问题是,汉献帝并没有失德呀!他也没有像殷纣王、秦二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呀!所以后世认为,魏承接汉不是天意。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正统”。汉的皇帝既然必须姓刘,蜀汉成了正统,因此要“尊刘贬曹”。

曹操的白脸,首先是他儿子曹丕画的,曹丕不“篡位”,就没有后来的事。

因为曹丕不称帝,刘备就不敢。刘备不称帝,孙权就不敢。曹丕一开头,就好办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脏水,却都泼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背着。谁让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国》中说,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涂成白脸之时。曹操的白脸,首先是曹丕画的。当然,这只是曹操挨骂的主要原因,不是惟一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

曹操挨骂,晋代就开始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首开曹操“篡逆”之说。他还主张把魏从历史上抹掉,认为“皇晋宜越魏继汉”(《晋书·习凿齿传》)。直到唐,还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宋以后,曹操的白脸形象才完全定型,并深入人心。骂得最凶的,有苏轼、朱熹、陆游,再就是罗贯中和乾隆帝。这两个又最厉害。罗贯中征服了老百姓,乾隆帝吓住了读书人。要知道,乾隆可是最会搞“文字狱”的。他说曹操是大坏蛋,谁还敢说好?除非不要脑袋。

历史上第一个对曹操重新做出评价的,是章太炎。之后,又先后有胡适和鲁迅。之后,又有吕思勉先生明言“替魏武帝辨诬”。最后,才是郭沫若和翦伯赞,以及开国领袖毛泽东。

从宋朝开始,人们就普遍不喜欢曹操。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宋朝确实是一个分水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权要让步于皇权,中央集权于皇帝。秦汉时期,宰相和皇帝是可以分庭抗礼的。那时的宰相有三个,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号称“三公”。国家有事,先由三公“会议”,拿出方案,交给皇帝批准。皇帝五日一朝,其实不过“橡皮图章”。所以汉武帝很不满意,搞出个“大将军”来对抗宰相。但是直到唐代,宰相的权力还是很大。皇帝的诏令,宰相不副署,就不能生效。另外,朝见的时候,宰相是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所以叫三公“坐而论道”。但宋以后,宰相就只能站着了。明太祖朱元璋,则干脆把宰相废掉,从此明清两代无宰相。总之,宋以后,为了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必须“尊刘贬曹”。因为曹操是以丞相之位篡取皇权,而诸葛亮没有。这是第一个原因。

宋人不喜欢曹操的第二个原因,是曹操瞧不起士大夫,打击士族,打击读书人。被他杀掉的,不少是书生。比如孔融,比如边让,都是“因言获罪”。而宋朝,又恰恰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朝代。宋太祖赵匡胤曾经与子孙“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杀士大夫”。宋代知识分子的地位这样高,怎么会喜欢跟读书人过不去的曹操?就算为了保住自己的崇高地位,也得把曹操当作“反面教员”,斗倒批臭。何况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你曹操杀了我们那么多弟兄,我们难道不能骂你个狗血喷头!别以为读书人手无寸铁好欺负。告诉你,笔杆子的作用,有时候也不亚于枪杆子!

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开府”(就是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侯”,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你看像不像?太像了!

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是被作者丑化百了的。作者罗贯中在整篇都贯穿着一个忠君主义思想,凡是“忠君”乃度至忠于主子的人都被赞颂、褒扬,知那怕是地位低微的下人,诸道如许贡三家丁等。因此,他认为孟德也应忠于汉朝,即回便是孟德有改革的闯劲,也不答行,不能越过懦弱的汉献帝。

中国封建社会是家天下,这样的构造允许多知出几个曹操这样的人物吗?那之后一千多年的道皇帝的位置怎么摆放?急忙制止都还来不及。

曹操形象之根本转变出现在两宋交际时期的,当时完颜家族疯狂南下,汉人疲于招架,用于回文学上就产生了一种“人心思汉”的情节,经过答艺术加工,曹操就成了白脸。

解释谬误的含义,举出10个谬误实例

人的认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活动,它能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即为真理,后者就是谬误。真理和谬误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的思想内容,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因为客观世界的复杂性,人们的认识又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任何个人、集团都不可能只有真理而没有错误,真理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

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统一的

真理和谬误同属认识范畴,二者之间又相互依存,存在着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①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是说,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任何社会集团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发生认识上或行动上的失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只有正确的科学见解而毫无错误。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后一代人总是要纠正前一代人的错误的,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真理同谬误相比较的过程。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来看,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为了判明真理,人们必须拿谬误作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要善于比较,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就能发现和发展真理,因为,“不是冤家不聚头”。

