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文人无行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文人无行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文人画的创始人 到底是苏轼还是王维!!文人画到底和士人画是不是一个概念!?两者是什么关系!?

创始人:唐代王维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970.htm

区别:

长期以来,我们把文人画和士人画(又称士夫画)等同起来,这其实是一种偏见。我们知道,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在汉代便已出现,进入魏晋就更多了。但文人画的正式提出是在北宋,到了元代则成为画坛的主流。不过这样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因为一直到元代,并没有“文人画”这一术语,北宋苏轼也好,元代钱选、赵孟頫、吴镇、黄公望也好,他们所说的都是“士人画”(或“士夫画”)。“文人画”的正式提出,是明代董其昌,他所说的“文人画”家,如王维、李成、黄公望等人,都是唐宋的“士人画”家。由于人们习惯上将“文人士大夫”并称,到了明代后期,读书界文人之多远远超出了士人,文人和士人的概念便混淆了,将二者等同起来,甚至取消了“士人画”的概念,一直到今天。

要弄清文人画和士人画的异同,首先需要认清文人和士人的异同。文人和士人都是读书人,这是二者的同。但读书人并不一定都是文人,也不一定都是士人。文人和士人只是读书人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大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论唐制有六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通经又有实际才干者为秀才,通经义为明经,而擅长诗赋者为进士。这实际上正是士人和文人的分别。士人所治的是经纬天下的学问,而文人所治的是诗词文赋,汉代杨雄称为“雕虫小技”。在明中期之前,士人和文人不是一个概念。

什么是文人呢?就是以诗文为业的人。读了书、识了字,以诗文为业就是文人,以农牧为业就是农人,以商贾为业就是商人,以僧侣为业就是僧人。文人的读书识字,不是用来治理天下,而是作诗文辞赋。

士人肯定都是读书识字的,但他们却不以诗文为业,即使他们也作诗文,但他们却在“志于道”。什么“道”呢?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也就是以天下是非风范为己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上古的“士”指三教九流的通称,并不是专指儒家“志于道”的士。儒家的士,是指“自强不息”的君子,他们不是以诗文为业,而是为了天下民生。他们的理想是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在其位谋其政。如果学而优仍不能仕,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以独善其身的方式推广天下为公的理想。

元代以前文人和士人的关系是明确的,南怀谨先生曾说过,社会更需要的是经纬之士,某些文人多一个少一个关系不大。文人以诗文为专职;士人以天下社会民生为专职,做官的忧君忧民,不做官的也忧君忧民,工作之余诗文也可以作的很好,甚至比专职文人作的还好。文人做官做不好,用诗文也是解决不了天下苍生问题的。

明代中后期开始,文人、士人界限混淆,读书界风气变坏。本来读书界中的士人是表率天下是非风范的主流,是志于道和天下为公的。但是,这样的人基本没有了,文人成为主流,学而优则仕的目的不是为了天下民生,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结果,做了官,作为既得利益者,不能达则兼济天下,而是达则明哲保身,如董其昌等;甚至达则祸国殃民以利己,做不了官,作为未得利益者,不是穷则独善其身,而是穷则怨天尤人,如徐渭等。这样一批读书人,便被统称为文人。当时认为是士风大坏、儒学淡泊,不可收拾,读书人都是“急火攻心”、文人无行。顾亭林的《日知录》所以痛斥文人,再三告戒读书人不要沦为文人,认为“通鉴不载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更应该作为士人,居四民之首,成为社会风范的表率。后来的梁启超则认为,这一时期发达的读书人是“上流无用”,不关心天下民生,只图明哲保身和既得利益;而失意的读书人是“下流无耻”,为了一己未得而欲得的利益胡作非为,怨天尤人,斯文扫地。他们的人生目标,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个人的“出人头地”;为此可以不择手段,同时又择一切手段,朱维铮先生称为流氓手段,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

