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仗节死义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仗节死义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有两首诗,不知道名字,谁能帮我解释一下诗的意思,小人困驰骤,后生血气豪。世事固堪论,我何随汝曹

第一首的意思:

我现在如同被困在洪水之中的人,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但我内心的热情仍像年轻人一样豪放。

世间的事到了如此地步,固然不堪再说;只希望我能追随你们这些英勇的前辈!

第二首的意思:

汉朝的灾祸是始自外戚,唐朝的混乱是由于宦官。

这些小人计较一己私利,不能指望他们做出好事。

公卿大臣安然面对危机,关河为大宋危亡而流泪。

草野之中难道也没有人,怀抱匡扶天下的大志吗?

两首诗的诗名、作者及原文如下:

第一百七十五

宋?文天祥

小人困驰骤,后生血气豪。

世事固堪论,我何随汝曹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宋陆游

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

小人计已私,颇复指他事。

公卿恬骇机,关河入危涕。

草茅岂无人,死抱经世志?

扩展资料:

后人对文天祥的评价: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

韩雍: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胡华:昆陵忠义之名益著,忠义著而诸公之英声伟烈,震耀两间,人人知所景仰,吾辈又当以君之录达于朝行,将立庙奉祀,勒石颂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显扬于时,于以励髙风,激颓俗,匪直有劝于常抑有劝于天后世是録有关于忠义大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第一百七十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汉语-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天祥

《第一百七十五》——宋代文天祥

小人困驰骤,后生血气豪。世事固堪论,我何随汝曹。

译文:现在就像那些被洪水围困得无法动弹的人一样,空有满腔的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而内心的爱国激情却像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澎湃。现在的世事固然不堪再论道,将如何追随这些先辈英豪。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宋代陆游

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小人计已私,颇复指他事。

公卿恬骇机,关河入危涕。草茅岂无人,死抱经世志?

译文:汉朝的祸乱是由外戚乱政引起的,唐代的祸乱是基于宦官阉人擅权。那些小人的计谋都是出于私心,还能指望他们做出利于国家的事情来吗?那些公卿大人们还在安逸地面对着眼前的危机,却不知道关河已为大宋的危亡而痛苦流涕。寻常百姓之家里难道就没有人一直死抱着收复神州、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吗?

扩展资料

赏析

宋朝的政治制度既没有外戚乱政、藩镇割据,也没有寺宦擅权和后宫干政,但宋室南迁以后却一直不思收复失地,苟安一隅,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南宋皇帝。

所以陆游才说“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而且他们都是亡于内乱,矛头直指南宋皇帝,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渴望收复神州的强烈愿望。

其他讽刺小人的诗词

1、《小人吟》——宋代邵雍

小人无节,弃本逐末。

喜思其与,怒思其夺。

译文:卑贱的人是不讲气节的,他们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喜欢想起给与别人的帮助或东西,厌恶想起对别人的强取。

2、《小人吟》——宋代邵雍

小人无耻,重利轻死。

不畏人诛,岂顾物议。

译文:小人无耻,利益为重死为轻,连被人杀死都不怕的人,还能怕别人的议论么?

3、《结交》——唐代孟郊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

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译文:铸造镜子还是需要青铜,青铜不会轻易被磨坏。而与人结交需要远离小人,小人难以宽恕他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百七十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1、小人困驰骤:出自杜甫《九日寄岑参):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原意是说官员们骑马乘车还可勉强而行,而那些穷人百姓们就只能被困得举步维艰了(因为大雨下了两个月),驰骤的原意是驰骋、疾走,小人是跟上面的”君子“对应,指穷人百姓,文天祥引用这句的意思是”我现在就像那些被洪水围困得无法动弹的人一样,空有满腔的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而我内心的爱国激情却像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澎湃。现在的世事固然不堪再论道,我将怎么追随你们这些先辈英豪?

