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成语蒙以养正的意思及解释

  • 形容成语蒙以养正的意思及解释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成语词典大全

蒙以养正 圣功也。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在蒙童时代培养正直无邪的品质,是造就圣人成功的必经之路。

出处: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翻译:

蒙昧,就像高山下遇到险阻,知道危险就要停止下来。蒙卦象征通往亨通顺利,因为时机很重要。不应该是我去求那些蒙昧的学童来接受学前启蒙教育,而应该是学童来向我求教。启蒙施教那些最初心诚的学童,是因为他们心存刚毅符合中庸之理。拒绝那些心存多变以亵渎神灵的学童,这是亵渎了启蒙的初衷,而启蒙是为蒙童时代培养正直无邪的品质,是造就圣人成功的必经之路。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注重启蒙教育,一般把自己的启蒙学校称为母校,看见其地位之高。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不缺乏优秀的启蒙读物,其中最为优秀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易经》等等。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彖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启蒙教育

蒙以养正,圣功也的意思是“启蒙是为了培养纯正无邪的崇高抄品质,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此句出自《易经》里的《彖传》04蒙,原句为: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蒙昧,犹如高山下有险阻,遇到危险而停止下来,所以蒙昧不明。蒙卦象征通往亨通顺利把握时机非常重要。“不是我要去求那些蒙昧的袭学童来接受启蒙教育,而应该是学童来求教于我。”这样才能志知趣相应。

启蒙施教那些最初心诚的学童,是因为他们心存刚毅符合中庸之理。“拒绝那些心存多变以亵渎神灵的学童”,这是亵渎了启蒙的初衷,而启蒙是为了培养纯正无邪的崇高品质,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扩展资知料:

《易经》64卦中的第4卦,《蒙卦》象征启蒙:亨通。不是我有求于幼童,而是幼童有求于我,第一次向我请教,我有问必答,如道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地乱问,则不予回答。

利于守正道。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

蒙以养正,养正于蒙什么意思

宋代理学大师张栻《正蒙》:《正蒙》-正文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的重要哲学著作。约成书于熙宁九年(1076)。《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彖辞中有“蒙以养正”语。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说:“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书名由此而来。

张载著《正蒙》的主要目的,是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他在《正蒙》中,以《易传》为根据,论证了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批判了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诬天地日月为幻妄”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了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正蒙》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正蒙》一书所奠定的气一元论哲学,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罗钦顺、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都继承和发挥了《正蒙》的思想。

《东铭》和《西铭》原是张载写在书房双牖上的两段铭文,称为《砭愚》和《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改为《东铭》和《西铭》,编入《正蒙》。《西铭》宣扬儒家的“仁孝”思想,受到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推崇,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张载逝世后,《正蒙》一书由其门人苏炳“离其书为十七篇”,分《太和》、《参两》、《天道》、《神化》、《乾称》等篇目,刻印流传,关中一带几至“家弦户诵”。现存最早版本见于宋本《诸儒鸣道集》中。《正蒙》注解较多,以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最为著名,古籍出版社1956年出版校点本。

《易经的智慧》13蒙以养正全文

【原文】《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译文】《彖辞》说:高山下有险阻,遇险止步、彷徨不前,正像蒙稚的情状。“蒙稚,亨通”,说明可以顺沿亨通之道施行启蒙,并把握适中的时机。“并非我有求于幼童来启发蒙稚,而是幼童需要启蒙有求于我”,这样双方的志趣就能相投。“初次祈问施以教诲”,说明蒙师有阳刚气质,行为适中;“接二连三地滥问是渎乱学务,渎乱就不予施教”,因为渎乱了蒙稚启迪的正常程序。蒙稚的时候应当培育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蒙童对学习没有自觉要求,尽管做到我求童蒙,也是无济于事。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强调启蒙重要的是童蒙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启蒙教育应该做的是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使孩子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中,做到童蒙求我,这比什么都重要。

狄更斯《双城记》里有一段经典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多么地希望我的孩子多一点主动,多一点从容,多一点自在,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拥有真实的生命,自由的心灵,丰富的情感。

