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卖妻鬻子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卖妻鬻子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四字成语

历史上的女英雄有哪些?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花木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经好莱坞拍成动画片后更是全球闻名。真正的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

吕母: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子吕育,任县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

迟昭平: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起义军的风暴,动摇了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彻底崩溃了。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冼夫人: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

平阳公主: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梁红玉:梁红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8000宋军对10万金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名震华夏。后来韩世忠和岳飞、张俊一起三路大军北伐,屡立奇功。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唐赛儿: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

秦良玉: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

冯婉贞: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

荀灌:西晋临颍人,尚书左仆射荀嵩小女。13岁时,其父以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之职,镇守南阳,被贼将杜曾围困,粮尽援绝,危在旦夕。荀灌见此情景,自荐出城讨救,率勇士数十人于夜晚缒城突围。贼兵发现,紧紧追赶,荀灌奋勇当先,激励将士,且战且进,直到进入鲁阳山,才摆脱追兵。急速赶往石览将军处乞求发兵救助,接着又带父亲书信向南中郎将周访请援,周访当即派遣其子周抚率三千人会同石览前去救嵩,杜曾闻讯,撤兵逃走,宛城解围。

王昭君: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归县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历史上的巾国英雄(除了花木兰)急急急!!!

中国古代十位巾帼英雄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多为近身搏斗,对力量的要求决定了主要是男人的舞台。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驰骋疆场、战功赫赫的巾帼英雄,笔者特地精选其中的十位,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她们的英雄事迹。

1、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经好莱坞拍成动画片后更是全球闻名。真正的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这一年唐高宗偕武则天泰山封禅还朝,路经亳州,朝亳州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3、吕母

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子吕育,任县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她把家产全部拿出来,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演练兵马,等待时机。天凤四年(公元l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经过一番激战,活捉县宰,将其处死。从此,吕母声名大振,远近贫苦农民纷纷投奔于她。不久,起义军发展到上万人。吕母起义,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炬,并很快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

4、迟昭平

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迟昭平部与徐异卿部汇合,战斗在平原、富平、乐陵、无棣、盐山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万之众。这支农民起义军,不但攻县郡,杀贪官污吏,抢府衙官库,砸地方牢狱,拯求身隐囹圄的无辜百姓,给王莽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同时,他们也袭击地方豪强的营堡、乡聚(乡镇民团),无情的打击那些宦官、王孙、公侯,没收他们剥削的粮食和财物,分散给贫苦百姓,深受广大贫民的拥护。起义军的低俗作品请删除,动摇了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彻底崩溃了。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5、冼夫人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利于祖国统一和俚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冼夫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和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她的孙子冯盎坚决不称王割据,并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都与她以身作则,教育儿孙以国家为重有直接关系。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6、平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她还是主将。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

7、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建炎四年春,金军从杭州饱掠北归。韩世忠的部队已紧急出动,沿运河水陆两岸齐头并进,抢先占领京口一带的金山、焦山,专截金兀术的归路。当天金兀术就给韩世忠下了战书,约定第二天开战。第二天早晨,梁红玉早已结束停当,戴着雉尾八宝嵌金珠金凤冠,穿一领锁子黄金甲,围着盘龙白玉带,端坐在中军的楼船上面指挥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候,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士气百倍,一天战斗打下来打得金军心胆俱寒,把金兀术的军队困在了黄天荡内。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8000宋军对10万金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名震华夏。黄天荡一战使金军丧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后来韩世忠和岳飞、张俊一起三路大军北伐,梁红玉专门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屡立奇功。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8、唐赛儿

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9、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式登录的巾帼英雄。明思宗见过女将军后,感慨万千,曾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

10、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冯婉贞率领青年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下午四点钟,刚在谢庄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率领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国女性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她们的英雄事迹却很少为世人所知。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在刀光剑影的疆场,勇气可钦可敬,事迹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帼英雄秋瑾诗中所说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中国第一位女统帅——妇好

作为一个女人,商王朝妇好拥有一个个无上的荣耀,她不仅是至高无上的尊贵王后,国家大事的实际决策者,还是全国军队的大统帅,是征战沙场、战功赫赫的国之干将。据文献记载(甲骨文),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统帅,堪称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正是因为妇好的存在,商王朝在后人的眼中更显威严和荣耀。

2.教育界的先驱——孟母

孟子是中兴儒学的“亚圣”,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礼教和传统道德的核心人物。而他的成名成家与母亲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孟母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她很重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并十分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开启了成功育人的先河,堪称教育界的先驱者。其“三迁择邻”、“买肉啖子”、“断织劝学”的故事妇孺皆知,已经成为天下父母教育子女的样板。

3.丑女为国定邦基——钟离春

如果说美貌是任何女子一生追求的东西,那么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应该是不幸的。但是丑女钟离春则是一个例外,她深知自己外貌丑陋,所以她博览群书,具有安邦治国之才能,她辅佐夫君齐宣王成为历史上一代明君,使齐国成为六国之佼佼者,不仅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的存在,而且任何美女俊才都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4.自刎楚帐,芳华千秋——虞姬

虞姬本是一名弱小的女子,生在那个战乱的时代,她为了不拖累项羽,毅然作出了一个常人难以做到的悲壮决定--拔剑自刎。此等豪迈曾令多少男儿为之汗颜,其情义,惊天地,泣鬼神,打动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美人血,英雄泪,千年传颂。

5.万里和亲第一人——细君公主

说起远嫁异域的和亲公主,汉代的王昭君和唐代的文成公主家喻户晓,但西汉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的故事,却蒙尘千年,鲜为人知。事实上,刘细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万里和亲的公主,她比昭君出塞早了72年,而且是皇室真正的金枝玉叶。她以自己的美貌、才华、善良、坚韧,成功维系了大汉王朝和乌孙古国的和平发展,而且她还是汉代女性抒情诗的第一人,也是琵琶治乐的第一人。

