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语图穷匕见的意思及解释

  • 关于成语图穷匕见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

图穷匕见?[túqióngbǐxiàn]?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

【出自】:战国?刘向等人《战国策百·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度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秦王对荆轲说:‘起床,拿武阳所捧的地图来。荆轲取过地图献的’。知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时匕首现出。

【近义词】:东窗事道发、真相大白、暴露无遗、不打自招、原形毕露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东窗事发?[dōngchuāngshìfā]

【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回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译文】:于是地藏神,变成愚蠢行为的,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二、真相大白?[zhēnxiàngdàbá答i]

【解释】:大白:彻底弄清楚。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

【出自】:《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疯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注音】túqióngbǐxiàn

【成语故事】战国末年,燕国太子丹物色荆轲与秦舞阳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于期的人头知及燕国的地图让荆轲他们进献给秦王,秦王十分高兴。荆轲展开燕国地图,露出锋利的匕首,立即抓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剑抵抗,卫兵乘机上前杀了荆轲。

【出处专】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属策三》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荆轲刺秦王》中的图穷匕见什么意思?

图穷匕的意思:原意是指地图全都打开时,预先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出来了。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汉刘向《荆轲刺秦王》。

原文节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译文: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扩展资料

此文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死了。

荆轲简介:荆轲(?-前227),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荆轲喜欢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荆轲刺秦王

1、原意是指地图全都打开时,预先卷在地图里的匕百首就露出来了。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2、出处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度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知首见。”

译文:

秦王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荆轲道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于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3、示例

(1)不意专先生乃蓄别抱,图穷匕见,爰有所言。

(2)自弟有革命演属说之后,彼之诈伪已无地可藏,图穷而匕首见啊。

图穷匕见[túqióngbǐxiàn]

图穷匕见,读音túqióngbǐxiàn,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1]

中文名

图穷匕见

外文名

Therealintentionisrevealedintheend

种类

寓言成语

人物

秦王、荆轲

拼音

túqióngbǐxiàn

基本资料

词目:图穷匕见

拼音:túqióngbǐxiàn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形迹败露,事情到最后显露出了真相。[2]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反义词:显而易见、扑朔迷离

成语辨析

辨音

见;不读作“jiàn”。读“xiàn”

辨形

图;不能写作“途”。匕;不能写作“比”[3]

成语示例

不意先生乃蓄别抱,图穷匕见,爰有所言。——叶圣陶《一个青年》[2]

自弟有革命演说之后,彼之诈伪已无地可藏,图穷而匕首见啊。——孙中山《敬告同乡书》[4]

典故

物色荆轲

《史记》中记载:战国末年,秦王嬴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

秦王政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

后来,太子丹方招豪侠,物色到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收在门下当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饭食、衣服让荆轲一起享用。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5]

杀樊赴秦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太子丹说:“拿兵力去对付秦国,简直像拿鸡蛋去砸石头;要联合各国合纵抗秦,看来也办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见秦王,挨近秦王身边,逼他退还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应了最好,要是不答应,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音fánwūqī),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为难,说:“督亢的地图好办;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么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他,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已经杀人十二年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别。高渐离与旷修、荆轲二人互为知己,尤其敬重大哥荆轲,送荆轲于易水河畔,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流传千古。

?

荆轲

舞阳惊恐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

秦国咸阳宫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对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6]

匕首暴露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舞阳把地图给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嬴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

荆轲刺秦

就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们一拥而上,结束了荆轲的性命。[7]

相关人物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战国末期燕国太子。当时秦已攻灭韩、赵等国,次将及燕。秦灭韩前夕,被送至秦国当人质,受辱后于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回到燕国。他以暗杀秦王政来阻挡秦国的兼并之势,曾策划过荆轲刺秦王事件,事情败露后,燕王喜担心秦国出兵攻打燕国,便杀太子丹,将其头颅献秦军以求和。

未解之谜

秦舞阳的结局

《史记》中没有写出图穷匕见事件中的重要人物秦舞阳的结局。《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燕国有武士秦舞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由此说明秦舞阳是个勇士,但勇士不一定都见过大事面。有很多人,在同一阶层中间可能是个勇夫,但换个场合就不一定了。“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摄。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秦舞阳是副手,但是如果他不害怕的话,可能荆轲就没有机会亲自献上地图,也就没有图穷而匕见了。勇于私斗者,必怯于公斗,秦舞阳也许只是个市井流氓,秦王或许会放过他。

?