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需要知识;把复杂的问题说简单需要水平。

柏拉图一生不婚,也无子嗣,但是他谈到幼儿教育时,他说:“当一个孩子开始听得懂别人对他说的话时,护士、母亲、看顾的奴仆,以及父亲本人,都要争相努力使这个孩子变得很好。他们所教的一言一行,都是要告诉他分辨对与错,美与丑,敬与不敬,该做的与不许做的。有的时候,他会乐意听从他们的劝导。若是不听从,就像对待长得扭曲变形的树苗,他们会设法以威胁与打骂来矫正他。”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诲,往后这个孩子的一生即使不陷入桎梏(脚镣手铐,锒铛入狱),恐怕也很难走上正路。难怪柏拉图会说:要戕害一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心想事成”!换言之,启蒙必有某些约束,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正道,成就圣人的功业。

【原文】《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文】《象辞》说:上卦为艮,象征山;下卦为坎,象征泉。山下有泉,泉水喷涌而出,这是蒙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一往无前的山泉,从而以果敢坚毅的行动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下坎水、上艮山,有山下岀泉之象,源泉混混,以其有本,泉流岀山则汇聚成河,象征启蒙成长之意。君子者观察蒙卦山下岀泉,行之有渐,必使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之象,悟知行事当刚毅果决,百折不回,并进而育德不懈,以养正致圣。以上的比喻隐含了另一层意思:人的成长必须“养正”,这是前提条件;因而要求人们以果敢的行动,从小培养优良品德,保证人的成长不走弯路。蒙卦的互卦是地雷复卦,下卦震为果决为行动,上卦坤为厚德载物,互卦的意思恰是果行育德。

《易经》以泉水喻人,后代的学者、诗人纷纷引用发挥。杜甫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林洪诗:“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这些都是《易经》原意的升华与发挥,也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要避免“出山泉水浊”的结局,贵在教育,最要紧的是从蒙童开始进行“修身”、“养正”训练。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强调诚信在启蒙中的重要作用,启蒙教育是由平常点滴积累开始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在吴国卧薪尝胆,终于得以重新回国,建立大业。他在吴国时,学什么?学夫差的淫乱无度,残忍暴虐?还是冷眼视之,在心里思量: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必定要以此为鉴,绝不能如此人,有一天使国家履灭。而吴王夫差呢?就是一满眼狂妄之人,自以为自国强大,自已更是“贤君明主”根本无需无必向别人看齐。如果他只要谦虚那么一点,看到勾践那么能忍的胸怀,学习那么一丁点,历史的篇章或许就会改写了。所以,只要你愿意,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

什么是教育?“上所施,下所效也”,叫“教”;“养子使作善也”,叫“育”。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关于教育本质的核心观点。如果从师德的角度来考察教育,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职业原则,或者说要有德,即教育要通过“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不敢忘却。

中华民族自古尊师重教,并将这一传统视为社会文明进步之基。教师不仅是授业的经师,更要做传道的人师,其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向来受到严格的约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师道尊严”。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首先是由于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所以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致知力行,方能做好教育工作,赢得社会尊重。这个简单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作深入的思考。

聪明的老师善教导

培养后来人纯正的品行,即“蒙以养正”,是一项神圣的功业,也是本人事业和抱负得以实现的前提保证。但育人也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遇到“不听话”的学生,这些技巧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康熙末年、雍正初年,清军中出现一位足智多谋的勇将年羹売。他之所以能成大器,是与他小时候老师的正确教导分不开的。

年羹尧是汉军旗人出身,其父年遐龄在康熙朝曾任尚书。年羹売自小顽皮,生得浓眉大眼,臂力过人,虽然不好读书,但书到面前,一览便知。为教儿子读书,其父曾请过三个老师,有举人进士,也有翰林鼎甲,到得他家,不是被年羹尧骂走,就是被年羹売打跑。

无奈中年遐龄以重金悬榜招聘老师。一天,有一古稀之老者登门应聘。年遐龄怕老者不能胜任,将儿子不肖、目无先生的情况实言相告。老者说:“令郎骄横,逐赶老师,我早有风闻,但我自有办法教好他。”年遐龄见老者十分诚恳,就择定一个吉日,令年羹尧拜师。

礼也行了,师也拜了,但年羹尧依然故我,照样不好好学习,只顾自己玩耍。老师见年羹尧不学,也不搭话,而是关起门来,大门不出,在屋内自拉胡琴,抑扬顿挫地唱将起来,唱得十分动听。年羹尧闻声破门而入,向老师行个礼,说:“请老师教我弹唱!”老师说:“你学这个做什么,还不快出去玩。”年羹尧执意要学,老师就开始教他。