自古以来,文人大多个人思想较重,无行的也多。但古代时,因为士不仅是四民之首,表率全社会的风气,更是读书界的主流,所以小部分文人的自我意识便不能不有所收敛。而明中后期,隆庆、万历开始,士变质成了文人,成了读书界的主流,所以文人无行就得以肆无忌惮地膨胀、泛滥。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隆庆、万历是个分水岭,这是学术界的共同认识。尽管对这一变是好是坏有完全不一样的评价,但对这一事实的认同则是完全一致的。既在此之前,士人表率的社会风气,强调社会价值大于个人价值,强调秩序、规范。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变异导致了士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糟得很”;但也有学者认为“好得很”:之前“专制的中世纪”,而从此开始则体现了“走出中世纪”的现代精神。尤其在书画界,对这一变更是作为由“落后”转为“先进”来认识、评价、褒扬的。例如黄宇仁的《万历十五年》把中国政治史的转变定于这一时期;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概论》也把中国学术史的转变定于这一时期;朱维铮的《走出中世纪》同样也把中国思想史的转变定于这一时期。

来源:

历史上非常有才,但是名声特别差劲的人物都有谁

1、铁骨铮铮郭大虾

这个各位已经很清楚的。我朝的最典型的一位人品差的大师。不过人家文采确实厉害,我个人感觉和胡适不相上下。

人品差的分数:89.

骨气不怎么样,但确实没干什么大的坏事。

2.蔡京

大书法家,诗词、散文的造诣也不错,当时的大才子。但也是一个大奸臣,“六贼之首”。年轻时候还也王荆公的得力助手。

人品差的分数:99

这个已得历史臭名,分数自然高。祸国殃民级别的。

3.沈括

《梦溪笔谈》的作者,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作为王安石手下的沈括,政治嗅觉异常灵敏,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

人品差值:94

坑坏了自己的朋友苏轼,导致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可恨啊。卑鄙的政治手段,嫉恨的苏轼的才气。

4.大诗人宋之问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诗才一流,为律诗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之问在历史上名声很臭,皆因世人认为其品行恶劣,为人不齿。其对武则天阿谀奉承,宁为面首。甚至为了一首“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害死自家的侄子刘希夷。

人品差值:91

一个典型的文高而品劣的文人。文不如其人,文人无行,在宋之问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5.悯农诗人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似乎是早年就认识到社会的真相,所以后来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与他同一时代的众多文人皆对其嗤之以鼻。

为人卑劣,在政治上喜欢拉帮结派,敌视自己的恩师韩愈,并且制造“吴湘冤案”。

人品差值:95

年轻时和为官后的表现,相差极大,错的是谁呢?是社会还是自己。

(不过吃鸡翅的事貌似有人出来澄清过了)

6.汉奸赵孟頫

元代著名大画家,大书法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被称为“元人冠冕”。

鉴于古人的“忠孝”思想,为仕于二朝为人所唾弃,“薄其人遂薄其书”,很多人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

人品差值:83

为了荣华富贵,毫无骨气。他和颜真卿,可形成强烈对比。颜真卿是字如其人,正。赵孟頫,也是字如其人,美而不正。

7.钱谦益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颇负盛名的诗人,是当时公认的“江左三大家”之一、诗坛领袖。由于他的“首鼠两端,居心反复”的人品,长为世人所鄙视,旧朋故人多与之绝交。

在清朝当权者眼里他是“贰臣”,把他列入《明史.贰臣传》之首,说他“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

人品值差:90

秦淮八艳柳如是的老公,明灭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极为喜感。

8.怕老婆的汉奸——周作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才华比他哥哥更大。但思想境界不深。

因为怕日本老婆,导致和兄弟不和睦,因为怕日本老婆,自己委身于汪伪政权,成为一个大汉奸。

人品值:81

什么叫遇人不淑,周作人是也!传说是鲁迅偷看弟媳妇洗澡,你信吗?我看过周作人媳妇的照片,那样子,我是肯定不相信的。何况,日本女人,相信大家看日本动作片也不少了,大概也了解一二吧。

9.道德圣人——朱熹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品极差的朱元璋似乎格外爱好这位异世知己,为其提升到圣人的地位。

严于律人,松于律己。道德文章做得漂亮,可个人私德却并不怎么样,他逼迫严蕊的行径更加令人感叹。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甚至娶尼姑。这个有历史记载的。其它比如儿媳妇的,只是传言。