②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是说,人类认识的发展表明,某一种观点、理论、学说,在其刚刚提出时,究竟是真理还是谬误,有时是很难分辨的。有些是真理的学说,人们往往认为它是谬误;有些实际上是谬误的东西,却被当时的大多数人误认为是真理。人们发现和接受真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真理同谬误作斗争的过程。真理在斗争的过程中会越辩越明,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并日益得到丰富和发展;相反,谬误则会在斗争中日益暴露其本来的面目,为大多数人所抛弃。

(2)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0页。)

①真理转化为谬误

真理转化为谬误主要有三种情况:

A.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B.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还仍然照搬老一套,或者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把只有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原则当作现实,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使真理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全面的,作为全面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的各个原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如果只把某一原理孤零零地抽出来,切断同其它原理的联系,甚至把它同其它原理对立起来,它也就会丧失原来的真理性而变为谬误。

②谬误转化为真理

谬误转化为真理也同样有三种情况:

A.既然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那么,只要原来的条件和范围得到恢复,谬误回到原来的条件和范围之内,它又会变成真理。

B.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只要在失败中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总结失败的教训,就能达到对于事物的正确认识,使错误转化为正确,使谬误转化为真理。

C.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反面教员”可以利用,毒草可以肥田。错误的理论可以从反面启发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通过对谬误的批判,不但可以增加“免疫力”,而且可以使真理的内容更加丰富起来。

真理同谬误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要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

网络上“父母皆祸害”小组是怎么回事?

“父母皆祸害”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说得是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说,父母皆祸害。2006年,张坤将这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推荐至豆瓣网。2008年1月,一名豆瓣网友邀她加入其新成立的小组,并担任小组管理员,组名就叫“父母皆祸害”。张坤接受了任命。作为资深豆友,在上海某英文报任文化记者的她并没觉得这个小组离经叛道,她同时还在“皮肤过敏”小组,“自取其辱”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这些正流行于各大社交网站的小组,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崇尚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发展至近17000人,《父母皆祸害》作者;王占郡,新星出版社/2010-11月出版。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朋友们,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个目的是好的。朋友们所说的现象也确实存在,我也有同感,这也是我一致呼吁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的原因,我也看到现在的很多父母不会当父母,也不配当父母,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到底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我认为都出在教育上,这个教育当然是大教育,就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宗教教育。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教育的失败是从1915年的中国文化复兴时期就开始了,在文化复兴时代,这里要说明的是文化复兴对中国社会的推进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要看到她有负面的东西,当时一些所谓的思想家,教育家,全盘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完全否定中国的文化精神,致使中国文化从那时起就基本断代了,结果培养出近二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不懂教育的人们,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50年代出生的很多人,更不懂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导致现在这个现象,因此我们要吸取教训,要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请大家可以在优酷网看看210年前老祖先说的话的视频。这个现象的根源是二百壹拾年前的所谓文化复兴的人们,不是现在的父母的过错,现在的父母也是受害者,特别是50后的父母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经历了天灾、人祸,经历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变革,同时也是我们的反面教员,我们年轻一代是应该反思,应该象您们一样来认真思考。可是我想说的是您们的目的是好的,但是有些提法是不妥当的。比如“父母皆祸害”这个命题是片面的,也不符合事实,首先从字面看,不能说父母皆祸害,父母包括很广,不是所有每一位父母都是祸害,不要一叶障目,一概而论,还是有一些父母是很好的,比如卢勤老师,陈大慧老师,还有现在的郭继承老师,还有许多许多。二;这个思想的来源是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这个又是西方的思想,也不是西方的主流思想,它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也不能完全照搬,我们一些网友,如张坤类似的朋友也不要人云亦云,应该好好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要再走文化复兴时期人们的老路,不要无限制的宣传和扩大负面的东西,要有全面的正能量的思想。在这里给大家转发一段文章,在大家读之前,先给大家介绍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段话,免得大家犯错误,他说;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再给大家介绍孙中山说的话;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佛教是教育,佛教是文化。如果科学家不了解佛教文化、佛教哲学、佛教艺术,那么不是一位合格的科学家。这类的话语很多,请大家去搜索伟人名人论佛教。不再多转发。佛陀在《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里说;佛告阿难:“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母胎怀子,凡经十月,甚为辛苦。在母胎时,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将来,午消散去。母怀胎时,第二月中,恰如凝酥。母怀胎时,第三月中,犹如凝血。母怀胎时,第四月中,稍作人形。母怀胎时,第五月中,儿在母腹,生有五胞。何者为五?头为一胞,两肘两膝,各为一胞,共成五胞。母怀胎时,第六月中,儿在母腹,六精齐开,何者为六?眼为一精,耳为二精,鼻为三精,口为四精,舌为五精,意为六精。母怀胎时,第七月中,儿在母腹,生成骨节,三百六十,及生毛乳,八万四千。母怀胎时,第八月中,生出意智,以及九窍。母怀胎时,第九月中,儿在母腹,吸收食物,所出各质,桃梨蒜果,五谷精华。其母身中,生脏向下,熟脏向上,喻如地面,有山耸出,山有三名,一号须弥,二号业山,三号血山。此设喻山,一度崩来,化为一条,母血凝成胎儿食料。母怀胎时,第十月中,孩儿全体一一完成,方乃降生。若是决为孝顺之子,擎拳合掌,安详出生,不损伤母,母无所苦。倘儿决为五逆之子,破损母胎,扯母心肝,踏母跨骨,如千刀搅,又仿佛似万刃攒心。如斯重苦,出生此儿。更分析言,尚有十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干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颂曰