教上没几天,年羹尧失去兴趣,又去自己玩耍,不肯再学下去了。老师这次不仅闭门,连窗户也不打开。年羹尧感到奇怪,偷偷从门缝里观看,见老师正在练习拳脚,东躲西闪,有时似大鹏展翅,有时像鹞子翻身,看得人眼花缭乱。年羹尧高兴极了,用力推门而进,向老师说:“习拳弄棒,我最喜欢。”老师说:“听说你力大无穷,请与众仆一斗,如何?”年羹尧一听有如此好事,忙不迭地答应了。

很快,年羹尧在家中召来16个健壮有力的家仆,对老师说:“请看我的臂力。”一边说,一边把棍横举,让16个仆人持以棍相压。仆人们使尽平生之力,都不能使年羹尧手屈。正当仆人齐声用力呼喊时,只见年羹尧猛跨一步,用力将棍往前一送,16个仆人便仰天倒下。

老师见此,夸奖说:“果然好臂力,不过,你敢和我搏击吗?”年羹尧说-“这有什么不敢的。如果我胜了,可不要说我又赶走一个老师。”老师答道:“这个你就放心吧!”

此番话说罢,两个人就摆开架式,搏击起来。

年羹尧身手敏捷,一拳一脚,迅急向老师踢打过去,老师也不着忙,在拳、腿要到未到之时,一个飞跃,腾身空中,用手将年羹尧的小小发辫提在手中,任凭年羹尧跳上跳下,拳脚齐来,只是踢打不着老师。年羹尧虽有些小小武功,没把常人看在眼中,但自知今曰遇上高手,忙高声喊叫:“好先生,你可饶了学生。”

老师住了手,稳站在他面前。年羹尧赶紧上前说:“请您教我这一招!”老师说:“学此何用,你还是出去玩吧!”年羹尧跪地不起,一再请求。老师见他此时才算开窍,便说道:“快起来吧,我教你!”

两人坐下后,老师从床旁取出一卷兵书,交给年羹尧,说道:“你真的想学,就学这个万人敌。”年羹尧说:“我想搏击,读此书有何用?”老师说:“读了它,就可以万人敌!”年羹尧又道:“你骗人,这一卷书,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踢到数丈之外,哪来的万人敌!”老师说:“我说你不能读,还是去玩吧。”年羹尧见老师不高兴,觉得老师说得也有道理,便回答道:“我读此书。

从此,年羹尧任性的脾气开始改变,老师每日严格督学,他说一句,年羹尧便学一句,院内书声琅琅。除兵书外,老师每日还利用剩余时间,教授年羹尧圣贤书和一些武林绝技。年羹尧既有怪脾性,一旦明白,又极有耐性,能刻苦,三年中,几乎脱掉几层皮,终成一员有万夫不挡之勇的骁将。

年羹尧先任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在前往青海讨伐罗卜藏丹津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平定了青海,后被加封为一等公,青史留名。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盲目灌输,也不能打击排斥,而应该讲究方法,因材施教,实行启发诱导的方法,提倡学生独立思考,让求学者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理,而童蒙一旦自觉,则可塑性很强,可收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与”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

原文: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作止语默,无所检束。及其既长,沿习偷安,徇情任气。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已放之条,不可盘郁,何所不至哉。是故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对之节,程子谓即此便可达天德,信非诬也。世之父兄,既以姑息为恩。而为之师者,日役役焉以课程为急。故一切礼教,废阁不讲,童蒙何赖焉。兹本曲礼,内则,少仪,弟子职,诸篇。附诸儒训蒙要语,辑为童子礼。

出处:《五种遗规》之《养正遗规》

引申拓展:

《五种遗规》,清陈宏谋辑。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学堂修身科教材。辑者有感于世上多有弊端,遂于公务之余,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处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遗规五种:《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和《在官法戒录》,总称《五种遗规》。

五种《遗规》的成书时间不同,《养正遗规》为乾隆四年(1739年),《从政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分别为乾隆七年七月、九月、十月,《在官法戒录》则为乾隆八年四月。合刻本《五种遗规》始行于乾隆八年,为南昌府学教授李安民集校本。

各《遗规》单行本甚多,以单本形式收入各类丛书、类书亦甚多。而合刻本则不多,除李安民集校本外,尚有同治七年(1868年)的金陵书局本、楚北崇文书局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的浙江书局本等,并收入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中华书局辑《四部备要·子部·儒家》。共计十六卷,其中《养正遗规》二卷,《补编》一卷,《教女遗规》三卷,《训俗遗规》四卷,《从政遗规》二卷,《在官法戒录》四卷。除通行本外,另有一种刊本,去《在官法戒录》,改列陈宏谋晚年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辑的《学仕遗规》(四卷,《补编》四卷),主要有光绪十九年(1893年)上海洋布公所振华堂刊本和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图书局本。