人品差值:sss

这个就像臧克家的考试作文,可以给0分,也可以给100分。

10.高适

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当年他和李白,杜甫三位好基友结伴而行,游山玩水,绝对是我国文坛史上继孔子老子相交之后的大事件。

三人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程度。可见关系何其真挚!但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入了李璘的幕府。而高适站在唐肃宗一边,三人自此关系分裂,后李白被捕入狱,求救于高适。高适有能力解救,却冷眼旁观,无动于衷,甚至把两人曾经相交的诗词都烧毁。

人品值:60

鉴于他对杜甫的帮助极大。但对李白却是无情。所以在及格之间。可叹是,政治使人格产生异化。

11.余秋雨

余秋雨是继承了中国当今散文的大成者。

网上传言对其争论很多,说余秋雨的人品一般,一是自称国学大师,二个是在四川灾区捐款假捐款、诈捐。三是:关于其曾为“四人帮”领导下的小组“石一哥”的成员的事情。

其实也没什么,人家陈帅儿子小鲁都认了。大家也没怪他什么。过去了就过去了。可否认,好像就不太好吧。

人品差值:69

其实也没什么。只是破坏了不少人心中的文学大师的完美形象。

求这些诗词的原文!!!拜托!!

[1].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读解】

这几句话说来都很好理解。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面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出处】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释:

“志士仁人,没有为乞求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实现仁道。”

[3].

释义: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孔子(春秋)《论语·卫灵公》

[4].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多用“欲善其事,先利其器”这八个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其意。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谅,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好的事情,不帮别人干坏事。坏人则相反。”

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心里想的就要和他一样,看到不贤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啊!”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损者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便辟是指谄媚逢迎之人善柔是指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之人

便佞是指善于花言巧语之人

文人无行典出何处

文人无行

解释: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文人无行是说当文人的德行或是品性不好。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信乎?”

事例:

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恐多情累美人”,郁达夫说的不是实话,他自己追得那位叫王映霞的大美人“鸡飞狗跳”,另一句倒是实在,“著书只为稻梁谋”。文人们的生计原本还是维持在书本上的。追佳人应是副业,像白居易晚年时买了两个歌女,据说冰雪聪明,很让白乐天舒心了一阵子。

2、苏东坡虽仕途不得意,情却却极潇洒。唐伯虎点秋香,自然是无聊文人编出的艳史。“佳人配才子”是人们眼中的一个定式,到了唐宋几站就成了美人陪才子的天下,到了元明清已是不堪入目。

3、但也有几个例外。比如关汉卿与朱氏,侯方域与李香君,冒辟疆与董小菀,还有那位大名鼎鼎执文坛牛耳的钱牧斋,在花甲之年居然赢得了品貌双全的一代才女柳如是的青睐。

关汉卿因流放与朱氏分了手,侯方域投降了清,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柳如是见清兵破了南京便投河殉国,而她的钱大师一不殉国二不殉情,倒也像侯方域那样降了清,这位柳如是若泉下有知,是当悲还是当喜呢?

扩展资料:

《少室山房笔丛》是万历十七年(1589)孟秋刊行的一部文学史料著作,作者是明代胡应麟,本书是考据为主的笔记,全书共48卷,分为12部分,主要记述了不同时代小说写作的区别。

其中《经籍会通》四卷论古来藏书存亡聚散之迹;《丹铅新录》专门驳斥杨慎考据的谬误;《史书占毕》六卷是对史书及史事的评论;《艺林学山》品评文学遗产的优劣;《九流绪论》三卷考论诸子百家的源流;《四部正讹》四卷考证古籍伪书;

《三坟补逸》二卷,论述《竹书纪年》、《逸周书》、《穆天子传》所谓“三坟”之阙(汲冢遗书);《二酉缀遗》三卷采掇古籍中奇闻怪事;

《华阳博议》二卷杂述古人博闻强志之事;《庄岳委谈》二卷广泛论及社会杂事包括戏曲、小说等项;《玉壶遐览》四卷和《双树幻钞》分论道、佛二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少室山房笔丛