2、汉朝的祸乱是由外戚乱政引起的,唐代的祸乱是基于宦官阉人擅权。那些小人的计谋都是出于私心,还能指望他们做出利于国家的事情来吗?那些公卿大人们还在安逸地面对着眼前的危机,却不知道关河已为大宋的危亡而痛苦流涕。寻常百姓之家里难道就没有人一直死抱着收复神州、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吗?

宋朝的政治制度在某些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它既没有外戚乱政、藩镇割据,也没有寺宦擅权和后宫干政,但宋室南迁以后却一直不思收复失地,苟安一隅,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子当然是南宋皇帝,所以陆游才说“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而且他们都是亡于内乱,你宋朝没有这些毛病,为什么却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矛头直指南宋皇帝,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为国效力、渴望收复神州的强烈愿望。

第一百七十五来

宋文天祥

小人困驰骤,后生血气豪。

世事固堪论,我何随汝曹

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源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宋陆游

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

小人计已知私,颇复指他事。

公卿恬骇机,关河入危涕道。

草茅岂无人,死抱经世志?

讽刺小人的诗句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引起了什么事情?

明代大礼议之争,杨慎在左顺门外所言

廷争大礼,获罪遣戍嘉靖三年(1524),大礼议之争又起。南京刑部主事桂萼、张璁请世宗继统而不继嗣,继而提出伯孝宗而考兴献。杨慎之父杨廷和坚持己议,不赞成世宗改变初议,其在内阁封还御批四次,前后执奏凡二十余疏。世宗坚持召桂萼、张璁至京重议大礼。杨廷和无奈,致仕归去。在议礼一事上,杨慎完全站在其父一方,对张璁等的议礼主张大加挞伐。张、桂来京后,被擢为翰林学士。杨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疏,言“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②。表示不愿与桂萼、张璁等同列,并以请求罢斥己职相挟。世宗怒,切责杨慎等诸臣,予以停俸处分有差。逾月,杨慎又偕学士丰熙等疏争议礼。当此之际,杨廷和虽已去职,其追随者皆居重位,如蒋灵、毛纪、汪俊、何孟春等,在他们的操纵下,詹事、翰林、言路及六部诸司等各部官员具疏,廷争大礼。世宗将诸臣之疏留中不下。

嘉靖三年七月戊寅,朝罢,杨慎偕吏部侍郎何孟春倡言于众,要群臣跪哭宫门,给皇帝施加压力,听从群臣的意见。杨慎呼吁:“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①杨慎遂与检讨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人在金水桥南拦阻散朝的百官,胁制众人跪哭谏争,并威胁说:“今有不力争者,必共击之。”②于是二百四十余名朝官俱跪伏左顺门。皇帝命司礼中官谕众臣退去,众人说要得皇帝遵从议礼前议的谕旨才肯散去。诸臣由早晨跪到中午。世宗大怒,命锦衣卫士执丰熙等八人下诏狱。杨慎与王元正撼门大哭,跪伏的众臣应之,声震殿庭。世宗益怒,命四品以上官员到午门听上谕,宣布给予跪伏者停俸处分。又命收禁五品以下官若干人杖之。杨慎服杖之后,又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今属大理)。

嘉靖六年(1527)冬,云南寻甸、武定土司安铨、凤朝文叛乱,流劫于嵩明、杨林、木密等地,进而围攻省城。杨慎适在戍所,慨然曰:“此吾效国之日也。”于是戎服执戈,帅百余人往援木密。入城后,“与副使张峨谋固守”③。杨慎在滇,时领戎役,或于永昌,或于沪州,或于重庆。杨慎虽身为戍卒,地方大吏及黔国公镇守中官都很优待他,故杨慎得乘间游历云南,咏诗为文,以抒其怀。而世宗因议礼一事最恨杨廷和和杨慎,每每向左右索问杨慎的情况,阁臣或以既老且病搪塞,世宗才稍稍放松他。世宗大婚,生皇子等,例行赦免,而杨慎等不能获得赦免的恩典。杨慎在云南三十余年,除了奔丧等特殊情况,不得随便奏请还家。根据有关法律条例,戍卒年满六十者可以请求由子侄替役。六十五岁的杨慎乞求有关衙门准许。而“军卫及当道皆唯唯,转相推调”①。杨慎又委托门人走云南巡抚的后门,皆不得要领。地方官虽善视杨慎,但谁都怕皇帝怪罪,不敢越过界限。因之,杨慎有子而壮,却仍要以衰迈之躯,荷戈趋伍,对于一个曾一度风云于政坛的封建士大夫来说,这是莫大的悲剧和打击。杨慎年届七十,私自归蜀,巡抚急遣四名指挥使逮之,械还。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戍所。隆庆初,赠光禄少卿,②《明史》卷一九二《杨慎传》。