6.中国人的“自由女神”——卓文君

7.和番为国的美“落雁”——王昭君

8.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班昭

9.乱世中崛起的史诗第一人——蔡文姬

10.留得清白在人间——绿珠

11.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卫夫人

12.“人中之凤”式人物——谢道韫

13.坚持一统反分裂,善事三朝力靖边——冼夫人

14.从风尘女到一品诰命夫人——红拂女

15.李家王朝的开拓者——平阳公主

16.智慧与文明的使者——文成公主

17.千古奇女子——花蕊夫人

18.四代忠烈成就千古功名——佘太君

19.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20.从青楼走出来的“退金’’夫人——梁红玉

21.她把美丽带给了人间——黄道婆

22.首位正式入编制的女将军——秦良玉

23.十几万大军我号令——王聪儿

24.醒狮之前驱,文明之先导——秋瑾

25.民国“第一夫人”——宋庆龄

26.风尘侠女,护国军魂——小凤仙

《明史.刘宗周传》翻译

刘宗周,字起东,山阴人。他的父亲刘坡是一个童生。他的母亲章氏怀他五个月时他父亲死了。生下宗周后,家里酷贫,章氏把他带到外祖父家里养育。后来因为宗周的祖父老而且生病,他回去侍候,挑水砍柴,煮药烧粥。但是宗周身体虚弱,母亲常常忧念他,放不下心,终于生了病,又因为家里穷,忍着不治疗。万历二十九年(1601),宗周考中进士,他的母亲死在家里了。宗周奔丧到家,在中门外搭了一间居丧的白泥屋,天天在里边哭自己的母亲。脱下丧服后,朝廷选派他当行人,宗周请求回家赡养祖父母。祖父母下世后,中间过了七年宗周才赴京候补。他的母亲因为贞节扬名于朝廷。

当时朝廷里边有昆党、宣党跟东林作对。宗周上书说:“东林是顾宪成讲学的地方。高攀龙、刘永澄、姜士昌、刘元珍都是贤人。于玉立、丁元荐为人清白,心口如一,有国士的气度。那些大臣指摘他们的人品是可以的,争论意见的短长就不应该;攻击东林也可以,偏袒昆党、宣党就不应该了。”这下党人大肆吵闹,宗周只好请假回乡去了。

天启元年(1621),朝廷起用宗周为仪制主事。宗周上书说:“魏进忠引导皇上搞什么骑马射箭,表演戏剧,让奉圣夫人出入自由。一下子就赶走三名谏官,罚一名谏官,这都是从宫廷中直接传下圣旨,这样发展下去,进忠势必会指鹿为马,蒙骗皇上,对百官享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控制国家政权。现在东西方都正用兵,皇上怎么能把天下交由宦官主宰呢?”进忠,即魏忠贤,见到这篇奏疏后大怒,扣了宗周半年官俸。不久宗周认为国家有法不行,上书请求杀掉崔文升惩办他谋害皇上的大罪;杀掉卢受,惩办他私相勾结的罪行;杀掉杨镐、李如桢、李维翰、郑之范,惩办他们丧师失地的罪行;杀掉高出、胡嘉栋、康应乾、牛维曜、刘国缙、傅国,惩办他们弃城逃跑的罪行;赶快起用李三才为兵部尚书,选用群众公认的名贤丁元荐、李朴等,诤臣杨涟、刘重庆等,以便振奋天下英雄仗节殉义的气概。熹宗严厉批评了他。后来,宗周历任光禄丞、尚宝丞、太仆少卿,又请病假回乡去了。天启四年,宗周起复为右通政,到京城后看到魏忠贤差不多把东林党人赶尽了又坚决辞官不做。魏忠贤批评他矫揉造作,悲观厌世,就剥夺了他的官籍。

崇祯元年(1628)冬季,朝廷召宗周担任顺天府尹,宗周推辞,朝廷不允许。第二年九月宗周来到都城,上书说:

“陛下励精图治,昼夜不停地工作,这是好事。但是急于告功,不免见小利而求速效,这样怎么会达到唐尧、虞舜那样的政治局面呢?

“现在朝廷渴望收取速效的不是军事吗?假如真能把驻守当成上策,选派精兵,节约军饷,整顿朝廷的刑政,拿出威信给敌寇看看,不消几年,敌寇都会望风束甲了。可是陛下现在锐意中兴,命令部队刻期出塞,试图消灭敌寇。当此国家三空四虚的关头,竭尽国家的财力供应缺饷的军队,军队就会越来越骄横;集结全国的兵力想博取一次胜利,但是想战而不能。这是谋略的失误。

“现在朝廷斤斤计较的小利不是国家财政吗?陛下关心民众疾苦,把人民的困苦很当一回事,可是另一方面因为财政匮乏,一时间所讲求的都是敲剥百姓积聚钱财的事。正额赋税供应不足,又摊杂派。科罚不足,又加火耗。天下的水旱灾荒,一切都不管不问。对农民的剥削一天天严重起来,下边的人忍气吞声,直至卖妻鬻子,应付摊派。地方官府把搜括当成尽职,安抚百姓的政事中断了;上级部门把催征租税作为考核标准,正常的官吏升降的规定失效了。想靠这些使国家的府库里堆满钱财是不可能的。

“功利之心产生后,朝廷里的事务一天比一天苛刻。事事纠举就会纠不胜纠,人人指摘就会摘不胜摘,于是名与实紊乱了,法令越来越严明,近来朝廷对脏吏的惩罚特别严厉,从辅臣而下,判处重刑的有十多人