文人无行

wénrénwúxíng

〖解释〗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出处〗

〖示例〗决不能让文人无行的现象继续存在。

文人无行

文人无行,是说当文人的德行或是品性不好。语出何典已不得而知,估计此言还是出自文人内部的智者,否则不会如此大彻大悟。细细玩味,此言其实大有来历,风尘之中别有苦衷。

人的欲望是从食五谷而来,六根未断在于欲望的不干净,文人的欲望似乎比常更多一些。比如对于花前月下花鸟虫鱼或是忧国忧民的心情。“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恐多情累美人”,郁达夫说的不是实话,他自己追得那位叫王映霞的大美人“鸡飞狗跳”,另一句倒是实在,“著书只为稻梁谋”。文人们的生计原本还是维持在书本上的。追佳人应是副业,像白居易晚年时买了两个歌女,据说冰雪聪明,很让白乐天舒心了一阵子。苏东坡虽仕途不得意,情却却极潇洒。唐伯虎点秋香,自然是无聊文人编出的艳史。“佳人配才子”是人们眼中的一个定式,到了唐宋几站就成了美人陪才子的天下,到了元明清已是不堪入目,但也有几个例外。比如关汉卿与朱氏,侯方域与李香君,冒辟疆与董小菀,还有那位大名鼎鼎执文坛牛耳的钱牧斋,在花甲之年居然赢得了品貌双全的一代才女柳如是的青睐。关汉卿因流放与朱氏分了手,侯方域投降了清,李香君血溅桃花扇,柳如是见清兵破了南京便投河殉国,而她的钱大师一不殉国二不殉情,倒也像侯方域那样降了清,这位柳如是若泉下有知,是当悲还是当喜呢?

司马相如和赵孟兆页都是大才子,司马相如一贫如洗以一首《凤求凰》而深深打动卓文君的心,文君不顾名节与之私奔,及至色衰,相如便起了喜新厌旧之心,赵孟兆页亦然。大约是古人笔记中的失误,相如和孟兆页虽然隔了几朝却写了一首一模一样的男人致女人的函:“岂不闻王学士有桃叶、桃根,李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几个美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孟兆页的太太姓官,甚有才气,看后填了一首词,词照千古“捏出一个你,捏出一个我,把你我都打碎,揉成一个团儿,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聪明的卓文君则没写一个字,只是在纸上画了很多的圆圈,大的大,小的小,有的是套圈,有的是双圈,有的是破圈,有的是连绵不断的密圈,竟是一封无字的天书。才高的司马相如来回遛达了两圈便破译此“书”,原来是个小令:“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了圈儿替。小圈儿是我,大圈儿是你,大圈儿在外,小圈儿在里,双圈儿盼团圆,破圈儿难重圆,还有那说不尽的情意,一路儿圆圈到底。”两位才女子的函让两位朝三暮四的大文人既臊又愧,随即回心转意,重修旧好。然而,有一种文人例外,他们为理想奔走呼号,抛家离舍,忍冻受馁,摩顶放踵。孔子、墨子都具备这一种坚韧的精神。

从儒家的典范屈原说起,他的跳河自尽其实就是对自身信念和理想的奠基,当他的信念与赤裸裸的专横、权谋、欺诈、阴毒相碰撞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只有痛苦、哀鸣,最终不忍看国破家亡愤而自戕,成为儒家的完美人格的代表。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直至清代的“文字狱”,以身殉道的文人不知有多少,而他们的浩然正气与精神却存在于世间并且默默注视着我们。屈原、商鞅、稽康、阮籍、王国维、谭嗣同,这便是中国文人永远的骄傲。楚人为怀念屈原写有一篇文章叫《渔父》,其中表现出的精神之执着让人感动。文章说:“渔父见了屈原说:‘先生不正是三闾大夫吗?’神色憔悴走在河泽旁的屈子望着夕阳满眼是泪:‘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渔父摇头叹息说:‘何必那么执著呢?同大家一样随波逐波管它黑夜还是白天呢?’‘不!’屈子大叫道:‘那样我宁愿投身在奔腾的湘江中,葬身于鱼的肚里,我也不愿玷污我的信念与理想。’渔父大笑道:‘先生真是太死心眼了,你没听说过沧浪的水清呵可以洗头,沧浪的水浊呵可以洗脚。’”屈原最终没听,还是投了河。