①《明史》卷一九二《杨慎传》。

②《明史》卷一九一《何孟春传》。

③简绍芳:《赠光禄卿前翰林修撰升庵杨慎年谱》,载《新都县志》。

①杨慎:《与同年书》,转引自《杨慎诗选》第142页注文,四川人民出版社版。天启中,追谥文宪。

后汉书 吴汉传 原文及翻译

你的原文是这个: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还是:

吴汉传(这个下面有翻译)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日:“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捐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日:“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日:“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建武三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日:“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鸟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反还奔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日:“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日:“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龠、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参考译文]

吴汉,表字子颜,是南阳宛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少有文采,匆忙时(常常)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邓禹和诸位将领很多人都知道这些。他们多次举荐吴汉,吴汉(后来)被召见,并成为刘秀亲近的人。光武帝要调拨幽州的兵力,夜里召见邓禹,询问可以出使的人。邓禹说:“近来多次与吴汉交谈,发现此人勇猛有智谋,将领中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光武帝立即授吴汉大将军之职,持汉节到北方调拨十郡的精锐骑兵。更始的幽州牧苗曾听说后,暗中约束军队,命令各郡不要答应。吴汉率领二十名骑兵先到了无终。苗曾以为吴汉没有防备,于是在路上迎击,吴汉指挥兵卒,逮捕并杀死了苗曾,夺取了他的军队。北方州郡震惊,其余城邑没有不听到消息就降从的。最后,(昊汉)调集了(北郡)所有的兵力,带兵向南,和光武帝在清阳会合。众多将领看到吴汉回来,士卒战马很多,都问:“是否肯分给别人一些兵马?”等吴汉到了幕府,呈上兵簿,各位将领人人都想多分一些。光武帝说:“属于自己的兵马,害怕分给别人,现在为什么对别人兵马索要这么多呢?”众将领都感到惭愧。

第二年(建武三年)春天,吴汉率领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刘永率领周建及另外召集的十多万人,援救广乐。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与他交战,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部,回到营中。周建等带兵入城。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在卧.众人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裹伤而起,杀牛搞赏将士,下令军中:“贼人人数虽多,都是一些劫掠的强盗,‘胜利时不能互相谦让,失败时不能互相救助’,(他们)不是(一些)坚守气节为义而死的人。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周建、苏茂出兵包围吴汉。吴汉挑选黄头吴河等四部的精兵以及乌桓精锐骑兵三千多人,一同击鼓前进。周建军队大败,返回城内。吴汉率军长驱追击,争门直入,打败了敌军。

第二年,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敢轻言进兵的人,杀!”于是,吴汉传递檄文到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诸位将领于是敬服,说:“不通过作战却攻克城池,这不是众人比得上的。”冬天,吴汉率领大将军耿龠、汉忠将军王常等,在平原进击富平、获过两个强盗。第二年春天,贼人率领五万多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攻敌,大败敌军。乘胜追击,讨伐余党,一直到了无盐,进击渤海,扫平贼寇。

吴汉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多,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于是把它们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兄弟以及外家。到他死后,得到忠侯的追封。

吴汉传原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阳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日:“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日:“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

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余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召诸将厉之曰:“吾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败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吴汉传翻译:

吴汉、字文质,是南阳宛阳人。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吴汉(后来)被召见,并成为刘秀亲近的人。建武二年,吴汉被封为广平侯,在广乐包围了苏茂。周建召集了十多万人,到广乐援救。吴汉率领轻便的骑兵与他交战,失利,从马上掉下来摔伤了膝部,回到营中。诸位将领对吴汉说:“大敌当前,您又受伤在卧.众人感到担忧。”吴汉竟然精神振作,裹伤而起,杀牛搞赏将士,现在正是封侯的时候,诸位好好努力吧!”于是军士们激发斗志,士气倍增。第二天,一同击鼓前进。周建军队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同驱逐地方官员,占据城池造反。诸位将领争着要攻打它,吴汉不同意,说:“使鬲县百姓造反,是地方长官的罪。敢轻言冒犯进兵的人,杀!”吴汉传递檄文到州郡,派他们逮捕(鬲县)地方长官,并派人到城中谢罪。五姓百姓非常高兴,立刻相继出来归降。第二年春天,贼人率领五万多人夜里攻打吴汉的营地,军中惊乱,吴汉坚持躺着不动,一会儿军中就安定下来。(吴汉)立即连夜派精兵出营突然出击攻敌,大败敌军。十二年春天,吴汉率领军队进攻广都(今成都南),攻克了城池。然后派遣轻装的骑兵烧掉了成都市桥。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你只要坚守广都,等待他来进攻,不要跟他交锋。如果敌人不敢前来,你必须转移营寨,以此逼迫敌人,必须等敌人疲惫后才能进攻。”吴汉乘着胜利进攻,逼近成都,被阻在长江北岸,汉军就地扎营,派遣刘尚率万余人在长江以南驻扎。光武帝得知后,大惊,责备吴汉说:“近来我告诫你千条万条,你为什么遇到事件时却又悖离错乱呢?与刘尚分开扎营,一旦有紧急事情,不能再彼此照应。”刘秀的诏书尚未送到,谢斗、袁吉领兵十万余人攻吴汉,派遣副将带一万余人前去威逼刘尚,让他们不能相互援助。吴汉与他们大战了一天,吴汉的军队大败,逃入营垒,吴汉召见诸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的军队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的机会在此一举。”于是,犒劳士兵,树立了许多彩旗,使军营中的烟火不断绝,夜晚就让士兵口中衔着枚(防止出声),带领士兵和刘尚的军队汇合。谢丰等人没有觉察,第二天,吴汉率领所有士兵迎战,从天亮到吃饭时,就大败敌人。吴汉在征战讨伐的时候,诸位将领看到战场上不利,有的人很惶恐害怕,常常失去了他们的气度风度;而吴汉意气神情还是一样,严肃认真地整理好器械,激励士兵官吏。吴汉曾经出征在外,他的妻子、儿女在后方购置田地产业。吴汉回来,责备她们说:“军队在外,士吏不多,为什么买这么多田地住宅呢?”等到死去,赐谥号为忠侯。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谁说的?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是杨慎在大礼议说的。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杨慎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第一位,另外两位分别是的解缙和徐渭(徐文长)。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明朝著名文学家,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明世宗诏谕礼部,十四日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哗然。正逢早朝刚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倡导众人道:“宪宗时,百官在文华门前哭请,争慈懿皇太后下葬礼节,宪宗听从了,这是本朝的旧事。”

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亦称:“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随后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在金水桥南拦阻挽留群臣,何孟春、金献民、徐文华等又号召群臣。随后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

扩展资料

大礼议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

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大礼议事件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大礼议中张璁以明武宗遗诏为利器,打破了杨廷和一手操纵的廷议,并通过合理解读明武宗遗诏的文本逻辑和内容,维护了明世宗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挫败了杨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顾明世宗继位的实情而强迫明世宗依照汉宋旧例改换父母的图谋,确保了明代法律的尊严和政治的秩序,并因此开创了嘉隆万大改革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慎