有妻和子的成语

妻儿老少

妻儿老小

妻离子散

妻梅子鹤

妻荣夫贵

妻贤夫祸少

典妻鬻子

畜妻养子

封妻荫子

夫妻店

夫妻反目

夫妻无隔宿之仇知

夫妻无隔夜之仇

火妻灰子

卖妻鬻子

梅妻鹤子

抛妻弃孩

巧妻常伴拙夫眠

三妻四妾

杀妻求道将

孀妻弱子

停妻再娶

托妻寄子

贤妻良母

娱妻弄子

质妻鬻子

周妻何肉

夫负妻戴

夫贵版妻荣

夫荣妻贵

夫荣妻显

夫尊妻贵

柴米夫妻

恩爱夫妻

儿女夫妻

患难夫妻

何肉周妻

鹤子梅妻

结发夫妻

露水夫妻

全躯保妻子

弃子逐妻

乡里夫妻

贤母良妻

徙宅忘妻

一日夫妻百日恩

一夜夫妻百日恩

一夜夫妻百夜恩

荫子封妻

糟糠权之妻

糟糠之妻不下堂

倭寇的来历:倭寇与朝鲜的关系

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倭寇”的记载,是来源自东晋时期位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政权。颂扬高句丽王国的第十九代国王好太王(广开土王)的“好太王碑”碑文第二段有这样的记载,广开土王十四年(公元404)甲辰条说:"倭寇溃败,斩杀无数"。这是现在找到的最早的“倭寇”一词。不过好太王碑里的“倭寇”指的是入侵朝鲜半岛的日本侵略军,而不是指后世的那个“海盗集团”。

中国正史从《汉书》开始一直到唐朝,都习惯用“倭国”来代称大和政权。唐高宗时期大和定国号为“日本”,因此唐朝之后的史书中多以“日本”称呼大和朝廷。

而“寇”这个词,《书经》中解释为“群行攻劫”,《左传》则多指“外人入侵”。

而“倭寇”这一词成为术语固定下来,应该是在高丽王朝时期。

《高丽史》是公元1415年,李氏朝鲜文宗大王元年时,金宗瑞,郑麟趾两人奉国王之命编写的关于前朝高丽王朝的官修史书,共一百三十九卷。在存世不多的高丽王朝时期的史料中《高丽史》显得格外珍贵。其中《高丽史》高宗十年(1223)五月条记载的《倭寇金州》一句,是目前“倭寇”在书面文字里最早的出现。但是这一文句应当被读为《倭寇金州》。可见这里的倭寇还不是一个名词,因而不能从此处理解出当时已经有倭寇这个固定的概念。

倭寇这个词成为固定用语的时间,史学界颇有争议。中村荣孝认为是高丽忠烈王四年(1278)。田中健夫认为是高丽忠定王二年(1350)之后,即《高丽史》和《高丽史节要》等史料在记述1350年在固城,竹林,巨济等地方有倭寇侵略时所说的“倭寇之侵,始于此”或者“倭寇之兴,始于此”。这里的“倭寇”一词显然已经成了惯用语,说明此时倭寇的观念已经固定在朝鲜半岛人的思维里了。

倭寇活动从何年开始,到何年结束,是一个难解的问题。因为“倭寇”一词早在东晋时期已经初次出现,但我们一般认识中那种类似海盗的“倭寇”则是要到14世纪才出现的。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14世纪及其之后。

一般相当中国元明时期在东亚海域活动的倭寇被分为“前期倭寇”(14-15世纪)和“后期倭寇”(16世纪)。这两个时期的倭寇无论从活动地域还是组成人员和发生原因,性质上都大不相同。

倭寇的活动地域,从14世纪的朝鲜半岛和日本沿岸发展到中国沿海,到16世纪已经包揽了几乎中国所有沿海地区,势力一度到达台湾和菲律宾,可以说整个东亚的海域都成了倭寇横行之地。

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的前期倭寇中大多数是日本人,其中有被叫做“禾尺”“才人”的朝鲜半岛贱民阶层的参与。而十六时期的倭寇则以中国沿海人民为主,兼有朝鲜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荷兰人的加入。

而产生原因,前期倭寇主要因为蒙古的兴起使得高丽王朝深受压迫,无力再维持和日本地方政权的进奉船贸易。再加上日本国内南北朝内乱,大量御家人(直属于幕府的武士)贫穷难以生活所以形成了前期倭寇。也正是因此,前期倭寇主要掠夺的都是生活用品,比如粮食和人口。

而后期倭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所以后期倭寇集团形成的原因主要走私贸易集团的支持,暴行不代表它的全部面貌。

高丽王朝时代,高丽政府和日本政府并没有建立起官方外交,甚至连礼仪性的使节访问都没有。但从十一世纪之后,经常有日本船只前往高丽进行贸易。这些到高丽做贸易活动的日本人,在《高丽史》中被称作“日本国船头,萨摩州人,筑前州商客,对马岛事务官等通好之人”。因为对马岛离高丽王朝距离最短,岛民也依靠贸易为生,所以这些商人中出身对马的最多。作为进奉商品带去高丽的多数是土特产,但也有珍珠,宝刀,牛马,弓箭,刀剑等品名,许多也都是朝鲜半岛不出产的东西。

到十三世纪中叶,高丽王朝逐渐以“进奉船”称呼这些日本商船。但是高丽王朝对于这种贸易形式并不热衷,限定进奉船每年只能来一次,一次不可超过两艘。而不久之后,兴盛的蒙古帝国开始侵犯高丽,高丽在和蒙古的斗智斗勇中不断虚耗国力,无力再维持进奉船贸易。因此进奉船贸易废止之后,原本依赖此生活的商民,随时有变为海盗的可能。史书当中,14世纪倭寇的出现与进奉船的断绝也近乎是同一时期。