这一投,投出了中国文人最完美的人格。而那位渔父肯定也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隐士,黑暗的现实使他不得不采菊南山下,成为以湖水当药,以青山健脾,逍遥村莽,欹枕岩壑的隐世者。

还有一类文人大概可以称之为脚底文人!他们一半儿忧国忧民,一半儿愁花病酒,无法独自生存,只有寄人篱下混口饭吃,大名鼎鼎的东方朔是汉武帝的徘优,他的一肚子才学只能插浑打科成为武帝师范心的童儿;毛遂是孟尝君三千食客中的一个,天天吃着粗茶淡饭甚为不满,弹剑而歌要鱼要肉,好在是大款的孟尝君不和他计较,而毛遂却在孟尝君不得志时为他夺回相位,不过最终小毛也还是一个高级食客而已。前朝的人们称衙门口的师爷、幕僚、清客,私塾里的先生均为“寒士”,均属下三流角色。清朝时人们把这些人所要具备的本领编成“十字令”:“一笔好字不错,二等才情不露,三斤酒量不醉,四季衣服不少,五子围棋不悔,六出昆曲不错,七字歪诗不迟,八张马约不查,九品官衔不选,十分和气要得。”

自古讲:武人比腿,文人比嘴。穷愁而著书的文人也只得在书中“呵风云,憾山岳,夺魂魄,泣鬼神”,抑或“态虫鱼,评月露,写幽恨,寄缠绵”。比如四大名著皆是作者在此心情下的产物,那些自命为愤世嫉俗的,骨子里还是一个大愚夫,终究不能如另一位真文人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更多的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因而,一个陶渊明真可以笑杀不知多少的白面书生了。

今天说来,文人是当然的知识分子,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天生气质造就了一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孺子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这一种精神构成了古今优秀知识分子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求真理报国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真正的知识分子从屈原开始,就已树立了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无数敢于舍身取义的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一道永久矗立的风景,这也便是中国的脊梁。从这道脊梁上看过去,那便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极美之处的至美,一种无言而坚实的美,一种洁净而认真的美,而这美是宁静的,庄重的,悠远的,无声的……

钱锺书的《论文人》是什么意思呢?真的“一为文人,便无足观”么。

这本书主要强调的就是文人无行这句话,揭示的是文人的另一面。因作者本人也zd是文人,从自己内部阵营里倒戈出来,当然是入木三分。

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我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拼命地跻身文坛,便没有了当初的真性情,成为了文字的奴隶。专很多行为让人看不起。

这可以从当今社会找到注脚,如一些文人相互吹捧,相互拆台,文人相轻,炒作、出卖、粉饰,不忏悔,不认错等行为找到答案。

但这并不是说这个社会不需要文人,之所以存在,必有其理由和价值属。

所以,毛病是有,但不能由此抹去文人的作用和价值,这也可以从现实中找到答案:总是有作家能感动我们,总是有文人敢于直面人生。。。

文人多空谈,往往不能直接影响推动社会和周边的环境,尤其在社会变荡时更是如zd此,所谓清谈误国。

钱钟书是文人,这句话有些自我解嘲的意味。翻译版成大白话,是“一个人只要是文人,就没什么大用了”的意思,和平时大家提到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权”大体类似。

文人无行 是成语吗?

文人无行复是成语。

文人制无行

【拼音】:wénrénwúxíng

【解释】: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出处】: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文人无行zhidao,信乎?”

【举例造句】:我们必须把‘文人无行’这句丑话刷洗干净,连一点痕迹也不留。★老舍《反对文人无行》

【拼音代码】:wrwx

【用法】:作谓语;指文人作风

您好,文人无行是成语,copy

文人无行[wénrénwúxíng]

详细解释

1.【解释】百: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

2.【示度例】:决不能让文人无知行的现象继续存在。

3.【语法】:主道谓式;作谓语;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