荆轲、秦舞阳

小说《燕丹子》里对秦舞阳的面白进行了另一番解说——谋士田光对燕太子丹说的一段话:“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但这并非正史。

究竟秦舞阳有没有被杀害,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8]

故事的真实性

荆轲刺秦王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记载。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但这其中却能发现不少漏洞[9]:首先动机就有问题。刺秦的目的是阻止战争。可是就算刺秦成功。秦王的子孙难道不会派出军队攻打燕国吗?虽然秦国太厉害,只有派刺客下手,可他难道不知道,这样风险太大了吗?荆轲走的时候至易水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造出那么大动静秦王难道会不知道这件事情?再说刺秦的过程。好像更是漏洞百出。绕着柱子跑。那么大的柱子,小孩子都知道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掉过头来跑迎面碰见对方。可是荆轲就在那一圈一圈跑,真有些说不过去。[10]当然,《史记》也有其局限性。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仍是唯心主义的,有些记载对个人的历史作用作了不适当的夸大,有关封建迷信的神异传闻未能完全剔除,宿命论的思想也时有流露。但也不能说明其中的记载全部有误。荆轲刺秦王的真实性到底有多高呢?历史学家总有一天会找到答案的。[11]

图穷匕见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

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扩展资料

图穷匕见,读音:túqióngbǐxiàn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舞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反义词:显而易见、扑朔迷离

例句:他虚情假意一番之后,便图穷匕见,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图穷匕见是一个成语,读音túqióngbǐxiàn。

一、解释。

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二、出处。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三、成语故事。

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嬴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这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部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来。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他跳过旁边的屏风,刚要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官员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在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边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剑。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们一拥而上,结束了荆轲的性命。

图穷匕首见

túqióngbǐshǒu

xiàn

战国时,荆轲奉燕国太子之命去刺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预先把匕首卷在图zhidao里,到了秦王座前,慢慢把地图展开,最后露出匕首(见于《战国策·燕策》)。专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也说图穷匕见。

图穷匕见

【近义】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反义】显而易见

【释义】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用例】不意先生乃蓄别抱,~,爰有斯言。(叶圣陶《属一个青年》)

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

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等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

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扩展资料

图穷匕见,读音:túqióngbǐxiàn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译文: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舞阳所拿的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真相大白、东窗事发、原形毕露

反义词:显而易见、扑朔迷离

例句:他虚情假意一番之后,便图穷匕见,露出了本来的面目。

荆轲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和剑术。他在卫国未能得到重用,便独自一个人来到了燕国。

这时,秦国的国君正是秦王政,他一心统一中原,不断地向各国进攻。燕国的太子丹原来被押在秦国做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城池和大片土地,就寻找机会逃回了燕国,冥思苦想要为燕国报仇。然而,燕国弱小,根本不可能敌过秦国,在与手下反复商量之后,太子丹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的身上。

荆轲来到燕国之后,结识了燕国的隐士田光。听说太子丹愿以全部家产为代价,搜罗一个能刺杀秦王的人,田光便把荆轲推荐给了太子丹。

太子丹和荆轲一见如故,便把他留在门下待为上宾,把自己的饭食酒菜给他吃,把自己华丽的衣服给他穿,就连自己的马车也给他坐,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

荆轲十分感动。

不久,秦国的军队攻破了赵国的都城,俘虏了赵国的国君,然后再挥师北上,直逼燕国。

太子丹十分焦急,他找到荆轲说:“是出发的时候了。现在唯一的计策就是让您扮成燕国的使者,去咸阳拜见秦王,设法接近他,然后刺死他。”

荆轲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只是我去秦国,手里没有让秦王感兴趣的东西,怎么能接近他呢?我已经打听好了,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我要是把督亢地图献给他,他一定会亲自接见我。”

太子丹说:“好!我这就叫人把地图送来。”

荆轲沉吟了一下,又说:“为了保险起见,我还需要一样东西。”

太子丹问:“什么东西?”