高丽高宗十年(1223年,日本贞应二年)五月“倭寇金州”。次年(1224年,高丽高宗十一年,日本安贞元年),高丽王朝全罗道按察使的使者来到日本大宰府(七世纪后半叶,天皇朝廷在九州筑前国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管辖西海道九国和壹岐,对马,多祢三岛。执掌外交,兼防外寇),列诉日本人在高丽的掠夺暴行,质问其发生的原因。很显然此次高丽出使就是为了去年日本人侵犯金州之事而来。高丽使节的牒文中明确说了侵犯金州的是旅居高丽的对马岛人,这种暴力破坏了友好关系。

据《高丽史》记载,同年五月,日本国致书来谢“贼船寇边之罪”,愿意修好互市。而大宰府次官武藤资赖甚至无视京都的意见,擅自追捕并在高丽使节面前斩杀九十个日本歹徒。如此大胆的行为可能是为了恢复进奉贸易。

高宗十五年后,《高丽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提及倭寇入侵之事。日本方面的史料明显的也只有《吾妻镜》里的一条,说贞永元年(1232年,高丽高宗十九年)筑前镜社居民袭击高丽,掠夺珍宝而归受到了惩罚。这可能是由于大宰府对海贼的打压和高丽因为与蒙古抗争开始注意沿海防备有关。

元朝两次攻伐日本的事情爱好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但是受元朝摧残的高丽远比日本的境遇要凄惨。元太宗窝阔台即位的第三年,也就是1231年,高丽高宗十八年,蒙古就开始对高丽用兵。高丽王朝被迫放弃首都开京,迁移到江华岛,在崔氏武人政权的领导下抵抗蒙古侵略。但蒙古军队在1232年,1235-1239年,1247-1248年,1253-1254年反复进行攻打高丽的战争。直到高丽高宗离开江华岛迎接蒙古使者,派王子做人质,蒙古才撤军。

但1254年,蒙古再次入侵,据说俘虏高丽人民二十万,所到之处化为灰烬。1255年,1257年,1258年又三次入侵高丽,直到1259年高丽投降,王世子前往蒙古为人质,答应迁都开京为止。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对高丽的政策逐渐怀柔。蒙古与高丽联手攻打日本,也就是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时,正是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期,高丽史里几乎看不到日本入侵的记载。而到了1350年,高丽忠定王二年,元顺帝至正十年,日本观应元年。一下子就发生了6次倭寇入侵高丽的记录,频率之高前所未有。此时正是日本与高丽断绝关系,元朝再次与高丽发生战争,高丽王朝无比疲敝的年代。这就为倭寇的随时发生产生了条件。从此之后直到高丽王朝倒台的1392年,倭寇骚扰朝鲜半岛沿岸持续了四十年,并愈演愈烈。

高丽忠定王之后的恭愍王时期(1351-1374),是倭寇活动的大规模化时期,相当我国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到明太祖洪武七年。高丽王朝的经济因为倭寇受到很大打击,以至于1358年财政困难,不能支付官员俸禄。在经济危机的同时,军政也走向奔溃,地方行政陷入停滞。为了缓解这种情况,高丽王朝采取了疏散官库的措施,把容易成为倭寇劫掠目标的全罗道等沿海地方的仓库迁移到内陆地区。

高丽恭愍王时期倭寇的特点有三:

第一,行动的目标在于掠夺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也就是以运送租粮的漕船与储藏租粮的官库为主要攻击对象。

第二,倭寇的活动从沿海逐渐深入朝鲜半岛内地,甚至一度到达高丽首都开京附近。

第三,倭寇的规模从二十艘左右的船队发展到有船四百多艘的大规模入侵。

从高丽恭愍王后期,到下一位国王辛禑王时期(1375-1388,明朝洪武八年到明朝洪武二十一年)是倭寇活动的极盛时期。《高丽史》记载,辛禑王初年有一个叫做藤经光的日本人,声称要率其党徒入寇,以恐吓高丽给予其粮食。高丽虽然答应给粮,但是全罗道元帅金先致欲借供给酒食饷宴之机诱杀藤经光。可是计谋泄露,藤经光脱逃,仅仅有三个日本人被捕杀。这个事件以前,倭寇入侵高丽从不刻意屠戮百姓。而藤经光被激怒后,每每入侵必大肆杀戮。高丽的全罗等沿海之地萧然一空。从藤经光的行为,可以从侧面了解到那时候倭寇的猖獗。

而后来朝鲜王朝的开国国王李成桂那时候就是高丽王朝活跃在抗倭前线的一员名将。1380年的时候(辛禑王六年),李成桂在南原山城和倭寇大战,大胜。《高丽史节要》记载:“河流尽为血染,赤色六七日不变。俘获敌马千六百余匹”。从此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倭寇甚至已经发展出来骑兵。

辛禑王时代的倭寇已经有不少高丽贱民的参与。《高丽史》记载,辛禑王八年(1382年)四月,骚扰宁海的倭寇原来是禾尺(也写作水尺)群聚,诈为倭贼。辛禑王九年六月,交州江陵道禾尺与才人诈为倭寇,寇掠平昌,原州和顺兴等地。禾尺,就是从事屠宰牛马,皮革加工,编制柳器的居民。才人则是靠着演假面戏剧和杂技为生的人。两个团体都是传统上受歧视的贱民。他们和真正的倭寇联合劫掠高丽官方仓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李氏朝鲜时期。直到李氏朝鲜世宗大王二十八年(1446年),判中枢院事李顺蒙在谈到倭寇成员时还说:“据闻倭人只十分之一二,余皆朝鲜人假着倭服聚众结党为乱。”