原文释义:

天下有好的教育方法,才会有真正的人才。教法的起点要从乡里街巷开始,人才的培养,则要从儿童开始。易经上说,给孩子启蒙和泉水从山脚下涌出是一样的道理。高尚的人所以有德行操守并且能知行合一,就是这个原因吧。因此给孩子启蒙,是像圣人一般的功德,意义是极其深远的!我常见到现在那些所谓才子的孩子,不过是以会背诵一些经史典章、做些诗词文章自诩,却在道德品行这些根本的方面,很少学习和实践。山泉原本是清澈的,流出山以后就污浊了,难道只是山泉的过错吗?随波逐流,首先是父亲和兄长教育的失职,再就是孩子草率不恭谨造成的。于是我在公务之余,推究古圣先贤给孩子启蒙养正的规范和方法,并从中选出了简明扼要、便于实行的内容,整理成两卷,篇幅虽然不算多,但也大致上本末完备。目的是给地方各个学校的家长和老师,用它来教儿童,不要轻视细枝末节,不要急于求成,严格遵循古人总结出来的教育方法施行。虽然是给小孩子启蒙和养正的,还是要按照忠实于伦理、落实于行动、传道授业这些方面,全面引发教育。这样按照大学之道,希望能够做到正本清源,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正确的教育,不知能否对现在的教育有所裨益?皇上亲自提倡发展文史哲学,文教事业日见起色,在京都培养的大批教师,让他们分别下到地方,用正确的教育去影响社会和百姓,负起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责任!虽然我愚钝,但愿殚精竭虑勤勉热忱,准备培训启蒙老师,为各地方所效法。有的人认为这是迂腐的、过时的、琐屑的,故而闲置起来,我为此感到心痛啊!

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与下一句

出自:《五种遗规》之《养正遗规》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而养正莫先于礼。盖人之自失其正.以自外于圣人之途者.率以童幼之年。不闻礼教。则耳目手足.无所持循zd.作止语版默.无所检束。及其既长.沿习偷安.徇情任气。如已决之水。不可堤防.已放之条.不可盘郁.何所不至哉。是故朱子小学.必先洒扫应对之节.程子谓即此便可达天德.信非诬也。世之父兄.既以姑息为恩。而为之师者.日役役焉以课程为急。故一切礼教.废阁不讲.童蒙何赖焉。兹本曲礼.内则.少仪.弟子职.诸篇。附诸儒训蒙要语权.辑为童子礼。

“一个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什么意思?

释义:蒙卦的卦象是坎(水)下艮(山)上,为山下有泉水之表象,但要想发现甘泉,必须设法准确地找出泉水的位置,即意味着先必须进行启蒙教育。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

出处:

《易经》第四卦

原文: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节也。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六五,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释义:

蒙卦是教育启蒙的智慧,艮为山,坎为泉,山下出泉。泉水始流出山,则必将渐汇成江河,正如蒙稚渐启,又山下有险,因为有险停止不前,所以蒙昧不明。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必然蒙昧,所以教育是当务之急,养学生纯正无邪的品质,是治蒙之道。

《蒙》,象曰:山下有泉,蒙。君子以果行抄育德。

蒙卦——山水蒙,是艮上袭坎下,艮为山,坎为水,象为山下有百泉

“蒙,君子以果行度育德”意思就是说,君子必须下定决心,果断行事,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知

德。

他的意思就是这样,我查的道资料就是这样写的啊

【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⑴以果⑵行⑶育⑷德⑸。

【译】象?山下流出泉水,由于见识浅经验少不知其中奥妙,百才德出众度的人要果断行动使见识浅经验少的人能得到良好地指导。

注释:?⑴“君子”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礼记·曲礼上》:“博闻疆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⑵“果”问果断。《国语·晋语》:“其身果而辞顺。”注:“谓敢行其志也。”

⑶“行”行动。《论语·述而》:“吾无行不与二三答子者,是丘也。”

⑷“育”幼稚(形容见识浅,经验少。)版。《康熙字典》又幼稚也。《诗·衞风》昔育恐育鞠。《笺》昔育,昔幼稚之时也。

⑸“德”善教权。《康熙字典》又善敎也。《礼·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注》德谓善敎。(教:教育;指导。)