荆轲说:“樊于期的人头。”

太子丹有些为难,他说:“樊将军在最困难的时候来投靠我,我怎么能为了报仇而杀他呢?”

樊于期是秦国的大将,因得罪了秦王而逃到燕国,被太子丹留下来。秦王政杀了他的全家并以千斤金、万户侯的重赏,征他的头颅。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于期,就自己去找樊于期,对他说:“我有一个主意,既可以帮助将军报仇,又可以使燕国免去灭国之祸。”

樊于期问:“什么主意?”

荆轲说:“我决定去刺杀秦王,可是缺少一份见面礼。我知道秦王正在悬赏捉拿你,如果我可以带着你的人头去见他,他一定会接见我。”

樊于期说:“我日夜痛苦难以解脱的心事,今天终于可以托付给先生了!”说完,竟拔剑自杀了!

太子丹花重金为荆轲准备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并且叫工匠在匕首上涂上剧毒,谁要是被这把匕首划破一个小小的伤口,马上就会气绝身亡。太子丹还为荆轲找了一个叫秦舞阳的勇士,充当他的助手,希望他们二人合作成功,一举刺死秦王。

在易水河边,太子丹为荆轲送行。当时,天很冷,风很大,太子丹特意穿上了一套白色的衣服。面对这样的情景,荆轲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意思是说:风声萧瑟啊,易水寒冷,壮士这一走啊,就不会再回来了!

之后,彼此洒泪相别。

荆轲和秦舞阳来到了秦国,他们用重金贿赂了秦王的宠臣蒙嘉,蒙嘉便把他们求和的意图告诉给了秦王。秦王一听,非常高兴,当即答应在咸阳宫里接见荆轲。

那天,荆轲手捧装有樊于期头颅的盒子走在前边,后边跟着手捧地图的秦舞阳。荆轲视死如归,从容不迫;可是,秦舞阳一走上宫殿的台阶,腿就不自觉地抖动起来,看见秦王正注视着他,连脸色都变了。

荆轲察觉到了秦舞阳的胆怯,就主动向秦王解释说:“我们从偏远的燕国来,从未见过大王的威仪,今天见了,难免有些紧张,请大王原谅。”

秦王说:“那好吧,你一个人上来就行了。”

荆轲从秦舞阳的手里接过地图,和木盒一起送到秦王面前,秦王打开木盒,里边果然是樊于期的人头。于是,他又让荆轲展开地图,把督亢的地方指给他看。荆轲一边慢慢将图打开,一边向秦王介绍情况。当地图全部展开的时候,荆轲一把抓起事先卷在里面的匕首,猛地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身体向后一转,荆轲的匕首刺空了。他抓住秦王的袖子再刺,不想用力过大,袖子给扯了下来。秦王向外跑,可荆轲已追了上来,无奈,秦王只好绕着宫殿的铜柱跑,荆轲紧紧相逼,二人走马灯似的围着铜柱旋转。

秦王的卫士没得到秦王的命令,不敢上殿,只能眼睁睁地在台阶下看着,而秦王只顾逃命,哪里还能想到下令呢?幸亏秦王的一个御医急中生智,把自己手里的药袋子向荆轲掷去,荆轲用手去挡的工夫,秦王抽出了宝剑,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倒在地上,用力把匕首向秦王掷去,秦王一闪,匕首紧贴他的耳朵飞过,击中了旁边的铜柱。

秦王一连砍了荆轲八剑,荆轲知道大事告败,大笑一声,骂道:“你这个暴君,大事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秦王的侍卫冲上殿来,乱刀杀死了荆轲,而台下的秦舞阳早就被武士们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