深受倭寇骚扰的高丽王朝逐渐意识到光是以武力是无法摆脱这一问题的,于是开始试图与日本进行外交战术。高丽恭愍王十五年(1366年),金逸与金龙为了请室町幕府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禁止倭寇被派来日,两人于次年二月到达京都。当时他们带去日本的国书通告了庚寅年(1350年)以来倭寇在朝鲜半岛肆虐的情况,使节派遣者的名义是元朝征东行中书省(元朝设置在朝鲜半岛的地方统治机构,以高丽国王为最高长官)。

室町幕府对高丽使节的答复是贼船侵犯之事都是四国和九州地方海贼所为,京都方面不可能加以严惩,并首次代替天皇朝廷写了回书,派使者带着鞍马,铠甲等礼物到高丽。此时室町幕府也许是因为还处于草创时期,对国内海贼还不能有充分的控制,只能表示这种暧昧的态度。不过此次交涉也并非没有效果,《高丽史》恭愍王十七年(1368)没有关于倭寇的记载。以后辛禑王三年(1377)判典客寺事安吉祥前去日本所带的请禁贼书中也提到:“丙午年间,差万户金龙等报事意,即蒙征夷大将军禁约,稍得宁息。”这就是恭愍王时期这次交涉取得的实际效果。

另外,同样在恭愍王十七年,高丽王朝和日本对马岛的统治家族宗氏建立了通交关系。这年七月,对马岛万户遣使高丽,闰七月高丽派李夏生到对马,十一月对马岛万户的使者到高丽,高丽又赐给大米千石。

高丽与室町幕府的交涉固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这种外交使节的派遣不知为何就中断了。所以从第二年起倭寇又开始活动,最终导致了高丽辛禑王时期的严重倭乱。于是高丽再次采取外交交涉策略,辛禑王时期高丽一共向日本派遣了五次使者,即辛禑王元年(1375)一次,三年二次,四年一次,五年一次。被任命为使节的有判典客寺事罗兴孺,判典客寺事安吉祥,前大司长郑梦周,版图判书李子庸,前司宰令韩国柱,检校礼仪判书尹思忠。这些人都是高丽的大官,其中不乏郑梦周之类的名臣。他们不仅同室町幕府,还同今川氏(足利氏的一个支族)和大内氏(日本中国地方西部和北九州的守护大名家族)保持稳固的联系。努力使日本送还被掳走的高丽人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1392年,早已掌握高丽王朝实权的将领李成桂取代高丽恭让王,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政权。李成桂(朝鲜太祖)即位当年,就派遣僧人使者,请求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禁止倭寇。足利义满接受了朝鲜的要求,决定让九州地方武士禁止贼船,送还被掳走的人口,并让儒僧绝海中津写了回书,以寿允为使者送到朝鲜。日本国内也出现了以九州探题(探题为幕府官名,驻边远重要地方,掌管政务和诉讼,并负责治安和防御外寇)今川了俊为首的对送还被掳人口热心效力的人物。

朝鲜太祖四年(1395),今川了俊致书朝鲜,说最近海贼比以往已经减少了八九成。今川了俊被大内义弘诬陷被召回京都后,大内氏代替今川氏出面和朝鲜交涉。大内义弘趁着今川了俊回京,新任九州探题涩川满赖到达之前的短暂机会,开始了和朝鲜的交往。

1395年12月,大内义弘遣使向朝鲜进贡土特产,次年三月遣禅僧通竺和永琳到朝鲜通报禁贼和送还被掳人口,同时求朝鲜赐大藏经。1397年,大内义弘又派永范和永廓到朝鲜,朝鲜遣前秘书监朴惇之为回礼使与永范等人到日本去。朴惇之一行人于1398年夏到达日本,经过山口进入京都,要求足利将军禁止倭寇。足利义满欣然同意之后,朴惇之于1399年5月回到朝鲜。

与此同时,足利义满派人送回朝鲜人口百余,并请朝鲜赐大藏经木版和佛具。当时足利义满采取的外交形式还不是直接送外交文书给朝鲜国王,而是命大内义弘和朝鲜通好。

1399年7月,大内义弘以其先祖出身百济国为理由,向朝鲜索要土地。也就是说因为大内氏的先祖是百济圣明王第三王子琳圣太子的子孙,所以希望在先祖故土获赐土地。此时是朝鲜第二代国王定宗李芳果在位,定宗让都评议使司讨论了这个要求,但是最后采纳了土地不可赐予的意见。不过因为这年十月大内义弘背叛幕府发动应永之乱,十二月在堺市兵败自杀,请求朝鲜赐予土地的要求也就不了了之了。

倭寇之所以在高丽王朝时期能够大逞凶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丽的土地制度紊乱并由此带来了军备的废弛。

高丽初期的土地制度模仿中国唐朝,以公地为原则。凡是文武百官,府兵,乡吏以及其他国家职务者,按其地位高低分别赐予不同数量的田地和柴地,谓之为田柴科。功臣则赐给功荫田柴允许世袭。各官府衙门,赐予公廨田。寺院和王室贵族赐给赐田。租税入国库的叫做公田,租税入私人的土地为私田。

但从高丽王朝中期后,农庄私有土地扩大,土地制度开始混乱。农庄私有土地的增加,虽然增加了王室和官僚的收入,但却减少了国库的收入,甚至使得国库一度不能支付官员俸禄。另外,由于田柴科制度的崩溃,公民纷纷逃散流亡。公民的徭役比奴隶还严重,以至于只能卖妻鬻子,挨门乞食,甚至出现了公民全部逃亡的州郡。蒙古的入侵与倭寇的侵略正是在这种土地制度紊乱的时期发生的。禾尺和才人这样的贱民假冒倭寇的社会条件充分成熟。