累劫因缘重,今来托母胎,月逾生五脏,七七六精开。

体重如山岳,动止劫风灾,罗衣都不挂,装镜惹尘埃。

第二、临产受苦恩颂曰

怀经十个月,难产将欲临,朝朝如重病,日日似昏沉。

难将惶怖述,愁泪满胸襟,含悲告亲族,惟惧死来侵。

第三、生子忘忧恩颂曰

慈母生儿日,五脏总张开,身心俱闷绝,血流似屠羊。

生已闻儿健,欢喜倍加常,喜定悲还至,痛苦彻心肠。

第四、咽苦吐甘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顾怜没失时,吐甘无稍息,咽苦不颦眉。

爱重情难忍,恩深复倍悲,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

第五、回干就湿恩颂曰

母愿身投湿,将儿移就干,两乳充饥渴,罗袖掩风寒。

恩连恒废枕,宠弄才能欢,但令孩儿稳,慈母不求安。

第六、哺乳养育恩颂曰

慈母像大地,严父配于天,覆载恩同等,父娘恩亦然。

不憎无怒目,不嫌手足挛,诞腹亲生子,终日惜兼怜。

第七、洗涤不净恩颂曰

本是芙蓉质,精神健且丰,眉分新柳碧,脸色夺莲红。

恩深摧玉貌,洗濯损盘龙,只为怜男女,慈母改颜容。

第八、远行忆念恩颂曰

死别诚难忍,生离实亦伤,子出关山外,母忆在他乡。

日夜心相随,流泪数千行,如猿泣爱子,寸寸断肝肠。

第九、深加体恤恩颂曰

父母恩情重,恩深报实难,子苦愿代受,儿劳母不安。

闻道远行去,怜儿夜卧寒,男女暂辛苦,长使母心酸。

第十、究竟怜愍恩颂曰

父母恩深重,恩怜无歇时,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

母年一百岁,长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

佛告阿难:“我观众生,虽绍人品,心行愚蒙,不思爹娘,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背义,无有仁慈,不孝不顺。阿娘怀子,十月之中,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月满生时,受诸痛苦,须臾产出,恐已无常,如杀猪羊,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生得儿身,咽苦吐甘,抱持养育,洗濯不净,不惮劬劳,忍寒忍热,不辞辛苦,干处儿卧,湿处母眠。三年之中,饮母白血,婴孩童子,乃至成年,教导礼义,婚嫁营谋,备求资业,携荷艰辛,勤苦百倍,不言恩惠。男女有病,父母惊忧,忧极生病,视同常事。子若病除,母病方愈。如斯养育,愿早成人。及其长成,反为不孝。尊亲与言,不知顺从,应对无礼,恶眼相视。欺凌伯叔,打骂兄弟,毁辱亲情,无有礼义。虽曾从学,不遵范训,父母教令,多不依从,兄弟共言,每相违戾。出入来往,不启尊堂,言行高傲,擅意为事。父母训罚,伯叔语非,童幼怜愍,尊人遮护,渐渐成长,狠戾不调,不伏亏违,反生嗔恨。弃诸亲友,朋附恶人,习久成性,认非为是。或被人诱,逃往他乡,违背爹娘,离家别眷。或因经纪,或为政行,荏苒因循,便为婚娶,由斯留碍,久不还家。或在他乡,不能谨慎,被人谋害,横事钩牵,枉被刑责,牢狱枷锁。或遭病患,厄难萦缠,囚苦饥羸,无人看待,被人嫌贱,委弃街衢。因此命终,无人救治,膨胀烂坏,日暴风吹,白骨飘零。寄他乡土,便与亲族,欢会长乖,违背慈恩,不知二老,永怀忧念,或因啼泣,眼暗目盲;或因悲哀,气咽成病;或缘忆子,衰变死亡,作鬼抱魂,不曾割舍。或复闻子,不崇学业,朋逐异端,无赖粗顽,好习无益,斗打窃盗,触犯乡闾,饮酒樗蒲,奸非过失,带累兄弟,恼乱爹娘,晨去暮还,不问尊亲,动止寒温,晦朔朝暮,永乖扶侍,安床荐枕,并不知闻,参问起居,从此间断,父母年迈,形貌衰羸,羞耻见人,忍受欺抑。