这是明代大礼议之争,杨慎在左顺门外所言。

意思是,国家养育士人几十年,士人为了国家和气节而死,就在今天。

经过: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对众臣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哭声,喊声震天。

扩展资料

类似名句

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所志未遂,奈何死乎?——(东吴)太史慈

释义:大丈夫生在这乱世之中,应该手持三尺杀人剑驰骋沙场,建立不世功勋,可惜今日我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可惜人却身先死了。

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释义:胸罗万象,知天地运行知识,从而不疑惑。为平民百姓服务,并视为他们申冤作为己任。同时为了继承古代圣人的学说而努力学而不厌。为万世的太平摇旗呐喊,并阻止不安定的乱世行为。

左顺门案又称左顺门血案、撼门事件,是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因大礼议之争,这里曾发生一起文武百官伏阙的事件。

明代士大夫的风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但是,这一事件同时也使"衣冠丧气",而张璁等人气势极为嚣张,议礼一事亦沿着议礼诸臣的主张越滑越远。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

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代表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顺门案

国家养士知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发言者--杨慎,杨廷和的儿子,杨廷和何许人也?正德年间内阁首辅,杨慎号称明朝三大才子第一位,另外两位分别是编著了明的解缙和徐渭--通常人们叫他徐文长.但比杨慎的著作道和他本人更为出名的,还是他那首让人耳熟能详的词牌,这才是他一生感悟与智慧之所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容付笑谈中!历古千年,是非荣辱,你争我夺,无过于此!

文言文中“”仗节”是什么意思

“仗节”一词在文言文中有手持符节和坚守节操的意思zd。其出处如下:手执符节。古代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皇帝授予符节,作为凭证及权力的象征。《汉书·叙传下》:“博望仗节,收功大夏;贰师秉钺,身衅胡社。”唐裴铏《赵合》:“但当时时相使余不得仗节出此城,空加一貂蝉耳。”唐康骈《剧谈录·凤翔府内举兵讨贼》:“相国仗节训兵,援旗誓众。”

坚守节操。《后汉书·吴汉传》:“贼众虽多,非有仗节死谊者也。”宋曾巩《与孙司封书》:“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仗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容·马文肃家书》:“慷慨仗节易,从容就义难。吾辈将为其难乎?抑为其易乎?”

仗:动词。本义:拿着、持、执。可引申为把持、坚持。

“仗节”在文言文中属于短语,其意义取决于“节”的含义。

1、当“节”作节操解时,“仗节”就是守节,坚持操守。如苏轼《zhidao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回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这也是成语“仗节死义”的出处。

2、当“节”作礼节解时,“仗节”就是守礼仪规矩。如“仗节守礼”。

3、当“节”作符节解时,“仗节”就是持有符节。古代外交官代表国家出使外邦,或大将受命实施军答事行动,都需要有一个象征最高权力的信物,这就是“符节”。如李世民《经破薛举战地》:“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仗的解释?仗zhàng兵器:仪仗。明火执仗。拿着兵器:仗zd剑。战争:打仗。胜仗。凭借,依靠:倚仗。仰仗。仗恃。仗义执言(为了正义说公道话)。笔画数:5;部首:亻;笔顺编号:32134

节的解释?节(节)jié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内节外容生枝。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为知己者死看轻生死

今天看《越绝书》,也想问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周享国八百年,礼乐教化深入人心。人们认为,仗节死义,都是应当的。不仗节死义,那才是不正常的。所以,孔子zd所谓礼崩乐坏,并非礼回乐制度崩坏,而是民风民俗开始了轻义重利,轻仁义重生死,轻礼乐重享乐。礼崩乐坏只是外表。

这么说可能很难理解,不过对比新中国几十年就知道了。那时候,崇尚节俭,崇尚奉献,为国家做事是荣誉,观念根深蒂固。答几十年就有这种影响,何况周朝几百年?不过,现在消费主义、享乐、个人价值越来越多,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是感受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