田制紊乱的同时,军备制度松弛。府兵成了贫穷者的军队,既无衣食,又没有休息,相继逃亡。私田的扩大引起了私兵的增加,但是私兵的增加是沿着抑制公田,使公民变为私民进行的。这使得高丽王朝的经济陷入了毁灭的深渊。

高丽王朝灭亡前夕,执掌大权的李成桂大胆进行田制改革,没收农庄土地作为科田分配给官僚。科田与田柴科不同,允许私有,耕种科田的佃户的地位得到保证,同时也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李成桂采取强化官僚阶层的地主,农奴支配者性质的方针,这就既消灭了倭寇活动的根源,又奠定了朝鲜王朝建国的基础。

军备也随着倭寇活动的激化而逐渐得到整顿。高丽恭愍王二十二年(1373)提出建设水军的议案。辛禑王又新设火药局,制造火药,进行水上战斗与火炮的训练。辛禑王六年(1380)倭寇袭击镇浦时,高丽装载火药的兵船冲入贼船阵中,烧毁了全部敌船。朝鲜王朝建立以后,军备更加充实。朝鲜太祖六年(1397)年,据记载当时“近年以来,营造兵船,沿边守御,贼不敢近,居民土著,战舰之功,诚为最大。”经过朝鲜定宗到朝鲜太宗李芳远时,水军配备更加完善。太宗八年(1408),各道兵船增加185艘,全国兵船总数达到613艘,水军兵员总额达到五万五千多人。此外还努力在沿海修建烽火,建造城池。并重赏对倭作战有功的将领,惩罚作战失利的将领,赞赏倭寇入侵时不屈而死的妇女为贞洁烈女,以此在人民心中树立抗倭意识。

正当朝鲜王朝的外交活动和军备扩充得到显著成效时,倭寇采取了一种自掘坟墓的活动,就是向朝鲜半岛内陆地区入侵。因为沿海地方已经被蹂躏殆尽,税粮又改为从陆路运输,使得倭寇不得不深入朝鲜内地。但是与在沿海地区活动不同,深入内地的倭寇就常常遭遇全军覆没的危险了。

对于最后挣扎的倭寇,朝鲜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即诱劝倭寇首领降服归顺,如果降服就赐给田地和家具给予优待。降服的日本人被朝鲜称作“投化倭人”,“降倭”,“向化倭人”等。

投化倭人最早的例子见于高丽恭愍王十八年(1369),但是投化倭人急剧增加是进入朝鲜时代以后。朝鲜太祖五年(1396),有倭船六十艘在宁海丑山岛投降,其首领被朝鲜任命为宣略将军。次年二月,朝鲜赐给米三十石,豆二十石,十月又赐给米豆共五十石。这一事件发生后,投化倭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其中有不少后来也参与了朝鲜对抗倭寇的行列。

当然,投化倭人中也有不少技术人员,比如后来被朝鲜任命为典医博士的原海,船匠藤次郎等。朝鲜太宗七年从对马岛前往朝鲜的投化倭人平道全,晋升为员外司宰少监和上护军等官衔,在朝鲜和日本的外交活动和防御倭寇的工作上很活跃,甚至在己亥东征时担任忠清道助战兵马使。投化倭人中被授予朝鲜官职的叫做“受职倭人”,由朝鲜政府赐予与位阶相当的官服。后来还出现了住在日本而由朝鲜授官的成为受职倭人的日本人。这种住在日本的受职倭人被允许一年一次穿着朝鲜官服,带着告身(任命状)到朝鲜接受招待。因为他们被允许同时进行贸易,所以受职在另一方面就等于给予进行贸易的权利。

朝鲜对倭寇实行的怀柔政策之二是允许通商。根据史料记载,倭寇活动减少的同时,出现了西部日本豪族频繁派遣人到达朝鲜的情况。派遣使人最多的是对马岛的宗氏一族,此外还有大内氏和涩川氏,肥前松浦党诸氏,筑前宗像氏,少贰氏,肥后菊池氏,萨摩岛津氏,伊集院氏,新纳氏等许多豪族。

这些日本豪族的使人被朝鲜称作“使送倭人”,“客倭”或“使送客人”并受到接待。但是这些使人不一定是那些日本豪族的家臣,既有从前的倭寇也有商人,还有一人兼任多个豪族使人的情况。

朝鲜起初对于使送倭人的到来并不加以限制,导致后来接待使送倭人成为巨大的经济负担。朝鲜太宗十四年(1414),这一年日本对马岛的宗茂贞使人34人,少贰氏使人31人,壹岐使人20人,日向州使人20人,一共105人到达朝鲜,在蔚山要求梵钟,愤于朝鲜赐予的迟缓,以至于拔刀动武。朝鲜方面以此次暴动事件为契机,限定以后只有宗氏,大内氏,少贰氏和九州探题等十个豪族才能派遣使送船到朝鲜。使送倭人的入港地也限定为庆尚道沿岸各地,朝鲜世宗时代又规定除富山浦,乃而浦和盐浦之外,其余各地一律禁止停靠。与使送倭人相并列,还有兴利倭人频繁出入朝鲜,正如朝鲜用“商倭"或“贩卖倭人”的名称称呼他们那样,是为进行贸易到朝鲜的日本人。朝鲜太宗七年(1407)之后,来朝鲜的兴利倭人必须携带他们所居地日本首领发给的渡海到朝鲜的证明书。

使送倭人和兴利倭人从朝鲜带回日本的物品,有虎皮,豹皮,麻布,白苎布,红缎子,绢,席子,人参,松子,糙米,黄豆,烧酒,清酒,蒜,干柿子,黄栗,银钟,银盂,天鹅,银鱼,衣服,马鞍等。这些东西都是作为对壹岐,对马,松浦地方豪族与少贰氏的回赐品记录下来的。