或有父孤母寡,独守空堂,犹若客人,寄居他舍,寒冻饥渴,曾不知闻。昼夜常啼,自嗟自叹,应奉甘旨,供养尊亲。若辈妄人,了无是事,每作羞惭,畏人怪笑。或持财食,供养妻儿,忘厥疲劳,无避羞耻;妻妾约束,每事依从,尊长嗔呵,全无畏惧。或复是女,适配他人,未嫁之时,咸皆孝顺;婚嫁已讫,不孝遂增。父母微嗔,即生怨恨;夫婿打骂,忍受甘心,异姓他宗,情深眷重,自家骨肉,却以为疏。或随夫婿,外郡他乡,离别爹娘,无心恋慕,断绝消息,音信不通,遂使爹娘,悬肠挂肚,刻不能安,宛若倒悬,每思见面,如渴思浆,慈念后人,无有休息。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佛教这方面经典很多比如《地藏经》等,先给大家转发此段,请大家好好读读,想想,思考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向佛陀学习吧。父母之恩正如佛陀所说;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遭饥馑劫,为于爹娘,尽其己身,脔割碎坏,犹如微尘,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手执利刀,剜其眼睛,献于如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亦以利刀,割其心肝,血流遍地,不辞痛苦,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百千刀戟,一时刺身,于自身中,左右出入,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打骨出髓,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假使有人,为于爹娘,吞热铁丸,经百千劫,遍身焦烂,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大家可以探讨这类话题,请大家可以换个题目如,“现在如何当个好父母”,免得误导大家,误导了大家是有因果的,请慎之又慎。因果报应,丝毫不假。

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指导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别难过,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网上和这个重庆女孩有相似烦恼的网友不少,但他们选择了更理性的处理方式。豆瓣网上有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18日。这里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  看似大逆不道,路规相当理性  虽然这个小组的名字听起来相当大逆不道,但他们在创建宣言里强调:“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这一点需要技巧,我们共同探讨。”  其中有人总结了“为人儿女的路规”,可以当作儿女自强的好范例,想要独立自主的年轻人请对照,你能做到几条?  1.大学毕业了就不应该再跟父母同住。事实上读大学就应该选择离开家乡去另外的地方,这跟父母祸害与否没关系,是成长必须的断奶期。  2.成年后不要让父母太干涉你交友、约会甚至找工作。这些应该是你自己的事。你应该设法养活自己,并且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3.成年后就尽量不要跟父母要钱了。他们给你钱是心疼你,当礼物收下,要知道感激,但不能靠它过日子。  4.回父母家或者不得已仍跟父母住在一起,就要遵守父母的家规。争执不下时尽量忍气吞声,因为这是父母的家,不是你自己的家。  5.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生活,要懂得必要时将父母关在其外。他们喜不喜欢你的生活伴侣,你的生活习惯,你的宠物,你的工作等等,都没关系,不要让他们左右你的一切。  6.可以请教父母,但保留自己最终决定自己事务的权利。  7.如果父母穷困,你有义务提供经济援助,以自己负担得起为界限。你累死了饿死了也就帮不到父母了。这不叫没良心,这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80后子女PK50后父母  现实中,50后父母和80后子女之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不时上演。特别在奔三的剩男剩女中,为此想要搬出家来独立生活的,为数不少。网上,常有80后网友发帖讲述类似经历。  和拒当公务员跳楼身亡的重庆女孩相似,这些80后常常是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全方位控制,“认识什么样的朋友,读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找个什么样的人结婚……父母都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套用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达到他们理想的生活状态。”而长大成人后的80后,迫切希望摆脱这种状态,为此和父母频频发生矛盾。  不少网友表示,虽然知道父母都是为了自己好,但有些做法还是让人难以忍受。也有网友反思,豆瓣上这个小组的名字,估计大部分父母看了都会怒从中来,然后伤心不已。但如果仔细分析亲子关系中负面情绪的来源,或许父母和子女都需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