朝鲜从高丽那里继承下来的外交交涉与军备扩充,诱劝倭寇降服,许可通商以及倭寇自身过于深入内地自取灭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倭寇集团不得不发生变质与分解。

倭寇改变身份的方向有三,第一转化为投化倭人,第二转化为使送倭人或兴利倭人,第三继续当海贼。继续当海贼的场合,也停止了在朝鲜半岛的掠夺活动,专门以中国大陆作为活动舞台。但是,第一种人变成第三种人,第三种人变成第二种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三者的区别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的区别,实际可能并不分的那么清楚。

古代有哪些女性可以称的上是巾帼英雄

古代的巾帼英雄有:

1.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

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

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经好莱坞拍成动画片后更是全球闻名。真正的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魏氏女,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湖北黄陂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

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

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

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

3.吕母

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

子吕育,任县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她把家产全部拿出来,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演练兵马,等待时机。

天凤四年(公元l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经过一番激战,活捉县宰,将其处死。从此,吕母声名大振,远近贫苦农民纷纷投奔于她。

不久,起义军发展到上万人。吕母起义,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炬,并很快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

4.迟昭平

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

由于斗争形势的发展,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迟昭平部与徐异卿部汇合,战斗在平原、富平、乐陵、无棣、盐山等地,队伍很快发展到10万之众。这支农民起义军,不但攻县郡,杀贪官污吏,抢府衙官库,砸地方牢狱,拯求身隐囹圄的无辜百姓,给王莽统治集团以沉重打击;

同时,他们也袭击地方豪强的营堡、乡聚(乡镇民团),无情的打击那些宦官、王孙、公侯,没收他们剥削的粮食和财物,分散给贫苦百姓,深受广大贫民的拥护。起义军的低俗作品请删除,动摇了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基础,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彻底崩溃了。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5.冼夫人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出身于首领世家,“幼贤明,多筹略”,善于“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从青年时代起就是一个卓越不凡的领袖人物。

她常规劝亲族为善,以“信义结于本乡”,且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情,因而在乡里很有威信,深得当地百姓拥护和爱戴。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进军岭南,遭到陈朝旧臣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抵抗,冼夫人获悉后立即派其孙冯魂前往迎接隋军,并以自己所辖八州归附隋朝,使隋军得以进至广州,最后完成岭南地区的统一。

冼夫人也因此受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

为促进当地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冼夫人还为海南岛俚人地区郡县制度的重新设立起过积极作用。由于梁朝采纳了冼夫人的建议,在海南岛俚人地区重新恢复了郡县制度,使中原地区与海南岛的关系日益密切,有利于祖国统一和俚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冼夫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和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她的孙子冯盎坚决不称王割据,并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都与她以身作则,教育儿孙以国家为重有直接关系。

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6.平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

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她还是主将。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

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

在那乱兵蜂起的年月里,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

7.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安徽省贵池县。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建炎四年春,金军从杭州饱掠北归。韩世忠的部队已紧急出动,沿运河水陆两岸齐头并进,抢先占领京口一带的金山、焦山,专截金兀术的归路。当天金兀术就给韩世忠下了战书,约定第二天开战。

第二天早晨,梁红玉早已结束停当,戴着雉尾八宝嵌金珠金凤冠,穿一领锁子黄金甲,围着盘龙白玉带,端坐在中军的楼船上面指挥战斗,在最激烈的时候,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士气百倍,一天战斗打下来打得金军心胆俱寒,把金兀术的军队困在了黄天荡内。

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8000宋军对10万金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名震华夏。黄天荡一战使金军丧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后来韩世忠和岳飞、张俊一起三路大军北伐,梁红玉专门训练出一支女兵队伍,屡立奇功。

岳飞被害后,韩世忠愤然辞官,与梁红玉归隐杭州西湖。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8.唐赛儿

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

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

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

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9.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

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式登录的巾帼英雄。

明思宗见过女将军后,感慨万千,曾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

10.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侵略军占领了北京以后,到处杀人放火,抢夺财物。这种暴行很快扩大到郊区。离圆明园5公里光景,有一个小村子,叫谢庄。庄上有个精通武艺的冯三保,他18岁的女儿婉贞,从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学得一身好武艺,骑马射箭,舞刀弄枪,样样精通。

冯婉贞向父亲提出:敌人有洋枪洋炮,咱们应当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长矛的优势,冲到敌人跟前去拼杀,让洋人的枪炮发挥不了作用。冯婉贞率领青年们在距离村子两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树林里隐蔽起来。

下午四点钟,刚在谢庄吃过亏的侵略军果然抬着大炮来了,这次他们来了约600人。当敌人来到树林旁边的时候,冯婉贞拔出大刀,奋勇当先,率领青年们向侵略军冲去。侵略军遭到这突然的袭击,非常惊慌,队伍立即大乱。

他们想放枪,可是距离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强用枪上的刺刀与青年们进行搏斗。冯婉贞带领大家,挥舞着大刀、长矛勇猛砍杀,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纷纷败退。狡猾的敌人急于想摆脱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枪射击。

冯婉贞看出了敌人的诡计,率领谢庄的青年步步进逼,迫使侵略军始终不能用洋枪来射击。这一仗,一直打到黄昏,英勇的谢庄青年打死侵略军100多人。剩下的敌人,不得不丢下长枪大炮,仓皇逃跑了。侵略军受到这次打击后,再也不敢来侵扰谢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11.荀灌娘

荀灌娘生于晋惠帝元康元年,从小不喜欢读书写字,更与针织女红无缘,却偏爱舞枪弄剑,打拳踢腿,小小的女孩儿家,比男孩子还要狂飚骠顽。她的父母无可奈何,索性顺其天性发展,并聘请名师授武艺。荀灌娘十岁以后已能骑马张弓,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神入化,俨然就是个小女侠的模样。

就在荀灌娘十三岁这年,春耕刚过,几万贼兵在匪首杜曾带领下由西域流窜到宛城。当时宛城守军仅有千人,又在青黄不接的时侯,贮存的粮草十分有限,势难长期固守,情况非常危急。

匪首杜曾原本也是官宦子弟,为奸人构陷而全家遭难,杜曾含冤莫白,竟至铤而走险,初意是为父报仇雪恨,后来却因召募的匪徒成份复杂,渐成骑虎难下之势,骚扰州县,奸淫掳掠,所过之处,庐舍为虚,朝廷连番围剿,于是流窜宛城,想取得这个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地,休养整备,再图大举。

荀崧感叹不已,正在一筹莫展的时侯,蓦然间荀灌娘由屏风后转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襄阳投书请援!”荀崧大惊,加以拒绝:“满庭文武都不敢担此重任,你一个小小女孩子,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又如何能够抵挡贼兵的追杀!”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然幼小,但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

与具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不仅可以保全城池,买际上也拯救了黎民百性的生命财产,如果不幸为贼兵所阻,顶多也不过是一死而已,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呢!”

一路奔波,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对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精神和胆识,不禁大为感动。当即发兵,而且还修书一封垦夜飞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拓展资料

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巾帼英雄

1、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祀活动主持,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经好莱坞拍成动画片后更是全球闻名。真正的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

3、吕母

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子吕育,任县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公元14年),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天凤四年(公元l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经过一番激战,活捉县宰,将其处死。从此,吕母声名大振,远近贫苦农民纷纷投奔于她。天凤五年(公元l8年),吕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参加了赤眉军,其余部分分别投奔到青犊和铜马等农民起义军中。

4、迟昭平

西汉农民起义的巾帼英雄。迟昭平,平原县城南人,生卒年月无考。迟昭平也于吕母起义的同年秋,聚众数千人在河阻中(现平原城西南)举行起义,抗官税,荡府衙,杀豪绅,掠贵族,扶危济弱,分粮与贫苦百姓,一时声威大震,成为众豪杰中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女领袖,,深受广大贫民的拥护。由此,迟昭平的名子和业绩,也载入秦汉农民起义史

5、冼夫人

周恩来总理曾称颂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约520—601)是岭南俚族(百越的一支)杰出的政治领袖。她是岭南少数民族首领,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备称雄割据的条件。但她在全国处于混乱分裂之时,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终拥护封建朝廷和维护祖国的统一,成为支持南朝梁、陈两代和隋与唐初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冼夫人始终维护中央集权和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后代。后来她的孙子冯盎坚决不称王割据,并归附唐朝,对唐朝统一岭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她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在两广的高、雷、化、钦、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庙宇,其中茂名、化县、电白等地一县往往就有一二十处。海南岛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庙,儋县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庙。

6、平阳公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也是李渊嫡妻窦氏的爱女。她是一个真正的巾帼英雄,才识胆略丝毫不逊色于她的兄弟们。李渊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武将柴绍为妻。这位柴绍在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劳。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渊起兵的消息就传来,平阳公主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胆略和才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平阳公主率领的义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由女人做主帅的义军,军纪非常的严明,平阳公主令出必行,整支军队都对她肃然起敬。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将她的军队称为“娘子军”。

7、梁红玉

梁红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现在安徽省贵池县。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建炎四年春,金军从杭州饱掠北归。韩世忠的部队已紧急出动,当天金兀术就给韩世忠下了战书,约定第二天开战。第二天早晨,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宋军士气百倍,一天战斗打下来打得金军心胆俱寒,把金兀术的军队困在了黄天荡内。韩世忠用梁红玉的计谋,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8000宋军对10万金军)包围敌军达四十八天之久,名震华夏。黄天荡一战使金军丧胆,再也不敢随便过长江南侵。1151年,韩世忠病逝。不到两年,梁红玉也悒郁而逝。夫妇合葬于苏堤灵岩山下。

8、唐赛儿

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永乐年间﹐民不聊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转战安丘﹑诸城等地。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9、秦良玉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字贞素,土家族(也有说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县)人。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有智谋。丈夫死后,继任其职,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阳抗击后金,更曾亲率3000精兵北上,镇守山海关。清军入关南下,她坚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贞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史登录的巾帼英雄。明思宗见过女将军后,感慨万千,曾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

10、冯婉贞

冯婉贞(清咸丰年间人),北京谢庄人,祖籍山东,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军占领北京以后,四处掳掠,十九岁的冯婉贞与父亲冯三保一起,带领民团打败英法军队,保护了谢庄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而在民间得到广泛的流传。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对于巾帼英雄,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第一个巾帼英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根据妇好墓出土的文物记载,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带兵征战的将领。其实大部分的巾帼英雄都存在着一些虚zhidao构的成分。像是在杨家将中着重描写的佘太君和穆桂英,都是被添加大部分虚构内容的女将。佘太君原本只是杨业的妻子,替他操持家务。但在小说中却成了有勇有谋的英雄,甚至百岁还可以带兵挂帅。穆桂英就更神奇了,出场就是光鲜亮丽,曾经战胜过杨六郎和杨宗保,大破天门阵,甚至五十岁的时候还带领十二寡妇征西,最终战死沙场。另一位在我印象中真正存在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年青的时候曾经被许配版给柴绍。但当柴绍跟随李渊东征西讨的时候,平阳公主一个人在洛阳打下了一片江山。据说她手底下有几百个娘子军,个个英勇善战。我个人比权较欣赏的是梁红玉。她原本是个风尘歌女,在被韩世忠救出后跟随他学习兵法战术,甚至最终设计将金兀术困在了金沙滩。古代女性的地位比较低下,但还是有那么几位巾帼英雄是如此的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